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战事传奇——战争中的隐秘事件和幕后谜团
17543000000024

第24章 疑云频现——离奇难辨的死亡之谜(1)

重要人物的死亡往往会引起人们特别的关注,围绕这些死亡又有着许多离奇而有趣的故事以及让人费解的重重迷雾。

死亡的类型有很多种,那些突然性的不正常的死亡往往都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猜测真正的死亡原因,在这些猜测当中就会有各种不同的说法。而这些说法则是千奇百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壮年猝死的宝岛英雄——郑成功

郑成功(1624年—1662年),祖籍中国福建南安,出生于日本长崎县平户市千里滨,乳名福松,母亲田川氏是日本人。郑成功原名郑森,字大木,后由南明唐王隆武帝赐国姓朱,名成功,故又称“国姓爷”。郑成功骁勇善战,令殖民者闻之丧胆,流传下了众多极富神奇色彩的传奇故事。1662年6月23日,在台湾收复后不久,郑成功便去世了,年仅38岁,死后葬于台湾台南鹿耳门港附近。正值壮年,却突然暴病而亡。郑成功的猝死给后人留下了一个难解的谜团。

千奇百怪的死因

关于郑成功的死,同时代人李光地、林时对、夏琳等人的笔记都很简单,一般是说“偶感伤寒”、“感冒风寒”。一个本来问题不大的“伤寒”竟然夺去了正值壮年的郑成功的生命,这种解释恐怕难以服众。

另外,李光地提到“马信荐一医生以为中暑,投以凉剂,是晚而殂”(《榕村语录续集》)。林时对、夏琳等人也提到郑成功死前的一些异常情状,林时对的《荷锸丛谈》中说成功“骤发癫狂”,“咬尽手指死”;夏琳的《闽海纪要》中载郑成功“顿足抚膺,大呼而殂”。种种迹象似乎都在表明郑成功的死并非那么简单,后人对郑成功的死因也进行了研究,试图找出真相。

于是,关于郑成功的死因就有了各种各样的说法。有人说郑成功得的是肺结核病,有人说得恶性疟疾,有人说得流感,千奇百怪,莫衷一是。外国学者乔治·菲力浦甚至认为郑成功得了“疯狂病”(《国姓爷的一生》)。

而另一些人则从心理上、精神上找病因:台湾学者李腾岳在《郑成功死因考》一文中认为,当时接连发生了几件令郑成功痛心的国事家事:粮食接济由于清廷的海禁大成问题,吕宋华侨受到西班牙殖民者的残害,永历皇帝蒙难,祖坟被掘,其父和弟辈10余人被处死于北京等等,这些事对郑成功的打击很大,而直接的死因则是因感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病,本来身体正处在疲乏虚弱状态的郑成功,终因得上此病而去世。

中毒而死的推断

在众多关于郑成功死因的说法中,中毒一说是可能性最大的。根据郑成功临终前的异常情况和当时郑氏集团内部斗争的背景,有人认为郑成功是被人投毒杀死的。

郑成功死前的情形与中毒后毒性发作的症状极其相似。据夏琳《闽海纪要》中记载:郑成功临终前都督洪秉诚调药以进,成功将药投之于地,然后成功“顿足抚膺,大呼而殂”。郑成功大概察觉出有人谋害自己,但为时已晚。

郑氏集团内部暗藏着一些危险因素。生性暴烈的郑成功,用法严峻,郑氏部下,包括他的长辈亲族因过被处以极刑者很多,众将人心惶惶,其中很多人在清廷高官厚禄诱惑下叛逃,郑氏集团内部关系极其紧张。伍远贤所编《郑成功传说》一书中记述,清廷收买内奸刺杀郑成功。因此,如果说台湾岛上一直有人企图谋害郑成功,极有可能是以清廷作为背景。

另外一个重大疑点是马信神秘地死去。马信是清降将,后来成为郑成功的亲信,郑成功去世当天,由他推荐一名医师投药一帖,结果夜里郑成功死去,他本人也突然无病而卒。照李光地的说法,马信是在郑成功去世的第二天就死了;江日升《台湾外纪》中记载,其死期距郑成功去世仅仅5天。因此马信可能直接参与谋害郑成功的活动,但后来又被人杀害以灭口。

