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走出迷惘:增强你的人格魅力
17568500000003

第3章 心灵的奥秘

要解脱烦恼,先要了解人,正如要修车先要知道车的结构。这一章我们先讲讲人格的结构。

各位读者,假如你和一个陌生人谈了一会儿话之后,忽然想到问问他是做什么工作的,而他回答说是心理学家,你会有什么感觉?我猜你有点害怕。“我想什么他都知道,太可怕了。”

我常常遇到这种情况,别人一听说我是心理学家,就好像听说我是巫师一样害怕。虽然我长得很和善,而他也并不是作恶多端的坏人,为什么也怕?

因为人总有些不愿让别人知道的念头,而人们往往以为心理学家可以一眼看穿别人在想些什么。

其实,心理学家也未必总能看穿别人,心理学家也不是被吹得神乎其神的气功大师。心理学家只不过对人性的秘密了解得多一些,所以在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情感时相对准确一些而已。

而现在我想把心理学家所知道的人性告诉你们,从此你们便可以不怕心理学家了,因为心理学家所知道的,你也一样知道。在这里,我暂且做一个把巫术秘诀公开的巫师吧。

一、人像葱头,人像地球

人是一个谜,弄懂人太不容易了。古往今来多少哲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性善,性恶,性不善不恶,先天后天,人的本质是什么……争论不已。而每个人(除了白痴)多多少少也都要想想人是怎么回事,但是却没有多少人弄懂了人。不要说弄懂别人难,弄懂自己也不容易。

比如说,有时你明明知道某个人是好人,可就是一见他就生气、就烦,这时候你知道你为什么烦吗?或者,明知该离开他,可是就是不能不爱他,这又是为什么?

不知道人是什么,就不可能了解人,不论是别人还是自己。

人是什么?这个谜的谜底很简单:人像葱头,人像地球。

这听起来像是胡说,而实际上这个谜底绝对可靠。过去释迦牟尼也曾说过人像葱头这类的话,可见他是个猜谜大师。

人像葱头或地球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人的心理或者按心理学术语叫做人格,是可分为层次的。细分可以分为许多层,如同葱头;粗分为三层,如同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这三层一样。

每一层都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活动方式,各层之间有联系又各有独立性,互相之间有了解却又不完全了解。我们的心灵这个地球,地面上的人不知道地下的人在想什么、做什么。我们的行动,有时是被这一层控制,有时又是被那一层控制。我们如同一辆汽车,而车里却有三个司机,大家轮流开车,轮流做乘客,相互间似曾相识,又不甚了解。

人格的每一层都像一个独立的人似的。

二、最外层的人:“理智人”、“现代人”、“思考者”

这也就是意识中的你自己。你认为你是一个现代人,你会想各种事情,你的心理就是你的想法和念头。你会读书,会说话,你知道现实世界的种种要求。你知道必须工作才能有饭吃,结婚要考虑对方的各种条件等。你有自己的生活计划。你还有种种知识、学问。你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这个“现代人”觉得他就是自己心灵的主宰,或者说是心理世界的总统。他会说:“我自己做什么,我自己还不知道?”他以为他完全知道,也完全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当然,有时他也会发现,他这个总统说话也未必算数。例如情绪一冲动,就“自己管不住自己了”。所谓“自己管不住自己”,确切地说应该是“外层的自己管不住内层的自己了”。对有些很容易情绪化的人来说,最外层的这个“总统”如同傀儡皇帝,并不是真正的统治者。

最外层的人用逻辑和语词思考(虽然人智愚不同,所用的逻辑有高有低,但是都用逻辑)。他像个科学家,比较冷静,做事有计划,但是缺少灵感、创意和幽默感。

本书中将最外层人格称为:“理智人”。

三、中层的人:“原始人”、“儿童”、“想象者”

平时我们不能直接看到他。除非是情绪很冲动的时候才偶尔可以看到他,平常我们说自己“失去理智了”,也就是失去最外层的人了。这或者是太生气的时候,或者是坠入情网的时候,这种时候,人不是很像一个原始人吗?

