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现代小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
17544400000014

第14章 小麦标准化生产的播种管理技术(5)

(2)造墒播种

对耕层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0%,不能依靠底墒出苗的田块,要采取多种措施造墒播种。主要有以下五种方法:一是有自流灌溉地区实行沟灌、漫灌,速灌速排,待墒情适宜时用浅旋耕机条播;二是低蓄水位或井灌区采取抽水浇灌(水管喷浇或泼浇),次日播种;三是水源缺乏地区先开播种沟,然后顺沟带水播种,再覆土镇压保墒;四是稻茬麦地区要灌好水稻成熟期的跑马水,以确保在水稻收获前7~10天播种,收稻时及时出苗;五是对已经播种但未出苗或未齐苗的田块窨灌出苗水或齐苗水,注意不可大水漫灌,以防烂芽、闷芽,对地表结块的田块要及时松土,保证出齐苗。

(3)物理抗旱保墒

持续干旱无雨条件下,底墒或造墒播种,播种后出不来或出苗保不住的麦田,可在适当增加播种深度2~3厘米前提下再采取镇压保墒。一般播种后及时镇压,可使耕层土壤含水量提高2%~3%。播后用稻草、玉米秸秆或土杂肥覆盖等,不仅能有效地控制土壤水分的蒸发,还有利于增肥改土、抑制杂草、增温防冻等;如果在小麦出苗后结合人工除草搂耙松土,切断土壤表层毛细管,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可达到保墒的目的。

(4)化学抗旱

根据目前试验结果,在干旱程度较轻的情况下,通过选用化学抗旱剂拌种或喷施,不仅可以在土壤含水量相对较低的条件下早出苗、出齐苗,而且促根增蘖快,具有明显的壮苗增产效果。当前应用比较成功的有抗旱剂FA和保水剂两种。

(5)播后及时管理

由于受到抗旱秋播条件的限制,播种水平、出苗质量、技术标准难以到位,必须及早抓好查苗补苗等工作,确保冬前壮苗,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出苗分蘖后遇旱,坚持浇灌、喷灌或沟灌,避免大水漫灌,防止土壤板结而影响根系生长和分蘖的发生;生长中后期严重干旱的麦田以小水沟灌至土壤湿润为度,水量不宜过大,浸水时间不应过长,以防气温骤升而发生高温逼熟或遭遇大雨后引起倒伏。

五、湿(渍)害

小麦湿(渍)害是指土壤水分达到饱和时对小麦正常生长发育产生的危害。湿(渍)害是危害世界许多国家小麦生产的重大灾害,我国也是受湿(渍)害严重的国家。长江中下游麦区是我国的小麦主产区之一,播种面积约占全国小麦播种总面积的15%,小麦生长中后期,降水过多造成的湿(渍)害是该麦区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一方面,由于稻、麦两熟耕作制大面积扩大推广,前作水稻使土壤浸水时间长,土壤黏重,渗水困难,透气性差易使小麦出现湿害。另一方面,由于该地区降水量的大部分(500~800毫米)常年集中于小麦生长的中后期,大大超过了小麦正常需水量,造成湿(渍)害。如江苏省淮南麦区,小麦拔节至成熟阶段有些年份平均2~2.5天就有一个雨天。另据江苏省气象资料统计表明,10年中有7年都是因湿(渍)害而导致小麦严重减产。安徽省稻、麦两熟区在66万公顷以上,每年因湿害造成小麦减产幅度达20%左右,严重年份(如1991年)甚至造成大面积绝收。湿(渍)害也是湖北省小麦生产上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河南省近34年的资料统计分析中,因湿(渍)害造成减产的年份有24年,占75%。湿(渍)害还会严重影响小麦籽粒形成、灌浆与成熟,降低籽粒品质。许多学者研究发现小麦生长中后期的湿(渍)害造成小麦减产的主要原因是根系生长发育受阻,根系活动衰老加快,小麦早衰、病虫草害加剧,使矿质营养和体内有机营养失调,大量的小花退化,结实粒数锐减,粒重和产量下降,品质也变劣。

1.影响小麦耐湿(渍)性的因素

(1)品种(基因型)

不同品种耐湿(渍)性有显著差异。一般耐湿(渍)性强的品种有较强的根系活力、光合能力及有机物合成能力,湿(渍)害解除后这些指标均可得到一定程度恢复。另外,还可保持一定的气孔开张度并有迅速恢复的能力。

