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现代小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
17544400000025

第25章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1)

§§§第一节小麦胞囊线虫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胞囊线虫病对小麦危害很大,一般可使小麦减产20%~30%,发病严重的地块减产可达70%,甚至绝收。建议农民朋友高度重视该病,发现病情后及时展开防治。

该病苗期的主要症状是:地上部分植株矮化,叶片发黄,长势较弱,分蘖明显减少或不分蘖,类似缺肥状;地下部分根系有多而短的分叉,严重时丝结成团。麦苗受害后中下部叶片先发黄,而后由下向上发展,叶片逐渐干枯,最后整株死亡。

对当前发病较轻的田块,可每亩用5%神农丹2千克或10%灭线磷颗粒剂3千克拌细土20~30千克,顺垄沟撒施,施后及时浇水。也可用50%辛硫磷1000倍液灌根。还可用生根粉“根摄氏度碧冶喷施或灌根。对当前发病特别严重的田块,可及早改种春红薯、春玉米、春花生等。

§§§第二节小麦地下害虫的防治方法

近年来冬季气温偏高,小麦播种后快速出苗,为地下害虫提供了丰富的食料,对部分地区的小麦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省农林厅植保站杨荣明认为,防治小麦地下害虫应立足播种前药剂拌种和处理土壤,部分发生严重虫害的田块可以在春季采取毒饵法补治。

据了解,小麦地下害虫在各地每年都有发生,但危害不太严重。

重发地区集中在徐州、宿迁、连云港、盐城北部等淮北麦区,尤其是旱茬麦田发生普遍而严重。淮北地区小麦地下害虫发生严重的原因,主要是前茬多为玉米、花生、甘薯等旱作物,食料丰富,有利于地下害虫发生和繁殖。

小麦田发生的地下害虫主要是蝼蛄和蛴螬。多以幼虫和成虫咬食小麦种子造成不出苗,或咬食小麦幼苗造成植株死亡,严重的造成缺苗断垄。蝼蛄与蛴螬危害麦苗的症状有区别:蝼蛄常将麦苗嫩茎咬成乱麻状,断口不整齐;蛴螬常在麦苗根颈处将麦苗咬断,断口整齐。生产上可以根据小麦被害症状判断是受哪种地下害虫危害。

在播种前用药拌麦种和处理土壤是防治小麦地下害虫最有效的措施。拌种处理,可以用20%丁硫克百威乳油100~150毫升加水3~4千克拌麦种50千克,堆闷12~24小时后播种;或者用50%辛硫磷乳油100毫升加水2~3千克拌麦种50千克,堆闷2~3小时后播种;也可以用48%毒死蜱乳油10毫升加水1千克拌麦种10千克,堆闷3~5小时后播种。处理土壤,可以每亩用3%辛硫磷颗粒剂4千克或5%辛硫磷颗粒剂2千克拌毒土随播种沟撒施。

随着气温降低,地下害虫逐渐进入越冬状态,危害逐渐减轻,地表气温降至5摄氏度以下时就不再取食危害,因此冬季气温低时可以不用药防治。较低的气温也不利于药效发挥,用药反而增加种植成本。

秋季小麦地下害虫发生严重的田块,可以到春季气温回升后,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20~50克加适量水稀释,拌入30~75千克碾碎炒香的米糠或麸皮中制成毒饵撒施防治。如果小麦苗期地下害虫危害严重,可以对重发田块用50%辛硫磷乳油或40%毒死蜱乳油1000~1500倍液喷粗雾防治,每亩喷药液40千克。

§§§第三节小麦霜霉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一、症状和苗期染病

霜霉病又称黄化萎缩病。我国一般发病率在10%~20%,严重的高达50%。通常在田间低洼处或水渠旁零星发生。该病在不同生育期出现症状不同。

苗期染病时病苗萎缩,叶片淡绿或有轻微条纹状花叶。

二、返青拔节后染病

叶色变浅,并出现黄白条形花纹,叶片变厚,皱缩扭曲,病株矮化,不能正常抽穗或穗从旗叶叶鞘旁拱出,弯曲成畸形龙头穗,染病较重的各级病株千粒重平均下降75.2%。

三、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内的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卵孢子在水中经5年仍具发芽能力。一般休眠5~6个月后发芽,产生游动孢子,在有水或温度高时,萌芽后从幼芽侵入,成为系统性侵染。卵孢子发芽适温19~20摄氏度,孢子囊萌发适温16~23摄氏度,游动孢子发芽侵入适宜水温为18~23摄氏度。小麦播后出芽前麦田被水淹超过24小时,翌年3月又遇有春寒,气温偏低利于该病发生。地势低洼、稻麦轮作田也易发病。

四、防治方法

1.实行轮作

发病重的地区或田块,应与非禾谷类作物进行1年以上轮作。

2.健全排灌系统区

严禁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发现病株及时拔除。

3.药剂拌种

播前每50千克小麦种子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100~150克(有效成分为25~37.5克)加水3千克拌种,晾干后播种。必要时在播种后喷洒0.1%硫酸铜溶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2%克露(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900~1000倍液、72.2%霜霉威(普力克)水剂800倍液。

