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国亮剑转
17545500000016

第16章 大唐(5)

不管怎样,李世民的这种“赎罪感”,促使他用全身心去治国安民、发展民生、肃正政治,因此几年之后,大唐即出现“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皆外户不闭”的社会安宁局面。而这种局面的来临,则分别是太宗朝君勤国务、重用贤臣、为政清廉、轻徭薄赋、选用贤才、加强中央集权、团结各族、发展生产等措施的必然结果;政治的清明,为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政治制度史,尤其是行政制度史中,很多王朝的兴衰成败都与其奉行的国家行政制度(如行政区划分、行政组织设置、行政层级设计)等因素密切相关。由于行政制度直接关系到国家整体权力架构的合理与否,尤其是关系到国家最高权力的划分、分配等问题,因此,真正的富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对此均会非常重视。

在这点上,李世民即表现出了一位伟大政治家的素养,制定了一套与当年大汉高祖朝完全不同的开国行政之策。具体表现在:一是李世民没有将前朝速亡的原由归结到没有大封同姓诸王,因此大唐没有实行大汉的那种诸王屏藩四周的国策;二是在中央机关的权力架构上形成了完备的三省六部制度,形成宽度管理(即综合管理,三省)与窄度管理(即专业管理,六部)的科学的国家机关体系;三是在地方政权层级与区划的划分上,大行州县制度,及中原与边疆共同开发的政策,取消了大汉时期存在的郡国制度;四是实行科举制度选官,扩大了官员来源,疏通了社会的参政渠道。这些行政制度的推行,为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转提供了必需的规则及安全保证,有利于政治的秩序化。

在李世民殚精竭虑的治理下,贞观王朝成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都无法比拟的盛世王朝。

治理出一个强盛的国家还不是李世民的目标终点,他还想扩大唐朝的版图,建立一番霸业。626年,玄武门事变刚刚结束,李世民刚刚即位,老对头加老搭档东突厥即向长安发动奇袭。大可汗颉利可汗(启民可汗幼子,始毕可汗幼弟)和他的侄儿小可汗实利可汗(始毕可汗长子),长驰南下,直抵渭水便桥。距长安只隔一水,上下震恐。

李世民无可奈何,只好亲自到渭水便桥向颉利大可汗乞和,除了重申誓言继续臣服外,并答应增加进贡财物的数量,颉利大可汗才行撤退。这对李世民大帝是一个莫大的耻辱。他决心雪耻。三年后,李世民派遣大将李靖北征,出定襄(内蒙古和林格尔),深入阴山,颉利大可汗全军覆没,只身向西逃走,被大唐追兵擒获。东突厥汗国所向无敌,竟被唐军一战击溃,使北方各部落大为震骇,李世民从此赢得了“天可汗”的尊称。

大唐统一西域后,设州设县,又设军区,把西域纳入中国行政系统,正式成为中国领土。同时,大唐的均田、府兵、租庸调等制度,也在此处推行。大唐政府还在天山南路大兴屯田,将中原先进农业技术传播到西域。同时,西域的贵族、僧侣、乐工、画师等大量人员也进入内地,带来了独特的西域文化和农副产品。大唐统一西域,与大汉时期的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不同,当时主要是为了斩断匈奴的军事联盟;而大唐则在此处设立州县、组建军区、推行中原政治制度,正式把西域纳入中国行政版图。另外,保障了“丝绸之路”的再次畅通,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李世民对外并不是一味用武力加以解决,他对突厥一手硬,对待吐蕃王朝却是一手软,采取和亲的方式,将吐蕃与大唐紧密联系了起来。

公元633年(唐贞观七年),唐王朝与吐蕃王朝之间开始互相遣使往来。大唐王朝的特使冯德遐来到吐蕃,见到了17岁的松赞干布。言谈中,松赞干布听说突厥和吐谷浑都“尚公主”(当时前后只有突厥处罗可汗子尚衡阳公主,吐谷浑尚宏化公主,回纥尚咸安公主),欣慕不已。遂在贞观十年派使者带着大量金银珠宝随冯德遐入朝,向唐太宗李世民请婚。

然而这第一次求婚,李世民却没有依允。史籍中记载的理由则说,李世民拒婚的原因是因为吐谷浑王挑拨离间。《册府元龟》记载说,求婚的使者这样回报松赞干布:“初至,大国待我甚厚,许嫁公主。会吐谷浑入朝,有相离间,由是礼薄,遂不许嫁。”远交近攻,吐谷浑当然对吐蕃没什么好感,更不会想让吐蕃也当大唐驸马。

另外,松赞干布在向唐太宗李世民请婚的前一年即贞观九年,已经娶了尼泊尔德瓦王印铠甲光王的女儿--尺尊做为正妃。除了尺尊公主外,松赞干布还有三个藏族妻子。堂堂大唐的公主怎么可以嫁过去与藏地蛮女一起当小妾,这有关国体颜面,李世民恐怕也有这样的考虑。