中层的人是有情绪的,情绪来源于中层。所以情绪强烈时,中层的人就成了“总统”,控制了整个人。

还有,做梦的时候,也是这个中层的人在主宰整个人。

做梦的时候,人的想象活动很强。梦境说到底就是人的想象。中层人想弄懂一件事不用逻辑思维,而是用想象或称形象思维。你很少会在做梦时进行分析推理:如果……那么……你做梦总是用形象。一个年轻人临结婚时做了一个梦,梦见被关进监狱。这表明中层的他认为:结婚就意味着失去自由。中层的人就是这样用做梦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如果你到一个原始部落生活,你会发现原始人就是用形象的语言讲话,所以他们的话都有诗的韵味,形象生动。如果你没有机会去原始部落看原始人,那么看看小孩,小孩也这样说话,还有艺术家们也是。

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原始人、一个儿童或者一个艺术家。我们的灵感、幽默等都来源于此处。

我们有时说,“自己拿自己没办法”,实际上是指外层的我,那个严肃的大人对中层的我这个小孩没办法。我想早起跑步但是就是起不来床,这是外层的我想跑步,而中层的小孩不想跑步,于是中层的孩子就偏不起来。

虽说在外层的我看来,这个“孩子”太幼稚,思想也太简单。但是实际上,正是“孩子”才更容易看到事物的真相。

虽然在表面上看,这个“孩子”没有权力,但是实际上,人的行为受他的影响极大。

著名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发现人会在无意识中做出许多事。例如,有个人和妻子感情不好。妻子送给他一本书,他随手放在什么地方,马上就找不到了。他也曾真心诚意地认真找过,却总也找不到。后来有一次,他母亲病了,他妻子照料婆婆无微不至。这令他内心十分感动。他回到家,随手拉开一个抽屉,却发现妻子所送的书正在此处。弗洛伊德指出,起初,书之所以“神秘失踪”,是因为他的内心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层的我)有一个念头:“我不喜欢她,不要她的书。”于是中层的我把书藏起来,并且不告诉外层的我,书在哪里。当有一天妻子以她的实际行为感动了他的中层我以后,中层的我就伸手打开抽屉把书拿了出来,表示:“我喜欢她了,愿意要她的东西了。”

四、最内层的人:“纯真人”

我们不大可能看到最内层的自己——人的核心。东方文化中道家所说的“真人”和佛家所说的“佛”,大概就是指人的核心吧。

最内层的我不思考也不想象,他只是沉浸在生活之中,体验生命的每一次脉动。他像一面镜子一样面对世界,他不会歪曲他看到的任何东西,不会说一句谎话,是什么就是什么。他也能接受这世界,像一面镜子,他不会只照某些东西而不照另一些东西,也不会掩盖任何东西,排斥任何东西。“太阳照善人,也照恶人”,他不区分善恶,他也不会忧虑,就像《圣经》上说的:“何必为明天而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你看那地里的百合花,它也不耕,也不种,可是所罗门王最兴盛的时候,他穿着还不如这百合花呢!”

不论多坏的人,不论我们说这个人被污染到什么样子,他的最内在的核心仍旧是这样一个至真至诚的人,我们称之为“纯真人”。

这个人像录像机一样记录事情,像计算机一样处理资料。他是无比可靠的。

为了叙述方便,本书就把从外到里这三层分别称为:“理智人”、“原始人”和“纯真人”。

人的心理结构就是这样的。

如果不出故障,人的心理活动正常,人应该是活得很幸福的。

那么,痛苦烦恼是从何而来呢?