(2)生育时期

许多学者在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给予湿(渍)害处理,发现孕穗期(拔节后15天至抽穗期)湿(渍)害对产量的影响最大,主要表现为单穗实粒数锐减,粒重严重下降。因此,认为孕穗期是小麦湿(渍)害临界期,其次是开花期和灌浆期。

孕穗期以前小麦发根力强,新老根系的更替快,所以湿(渍)害较轻;孕穗期后小麦根系已趋衰老,如果湿(渍)害严重,会使产量下降。

(3)温度

温度升高,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下降,土壤微生物和小麦的呼吸耗氧量增加,湿(渍)害随之加重,后期湿(渍)害减产更大。据报道,小麦抽穗期遇湿(渍)害逆境,平均水温分别为19.2摄氏度、21摄氏度、22摄氏度时,其水中含氧量分别为9.23毫克/升、8.9毫克/升、8.73毫克/升。

(4)地下水位

地下水位高低主要影响根系的生长和分布及吸收能力。椐江苏省多点多年试验,返青至拔节期间地下水位以1~1.2米为宜,越冬期以0.6~0.8米为宜,播种期以0.5米为宜。

(5)土壤

湿(渍)害与土壤质地、结构、有机质含量、矿质组成、pH值等有关。土壤培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肥能力可有效提高小麦抗湿(渍)性。

2.预防或减轻小麦湿(渍)害的途径与措施

(1)建立良好的麦田排水系统

“小麦收不收,重在一套沟冶。从农业措施来说,麦田内外排水沟渠应配套,田内采用明沟与暗沟(或暗管、暗洞)相结合的办法,前者排除地面水,后者降低地下水位。秋季开好畦沟,出水沟应逐级加深,春季及时疏通三沟,做到沟沟相通,达到雨停田干。这些措施不仅可以减轻湿(渍)害,而且能够减轻小麦白粉病、纹枯病和赤霉病及草害。

(2)选育和选用抗湿(渍)性品种

不同小麦良种以及处于不同生育时期的小麦对湿害的反应都存在差异。已经筛选出的农林46等品种在孕穗期间的耐湿(渍)性都极强,培育抗湿(渍)品种对提高小麦抗湿(渍)性具有重要作用。

(3)采用抗湿(渍)耕作措施

改良耕作制度,避免水旱田交错,实行连片种植;加深耕作层,消除犁底层;增施有机肥料,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透性,减少土壤中有毒物质,以及培育壮苗,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协调群体和个体关系,发挥小麦自身的调节作用,提高小麦的群体质量,这些都是提高小麦耐湿(渍)能力的措施。

(4)合理施肥

由于湿(渍)害造成叶片某些营养元素(主要是氮、磷、钾)亏缺,碳氮代谢失调,从而影响小麦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的积累、运输、分配以及根系生长发育、根系活力和根群质量,最终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为此,在施足基肥(有机肥和磷、钾肥)的前提下,当湿(渍)害发生时应及时追施速效氮肥,以补偿氮的缺乏,延长绿叶面积持续期,增加叶片的光合速率,从而减轻湿(渍)害造成的损失。

(5)适当喷施生长调节剂

在湿(渍)害逆境下,小麦体内正常的激素平衡发生改变,产生“逆境激素冶———乙烯。乙烯和ABA增加,使小麦地上部分衰老加速。所以在渍水时,可以适当喷施6-BAepi-BR等生长调节物质,以延缓衰老进程,减轻湿(渍)害。

六、干热风与高温逼熟

干热风是我国北方麦区在小麦灌浆至成熟阶段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当干热风发生时,日最高气温大于30摄氏度,相对湿度低于30%,风力3级以上,风速大于3米/秒,常使小麦灌浆过程受阻,青枯逼熟,粒重降低,从而造成减产。

高温逼熟是在小麦灌浆成熟阶段,遇到高温低湿或高温高湿天气,特别是大雨后骤晴高温,使小麦植株提早死亡,籽粒提前成熟,粒重减轻、产量下降。

1.干热风

(1)干热风的发生条件与危害

干热风灾害是在高温、干旱和大风的气候条件下,小麦受环境高温、低湿的胁迫,根系吸水来不及补充叶片蒸腾耗水,导致叶片蛋白质遭到破坏,细胞膜受损,叶组织的电解质大量外渗。北方麦区小麦在灌浆期间,常遇高温、低湿并伴随着强烈的西南风而形成大气干旱,若此时土壤水分不足,会使小麦植株体内水分供求失调,导致籽粒灌浆不足,灌浆时间缩短,粒重大幅度下降,从而使小麦减产。

