书城宗教如何淡定(禅·心灵·灵性)
17540200000057

第57章 文明的差异——心文化与身文化

五月的圣城康提,云卷云舒,花开花落。

由于佛教活动,诸方僧伽汇集驻锡于圣城山麓的旅舍。舍后青山千仞,舍前碧野万顷。舍之主体,多以木构,生态自然。舍之格局,浑似禅院。傍晚时分,清风徐来,沁着山野花草的馨香。斋后,踱步石阶与池边小径,情闲意逸。

此时,有一法国小伙前来搭讪。他说,他也住在这里,因见这么多僧伽,感到很好奇。他说,他想知道,代表东方文化之一的佛教,到底讲些什么?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到底有何区别?听他这么一问,我想,他的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尤其是第二个问题。

我总认为,文化的核心精神与最高境界,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是一样的,但于各层次的表现形式,却是不同的。

以我看来,佛教既然强调看心、坐禅、止观、静心,以纯净与沉静内心为己任,那么佛教便是内省反思的文化,是心的文化。而禅宗把这心的文化推到了极致。“悟”字一个,便把这一切都做了说明。由于佛教是心的文化,因此佛教做的是心的文章,炼的是心的功夫,着重于内在潜力的发掘,以及提升内在的自觉,从而使人知惭知愧,达到心的宁静、意的净化。而儒家,也强调内省与反思。孔子就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而孔子的学生曾参更说:吾日三省吾身。

内省与反思,注定了东方文明具有宽容、隐忍、谦卑等的特征。即便是遇上对抗性的矛盾,也是引而不发,含而不露,或曰“不战而屈人之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内心的和、和平、和谐。只有内心的和、和平、和谐,才有内心的宁静,才有内意的净化。

西方的文明似乎就不同了。大部分的西方文明,包括某些哲学与宗教,做的是心外的文章,炼的是心外的功夫。也就是说,西方文化,是身的文化,靠的是心外的实验与行动。因此,重视的是物质的享受与感官的刺激。因为是身的文化,所以用的尽是外力。他们缺少内省反思之道,缺乏内省反思的力量。为此,自负,傲慢,以自己为中心,以救世主自居,好作裁判,好打抱不平。一旦在这实验与行为中,拿捏不准,出现偏差,或者一旦挟着私心,有失公正,那么导致的必是冲突、暴力、破坏力。而这种习惯反复熏陶,不断养成,便形成了侵略文化、战争文化、霸权文化。

这一心一身、一里一表、一软一硬,我认为,便是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在各层次的表现形式上的不同或区别吧。东方人为什么重心?该不会是因为体弱身小,所以只能靠强大自己的内心吧?西方人为什么重身?难道是因为身强体壮,以为这就是自己的依靠与本钱吗?

与法国小伙聊完这些,他听得满头雾水,似懂非懂。当然,这有内容抽象的原因,也有我英文水平有限,无法准确表达的原因。

为此,我不得不为之举了个例子。

中医看病,主要是实行扶正,慢慢调理,提升强化病人的免疫力,使金木水火土等调和,从而克服病源,强身健体。而西医,主要方法是祛邪,用猛药杀毒杀菌,这虽去了病源,但也伤了免疫系统,削弱了免疫力,为健体强身留下隐患。这回,他似乎听明白了。

话虽如此,在这世上,当然,没有绝对的事。一心一身、一里一表、一软一硬之说或之分析,亦是如此。佛法告诉我们,本质上说,真正的接近真理的真理,在这世间,应是中道,或者似儒家说的中庸吧。因此,末了,我想说,在东西方文明的丛林中,各有美花,也各有丑草,皆各有奇用,皆是人类伟大的创造。关键是,对这些,要用得恰在其时、恰在其处,要对得了玄机、起得了妙效。同时,世上是没有绝高或绝低的文明的,皆各有奥妙之处,重要的是,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使其圆圆融融与圆圆满满。我认为,这才是对待不同文化,包括东西方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