五、苦恼之源

所有苦恼,所有在上一章列举过的或没有列举到的苦恼,都来源于无知和偏见。这就好比计算机算不出正确答案,只有两类原因,一是信息不足,二是程序有错误。

无知比较好办,把正确知识告诉他就行了。相对说来,青年人无知的地方很多,因为凡是没有经历过的,都可能会有无知。一个从不曾谈过恋爱的人,不知道异性的心理,结果碰壁了,这很正常。只要在生活中学习,最终会知道该怎么做是对的。一个农村孩子刚到大城市,不懂城市生活规律也很自然,了解一下就是了。

偏见却是较为难办的。当一个人戴上了有色眼镜,而且已经习惯了戴有色眼镜后,别人很难让他转变。他的眼镜是黄色的,看四面八方一片黄。你告诉他:“天是蓝的,草是绿的,土是黑的。”他会认为你是胡说:“我明明看到天是黄绿色,草是黄绿色的,土也是黄的。”也许旁边还站着另一个戴黄眼镜的人说:“对,谁说天是蓝的,这不是睁眼说瞎话吗?”

不要笑这个戴黄眼镜的人。实际上,你、我、他,我们都戴着有色眼镜,都有偏见,只不过深浅不一罢了。

苦恼正从此中而来。

只举一个例子吧,有个人认为,人与人之间就是狼与狼的关系,于是他对人冷酷残暴。他发现别人果然如狼似虎,凶恶无比。他虽然也很厉害、勇猛,但也敌不住四面都是敌人。于是,他感到人生可怕、危险,感到活得很苦、很累。然而,他却不知他的真正敌人是自己,是自己的偏见给他带来了无数外敌。

六、“理智人”的无知与偏见

理智人,就是指最外层的人格。这一层次的无知,就是缺少知识而已;这一层次的偏见,就是一些不正确的见解、观点和人生观等。

偏见的来源,是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比如宋明时期的理学家认为,女子死了丈夫,应该终身不嫁,否则便是失节,是下流淫荡的表现。通过家庭教育,当时的女人接受了这一观点。假如她丈夫已去世,她还年轻,她还渴望有爱情生活,那么她就会有心理冲突,就会有强烈的痛苦。

每一个时代都有偏见,我们也不得不在有意无意之中,接受了许多偏见。

比如有人认为有钱才有幸福,人活着就要不顾一切挣大钱,这就是一种偏见。再如还有人认为人应该视金钱如粪土,平淡清寒的生活才又纯洁又美好,这也何尝不是一种偏见呢?

七、不懂道理的“原始人”

“理智人”已经知道的东西,“原始人”却可能会一无所知。

例如,一个女孩子被恋人抛弃了,她很伤心。这时有人劝她不必伤心,而且告诉她:“那个男的本来就不是什么好东西,如果嫁给他,你这一辈子就惨了,所以现在离开他真是一件好事。况且,你这么漂亮,还愁没有人爱你吗?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吊死在一棵树上……”女孩子听了,说:“你说的都有理,可是,我还是伤心。我还是要再努力,让他回心转意,我试着去对他更温顺些、容忍些,也许他就会要我了。”

在旁人看来,这个女孩子怎么这么糊涂,别人已经把道理说得很清楚了,她为什么还是不明白?

其实,在女孩心理的外层,“理智人”早已明白了,而且她也努力想让自己忘掉那个男人。但是,她的“原始人”却还不明白,这个“原始人”只相信自己经验中学到的东西。在她的经验中,那个男人对她一向很好,只是这一次突然要抛弃她是个例外。因此,她不认为他是坏人。在她的经验中,还没有别人这样爱过她。虽然“理智人”说天涯何处无芳草,可是在她的眼中,只有一株芳草,就是他。

在希特勒的情妇爱娃眼中,希特勒是一个很好的人。因为她见到的希特勒,对她总是很好。不错,别人会告诉他,希特勒下令杀死了成千上万的犹太人,但是,她并没有见到希特勒动手杀一个人。如果她见到希特勒在她面前一刀刺死一个人,她会认为他残酷。但是,她没有见到或听说过有关犹太人的悲剧。因此,这一事件对她来说,不过是一个抽象符号而已。

“原始人”不懂得抽象的事物,只懂得形象、具体的现实,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现实。

儿童的心理中层很占优势,对青少年来说,这一层仍相当有势力。

所以高考在即时,他虽然坐在书桌前,却还是读不下去书。外面风和日丽,绿树成荫,鲜花盛开。去游泳去打球去郊外登山多有意思,为什么要读这无聊的书本?