§§§第四节小麦吸浆虫的防治技术

小麦吸浆虫是一种毁灭性的害虫,对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影响非常大,它可使小麦常年减产10%~20%,吸浆虫发生的年份可减产40%~50%,严重者达80%~90%。

小麦吸浆虫有麦红吸浆虫和麦黄吸浆虫两种,在我国基本上1年发生1代,成长的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夏越冬,来年春天由土壤深层向地面移动,然后化蛹羽化为红色或黄色的成虫,体形像蚊子,再飞到麦穗上产卵。害虫的发生大多数与小麦生长阶段相当,当小麦露脸抽穗时,成虫羽化飞出,当小麦抽齐穗时,大部分的虫子都飞出来到麦穗上产卵,经过4~5天,卵化出小幼虫,幼虫钻到麦穗的麦粒上,用嘴刺破麦皮,吸食流出的浆液,造成麦子秕粒,导致减产。

幼虫经过15~20天,便离开麦穗钻入土壤,一般在离地面10厘米左右的表土最多,随湿度的降低而钻入地下20厘米左右处过冬。

防治吸浆虫应采取以下措施:选种抗虫优良品种抗虫。近年各地种植的威农151、徐川2111等,都对吸浆虫具有较高的抗虫性。

采用农业生物措施防治。在吸浆虫发生严重的地区,由于害虫发生的密度较大,可通过调整作物布局,实行轮作倒茬,使吸浆虫失去寄主。也可实行土地连片深翻,把潜藏在土里的吸浆虫暴露在外,促其死亡,同时加强肥水管理,春灌是促进吸浆虫破茧上升的重要条件,要合理减少春灌,尽量不灌,实行水地旱管。施足基肥,春季少施化肥,促使小麦生长发育整齐健壮,减少吸浆虫侵害的机会。

利用化学药剂防治。防治小麦吸浆虫以有机磷杀剂为主要防治手段,特别是在蛹盛期施药防治效果最好,可以直接杀死一部分蛹和上升的土表幼虫,同时抑制成虫。防治方法是:以粉剂或乳剂制成毒土(或毒沙)撒施,即每亩用3%甲基一六茵五粉剂2千克,均匀混合20千克细土配制成毒土,随配随用,均匀撒入麦田。也可每亩用40%甲基异柳磷乳剂100~200毫升,对水2千克,均匀喷在20千克干细土上,撒施麦田。

§§§第五节小麦黄叶枯死的原因与防治方法

一、小麦出现黄化的原因

1.小麦品种对缺钾敏感

虽然出现黄化的小麦品种比较多,但是仅有少数品种最先出现黄化和黄化面积扩大,可能是这些品种对缺钾比较敏感。

2.早播徒长

一般在寒露前后,比往年提前15天左右播种的麦田,会出现黄化枯死的现象。因小麦的播期偏早,再加上雨水充足,就会出现徒长现象,然后就会黄化枯死。但是在同一块地补种的小麦,既没有出现徒长现象,也很少出现黄化现象。

3.土壤缺钾严重

麦田里长时间不施农家肥和钾肥或施钾肥很少,如果连年来夏秋两季持续高产,会大大消耗地力,特别是土壤中的钾元素已经极度缺乏,急需补充,但是又没有及时地施补。

4.冬播偏施氮肥

对氮肥的偏施会造成氮钾比例严重失调。因为钾肥比较昂贵,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所以从秋作物施肥开始,农民便有意无意地大幅度减少了钾肥的施用量。很多农民在氮肥已经施用充足后,又盲目地继续增加氮肥,用来弥补没有施用钾肥的不足,最终导致氮肥用量过剩而钾肥缺乏,造成氮钾比例严重失调,这样就使得小麦大面积黄化枯死。调查发现,如果不偏施氮肥,只要施用名优钾肥或者名优复合肥的小麦,无论播期早晚、不管哪个品种,都很少出现黄化症状。

二、防治方法

1.叶面喷肥

在黄化小麦和已出现黄化苗头的小麦的叶面上(除已经枯死的小麦外)喷施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每隔5~7天喷1次,连喷2~3次。

2.追施钾肥

在足墒的情况下,每亩麦田追优质钾肥8~10千克。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很多农民到现在都以为小麦黄化是因为缺氮,于是打算降雪后追施尿素,其实这样只会加重小麦黄化的程度。

3.施钾补种

对于那些已经无法挽救的麦田,如果墒情允许,在每亩施优质钾肥8~10千克后,可以选择强春性品种重新播种,每亩播量15~20千克。在冬至前后播种,来年1月中下旬就能出苗,只要管理方法得当,来年的产量仍然比较乐观。

§§§第六节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小麦锈病主要分为三种: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我省的小麦锈病主要是条锈病,这会对小麦产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因为小麦条锈病病菌不耐高温,所以不能在我省大部分地区越夏。条锈病病菌会在小麦收割时随夏季风被吹到高原寒凉地区越夏,当秋季小麦播种出土后,越夏的病菌又随气流传播回来,使早播的麦苗受到侵染,成为初侵染源。到12月上旬,平均气温降到2摄氏度时,条锈病病菌又在当地麦苗上越冬,来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越冬病菌就开始恢复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