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现代口腔正畸治疗学
17544300000005

第5章 正畸与颅面生长发言(4)

(3)恒牙出龈后的萌长:牙齿出龈后萌长极为迅速,直至与对颌牙接触,建立咬合关系,发挥咀嚼功能。恒牙破龈而出至达到咬合平面的快速萌长期称为出龈后萌长高峰期。达咬合平面后牙齿萌出缓慢,此即为青少年颌平衡期。当今的研究结果表明,牙齿的快速萌长仅发生于夜间,白天反而有些压入,这可能与咀嚼运动有关。

出龈后牙齿的萌长机制与出龈前相同,但控制机制有所不同。由于咬合压力与牙齿萌长方向相反,故而使萌长速度减慢。有实验研究表明,切牙在没有受到任何作用力时萌长速率最大,而当牙齿行使功能,其萌长率降低40%~60%。在青少年颌平衡期,牙齿的功能性萌长与下颌升支的垂直生长一致。随着下颌的生长,距离上颌骨越来越远,为牙齿的萌长提供间隙。

恒牙的萌长受到与萌出方向相反力的控制。咀嚼压力是主要控制机制,唇、颊、舌等软组织与牙齿的接触亦会产生萌出逆向力,对牙齿的萌长予以控制。

当颌骨的快速生长高峰期结束后,牙齿萌长最后一期为成年颌平衡期。在成年期,牙齿以极慢的速率萌长。如果恒牙早失,对颌牙便快速萌长。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齿磨耗增加,如果牙齿严重磨耗,牙齿萌出不足以补偿丧失的牙齿组织,面部高度就减小。然而,大部分人的牙齿磨耗能被牙齿的继续萌出加以补偿,因此面部的高度基本保持恒定,甚至在50~60岁时有所增加。

(4)调节和影响恒牙萌出的因素:恒牙的萌出时间和顺序主要由遗传基因决定。种族不同,其萌出的时间和顺序亦不相同。如欧洲人和美籍欧洲人的牙齿较美国黑人和美国印第安人萌出为晚。营养也是影响牙萌出的一个因素,但营养因素对牙齿的钙化和萌出的影响较遗传因素小得多。局部因素如乳牙的根尖周组织损害、牙髓炎、牙髓切断术会加速恒牙的萌出。如乳牙在恒牙开始快速萌出前拔除,可致恒牙早萌。若乳牙在恒牙开始萌出前拔除,因为恒牙胚表面牙槽骨的覆盖而致恒牙萌出更为困难和缓慢。恒牙出现拥挤亦会影响相邻恒牙的正常萌出。乳切牙外伤时,乳切牙被压人,致恒切牙萌出障碍。

(5)恒牙的萌出时间:恒牙萌出的时间并无绝对的顺序。因为牙齿的萌出时间有相当的变异。不能简单根据牙齿萌出时间表来判断恒牙萌出时间的异常与否。但是根据牙齿萌出时间表,可对牙齿的萌出状况作出粗略估计。

(6)恒牙的萌出顺序:恒牙萌出顺序是指牙齿萌出的先后次序。根据牙萌出的次序,可以确定牙弓间隙是否不足,患者的哪个牙将错位等。上尖牙和第二双尖牙往往是第一恒磨牙前面的最后萌出牙,且常常错位。最佳恒牙萌出顺序是指,从乳牙列至恒牙列的替牙过程中,能保证间隙不丧失。一"般上颁最佳明牙顺序为:6-1-2-4-3-5-7和6-1-2-4-5-3-7,约50%以上的个体以此两种顺序明出。下颁为:(6-1)-2-3-4-5-7和(6-1)-2-4-3-5-7,约40%以上的个体以此两种顺序萌出。这样的恒牙萌出顺序一般会保持牙弓的长度,不致间隙丧失。恒牙萌出的顺序有相当的变异。而且任何萌牙顺序都不能绝对保证会成为正常颌。一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如口腔习惯和牙早失可调节牙在口腔的位置。牙萌出顺序在矫治程序中有特殊的意义。例如,通过序列拔牙引导牙萌出,使错颌畸形得到矫治就是利用了牙萌出的顺序。恒牙萌出的顺序可以通过鉴别磨牙的成熟阶段来确定。然而,由于不同牙的成熟速度不同,特别是在较早年龄水平时更是如此,该方法并不完全精确。不过在9~12岁来估计牙萌出顺序,还是相当精确的。这是根据牙根形成的量来决定的。

(7)恒牙萌出的性别差异:除第三磨牙外,一般女孩恒牙萌出较男孩早5个月。牙齿萌入口腔时间的性别差异较出生后牙齿钙化中心形成时间的性别差异要小得多,因此牙萌出的性别差异主要是由于牙齿钙化中心形成的性别差异所致。