然而,不读书就考不上大学,将来事业上就难以有大的发展,就会落伍于时代,落伍于同龄人。再说,大学的确充满魅力,大学生活丰富多彩(有些大学生会认为并非如此)。为了上大学后能快乐地享受大学生活,现在少享受一点也值得。

但是这一切道理“理智人”都懂,而“原始人”却并不懂,或者说不完全懂。“原始人”只懂得外面天气很好,玩儿很愉快,读书很无聊,至于什么事业、社会地位、大学生活,他都没有经历过,没有体会过,他对此一无所知。

所以,理智的他强迫他坐在书桌前,而“原始人”的、儿童似的他却不愿读书。

不要和“原始人”讲大道理,他们不懂那个。他们所懂的道理,是真真切切感受到的、形象具体的道理。

有些心理问题,就来源于“原始人”的无知。

八、“原始人”的心结

如果你常读心理学方面的书,可能你会遇到“情结”这个术语。

台湾有个畅销言情小说作家琼瑶,用一句古诗词作她的书名《心有千千结》。

情结就是心结。“心有千千结”,用心理学术语说就是:人的内心有许多情结。

情结是一种心病,虽然看起来它很美很感人。

珍珠难道不美吗?它也不过是蚌受伤后的产物。当一粒沙进到蚌肉中,蚌感到疼痛,于是它便分泌液体包裹这沙粒,久而久之,分泌物凝固后变硬了,就成为珍珠。所以珍珠是蚌的伤痕,只不过层层包裹后它显得较为圆润,对蚌的刺激比沙粒小得多了而已。

心结或称情结也是一样。当心受伤后,人们是在用眼泪去包裹掉入心中的沙粒,用流在心里的眼泪一层层包裹它,直到形成一个心结。在触动珍珠时,蚌会痛;在触动情结时,人心自然也会痛。

一个人心受伤害后,当时会很痛苦。但过了一段时间,慢慢地便有些麻木了,不那么痛苦了。时间似乎治愈了伤痛,他以为这伤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在这以后当有一件和伤心往事相似的事发生时,哪怕是一件极小的事,他又会感到很强烈的痛苦。这就是因为他有情结,也就是俗话说的“有心病”。

一个女孩很小时,父亲因车祸突然去世。车祸发生时,她也在车上。她痛苦了一阵就过去了。但是当她恋爱后,她的男友出了一个极小的事故,开车时撞了一下,只撞碎了一个车灯。当时她在车上,吓得不得了,从此再也不许男友开车,她甚至不敢看男友坐车,甚至见到车就害怕。

这就叫情结,父亲的事故埋下了情结,在男友开车时,它爆发了。

情结会带来无数奇异的行为。假如这个女孩的父亲在遇车祸时,穿的是红色运动衣,她会害怕红色运动衣,甚至怕其他红颜色的东西。

我们也许不曾有那个女孩那种经历,但是我们也多少受过一些较小的伤害,同样也会形成种种情结。所以,“心有千千结”这句话,对大多数人都是适用的。

只要你对某件事物有超乎寻常的害怕或焦虑等情绪,那就说明你肯定有一个与此事物有关的情结。

有时,心灵受到的伤害不是一件事,而是在一段时间内反复经历的一种情景,那也会形成一种情结。

例如,某人小时候,父亲十分粗暴,他的童年期是在对暴君似的父亲反抗中长大的。于是,长大后在学校里,如果有个男老师讲话有一点点专制粗暴,他就无法忍受,要站起来反抗。在工作单位,男老板如果敢严厉一点,他也会不惜一切地要和他斗到底。如果是女老师、女老板这样对他,他也许就不会大光其火了。这就是情结的影响。

