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康熙皇帝设立南书房,起初是康熙帝为了与翰林院词臣们研讨学问,吟诗作画而设。因在乾清宫西南角特辟房舍故名南书房。由于南书房‘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所以它完全是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随时承旨出诏行令,这使南书房‘权势日崇’。南书房地位的提高,是康熙帝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同时将外朝内阁的某些职能移归内廷,实施高度集权的重要步骤。
雍正七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泄露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十年,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赵翼《檐曝杂记》)。由于军机处本是一个非常的临时机构,自诞生之日起就摆脱了正式官僚体系的壅滞、繁琐的毛病,非常适合皇帝加强君权的意愿,所以,在准噶尔战事平定之后,按理应裁撤军机处,但结果非但不将其撤销,反而进一步扩大了军机处的权力,使其超越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成为最主要的政治核心。”(宋希斌《论清代军机处的创立及其正规化》)乾隆初年,一度改称“总理处”,后又改称军机处。军机处的工作人员没有定员,最多的时候达到六至七人,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充任军机大臣,通称大军机。设首席军机大臣,或称领班军机大臣,一般由满族亲王或大学士担任。其他任职者按各人资历分别被任命为军机处行走、大臣上行走、大臣上学习行走等。
“军机大臣须每天值班,等候皇帝随时召见。另选内阁中书等官充军机章京,通称小军机,满汉各半,掌缮写谕旨、记载档案、查核奏议。整个军机处的职责则是:撰拟谕旨和处理奏折;议大政,议后提出处理意见,奏报皇帝裁夺;谳大狱,参与重大案件审拟;参与对重要官员的任免和考核;随侍皇帝出巡,奉旨出京查办事件等,用字寄上谕的名义对各地各部官员发布指令。”(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军机处的办事效率很高。根据内阁制度,下属官员有事题奏,或皇帝颁发诏旨,都是经过层层机构,辗转交送,常常要花费很多时间。军机处则不然,一切均由大臣和章京通同办理,皇帝有谕,随时奉诏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
“在通常情况下,军机大臣每日早5点左右进宫应召觐见皇帝,有时一天召见数次,主要是承受谕旨,然后回堂拟写。起先由大臣亲自主稿,后来才改由章京起草,大臣拟定。经皇帝认可后,按照谕旨的性质分‘明发上谕’和‘廷寄上谕’两种形式向下传达。明发上谕指交内阁发抄,宣示天下。廷寄上谕因奏请而降旨,事属机密,由军机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廷寄需封入信函,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根据事情的缓急,或马上飞递,即日行300里,或400里,或500里,或600里加急,一律由军机章京在封函上注明。封口及年月日处,加盖”办理军机处“银印。如遇特别机密紧要的密谕件,则由军机大臣自行缮写封固,上写”军机大臣密寄“。这一套廷寄制度,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大大加快了办事速度。”(范文澜主编:《中国通史》)军机处职掌着每日晋见皇帝,共商处理军国大事,并奉旨对各部门各地方负责官员发布指示的重要使命,因此它在清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军机处在清代初设阶段,由于无保密制度,造成清廷许多军国要事的严重泄密,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这残酷的教训,使清军机处不得不对保密规制进行强行规定。据清吴振《养吉斋丛录》载:军机处自清朝嘉庆以后其保密规制始严,规定凡军机大臣只准在军机处输本日所奉谕旨,部院稿案不准在军机处输,司员不准至军机处启事,不许闲人窥视,王以下及文武大臣不准至军机处与军机大臣谈论。至于通谕王公大臣之事,在乾清门阶下传述,不许在军机处传述。并命科道官一人轮日至隆宗门内纠察。
与此同时,军机处所收到的各类奏折和皇帝批的谕旨,都有一整套严格的保密管理规定,每日奏折,于寅卯二时发下,由军机章京分送各军机大臣互阅。凡皇帝在奏折上批有“另有旨”、“即有旨”的奏折,由军机处章京贮于专门的保密黄匣中,交军机大臣捧入请旨,然后由军机大臣根据皇帝的旨意,命军机章京起草谕旨,经皇帝朱笔改定后,交各部院速议速办。为防止文件在传递过程中的失密,由军机处将文件密封后交兵部捷报处递往。
在文件的封袋上,分别规定右书(办理军机处封),左书(某处某官开拆),至于皇帝亲笔改定的谕旨,在封袋上,则居中大书(传谕某处某官开拆),其封口及书年月日处皆钤。除此之外,皆使领者(领取文件者)注明画押于簿中,谓之“交友”。这可谓保密责任到人了。
