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现代口腔正畸治疗学
17544300000009

第9章 口腔正畸学基础(3)

瞳孔间连线:缘平面与瞳孔间连线不平行,则正畸设计取决于下面四个因素的相互关系:A切缘平面,B后牙颌平面,C瞳孔间连线,D冠长度。如果切缘平面和后牙颌平面与瞳孔间连线都不行,但却是延续的,说明骨骼发育不对称,比如单侧髁状突发育不足或发育过度,导致单侧上颌后牙过度萌出,这类患者左右面高不同,无法单纯用正畸方法治疗,需结合正颌外科。

如果切缘平面与后牙颌平面不一致,但两侧后牙颌平面与瞳孔间连线是平行的,说明上前牙的位置不明确,此时就应该检查上颌中、侧切牙的相对牙冠长度,如果两侧切牙的长度是相等的,则切缘平面的不协调是由于切牙过度萌出或萌出不足造成的,这个问题可以通  过正畸方法解决,只要以后牙颌平面为支抗和参考线,伸长或压低前牙即可,如果两侧切牙长度不等,则切缘平面的倾斜可能是由于切牙磨耗结合萌出不一致造成,此时应该用正畸方法整平牙龈缘,结合修复方法恢复短牙的冠长度。

上唇线:上唇线水平是否正确取决于下面四个因素的相关关系:A切缘平面,B后牙颌平面,C龈缘,D冠长度。诊断的第一步是检查患者微笑时,牙龈缘与上唇的相对关系,如果患者暴露出过多的牙龈,首先应检查解剖牙冠是否已完全暴露,有些患者只要切除过多的牙龈即可暴露出更多的临床冠长度。如果整个解剖冠长度均已暴露,则应比较切缘平面和后牙平面。首先,如果这两个平面在同一水平,患者表现出过多的牙龈,说明上颌垂直向发育过度,解决方法需要正颌外科,上移整个上颌;第二,如果这两个平面不在同一水平,而后牙颌平面是正确的,则问题出在上切牙过度萌出,需要压低上切牙,牙龈也将随之而上移。

中切牙近中面位置:中切牙近中面的位置对于美观的影响很大,如果上中线位置不正,则需要判断是真正的中线位置不正,还是切牙近远中向倾斜度不正确,判断依据为下面三个因素间的相互关系:A上唇中线,B中切牙牙龈乳头位置,C中切牙近远中向倾斜度。中线的面部标志为上唇人中,而牙弓标志为上中切牙牙龈乳头。临床上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不要以上中切牙近中邻接点的位置去判断中线是否正确,因为即使中切牙近中邻接点位置偏离人中,但牙龈乳头位置居中时。中线的偏斜往往是因为中切牙的近远中倾斜不正确,而并非真性中线不正。

牙冠长度:上切牙牙冠的相对长度对于前牙美观的重要性常常为正畸医师所忽略,正确地判断牙冠长度的不调,有赖于对下面4个因素间相互关系的分析,这4个因素为:①上唇线水平。②牙龈沟的深度。③切牙的磨耗程度。④对侧牙的牙冠长度。牙冠长度不调最常见的是两中切牙长度不等,它对前牙美观的影响取决于患者微笑时唇线的高低,如果患者微笑时,牙冠长度的不调很明显地表露出来,则需要进行正畸治疗。

如果患者上切牙的临床冠和解剖冠长度均不相同,最常见的原因是由于错颌而造成的左右中切牙磨耗程度不同,切牙的磨耗程度可从切缘去判断,切缘越厚,说明磨耗越多,通常牙齿磨耗越多萌出得就越多,造成短牙冠,治疗计划取决于中切牙与侧切牙的相对长度,如果短的中切牙比侧切牙仍长,则可采取伸长长的中切牙并磨短其切缘的方法;如果短的中切牙与侧切牙长度相等或偏小,则应压低短的中切牙,这种处理可以使短的中切牙龈缘根向移动,压低后的中切牙用修复方法恢复冠长度。

以上介绍了正面观牙齿美观的诊断问题,下面讨论几个临床常见前牙位置美观问题的治疗方法。

1、上牙龈暴露过多指微笑时牙龈暴露3mm以上,常见于以下3种情况

(1)上颌垂直向生长过度,前面高长,上唇比正常短,上颌牙过度萌出。这种情况如前面所述,常需要正畸与正颌外科联合治疗。

(2)上前牙牙龈缘根向退缩迟缓。正常情况下,牙龈缘随着牙齿的萌出逐渐根向退缩,至青春后期,龈缘退至釉牙骨质界的冠方1mm处,但有些患者龈组织较厚,并有纤维性变,因此退缩缓慢。诊断这种情况,可用探针探测龈沟深度,如果龈沟深3~4mm,龈组织纤维性变,无炎症,则可采用牙龈手术。

