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微波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林为干传略
17548100000038

第38章 楷模

电子科技大学 阮成礼

我是林先生的第一届研究生,从 1978 年攻读硕士研究生开始,1983年得到博士学位,毕业以后留校任教,又跟林先生做研究工作,总共差不多十年时间。林先生为人的高风亮节、治学的严谨学风,以及对研究生的诲人不倦的教育精神,是我终身学习的楷模。

记得 1979 年学习“导波场论”课程,当时由关本康教授讲这门课。其中有一段关于“横向谐振法”的内容,讲的是矩形波导中填充分层媒质时的波导传播模式。在 R E Collin 的“Field theory of guided waves(2nd edition,p。412-416)”中,他用等效横向传输线方法导出了本征值方程、LSE和LSM传播模式。许多学者也探讨过这个问题,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导出一个超越方程。而超越方程难以用于求解任意ε(x)波导问题。当时我在学习“横向谐振法”时发现,可以用平面波在分层媒质中传播理论来分析,于是利用理想导电壁上的边界条件,从相位关系上导出了一个新的本征值方程,它是一个包含修正量的代数方程,不论 LSE 模式还是LSM模式,本征值方程形式一样,可以求解任意ε(x)连续变化或者是不连续变化的波导问题,计算非常简单。我把论文写出来拿给林先生看。由于是第一次写论文,完全不懂章法,写得很零乱。林先生非常认真地看了论文,给予悉心地指导,并推荐到学报发表。对于一个青年学者,当时我的心情之激动不可言状,这是首届研究生的第一篇论文啊!这件事为我以后的研究开了个好头,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和力量。

打这以后,我经常向林先生请教学术问题,不管当时林先生在做什么,他都会停下手中的工作来解答我的问题。不管是平常工作日,还时星期天或者节假日,随时都可以在办公室找到林先生。有一次,到林先生办公室办事,林先生拿出一张不怎么完整的纸片给我,我看到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公式,林先生说这是我上次掉在他办公桌上的。这时我才想起,这正是我到处寻找的一篇论文草稿中的一页。看到林先生这么细心,工作那么忙,这么多天了还把我的论文草稿保存得好好的,我内心非常感动。从这件小事上看出林先生支持、扶持青年学者的拳拳之心,于是我下决心要做出成绩来。

林先生常对我们讲,你研究某个问题,你就要成为这个问题乃至这个领域的专家和权威。我体会林先生的教导有三层意思:第一,要历史地全面地研究问题,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第二,要有创新,有创新才能走在科学前沿,才能引领学术研究的方向;第三,要长期的持之以恒地研究,不受干扰,耐得住寂寞,这样才能做出扎扎实实的研究成果,对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国防建设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多年来,我不但自己按照林先生的教导这样去做,而且我指导我的研究生也要这样去做。

20世纪80年代,在经历了100年的徘徊之后,超宽带电磁学(当时称之为电磁导弹、慢衰减电磁波等)快速发展起来。20世纪80年代初,基于隐身反隐身技术的需求,我们投入电磁导弹的研究之中。在研究初期困难非常大,没有研究经费,没有实验条件,得不到有关专家的理解和支持。这个时候,林先生站在我们的后面,坚定地支持我们的研究工作,并且在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上向全世界的专家学者介绍,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1994年我出版了《电磁导弹概论》一书,这是我校唯一一部“八五”全国高技术重点图书,随后获得了1995年全国优秀图书二等奖。20世纪80年代末,我们着手超宽带通信技术研究(这时美国 FCC 的标准还未制定出来),并且争取到数千万元的投资,由于种种原因,虽然最后投资没有到位,使我校丧失了在超宽带通信领域的应有地位,但是我们没有失去信心。我们相信,在开拓新型电磁波资源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碰到困难和曲折是很自然的事。在这种信念指引下,我们坚持超宽带电磁学研究方向,不断取得一些新的研究成果。1999年我们研制的超宽带天线成功用于新一代战机上;2001年出版了《毫米波理论与技术》(“九五”国家级重点图书);2005年“高效传播电磁脉冲武器”项目参加全国创新成果展;2006年出版了《超宽带天线理论与技术》(“十五”重点国防专著);2008年研制成功“高分辨率超宽带雷达”;超宽带脉冲源也已经用于多种工程项目中。总而言之,经过近 30 年的发展,现在超宽带电磁学已经从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突破、进入系统应用研究阶段,得到各方面的理解和重视,等待开展研究的项目很多。我们在超宽带电磁学、超宽带雷达领域的研究已经走上一条健康发展之路。

回想师从林先生以来,自己每一项进步,每一个成绩,都沁透着林先生的心血和汗水,都是林先生谆谆教导的结果,我非常感谢林先生,在林先生 90 大寿之时,祝林先生身体健康,再活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