(8)恒牙萌出与机体生长:牙齿的钙化与个体的身高、体重、手腕骨的钙化、身体肥胖度呈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可以根据牙齿萌出状况来预测人体的身高、体重等。当然亦可以根据手腕骨骨化程度、身高、体重来预测和判断牙萌出状况,以确定及时的正畸治疗时机。

(9)恒牙的异位萌出:异位牙是指牙齿不在其正常部位萌出。最常见的异位萌出牙是上颌第一恒磨牙和上颌尖牙,其次为下颌尖牙和下颌第二恒双尖牙。再次为双尖牙和上侧切牙。女性异位牙较男性多。第一恒磨牙的异位萌出与以下四个因素有关:①大的乳牙和恒牙。②上颌骨长度减小。③上颌骨位置偏远中。④第一恒磨牙萌出角度异常。关于异位牙的处理宜在早期牙齿萌出过程中进行,尽量利用牙齿萌出力。可考虑手术拔除异位牙,再植于正确位置,然后进行正畸治疗。易位牙是异位牙的一种特殊情形,是指两个恒牙位置的互换。常见于尖牙和第一双尖牙或者尖牙与侧切牙的易位。

(10)影响恒牙萌出位置的因素:牙齿萌出时,经过四个生长发育过程,即萌出前阶段、牙槽骨内萌出阶段、口腔内萌出阶段、建颌后的牙齿萌出阶段。牙齿萌出阶段不同,其影响因素各异。在开始萌出时,牙齿位置主要由遗传因素所决定。至牙槽骨内萌出期,恒牙位置取决于邻牙的存在与否、乳牙的吸收程度、乳牙的早失、局部病理因素及任何能影响牙槽突生长的因素。牙齿表现出明显的近中移动趋势。牙齿口腔内萌出期,唇、颊、舌等肌肉因素和外来物品(如手指、铅笔等)均可改变牙齿的位置。恒牙还可移向龋坏或拔牙后的间隙部位。当牙齿与对脸牙建立咬合,咀嚼肌力可通过咬合的牙尖影响牙齿位置。牙齿向上萌出力和牙槽骨向上生长力与颌面至根尖的希力相互对抗,牙周组织使强大咀嚼压力分散至牙槽骨上,从而影响牙齿位置。因为恒牙存在轴倾度,恒牙的咀嚼压力产生向前的分力,使牙齿产生近中移动。牙齿的近中移动分量可以抵抗牙齿的远中移动,稳定正畸治疗结果,但也可在牙齿和颌骨发育停止后导致牙列拥挤。

3、牙列的发育

(1)恒牙的大小:牙齿的大小是指牙冠近远中宽度。牙齿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如营养不良等会对牙齿大小的发育产生一些影响。牙齿因种族不同而存在大小差异。如Lapps民族牙齿较小,而澳大利亚土著人牙齿较大。牙齿大小的性别差异较小。

最近的研究表明,遗传在牙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决定了其形态、大小和位置。同一牙列对称部位牙齿大小、形态基本一致,左、右侧牙齿大小相关性极高,相关系数r约0.9,上、下牙列同一部位牙齿大小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r约0.7。一般情况下,牙列每一象限越近中的部位,牙齿大小变异越小。而每一象限最远中部位牙齿大小最易变异,且形态、钙化时间均易变异,也易于出现先天缺失,如第三磨牙、第二双尖牙和侧切牙。

(2)牙齿的数目:恒牙列正常的数目为28~32颗。但时常会出现先天缺失牙和多生牙。

1)先天缺失牙:全牙列先天缺失称为无牙颌(anodontia),部分牙齿先天缺失即为少牙畸形(oligodontia)。有人报道先天缺失牙的发生率为2%~7%,最常见的牙齿缺失为下颌第二双尖牙,依次为上颌侧切牙、上颌第二双尖牙等。牙齿的先天缺失与遗传因素有关。

2)多生牙:多生牙较先天缺失牙发生率低,且多发于上颌,男性发生率是女性的2倍。分为三型:①锥形牙冠多生牙。多位于上颌中切牙间,单个或多个,常萌出异位,或倒转生长或萌向鼻底。②正常形态多生牙,正常牙列多余牙。③牙齿大小和牙尖形态变异多生牙。这些牙齿较正常牙齿大或小,颌面中央深深凹入。

(3)牙弓大小的变化:在研究牙弓大小的变化之前,宜分清三个概念,基骨弓(basalarch)、牙弓(dental arch)和牙槽弓(alveolar arch)。①基骨弓:是上、下领骨本身的大小。②牙弓:反映牙齿宽度总和,舌、唇与颊壁的功能及牙齿倾斜度和咬合前部分力之间的整体关系。当牙齿近远中宽度总和与上、下颌骨基骨弓大小协调一致时,牙齿宽度总和即为牙弓长度。③牙槽弓:连接牙齿于基骨的部分,介于基骨弓和牙弓的中间。