他对男老师、男老板的怒火,实际上很多是他对父亲的怒火。这些没有在父亲那里发泄完的火气积郁在心里,一遇到类似情景,就会爆发出来。

九、“原始人”的语言

如果有一个人认认真真地告诉你,“我是一只狗”,你会认定这个人是个疯子。但是假如这个人是来自原始部落的,那么你就不会说他是疯子了,你会说这是原始人的迷信。假如这个人是一个3岁小孩,你也不会说他是疯子了,你会认为这不过是孩子话。

实际上这种话我们自己也在说,在我们看到的人格中层,我们都是原始人或孩子。

这是一种象征性语言。“我是一只狗”这句话翻译成通常语言就是:“我是一个性格如同狗的人——勇敢,忠诚,讲义气,服从,守秩序。”

人的原始层面语言会引起一些奇特的现象。

例如,有个女孩连续两年参加高考都未被录取。在家人的压力下,她不得已只好第三次读高三。每天都要读过去两年中已念“烂”了的无聊的课本,每天遇见年纪比她小很多的同学……在离高考只有4个月时,班主任无意中提起学校的新规定,即本校高三生最多可以复读三年,也就是说,这一年是她最后一次参加高考了。这天中午下课后,她骑车回家,刚一上车就一下子什么都看不见了,重重地从车上摔了下来。家人把她送到医院,医生却检查不出任何生理病变。就这样,她在家待了4个月,直到7月9日,她的视力开始逐渐恢复,最后,竟然不治而愈了。

知道吧,7月9日是高考结束的日子。

这是由于在她的人格中层,“原始人”说了这种话:“我不愿读书了,压力太大,我宁可瞎了,也不想再看那些书本,也不愿意参加考试。”于是她的眼睛失明了。

如果“原始人”需要,他可以让任何身体器官失效。如果一个伤心的人内心有这种想法:“人生的路太难走了,我走不动了。”他就可能会瘫痪。如果一个人的“原始人”说:“这件事真让我头痛。”他就可能真的偏头痛。实际上,偏头痛这种病十有八九是这样产生的。如果一个人的“原始人”说,“我咽不下这口气”,他就会有憋气感,出现呃逆等现象。

如果有一个女孩在恋爱中受伤害,她就会在“原始人”层面说,“爱是危险的”。于是,以后她谈恋爱就会采取一种游戏的态度,不投入、不认真,或者干脆逃避恋爱,以免遇到危险。

如果一个中学生一贯考试成绩好,他的“原始人”就会说:“我很聪明。”于是,从此他像一个聪明人一样,爱思考。

“原始人”的话我们不大可能直接听到,它们都是埋在心底的,但是我们的一言一行,却无不受其影响。如果“原始人”有错误未被纠正,就会带来烦恼和心理问题。

十、心理冲突——内心中的争斗

我们的心理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每一个部分都好似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认识、自己的行为方式等。这三个“人”:“理智人”、“原始人”和“纯真人”之间常常意见不一,发生争论,严重的时候会争斗。这种心理的“内战”就是心理冲突。

记得我小时候写作文时,写到内心矛盾冲突时常这么比喻:“我的心里好像有两个小人在打架。”小时候的我,真不知道我当时竟顺口说出了一个心理学原理。这两个“小人”,无非是“理智人”、“原始人”和“纯真人”之中的两个。

例如,我捡到钱,是自己塞口袋里呢,还是交老师?两个小人打架了,一个说:“这么多钱可以买多少好东西呀,不能交。”另一个说:“老师教育我要拾金不昧,要交。”这两个“小人”,就是“原始人”和“理智人”。