(3)错颌引起牙龈暴露过多,如前牙深覆颌,这种情况应采用正畸方法压低牙齿,牙龈将随之上移,待龈缘位置正常后,如要冠长度不足,则采用修复方法恢复冠长度。

2、牙龈缘水平不协调 6个上前牙的牙龈缘水平对于牙冠的美观起着重要的作用,理想的牙龈形态应具有以下4个特点:

(1)两个中切牙的龈缘应该在同一水平。

(2)侧切牙的龈缘水平应位于中切牙龈缘的颌方少许,而尖牙的龈缘水平应与中切牙一致。

(3)唇侧龈缘的形态应与其对应的釉牙骨质界形态一致。

(4)每个牙之间应有牙龈乳头。当龈缘水平不协调时,临床医师必须选择是用正畸方法重新定位牙龈位置,还是用手术矫正龈位置的不协调。正确的判断取决于下面四项检查:首先是检查笑线的高低,如果笑线高,暴露出了不协调的牙龈,则下一步应检查中切牙牙龈沟的深度,如果较短的牙其龈沟较深,则可选择龈切除术,第三步是检查最短的中切牙与邻近的侧切牙的关系,如果最短的中切牙仍比侧切牙长,则可用正畸矫正器伸长较长的中切牙,使其牙龈颌向移动,待两中切牙龈缘平齐后,磨短较长的中切牙。第四步是检查切缘的磨耗情况,如果短牙的切缘磨耗较多,则应采用压低该牙结合修复的方法,被压低的牙至少保持6个月。

3、中切牙牙龈乳头丧失 中切牙龈乳头是前牙美观的关键,龈乳头丧失可出现在下面3种情况中:

(1)上中切牙牙根向远中向的分散度太大,这种情况常由于托槽定位不正确引起,可借助于牙片进行诊断,矫正方法为重粘托槽,待牙龈乳头恢复后,根据需要修复中切牙切缘的形。

(2)中切牙形态不好也可引起龈乳头丧失,如有的患者中切牙切缘部宽度远大于牙颈部宽度,使中切牙的近中邻接点过分颌向位,这种情况可采用片切的方法改形牙冠。

(3)牙周病导致的中切牙龈乳头丧失,也可采用牙冠改形的方法,虽然不能完全消除存在的龈乳头间隙,但根向移动邻面接触区仍可增进美观效果。

六、颌的稳定性

稳定性是正畸治疗的第三个主要目标,目前国际上存在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认为如果错颌矫正至某个标准或使用了某种技术去矫治,其结果必然是稳定的,另一种观点是,无论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拔牙还是不拔牙,扩弓还是不扩弓,大部分错颌都将复发而导致治疗失败。显然,关于复发的任何一种观点都会影响正畸治疗的设计和正畸医师的观念。

何为稳定?牙齿经过正畸治疗后并没有与牙槽骨发生固性粘连,与未经过治疗的牙列一样,随着生长、功能等,牙齿仍有可能移动,因此,稳定并不意味着牙齿不移动,而是指牙列维持矫治后所达到的解剖颌和功能颌的某些目标。稳定性不是绝对的,我们所能提供给患者的是“可以接受的稳定”。“可以接受的稳定”这一概念的提出并不是为正畸医师推脱患者找一个借口,而是生物医学局限性的反映,在这一方面,医学比我们牙科学具有更好的自我反省的传统,大医疗的医生承认不能包医百病,对于某些疾病,无论采用何种方法,仍不能避免死亡,而我们正畸医生却习惯于向别人展示治疗结果满意的病例,而把大量令人不满意的病例藏在了壁橱的最里面,我们不愿意去面对复发的患者,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多数患者没有复发,如果我们对这一问题总是采取回避态度,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于稳定性的认识就永远只是一个保持器。

正畸治疗后颌的不稳定可分为两个大类:一是源于險、颌、面的生长、成熟和老化;二是源于正畸治疗所产生的颌不稳定因素。第一类不稳定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表达出来,如由于上下颌骨生长的速率不一致而产生的牙联系的改变、下前牙拥挤度超出矫治前的增加量、牙周病导致的前牙间隙等;第二类不稳定可以称之为复发,如矫治后的扭转、拥挤、反颌、深覆颌等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导致趟不稳定的因素很多,其中相当一部分我们尚不了解,就我们目前的知识而言,没有一种治疗方法或者矫治标准本身能确保颌稳定,下面选择性地讨论几种与颌稳定性相关的因素。

