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最经典的文化常识
17541100000210

第210章 四大名绣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之邦,丰富的文化遗产是取之不尽的宝藏,刺绣艺术便是其中之一。刺绣工艺品以其本体的语言表达方式,形成了特有的艺术效果,在纤维艺术创作门类中脱颖而出。而那种沿用了传统手工艺技巧,用不同质地、颜色、肌理的碎布,施以缝绣或贴补以及绗缝的技法,被称为布艺刺绣。布艺除本身具有的技艺之外,还具有艺术性。

刺绣类纤维制品与现代空间装饰紧密相连,它的材料特性以及细腻表现,是从建筑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考虑的。刺绣类纤维制品在吸收传统工艺技法的同时,注重独创性,在材料的运用上根据创意需重新染制。

传统的刺绣,以彩色丝、棉在绸缎、绢、纱、棉布等面料上绣制,采用多种针法,富有极强的表现力。传统刺绣分为写实和装饰两种风格,写实风格的有花鸟、静物、风景、人物类图案;装饰风格的有花卉、植物等图案。按照用途,还可分为欣赏性的绣画和生活品两大类。刺绣工艺是一种细致的传统手工艺,传统的补绣工艺是利用布色的变化分割画面的空间,又用刺绣方法统一和协调画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使整个构图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刻画装饰性的同时,也注重保留材料本身的质朴感觉,赋予其朴素的内涵。绣品一般采用传统的套针刺绣方法,在色线的运用方面去发现和创造美,努力探索内容与形式以及材料与技法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统一,以臻完美。

刺绣工艺还有金银彩绣等工艺形式。它是用金、银线在绣好花纹的边线及结构处勾描,并盘在花纹的表面。金银绣独具特有的装饰风格,在绣线内部,铺垫棉花、绒布使绣面突起,为加强丝线的光泽,还以黑、棕、灰、青、绛红等深暗色彩绣制图案,配以传统吉祥内容,使金银彩绣工艺更富于民族特色。

刺绣工艺品类繁多,技法多样,绣艺精美,题材广博,寓意深邃,色彩华贵,因此被称作手工艺品的经典。中国刺绣与历史、文化、民俗、科学、美学密切关联,内涵丰富,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中国刺绣分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四大绣派。

苏绣

苏绣,是以苏州为中心的江苏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是在顾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苏州地处江南,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紧临太湖,气候温和,盛产丝绸。因此,素有妇女擅长绣花的传统。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苏绣在艺术上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和谐,线条明快,针法活泼,绣工精细的地方风格,被誉为“东方明珠”。

从欣赏的角度来看,苏绣作品的主要艺术特点为: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苏绣的仿画绣、写真绣逼真的艺术效果,名满天下。

苏绣技法多样,常用套针、枪针、打子、拉梭子、盘金、网绣、纱绣等,具有平、光、齐、匀、和、顺、细、密等特点,特别是乱针绣、双面绣,名扬海内外。苏绣大多以套针为主,绣线套接不露针迹。常用三、四种不同的同类色线或邻近色相配,套绣出晕染自如的色彩效果。同时,在表现物象时,善留“水路”,即在物象的深浅变化中,空留一线,使之层次分明,花样、轮廓齐整。

经过长期的积累,苏绣已发展成为一个品种齐全、画面丰富、变化多端的完整的艺术品类,形成了装饰画(如油画系列、国画系列、水乡系列、花卉系列、鸽谱系列、花瓶系列等)、实用品(如服饰、手帕、围巾、贺卡等)两大表现领域。

湘绣

湘绣,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湘绣是在荆楚织绣的基础上,吸收了苏绣的细腻表现手法而发展起来的。湘绣的特点是用丝绒线绣制,色彩丰富,极富立体感,生动逼真,风格粗犷。

湘绣在1912年意大利都灵博览会上,被国外誉为超级绣品。清后期,长沙城里的商人为了满足一批因镇压太平军而发迹的新贵,开设了“顾绣庄”。不久,湘绣之名压倒了顾绣。湘绣是用丝绒线(无拈绒线)绣花,其绒丝经过溶液的处理,可防止起毛,这种绣品被当地称作“羊毛细绣”。

湘绣多以国画为题材,形态生动逼真,风格豪放,曾有“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湘绣人文画的配色特点以深浅灰和黑白为主,素雅如水墨画。而湘绣日用品,则色彩艳丽,图案纹饰的装饰性较强。