“清军机处还实行了严格的归档保密规定:‘值日章京……凡本日所奉谕旨,所递片单,均钞订成册,按日递添,月一换,谓之’清档‘。凡发交之折片,由内阁等处交还及汇存本处者,每日为一束,每半月为一包……均责成章京检覆无讹,按季清档,月折及各种存贮要件,收入柜中,值日者亲手题封,谓之’封柜‘。清军机处还设有专门的档案房,有专职的保密人员管理这些档案,由此而使军机处的保密工作做得非常之好,同时,为后代留下了许多难得的珍贵史料。”(蔡美彪主编《中国通史》)军机处无正式衙署,其办公处所设于内廷隆宗门内,称为值房,无专职官员,全部工作由军机大臣主持,军机处的人数无定额,任期无限止。凡经皇帝选调到军机处任职的军机大臣,称“入值”。由皇帝指派满、汉各一员为首领,称为“揆首”、“领袖”。初期,凡应皇帝召见议商政务、承皇帝旨意起草谕旨以及寄给各官员之谕旨的署名等,均为领班军机大臣专责。
初入值军机处者,因资历或能力尚浅,则命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加“学习”二字,意示见习,其地位低于一般。一两年后,再由领班的军机大臣奏请去其“学习”二字。各军机大臣之间,因资格、品位之高低而有差别,除视秩排班外,权力亦有不同。如:有的满洲军机大臣只准阅办满文奏报;新任之军机大臣不准阅办皇帝朱批过的奏报。这些等级差别,均不见有“则例”、“章制”,而是由皇帝亲定。
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亦称“司员”。初期,军机章京无一定额数,由军机大臣在内阁中书等官中选调。乾隆时改由内阁、六部、理藩院等衙门取用。嘉庆四年(1799年)始,定军机章京分满、汉各两班,每班八人,共三十二人。各班设领班、帮领班章京各一员,由军机大臣于章京中择资深望重者任之。其后增设额外章京一二员,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确定汉军机章京额数为二十人。
军机章京亦为兼差,选用者必须为进士、举人、拔贡出身,年纪轻,办事练达,撰拟迅速,书写端正。其原职缺升至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官及三品,即调归本任。军机处选补章京,由各衙门开具履历保送,军机大臣亲加考试,合格者即带领引见,录用与否由皇帝决定。录取后,依次列名存记,俟缺出按单调取。军机章京向例不参加京察,其奖叙升转由军机大臣酌情保奏。
军机章京负责军机处的日常工作,如处理文书、记注档册、撰拟文稿等。值宿之章京,夜间遇有紧要事件,亦有单独被皇帝召见承旨撰书谕旨者;还可参与军机大臣所承办案件的审理等。
军机处内部的分工是按职掌设满屋和汉屋。满(汉)屋为其内部俗称,其对外行文时称满(汉)军机处,由满、汉章京分别任事。其职掌除分办满汉文之谕旨和奏折外,满屋掌在京旗营及各省驻防和西北两路军营官员的补放事务,负责内蒙古、外蒙古、藩部及喇嘛等朝贡时拟赏单,并掌管军机处本身的事务性工作;汉屋办理在京部院及各省文职官员、绿营武职官员的补放进单,王公内外大臣赏单及拟给外国朝贡使臣赏单,办理皇帝交下的应查、应办的事务以及负责军机处的对外联系、管理档案等工作。(《清史论丛》)军机处的设立,让大清帝王真正“乾纲独断,事必躬亲”,进一步加强了清王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它成为清代皇帝直接控制下的全国行政之总汇。
清朝大事记
公元1626年(天命十一年)正月努尔哈赤统兵攻明宁远城,遭受起兵以来惟一的败仗,负重伤而归。公元1628年(天聪二年)以征朝鲜凯旋,立纛拜天。自是出征班师祭纛以为常。
因多尔衮、多铎出征有功,赐多尔衮墨尔根代青称号,晋固山贝勒,赐多铎额尔克楚虎尔称号。
公元1633年(天聪七年)六月谕官民冠服遵制划一。
十月太宗皇太极率诸贝勒督厉众军,练习行阵,是为大阅之始。公元1636年(崇德元年)改国号大清,皇太极称帝,清朝建立
公元1638年(崇德三年)二月太宗亲征喀尔喀,以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等居守。六月始设理藩院,专门处理蒙古事务。七月定六部、理藩院、都察院等八衙门官制。
公元1642年(崇德七年)西藏达赖喇嘛遣使至盛京,太宗设宴款待。公元1644年(顺治元年)山海关之战、潼关之战。
清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南明福王、鲁王、唐王、桂王政权先后建立抗清。公元1645年(顺治二年)灭大顺政权、灭南明弘光政权、扬州之战。
公元1646年(顺治三年)灭大西政权。
公元1651年(顺治八年)八月,始行乡科取士。
公元1659年(顺治十六年)平云南之战。
公元1673年(康熙十二年)康煕帝下令削藩,三藩之乱起,至1681年被平定。公元1676年(康熙十五年)平耿精忠之战、平王辅臣之战。
公元1680年(康熙十九年)平尚之信之战。
公元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收复台湾,郑氏投降,全国统一。公元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雅克萨之战。