那么,这起谋杀案的主谋究竟是谁呢?人们把怀疑的目光投到了郑成功兄弟辈的郑泰、郑鸣骏、郑袭等人的身上。

郑泰长期操纵郑氏集团的对外贸易,掌握财政大权,对郑成功早存异心,对郑成功出兵收复台湾曾极力反对。复台初期的郑氏政权财政面临困境,郑泰却暗地里在日本存银30多万两以备他用。等到郑成功去世,郑泰等人迫不及待地伪造郑成功的遗命对郑经诛讨,并抬出有野心但无才干的郑袭来承兄续统。最后,他们的阴谋被郑经挫败,郑泰入狱而死,郑鸣骏等率部众携亲眷投清。

据此分析,策划谋害郑成功的很可能就是郑泰等人。他们早存夺权之心,还可能和清廷有勾结。他们乘郑成功患感冒的时候开始实施他们的计划。根据夏琳和江日升的记载,郑成功病情开始并不严重,常常登台观望、看书,有时还饮酒,甚至拒绝服药。他们极可能在酒中下毒,但这期间郑成功饮酒较少,因此七八天毒性才发作。最后他们又在医生开的凉剂中下毒,郑成功终于被毒死。

郑成功死后,郑经先是忙于对付郑泰的叛乱,后发现郑泰在日本银行的巨款,又集中注意力追回这笔款子。由于先前他本人因犯奸险些被郑成功杀死,或许对郑成功之死还心存侥幸,因此郑成功的死因在当时也就没有被深究。随时间的推移,这起当时也许不难侦破的谋杀案就成了越来越难于解开的谜。

以上种种说法,都是后人的猜测,没有确凿的证据,想要找出事情的真相,恐怕还需要时间和新的证据。

是阵亡还是出家——李自成

李自成,陕西米脂人,明末著名的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有“李闯王”之称。李自成家境贫寒,但有勇有谋,曾经当过驿卒、边兵,最后加入了反明的农民起义军,南征北战,队伍不断壮大,几十万大军所向披靡。他率领农民起义军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攻入北京城,推翻了摇摇欲坠的明王朝。此后,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李自成领兵退出北京,转战河南、陕西、湖北等地,最后不知所终。关于李自成兵败之后的生死之谜,人们一直都存在着很大的疑问。

遇难九宫山

关于李自成兵败后的去向,《明史》的结论是:“自成已死,尸朽莫辨。”其根据是,当时追击李自成的清朝靖远大将军阿济格给朝廷的报告说,李自成兵尽力尽,仅带亲信20人,窜入九宫山中,被村民围困无法脱逃,自缢而死。他派人前去验尸,而尸体已经腐烂,无法辨认了。还有一个根据是,南明王朝驻湘将领兵部尚书何腾蛟给唐王的报告称,他的部众已将李自成斩于九宫山下,只是丢了首级。

但是,这个“遇难”的说法却难以令人相信。因为李自成之所以能够成功推翻明王朝,与他自身的雄才大略,骁勇善战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正是因为如此,李自成一直是官府的死敌。无疑,他是清王朝和南明王朝统治者心目中的大患,他的生死绝对是当时的重大事件。而阿济格报告中说是“尸朽莫辨”,这样的说法恐怕连阿济格自己都会怀疑,清王朝又怎么能相信?何腾蛟的报告也是一样,有谎报战功之嫌,南明王朝恐怕也不会相信。

费密在其著作《荒书》中,对李自成死亡的时间、地点、过程、杀李自成的凶手及其受奖的情形等,都有详细的记载。据载费密“年近六十,始成此书”。由此推算,《荒书》成书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的前几年。现存的有光绪年间怡阑堂校刊费氏遗书本。