干热风对小麦的危害程度与干热风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干热风越强、持续时间越长,危害越重。同一次干热风对小麦危害的程度因品种、生育期、土壤特性和管理技术措施等条件而不同。一般来说,早熟品种受害轻,晚熟品种受害重;乳熟后期和蜡熟期受害重,蜡熟后期因灌浆即将结束,受害就相对轻;沙岗薄地、盐碱地受害较重,黏土地次之,壤土地最轻;适期播种成熟早受害轻,晚播晚熟受害重;增施磷、钾肥、早施氮肥的受害轻,施氮肥过晚和过量贪青晚熟的受害重;中后期浇水适宜的受害轻。

(2)干热风危害后的症状

受干热风危害的小麦,初始阶段表现为旗叶凋萎,严重凋萎1~2天后逐渐青枯变脆。初始症状为芒尖失水干枯,继而渐渐张开,即出现炸芒现象。由于水分供求失衡,穗部脱水青枯,变成青而无光泽的灰色,籽粒萎蔫但还有绿色,此时穗茎部的叶鞘上还保持一点绿色。小麦遭受不同程度干热风侵袭,大致出现3种类型的症状。

轻度干热风危害后的症状。一般是从12时至14时,穗部气温达31摄氏度,叶面温度超过32摄氏度,饱和差超过3200帕,相对湿度低于30%,此时小麦植株叶片开始萎蔫,出现炸芒现象。如果干热风强度不再增加,上述症状持续5~6小时后,小麦植株可恢复正常,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小。

重度干热风危害。一般是从11时出现上述情况,14时株间气温比6时高14~16摄氏度,饱和差达2800~3500帕,相对湿度猛降至27%~30%时,小麦植株叶片卷曲,发生严重炸芒现象,芒和顶端小穗干枯,整片麦田变成灰黄色。

青枯死亡在小麦收获前遇到大于5毫米的降水,3天内气温在30摄氏度以上,突然遭受干热风袭击,会使小麦植株青枯而死。

(3)干热风的防御措施

农业综合防御措施。首先要建立农田防护林带,达到农田林网化,可减弱风速,降低温度,提高相对湿度,减少地面水分蒸发量,提高土壤含水量,显著降低干热风的危害;其次要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和培肥土壤,提高麦田保水和供水能力。

栽培防御措施。一是选用早熟、丰产、耐干热风、抗逆性强的品种;二是调整作物布局,适时播种,尽量减少晚茬麦,争取尽早使小麦进入蜡熟期,可以避免或减轻干热风危害;三是建立合理群体结构,培育壮苗,提高小麦抗旱性;四是因地制宜浇好麦田拔节孕穗水,防止灌浆期干旱。

化学防御措施。在小麦生育中后期叶面喷洒化学制剂,是防御干热风最经济、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方法。一是在孕穗至扬花期喷洒0.2%~0.4%磷酸二氢钾稀释液;二是结合后期防治病虫害,药肥(剂)混喷,一喷多防,尤其在生育后期使用硫酸钠等化学制剂防御干热风,具有较好的增产效果。

2.高温逼熟

(1)高温逼熟的发生条件与危害

小麦灌浆的适宜温度为20~23摄氏度,高于23摄氏度就不利于小麦灌浆,超过28摄氏度基本停止灌浆。当小麦灌浆期遭到27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就会引起植株蒸腾强度大增,水分入不敷出;高温还引起小麦叶片气孔关闭、能力丧失,加速叶片干枯,光合作用受抑制。如果小麦遭受湿害,根系发生早衰,吸水、吸肥能力减弱,高温逼熟会更加严重。特别是在乳熟期以后连续降水后出现最高温度30摄氏度以上的天气,导致小麦突然死亡,粒重大幅度下降而减产。

(2)高温逼熟的症状

根据气温和相对湿度高低分为高温低湿和高温高湿两种。

高温低湿危害后的症状。在小麦灌浆阶段,如连续出现2天或2天以上27摄氏度以上的高温,3~4级以上的偏南或西南风,下午相对湿度在40%以下时,小麦叶片即出现萎蔫或卷曲,茎秆变成灰绿色或灰白色,小麦灌浆受阻,麦穗失水变成灰白色,千粒重下降。

高温高湿危害后的症状。在小麦灌浆阶段连续降水后使土壤水分过多,透气性差,氧气不足,此时植株根系活力衰退,吸收能力减弱,而紧接着又是高温暴晒,叶面蒸腾强烈,水分供应不足,植株体内水分收支失衡,很快脱水死亡。麦株受害后,茎叶出现青灰色,麦芒灰白色、干枯,籽粒秕、粒重低,产量和品质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