1)牙弓的宽度:牙弓的宽度包括尖牙间宽度、第一双尖牙间宽度和第一恒磨牙间宽度。①尖牙间宽度是指两侧尖牙牙尖之间的距离。上、下颌尖牙间距随年龄增长而有所变化。在6~16岁,男性上领尖牙间距平均增加5mm,女性平均增加4mm。这种增加是由于在乳牙列和恒牙列萌出期间上颌牙槽突向两侧扩展之故。因为上颌牙槽突是倾斜的,形成腭侧壁,随牙齿的萌出,牙槽突垂直生长,尖牙间宽度增加。同时上尖牙在萌出时,较乳尖牙更为唇向和远中,从而增加尖牙间宽度。②第一双尖牙间宽度是指两侧第一双尖牙中央窝之间的距离。下颌尖牙间距的增加明显小于上颌。从2~18岁,下尖牙间距,男性增加3mm,女性大约增加2.5mm。这种增加大多数发生在恒切牙萌出期间,此时乳尖牙向远中倾斜,并向远中移动,占据下颌灵长类间隙,使下尖牙萌出时尖牙间距达最大。上颌双尖牙间距随着颌骨及牙槽骨的垂直生长而增加,使上颌牙弓宽度增加。而下颌双尖牙间距则是因为恒双尖牙在萌出时,牙冠较乳磨牙更向颊向位置,下颌双尖牙间距增宽。③第一恒磨牙间距是指两侧第一恒磨牙中央窝之间的距离。从第一恒磨牙萌出至12岁,男女七磨牙间距均持续增加。在下颌从6~11岁磨牙间距无明显增加,因为下颌磨牙萌出呈聚合状(convergent)。下颌牙槽骨垂直生长,下磨牙牙冠萌出时稍向舌侧倾斜,直至第二恒磨牙萌出才直立,使磨牙间距稍稍增加。第二乳磨牙脱落后,第一恒磨牙将近中移动少许,占据剩余离位隙,使磨牙间距稍稍变小,这常发生在11~12岁。牙弓宽度(尖牙间距、双尖牙间距、磨牙间距)随年龄增长的变化上下颌有所不同。这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下颌骨出生后宽度增加的机制为下颌体的边缘外侧骨沉积增加,这样下颌骨牙弓的宽度不易施加机械力使其扩大。而上颌则相反,牙槽骨倾斜生长,上牙弓宽度增加明显,也易于通过机械力使其宽度增加。而且腭中缝亦可采用“快速腭扩展”来开大间隙,增加上颌宽度。这些特点应在正畸临床应用中予以注意。

2)牙弓的长度:牙弓长度即牙弓深度,是指从两中切牙中缝舌侧至第二乳磨牙或第二双尖牙远中面切线的垂直距离。牙弓长度的临床意义并不明显。有时以牙弓周长的一半来代表。

3)牙弓周长:在乳牙列牙弓周长是指第二乳磨牙远中面到对侧同名牙远中面的牙弓长度。在恒牙列是指第二双尖牙远中面到对侧同名牙的远中面。牙弓周长的变异较大,且上下颌的变异有所不同,故分开论述。

下颌牙弓周长从5~18岁,女性减少4.5mm,男性减少3.4mm。其减少的原因为:①下第一恒磨牙在占据离位隙时近中移动。②下后牙终生近中移动趋向。③下牙列邻面接触部位的轻度磨耗。④由于上下颌生长的不同而致下切牙舌倾或直立。⑤下切牙和磨牙本身的倾斜。下切牙和磨牙本身的倾斜是由于下颌骨的骨骼型、颌平面的陡度和垂直的牙槽生长所致,使下切牙舌倾,下磨牙近中倾斜,致牙弓周长缩短。有一点需要强调,随着年龄的变化,女性牙弓周长缩短较男性更为明显和严重。另外一些原因如龋坏、乳磨牙早失、混合牙列和恒牙列的拥挤等,均可致牙弓周长缩短。下颌第三磨牙致下切牙拥挤,从而缩短牙弓周长,是一个有争议的观点。有人认为第三磨牙肯定会致下前牙拥挤,因此他们建议,宜在早期剜除下第三磨牙。但多数研究表明,第三磨牙可能不是下切牙拥挤的原始动力。而下切牙拥挤可能是下颌与上颌的生长型不同致下牙列更易于近中移动,最终导致下前牙拥挤,第三恒磨牙则会加重已经存在的下切牙拥挤。上颌牙弓周长相反,随年龄变化稍有增长。这可能是因为:①上颌恒切牙牙轴较上乳切牙更为唇倾。②上颌牙弓宽度的大大增加保证在上磨牙近中移动时上颌牙弓周长不致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