《荒书》中记载:清兵追李自成到湖广,李自成的军队还有3万人,由其他将领统率,从兴国州到江西。李自成亲随18骑,从通山过九宫山,山民听到消息,将18骑打散。李自成独行至小月山牛脊岭,被山民程九伯发现,两人开始搏斗。程九伯向金姓外甥呼救,李自成被金姓外甥铲杀,但他不知道所杀之人就是李自成。

此书对李自成被杀的记载,疑点极多,最主要的有两个问题:其一,既然有杀死李自成的凶手,又有告密的,又死在小月山牛脊岭(通山县九宫山的一部分),为什么会找不到尸首?如果承认李自成的尸首已腐朽得难以辨认,或是尸首多难以查找,或是被起义军自己收理,则所谓“县官亲入山,谕以所杀者流贼李自成”一事,纯属子虚乌有。其二,程九伯杀死的究竟是谁,这是全部问题的要害所在。有关地方志资料的记载,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被程九伯杀死的人,分别被认为是李闯、李自成、李延。

那么,为什么有“遇难”一说,而且在民间广泛流传?据推测,这是李自成与其部下放的烟雾弹,一条缓兵之计。一方面,扬言李自成已死,可以消除南明王朝对这支大军的敌意,联合抗清;另一方面,使清王朝以为,心腹之患已除,放松警惕。一旦时机成熟,李自成可东山再起。

隐居夹山寺

大多数人都认为兵败后的李自成削发为僧,在湖南石门夹山寺出家隐居。据说,清朝初年,即将上任的云南同知张琼伯在赴任途中,游访石门夹山寺,与寺中方丈谈古论今,颇为投缘,相见恨晚,视为知己。几年后,他又重访夹山寺,方丈已死,悼念之余,方丈的徒弟告诉他:那方丈就是威震天下的闯王李自成,在九宫山替死的是他的部将孙某。

1981年,在石门夹山寺发现了奉天玉大和尚墓。据考查,在一个瓷坛中盛的遗骨,与李自成身材相近。墓中陪葬物也与李自成家乡陕西米脂县的习俗相同。

前些年,人们在夹山、沣水一带搜集到“永昌通宝”铜币,刻有“永昌元年”字样的竹制扇骨和铜制熏炉。“永昌”是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时的年号,这可以作为李自成当年曾在这里生活的佐证。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地发现的一个铜制马铃,上面铸有隶书阳文“西安王”字样,与在李自成家乡陕西米脂出土的铜马铃极为相似,后者上面铸有隶书阳文“自成”字样,二者形制相同,字体一样,花纹也很相似。

所有的这些似乎都在向我们说明,奉天玉大和尚就是李自成。但是,也有人持有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认为,奉天玉大和尚墓的发现,只能说明石门夹山寺确实有奉天玉大和尚这个人,并不能证明奉天玉大和尚就是李自成;而另一些人认为,李自成生前左眼曾因箭伤失明,但奉天玉大和尚遗像却双目炯炯有神,以此证明,奉天玉大和尚不是李自成。因而,李自成隐居于夹山寺一说,似乎也难成定论。

究竟李自成兵败之后是遇难,还是出家?这个谜案恐怕很难解开。

功高震主的大将军——年羹尧

在清朝的历史上,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大将年羹尧,这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最终被雍正赐死。而年羹尧被雍正赐死的原因民间也一直众说纷纭,没有一个可信的说法。

年羹尧是雍正的心腹大臣,是雍正的嫡系,为雍正在皇位争夺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可这么一位皇帝身边的红人却被突然赐死,这让人感到很是费解。后世关于年羹尧死因的说法很多,但究竟真正原因是什么却一直难有定论。

皇亲国戚年羹尧

年羹尧(1679年—1726年),字亮工,号双峰,清代康熙、雍正年间人,进士出身,汉军镶黄旗人,其父年遐龄官至工部侍郎、湖北巡抚,其兄年希尧亦曾任工部侍郎。他的妹妹是胤的侧福晋,雍正即位后封为贵妃。年羹尧的妻子是宗室辅国公苏燕之女。