公元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确立两国边界。公元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乌兰布通之战。
公元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噶尔丹之叛乱。
公元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清政府宣布此年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公元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四库全书》编成,分经、史、子、集四部。
公元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使来华要求开放贸易被拒。公元1796年(嘉庆元年)川陕白莲教起事,至1805年平定。
公元1839年(道光十九年)林则徐于虎门销毁鸦片。次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1840~1842)。公元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英占香港岛,开放五口通商。
公元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中英签订《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公元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订立。
公元1851年(咸丰元年)拜上帝会在广金田村起事,建号太平天国。公元1853年(咸丰三年)太平军攻入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国都;并颁《天朝田亩制度》。
公元1856年(咸丰六年)太平天国内讧,渐趋败亡。公元1858年(咸丰八年)英法攻陷大沽,清廷与两国签订《天津条约》,又与俄签订《瑷珲条约》。
公元1859年(咸丰九年)英法联军再次入侵中国,攻陷北京。公元1860年(咸丰十年)中英、中法、中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
公元1861年(咸丰十一年)洋务运动(1861~1894)开始,创办军事工业、实业,编练陆海军,设西式学堂。公元1864年(同治三年)洪秀全死,清军攻入南京,太平天国败亡。中俄签订《勘分西北界约记》。公元1877年(光绪三年)左宗棠占和阗,收复除伊犁地区外的新疆全部领土。随即上疏建议新疆改设行省。公元1883(光绪九年)中法战争(1883~1885)爆发,1885年两国签订《越南条约》,法占领越南。
公元1888年(光绪十四年)清廷建立北洋舰队,加强军备。公元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爆发。洋务运动于1895年宣告终结。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
公元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辽东半岛。俄法德干涉还辽。公元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中俄密约》签订;此后列强纷纷在华租借港湾,划分势力范围。
公元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德国强租胶州湾;沙俄占旅顺及大连。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康有为等推动戊戌维新,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公元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义和团兴起,在山东各地杀教士、教民。公元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兴中会惠州起义失败。公元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中外签订《辛丑条约》。清廷下令筹划新政。公元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罢科举,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孙中山创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
公元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公元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
光绪帝、慈禧太后先后去世;宣统帝即位。1907年至1908年同盟会发动六次起事均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