在技法工艺上,湘绣以参针最具特色,俗称“乱插针”。此外,还有齐针、花针、游针、钩针、刻针等技法,能够绣出神形,以至于嗅觉之灵气。湘绣主要以纯丝、硬缎、软缎、透明纱和各种颜色的丝线、绒线绣制而成,其特点是:构图严谨,色彩鲜明,各种针法富于表现力。通过丰富的色线和千变万化的针法,能使绣出的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在湘绣中,无论平绣、织绣、网绣、结绣、打子绣、剪绒绣、立体绣、双面绣、乱针绣等,都注重刻画物象的外形和内质,即使一鳞一爪,一瓣一叶,也一丝不苟。

从1958年长沙楚墓中出土的绣品看,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湖南地方刺绣就已有了一定的发展。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的40件刺绣衣物,进一步显现出21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湖南这一地区刺绣已达到的较高水平。此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培养了质朴而优美的艺术风格。随着湘绣商品生产的发展,经过广大刺绣艺人的辛勤创造和一些优秀画家的参与,湘绣技艺在改革中不断提高,把中国画的许多优良传统移植到了绣品上,巧妙地将我国传统的绘画、刺绣、诗词、书法、金石各种艺术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湘绣以中国画为基础,运用70多种针法和10多种颜色的绣线,充分发挥针法的表现力,精细入微地刻划物象外形与内质的工艺特点。绣品形象生动逼真,色彩鲜明,质感强烈,形神兼备。

粤绣

粤绣,是以广东省广州市为生产中心的手工丝线刺绣的总称。相传最初始创于少数民族———黎族,绣工大多是广州、潮州男子,为世所罕见。其特点是,可根据造型的需要选择色彩繁多的绣线,施针简约,绣线较粗且松,针脚长短参差,针纹重叠微凸,辅以金线盘绕覆盖,绣品雍容华贵,富丽夺目,与黎族织锦如出一辙。

其纹饰常以凤凰、牡丹、松鹤、猿、鹿以及鸡、鹅为题材。粤绣中有一类名品是用织金缎或钉金衬地,也就是著名的钉金绣,尤其是加衬高浮垫的金绒绣,更是金碧辉煌,气魄浑厚,多用作戏衣、舞台陈设品和寺院庙宇的陈设绣品,宜于渲染热烈欢庆的气氛。

粤绣的特色形成于明中后期,其主要特色有五点:一是用线多样,除丝线、绒线外,也用孔雀毛捻缕作线,或用马尾缠绒作线。二是用色明快,对比强烈,讲求华丽效果。三是多用金线作刺绣花纹的轮廓线。四是装饰花纹繁缛丰满,热闹欢快,常用百鸟朝凤、海产鱼虾、佛手瓜果一类有地方特色的题材。五是绣工多为男工。粤绣绣品应用形式多样,主要有衣饰、挂屏、褡裢、屏心、团扇、扇套等。

蜀绣

蜀绣,亦称“川绣”,是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刺绣产品总称。其用料以出自成都织造的红绿等色缎和自制的散线为主,绣品色质厚重,淳朴自然,富于情趣。花纹图案以花鸟为主,针法以套针为主,结合斜滚针、施流针、纺织针、朋参针等。平直庄重,色彩明亮,具有浓郁的民间吉庆色彩。由于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

蜀绣的历史较为悠久,据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记载,当时蜀中的刺绣已十分闻名,且与蜀锦并列,被人视为蜀地名产。蜀绣的纯观赏品相对较少,日用品居多,所绣图案多为花鸟虫鱼、民间吉语等传统纹饰,颇具喜庆色彩,多绣制在被面、枕套、衣、鞋及画屏上。清中后期,蜀绣在当地传统刺绣技法的基础上,吸取了顾绣和苏绣的长处,一跃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绣之一。

蜀绣的技艺特点有:线法平顺光亮,针脚整齐,施针严谨,掺色柔和,车拧自如,劲气生动,虚实得体。据统计,蜀绣的针法有12大类,120多种,常用的针法有晕针、铺针、滚针、截针、掺针、沙针、盖针等。蜀绣常用晕针来表现绣物的质感,体现绣物的光、色、形,把绣物绣得惟妙惟肖。如鲤鱼的灵动,金丝猴的敏捷,人物的秀美,山川的壮丽,花鸟的多姿,熊猫的憨态等。

蜀绣以软缎、彩丝为主要原料,其绣刺技法甚为独特,至少有100种以上精巧的绣技针法,如五彩缤纷的衣锦纹满绣,绣画合一的线条绣,精巧细腻的双面绣,加之晕针、纱针、点针、覆盖针等手法的运用,形成了十分独特而精湛的技法。

当今的蜀绣绣品中,既有巨幅条屏,也有袖珍小件,既有高精欣赏名品,也有普通日用消费品。比如人民大会堂四川厅中的巨幅“芙蓉鲤鱼”座屏和蜀绣名品“蜀宫乐女演乐图”挂屏、双面异色的“水草鲤鱼”座屏、“大小熊猫”座屏,都是蜀绣中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