由此可见,年家可谓是地位显贵的皇亲国戚、官宦之家。他运筹帷幄,驰骋疆场,曾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之乱,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立下赫赫战功。雍正二年(1724年)入京时,得到雍正帝宠信,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还被加封太保、一等公,高官显爵集于一身。

雍正即位之后,年羹尧和隆科多成为雍正的左膀右臂。年羹尧在雍正即位前已为他效力多年,两人的亲密程度自不必多言。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雍正发出上谕:“若有调遣军兵、动用粮饷之处,著边防办饷大臣及川陕、云南督抚提镇等,俱照年羹尧办理。”这样年羹尧遂总揽西部一切事务,实际上成为雍正在西陲前线的代理人,权势地位实际上在抚远大将军延信和其他总督之上。雍正还告诫云、贵、川的地方官员要秉命于年羹尧。同年10月,青海发生罗卜藏丹津叛乱。青海局势顿时大乱,西陲再起战火。雍正命年羹尧接任抚远大将军,驻西宁指挥平叛。

雍正二年(1724年)初,战争的最后阶段,年羹尧下令诸将“分道深入,捣其巢穴”。各路兵马遂顶风冒雪、昼夜兼程,迅猛地横扫敌军残部。在这突如其来的猛攻面前,叛军魂飞魄散,毫无抵抗之力,立刻土崩瓦解。罗卜藏丹津仅率200余人仓皇出逃,清军追击至乌兰伯克,擒获罗卜藏丹津之母和另一叛军头目吹拉克诺木齐,尽获其人畜。罗卜藏丹津本人因为化装成妇人而得以逃脱,投奔阿拉布坦。这次战役历时短短15天(从2月8日至22日),大军纵横千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敌营,犁庭扫穴,大获全胜。年羹尧“年大将军”的威名也从此震慑西陲,享誉朝野。

平定青海战事的成功,令雍正喜出望外,遂予以破格恩赏。在此之前,年羹尧因为平定西藏和平定郭罗克之乱的军功,已经先后受封三等公和二等公。此次又因筹划周详、出奇制胜,晋升为一等公。此时的年羹尧威震西北,又可参与云南政务,成为雍正在外省的心腹大臣。

雍正夺位的支持者

一种说法认为,年羹尧参与了当年雍正夺位的政变,雍正帝即位后年羹尧反遭猜忌以致被杀。

学者孟森的《清代史》、王钟翰的《清世宗夺嫡考实》等持此种说法。据说康熙帝临终时指定十四子胤嗣位,四子胤串通年羹尧、鄂尔泰、隆科多,矫诏篡位。当时,十四子胤在四川为抚远大将军,原可挥师争位,然受制于川陕总督年羹尧,遂无能为力。胤即位后,改年号雍正,为酬报年羹尧拥立之功,对年羹尧大加恩赏,实际上是欲擒故纵,待时机成熟,即罗织罪名,卸磨杀驴。雍正其实已对这些知情者存有杀心,最终找借口除掉了年羹尧。

当然也有人不同意此说,主要理由是雍正即位时,年羹尧远在西南,并未参与矫诏夺位,亦未必知晓内情。但客观上讲,当时年羹尧在其任内确有起到阻断胤起兵东进的作用。

关于雍正帝篡改遗诏夺取皇位的情况,许多著述都进行了阐释。但各家说法,见仁见智,莫衷一是。雍正即位一事,确实疑点很多。而他即位后,又先后处置了原来最为得力的助手年羹尧和隆科多,让人不禁更要怀疑这是杀人灭口。当然,这只能算是合理推定,尚无铁的证据。

功高震主 难逃一死

持有这种看法的人认为,年羹尧的所作所为的确引起了雍正的极度不满和种种猜疑。年羹尧本来就位高权重,又妄自尊大、违法乱纪、不守臣道,遭到群臣的侧目和皇帝的不满与猜疑也是不可避免的。雍正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又喜欢表现自己。年羹尧的居功擅权会使皇帝落个受人支配的恶名,这是雍正所不能容忍的,也是雍正最痛恨的。但从年羹尧来看,他一直是忠于雍正的,甚至到了最后关头也一直对雍正抱有很大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