松赞干布请婚遭拒,心里非常不爽,因为这不仅是有关吐蕃国王的面子,还关系着他的国家大计:他渴望公主能将先进的唐文化带进雪域,实现自己的“文治”梦想。为了出这口气,松赞干布立刻出兵攻打吐谷浑,一方面自然是为了报复吐谷浑的从中作梗,另一方面,是为了向唐王朝炫耀自己的实力。很快,吐谷浑王就败下阵来,旗开得胜的松赞干布亲率二十万大军攻破白兰羌、丽江等地,一直进入唐朝领地松州,驻扎之后再次派使者带着贡品去长安请婚。这一次态度比较生硬,直统统地宣布请完婚就要立即带公主走。

唐王朝的公主能让你说要娶就能娶的吗?李世民自然不爽松赞干布的这个态度,立刻派兵攻打,没想到,第一次因太过轻敌,兵败,导致唐王朝的一些属藩如南诏就成了墙头草,纷纷掉头归附吐蕃。阎州刺史别丛卧施和诺州刺史把利步利也跟着连人带城地投降。这下子,李世民可就真来气了,立刻正式下诏发兵,以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执失思力为白兰道、右武卫大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左领军将军刘简为洮河道行军总管,领兵5万讨伐20万吐蕃军。

在大唐训练有素的军队进攻之下,吐蕃兵败而返。松赞干布不愧是吐蕃王朝一代有名的君主,这次的惨败,非但没有让他放弃迎取大唐公主的决心,反而坚定了他迎取大唐公主的决心。如此强盛有力的大唐,不与其和亲,实在是太蠢了。于是,松赞干布派使者上表向唐太宗李世民谢罪,同时仍然不屈不挠地提出请婚。这一次,李世民终于点了头。这段时日的交锋,让李世民充分了解了松赞干布,也充分了解了吐蕃的实力。大唐的公主下嫁至少不会太委屈了。

在贞观十四年的冬天,松赞干布派遣自己的重臣大相禄东赞(大相即宰相。禄东赞又称噶尔东赞)率领一百多位大臣骑士,带着“一等金绿绫缎衣服”和“镶嵌着红宝石的琉璃铠甲”等大量黄金宝物来到了长安迎请公主。贞观十五年的初春正月,唐太宗李世民当着印度、波斯、格萨、鞑靼等多国使臣的面前,公开宣布了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嫁做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王妃的消息。

为了展现大唐的富庶,唐太宗李世民为文成公主准备了丰厚的嫁妆。其中不但有各种五行经典、工艺技术、纺织农稼,还有医学论著和医疗器械,而最珍贵的一件陪嫁,则是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唐太宗还派自己的族弟、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为主婚使节护送公主。

当一应事宜都准备妥当之后,贞观十五年的正月,宗室之女文成公主便随着吐蕃请婚使节踏上了西去的道路。那尊珍贵的佛像则供奉在一辆木轮车上,由力士嘉嘉拉嘎和鲁嘎牵扯引,也和她一路同行。而这漫长的路途,成为富于想像和传奇的路,文成公主所到之处,留下了数不尽的瑰丽传说。

当然,文成公主留下的不仅仅是虚构的传说,更多的是沿路留下的礼乐衣冠记忆。“据记载,雍正年间果亲王允礼曾经入藏迎送七世达赖喇嘛,就在雍正十三年二月朔日这天,在噶达地方的惠远寺,这位见多识广的皇叔欣赏到了一场令他瞠目结舌的古风舞蹈,并‘目为愕眙,心神摇荡’,打听之后才知道,这是唐代公主入藏所留下的舞乐。

经过漫长的旅途,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来到了错那(玛多扎陵湖),松赞干布也从拉萨赶来迎接。为了表示诚意,他穿上唐王朝的衣冠,以唐朝女婿见岳父的礼仪拜见了送婚使李道宗,然后才领着新娘和队伍返回吐蕃国都。藏传佛教认为,文成公主是天上的度母(菩萨)化身,因此当她带着释迦牟尼像来到的时候,吐蕃臣民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典礼,正式封她为赞普王妃。”(《中国后妃列传》)那位先被册立为王妃的尺尊公主自然是不同意的。在藏族亦真亦假众说纷纭的典籍记载中,就有不少是关于尺尊公主向文成公主争嫡庶名分的内容。据说,由于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仪式更为隆重,因此尺尊第一次见到文成公主,就在席间迫不及待地说:“汉主文成汝,辛苦婚使迎,虽来此藏地,然我先为大。”而文成则回答:“无心作较量,汝言赛谁强,先越户限大,庙堂建湖上。”尼泊尔的公主跟大唐的公主比赛,谁在湖上建好一座寺庙,谁就是正妃。这不仅是两个女人家的“争风吃醋”,而且是两国的比拼。最后,还是大唐的工匠本事高超,在尼泊尔工匠之前建好了那座“湖上寺”,它就是大昭寺。