有个已婚女性被婚外情所吸引,欲红杏出墙,又觉着这样做不道德;欲安分守己,却又不甘心。这也同样是内心中两部分的“内战”。

一个人被亲人激怒,想打人,但是又知道不该那么做,这也是内斗。

内斗、内战这种心理冲突要耗费大量心理能量,因此心理冲突多的人往往精神显得很疲惫,或者很忧郁。

处于心理冲突中的人,极易得神经衰弱。或者不如这么说更合理,神经衰弱的起因主要是由于心理冲突。

我们假设有两个小偷,一个天良未泯,觉得做小偷很不好,另一个小偷偷东西已习以成性,而且他认为偷东西很有理:谁让你们不小心?前一个小偷将会有心理冲突,而后一个小偷则会吃得香睡得好,因为他心理冲突小。但是深入地看,他仍会有一些心理冲突,因为“纯真人”是有同情心的,当被偷者痛苦时,小偷在最深层会有一种内疚与不安。

十一、生活压力——外敌的入侵

引起心理问题的外因被统称为生活压力。任何重大的压力,或者虽不重大但是却持久存在的压力都会或多或少带来心理问题。

亲人生病、失恋、学习困难、经济困难……谁遇到这类事也不能不受到影响。

比如一个国家,如果国内无战乱、无内耗、无腐败,那么外敌入侵将不可怕。一个人如果没有上述的那些心理问题,那么,外在生活压力也是容易对付的。

但是如果一个人有认知偏差,内心冲突较多,那么,外在的生活压力,对于他来说就是极为危险的,甚至会让他的精神濒临崩溃。

十二、心理防御机制与心理障碍

面对内外压力,人的心理有一些防御的方法,让自己不受到过分的冲击,让压力缓解。这些方法被称为心理防御机制,它如同盔甲,可以让我们抵御箭矢;如同止痛药,能让我们在受伤时,可以不至于过分痛苦。

心理防御机制是有意曲解事实的方法。

例如,有一种防御机制叫合理化。当一个人所求而不得时,他的“原始人”就故意贬低所求之物的价值。例如考不取大学,就想,“上大学也没什么好的。现在读书越多的人挣钱反而越少。上大学还不如找一个好一点的工作呢”。伊索寓言中那只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就是应用合理化机制。这当然是一种自欺,但是它对于减少内心的不愉快,也不失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再如,另一种防御机制叫否认。当丈夫遇车祸突亡时,妻子不相信这是事实,在心中认为他没有死,他只不过是还没有回家而已。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人睁着眼睛却看不见现实,原因往往是不愿意正视可怕的现实。例如某个男人的妻子有外遇,丈夫发现不少可疑之处。但是,这个丈夫不敢和妻子挑明,他怕挑明后妻子反而会干脆提出离婚。所以他就自欺欺人地不去看这些疑点,把妻子与别人的交往解释为正常异性交往。这就是否认机制。

还有一种防御机制叫投射。例如,某人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善良的人,但在内心中却有攻击别人的欲望,这种内心冲突很难解决。于是,他把别人都说成是坏人,是想害他或者欺骗他,然后他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去攻击这些“坏人”了。

心理防御机制虽然能成为一时的盔甲,但是盔甲穿久了,人的本来面目就被掩盖了。虽然它一时能为自己止痛,但是这种“止痛药”并不能治病反而有可能延误治疗。用自欺的方法获得心理平衡,虽然一时有效,但是它却带来了偏见、错误,带来了逃避问题的习惯,从长远来说是对人不利的。如果一个人过多使用防御机制,他会形成一些新的心理问题。比如前边说的使用投射机制的人,天长日久他会认为别人都是坏人,只有他自己好。试问这样一个人在社会上怎能不处处让人反感?而别人的反感更强化了他所接受的错误信息“都不是好人”,于是恶性循环,最终将使他人格变态。

阿Q是使用防御机制的高手,但是结果如何?他还是要继续让“儿子打老子”。

我们要认真看一看,自己是否也用过防御机制。如果有,就要想想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能正视现实解决问题。