1、生长发育与稳定性 从生长发育的角度看,大多数患者下颌向前的发育大于上颌,下颌表现前旋转,因此,对于大多数生长发育期的患儿,下前牙倾向于拥挤、覆趙加深,所以对于替牙早期严重II类错颌进行I期治疗后,如果患者下颌前旋转的迹象明显,保持器的选择应该十分慎重。对于明显前旋转病例的不慎重拔牙也是治疗后复发的重要因素,如果由于牙列拥挤等而无法避免拔牙,则拔牙时机应该推迟到生长高峰期,甚至之后,此时患者的生长型表达得更加明确,有助于选择具体拔什么牙更加有利,对于经过拔牙治疗的明显前旋转病例,其前牙关系的保持应持续到髁状突的发育基本完成。对于下颌后旋转病例,下前牙在生长期倾向于代偿性舌倾,加重拥挤,因此,拔牙通常应推迟到生长高峰期之后,正畸治疗结束后,下前牙的舌侧需要戴保持器支持,直至下颌的生长基本完成。

2、牙弓宽度与稳定性 扩弓,特别是尖牙宽度的扩大能否保持稳定是正畸医师一直很感兴趣的话题,尖牙间宽度能否稳定被认为取决于颊肌和舌肌的力量平衡,但Prof颌t的研究表明,舌肌的压力,特别是在吞咽时的压力,要远远大于颊肌的压力,因此这种平衡不应该是简单的力的平衡,而应该同时考虑时间因素。正畸医师通常相信尖牙间宽度是不可改变的,那么是否应将保持治疗前尖牙的宽度作为维持牙弓稳定的一项指标?

尖弓间宽度受许多神经肌肉因素的影响,不幸的是,我们对这些因素并不完全了解,如果患者的嘴较大,口角的肌肉位于下尖牙的远中,则尖牙区的扩弓可能是稳定的。有些患者尖牙区深覆颌,下尖牙被锁在牙弓的舌侧,与颊肌无接触,此时下尖牙宽度可以扩宽至与上尖牙建立正常颌关系。正畸治疗如果增加了患者的下面高,比如使下颌发生了顺时针旋转,则增加的颊肌张力可能导致下牙弓尖牙宽度的不稳定,此时下颌的保持器就非常重要了。总之,是否应该保持治疗前的尖牙间宽度需要正畸医师运用他全部的知识和经验,而不是一句简单的规则可以概括的。

3、切牙位置与稳定性 正畸复发问题常与切牙的前后向位置有关,为了给切牙一个稳定的位置,正畸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其中为正畸医师最广泛接受的观念之一是下切牙最稳定的位置是头影测量的平均值一下切牙下颌平面角90。±5。,2倍标准差为±10。,即在95%的可信限度内,正常角度标准的变异范围是20°,在这样大的范围内均属正常,且没有证据表明在正常范围内,下切牙接近平均值比偏离平均值更加稳定,加之正常值来源于正常颌,而骨性畸形时,切牙位置的变异性将更大,以上因素限制了正常值标准对特关系稳定性的意义。观念之二是下切牙的稳定位置只有一个,临床经验告诉我们,下切牙稳定的位置可以很多,其中最稳定的一个恐怕还是原先错的位置,最不幸的是,有些患者在下切牙达到矫正目的后,有可能找不到一个稳定的位置。总之,筒单化的矫正目标不能够取代全面的诊断和细致的治疗计划,虽然我们尚不知道下切牙稳定位置的全部答案,但综合考虑骨骼的、神经肌肉的和功能的因素,无疑是必需的和有意义的。

4、生长改建与稳定性 正畸治疗到底能产生多少整形改变一直存在争议,如II类颌的矫治效果大多数与下颌骨的正常生长发育有关,但重叠研究表明确实也存在少量的整形改变,长期的追踪研究发现,整形作用通常表现在治疗早期,从长期效果看,功能性矫正器所产生的整形作用与未经治疗的II类颌的生长发育之间并无明显差异,人们因而推断,整形作用阻止上颌向前发育的影响,在戴矫正器后,会被上颌加速的向前发育所抵消;而矫正器对下颌生长的剌激作用,也会因停戴矫正器后下颌生长减慢所中和,上下颈骨这种恢复原先骨性畸形的趋势也可认为是一种复发。

5、功能颌与稳定性

下颌骨在牙齿完全咬合时应该处于什么位置,长期以来也一直存在争议,一般认为髁状突位于正中关系位,存在0.5~1mm的长正中是正常的,有些II类稍治疗结束后出现双重咬合,这种丧失了明确的正中关系的情况应该被认为是不稳定的。使用II类牵引和III类牵引矫正下颌偏斜,可能出现暂时性改善,但治疗后下颌很可能回复到原来的位置,因此,成功的正畸治疗不能仅看正中颌时的情况,更要检查正中关系。颌的功能状态对牙列稳定性也起着重要的作用,Beynm的纵向研究发现,多向咀嚼的患者牙列比较稳定;而前牙覆胎深、习惯于双侧向咀嚼者,双尖牙和尖牙区牙齿位置不稳定而习惯于前后向咀嚼者,上切牙倾向于唇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