5.觊觎帝权,皇子纷争

如果以现代成功男士的标准来评价李世民的话,他无疑是一个成功男人。但是,上帝是公平的,拥有成功事业的人往往欠缺一个幸福的家庭。李世民也未能逃脱这个魔咒。他虽然拥有一个温柔体贴,明大义识大体的妻子长孙皇后,但是,他的儿子们却让他操碎了心,尤其是太子承乾,这个让他给予无限希望的大唐第三代继承人,却让李世民深深地失望了。电视剧《贞观长歌》将承乾塑造成了一个胆小懦弱、缺乏谋略的人,他被自己的老婆牵着鼻子走,说东不敢走西,实在是窝囊得很。

然而,历史上的承乾是怎样的呢?《大明宫词》里曾说他爱好男风,这又是真实的吗?承乾生于武德二年(619年),因为出生于承乾殿,李世民就为他起名承乾,除了出生地的意义外,还有承继大统的意思,所以在李世民当上皇帝的那一年,承乾就被封为皇太子。

那年,承乾刚八岁。就在那年与他一起平日玩耍的堂兄弟们一下子被自己的父亲诛杀了。对于一个年仅八岁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更何况聪颖的承乾。《新唐书·列传第五》里说“甫八岁,特敏惠,帝爱之”,《旧唐书》卷七六《承乾传》也说他“性聪敏,太宗甚爱之”。但再聪明的孩子也是孩子,唐太宗英明神武,整日为国事操劳,再努力也给自己儿子的关爱不多,再何况作为硬汉子的他一贯的形象都是严父,而长孙皇后的关注又多在后宫事务和太宗身上,承乾得到的关爱自然就少了。

年幼的承乾对父亲是又惧又爱,父亲是他仿效的对象,是他崇拜的偶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承乾的能力开始显现,贞观九年(635年)太上皇李渊死,“太宗居谅暗,庶政皆令听断,颇识大体。自此太宗每行幸,常令居守监国”。李世民经常出外,让承乾当监国这一点可以看出他对承乾的能力是充分给予了肯定的。照道理说,承乾是命定的皇位继承者,他能力出众,受到父亲宠爱,登上大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只要他在继位前一直保持良好纪录。

可是,《承乾传》所说“及长,好声色,漫游无度”。承乾长大后,他小时候的那些聪明劲儿一下子就没有了,开始干些让老子厌烦的糊涂事情。据史书记载,承乾曾让人铸造了一个近两米高的铜炉和一口巨大无比的锅,雇用逃亡的政府奴隶偷盗老百姓的牲畜。承乾亲自把那些偷来的牲畜放在大锅里煮,然后跟他的手下分着吃。在一次偷盗过程中,承乾还从马上摔下来,摔坏了脚,从此变成了一个残疾人。

承乾酷爱突厥的自由风尚,他说突厥语、穿突厥衣服,还特别挑选面貌像突厥的侍从,每五人组成一个部落,把头发梳成小辫,身穿羊皮,到草地上牧羊。有时还玩“假死”的游戏。他半疯半癫,对自已的手下说:“假设我是可汗,现在死了,你们仿效突厥的风俗,来办丧事。”然后像死人一样躺到地上,大家一起放声大哭,骑在马上,环绕着“尸体”奔走,并依照突厥风俗,用刀割破自己的脸。承乾对这种游戏乐此不疲,还说:“有朝一日我统治帝国,一定要率数万骑兵,到金城(甘肃省兰州市)以西打猎,然后把头发解开(汉人束发),去当突厥人,投靠阿史那思摩,如果他给我一个将军当,我一定不会比别人干得差。”《新唐书》中说“左右以为妖”,太子宫中的人都觉得承乾是被妖怪附身了,可见,承乾当时的举动是完全不正常的。

有时承乾还把左右侍从官员及卫士分作两队,二人各率一队,大家身披毛毡缝制的铠甲,手拿竹枪竹刀,扎营列阵,冲锋厮杀,枪刺刀砍,把流血受伤当作娱乐。有不听从命令的,就把他绑在树上毒打一阵,不少卫士因此而丧命。李承乾常常叫嚣:“要是我当了皇帝,就在御花园设一个万人营,跟汉王(李元昌)分别指挥,观赏士兵肉搏战斗,岂不快乐!”又说:“我当皇帝,一定要尽情享受所有乐趣,有人规劝,立即诛杀,杀了数百人之后,那些进谏的人就不敢再说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