所以,心理防御机制虽然对调节心理平衡有一定作用,但不可滥用,一定要慎用。

十三、不安全感与人格的不完美

从某一个角度上看,苦恼的来源、人格不完美的原因都可以说是由于有无知和偏见的存在。而从另一个角度上看,我们也可以说,所有的苦恼和人格不完美都与不安全感有关。

所谓不安全感,是指一种根深蒂固的潜藏着的怯懦,一种不敢直面人生、不敢对自己负责的恐惧。

如果没有怯懦,敢面对现实,很多偏见会如薄薄的雪见了烈日一样迅速消融。

美国心理学家霍尼指出,如果儿童生活的环境不完善,没有让他体验到充分的爱,儿童就会有一种不安全感。作为幼弱无力的儿童,如果不把整个世界看成安全温暖的家,而是看成弱肉强食的森林,他就一定会想一些方法对付这世界,对付别人。

霍尼说,儿童们有三大类方法可选择:一是以攻为守,让自己成为强有力的人战胜别人;或者让自己成为机智无比的人,去控制或欺诈别人;或者让自己成为魅力无穷的人,去征服别人,成为一个征服者、胜利者和成功者,这样就安全了。二是依附强者,以爱的名义、以美貌或以弱小可怜之态,去争取一个强者的爱护和帮助,这样也就安全了。依附还可以让自己轻松地获得许多东西,过舒服的寄生生活。三是逃避社会,躲到自己的一个小小世界中去,以求平安无事。

第一种人看上去似乎很勇敢,但是这只不过是表面上勇敢罢了。两个人深夜喝酒赏月,突然见到一个鬼,披头散发,满脸是血,吐着舌头。一个人纵身跳起来,拔刀对鬼就砍,另一个人却若无其事地继续喝酒。哪一个人更勇敢?是和鬼搏斗者,还是继续喝酒者?显然是后者。

第一种人成年后,往往继续采用以往的生活方式:以攻为守。他们有可能获得成功,个别人甚至可能获得很大成功,例如希特勒就是这种人。但是在他们天不怕地不怕的外表之内,却是虚弱的。许多人之所以死死抓住权力不放,恰恰是因为没有了权力,他们就没有了安全感。

第二种人长大后表面上似乎仍很可爱或很顺从,但是他们的爱是不纯的。从根本上看,他们所谓的爱不过是一种依赖、寄生和利用。

第三种人长大后不喜与人交往,如果做某些不需要太多社交的工作也许会做得很好,比如,做科学研究或当个画家、作家、诗人都还可以,只是在为人方面过于软弱、畏缩。

我们大多数人都属于这三种人之一,只不过不一定很典型,有可能某些方面像第一种人,另一方面又像第三种人,这无须指摘。内心产生不安全感时,用某种方法获得安全感是理所当然的反应。这三种人格也都各有其可取之处,但是,为了让人格更完满更有光彩,我们还是应该从这三种人格中走出来,建立一种勇敢的人生态度和没有争斗、没有依附、没有逃避的人格。

十四、控制的把戏

征服别人和依赖别人,都要用一些技术。人有时是有意识地玩花招,有时是无意识地弄把戏。无意识地弄把戏是“原始人”的行为。

“病弱可怜”就是一种把戏。

她是一位柔弱的女子,有一种时时要发作的病,也许是肺病,也许是心脏病。总之,这使她显得格外可怜。于是长辈们不能不格外照顾她,免除她的许多责任。男子们,谁不怜香惜玉呢?更不能不对她殷勤。婚后,她当然是一个只享受照顾而不必多考虑别人的人,这完全不是因为她自私,只是因为她那可怜的心脏。偶尔兴致高时,比如参加舞会,她的心脏也会好一阵儿,让她可以尽兴去玩。假如丈夫想去钓鱼而她不喜欢钓鱼,她绝不会反对丈夫,因为她很善良。只是刚钓一会儿,她的心脏病就犯了,丈夫只好送她去看病。她绝不是故意的,她甚至会对丈夫说“我吃点药就好了,你今天下午还可以照常去钓鱼……”

