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最经典的文化常识
17541100000237

第237章 素纱鑪衣

素纱鑪衣,1972年在湖南省长沙马王堆汉墓一号墓出土,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这件纱衣应属于辛追。辛追生活在汉代,是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死于公元前186年,享年50岁。辛追出土时,形体完整,全身润泽,皮肤覆盖完整,毛发尚在,指、趾纹路清晰,肌肉尚有弹性,部分关节可以活动,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湿尸。

辛追的这件素纱鑪衣,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构成。交领、右衽、直裾,面料为素纱,缘为几何纹绒圈锦。素纱丝缕极细,共用料约2.6平方米,重仅49克,还不到1两,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且色彩鲜艳,纹饰绚丽。它代表了西汉初期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缭绫》中写道:“应似天台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霜。”人们大都以为诗中那飘渺如雾般的缭绫的描写,不过是诗人的艺术夸张。直至闻名于世的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墓中大量的丝织品,特别是两件素纱鑪衣的出土,证实了诗人的描写是据实形象化的描写。

素纱鑪衣每平方米纱料仅重15.4克,并非因其织物的孔眼大,空隙多,而是纱料的旦数小,丝纤度细。丝织学上对织物的蚕丝纤度有一个专用计量单位,叫旦(全称:旦尼儿),每9000米长的单丝重1克,就是1旦。旦数越小,则丝纤度越细。经测定,素纱鑪衣的蚕丝纤度只有10.2至11.3旦,而现在生产的高级丝织物还有14旦,足见汉代缫纺蚕丝技术的高度发展。

此件鑪衣的组织结构为平纹交织,其透空率一般为75%左右。制织素纱所用原料的纤度较细,表明当时的蚕桑丝品种和生丝品质都很好,缫丝织造技术也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素纱,一般为未经染色的纱织物。这件“鑪衣”如果除去袖口和领口较重的边缘,重量只有25克左右,折叠后甚至可以放入火柴盒中。它也是西汉纱织水平的代表作,更是楚汉文化的骄傲。

素纱鑪衣轻薄而透明,如何穿着呢?《诗经·郑风·丰》:“衣锦衣,裳锦裳。”多数学者认为,贵为丞相夫人的辛追欲露华丽外衣纹饰,因此在色彩艳丽的锦袍外面罩上一层轻薄透明的鑪衣,使锦衣纹饰若隐若现,朦朦胧胧,不仅增强了衣饰的层次感,更衬托出锦衣的华美与尊贵。有着轻柔和飘逸质感的纱衣,穿在女子身上,迎风而立,徐步而行,飘然若飞,可以凸显女性的柔美。也有人认为,这件纱衣当时是作为内衣穿着的,是一种性感内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