“一拉一打”也是一种把戏。

有个女孩很开朗,在异性面前尤其显得活泼动人、风情万种、魅力无穷。她主动和男孩聊天,找种种事情去求助,甚至开一些过火的玩笑。结果有个男孩用极亲昵的态度稍带轻浮地挑逗她。于是这个女孩突然把脸一板,严正地责斥:“你怎么这么轻浮!”

一拉一打之后,女孩更自信了,自信自己有魅力,自信自己可以玩弄男子于股掌之上。她抱怨男人好色,抱怨男人骚扰她。如果你不是看到她穿着胸口开得那么低的衣衫和那么短的裙子,你也会以为她周围的男人都格外下流呢!

“我控制不住脾气”也是一种常见把戏。

有这样一个男人,脾气不好。但是据说他心地坦诚,只是谁也别惹他。他脾气一上来,像凶猛的野兽一样,对谁都咆哮。事过后,他也会道歉说态度不好,但是“这都是因为我控制不了脾气”。结果人人不敢轻易违抗他,他控制了别人。

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大都是有意玩花招的高手。我们一般人虽然不能和那些人比,但玩起无意识的把戏来,也有几分三国人物的味道。

也许有人会问,玩把戏有什么不好?如果靠玩把戏能获得利益,为什么不可以玩呢?我以为,也不是全然不好,怕的只是玩来玩去把自己也玩进去了。例如那个女人一天到晚病恹恹的,固然能让丈夫不得不让她三分,但是天长日久,丈夫必然觉得娶这样一个妻子很没有意思,对她的感情必然会日渐淡漠。就算丈夫不移情别恋,也不过是凑合着过日子,这个女人生活得又有什么趣味?再有,“原始人”玩把戏,在意识层面的“理智人”也不知道,这女人自己也认为自己是“真的”体弱多病,于是不求进取,终究会一无所成、一无所得。这样的一生,毕竟算不上真正的成功吧!

十五、生活在“别处”的人

逃避社会逃避人,最好的避难所就是幻想世界。

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你自己就是上帝。如果你受了谁的欺负,你可以在幻想世界中惩罚他。如果在生活中你是弱者,你可以在幻想世界里做将军,一呼百应,指挥若定,屡立奇功。如果你不善结识异性,你可以在幻想世界中成为风流才子,让美女们为你痴狂……

受苦的人幻想有天堂。因为他们挨饿,他们的天堂中就有奶和蜜的河流(全然不想想奶河是多么不适合游泳)。因为他们劳累,他们在天堂中就不用干一点活。

许多人就是在幻想中活着,虽然他们的幻想更像实际的计划。他们总说过几年后他们会去经商,他们很自信地宣称自己肯定可以成为千万富翁。他们计划着,等有了钱他们可以如何幸福地生活;或者他们设想着如何成名成家,为人所敬重。但是,他们却很少认真踏实地为实现这一理想做事。因为,这所谓的理想不过是幻想而已。他们也没有把握使自己真能成功,不过是要借幻想未来成功而获得一点快乐罢了。

幻想是愉快的。但是,梦中的水毕竟解不了真渴。我在少年时不善交际,曾幻想和一个仙女一般的女孩热恋。但是长大以后善于交际了,才发现在和一些普通的女孩交际时所得的快乐,要超过我和“梦中仙女”交际时的快乐。做白日梦虽愉快,但是却会误了我们享受真正生活的时光。

读者朋友,读书重在对自己有用。请试问自己,这种种招致苦恼的错误,你有多少?以上所谈种种把戏,都是你心中的奸臣小人所为,务必严加管束;纵然你觉得奸臣挺可爱,也务必忍痛割爱,才能有真正完善的人格和真正的幸福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