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走出迷惘:增强你的人格魅力
17568500000008

第8章 有关家庭的心理困扰

一、过度恋家

(一)离开家为什么这么难过

大多数人第一次离开家都会有一点恋家,都会想家,这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无可非议。在恋家时,人能体味到家的温暖和家人的爱,体味到美好。

可是如果恋家的情绪发展太过度,以至于严重影响到了学习工作和生活,那就是一种问题了。

如果你正读着或过去读过大学,你一定接触过过度恋家的同学吧。

考取大学,接触到崭新的世界,接触到新的同学,开始一段新的生活,所有这些不但不能让他们感到新奇兴奋,反而使他们烦恼不堪。他们一心沉浸在过去的时光里,想着家,念念不忘。他们躲在被子里偷偷地流泪,吃饭不香(本来学校食堂的饭怎么能和妈妈的饭菜相比呢),睡觉不安,紧张焦虑,学习也学不进去,一天天数着放假回家的日子。想到过去在家的日子,越想越留恋,看眼前的生活却总是暗淡无光。“日子难过死了,我真后悔,我为什么要来?”一个过度恋家的女生这样说。

过度恋家和正常恋家相比,不仅强度大,而且持续时间长,影响大。正常恋家过了一小段时间就减弱或消失了,至多不过是在节日、在临近放假时才会较多想家,在其他大部分时间里,都能够积极地投入到学校火热的生活中去。而过度恋家者却总也摆不脱强烈的恋家情绪,课听不进去,事做不了,每一天都在忍受着煎熬,度日如年。

刚才我说“他们”恋家时如何如何,实际上过度恋家者多是女性。在大学新生女生宿舍里,往往是一个人说起想家,几个人同时大哭,这种事是时时可以遇到的。

过度恋家与其说是一种对家的眷恋之情,不如说是一种对独立生活的不适应症状。离开家,没有了父母家人的照顾,要自己照顾自己,要独立生活,自己决定大大小小的事情。同时,离开原来的生活环境,到了一个新的地方,从饮食到气候到风俗习惯都需要适应。过度恋家者对这些都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也不敢面对,不愿面对。恋家,就是留恋过去被人照顾、不敢独立面对困难的日子。

过度恋家的人,多是过去被宠爱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的孩子。

有些人在离家前,看起来生活自理能力并不弱,事事都会自己干,但是他们在心理上却不是独立的。他们会学习,会做事,但是他们自己不会决定做什么不做什么,选择什么不选择什么。他们可以像一个士兵一样去战斗,但是他们不会像指挥官一样决定如何战斗。

一个女孩说,她出门买衣服时,遇到两件各有优缺点的衣服,无法决定买哪一件。每到这个时候,她就请同学出主意,按同学的主意买,但是买回来却往往又不太满意。你看,连这样一个选择她都不会自己做,更何况有更大更重要的选择呢!

有的人上了大学就匆匆恋爱,就是想把照顾他(或她),为他(她)抉择的任务转移给恋人,让恋人做“代父母”。

过度恋家者本质上是不会为自己负责的人。

(二)自己负责任

如果你恰巧是一个过度恋家者,你希望自己能走出这苦恼,能像别人一样轻松愉快地生活,你就要学会自己负责任。

你可能会害怕:一切自己做主,一切自己选择,一切自己负责,这会带来压力。所以你希望能依赖某个人,父母或朋友。但是你要知道:只有你才最知道你需要什么!只有你才最知道你喜爱什么!别人帮助选择永远不可能真正满足你。

你还要告诉自己,你已长大,长大就意味着你不是让妈妈喂食的小雏鸟,你必须自己学飞。如果你怕学飞,如果你不去学飞,你的未来将是暗淡的。而只要你鼓起勇气学飞,你一定可以学会飞翔,辽阔的天空在等待着你。

你还要知道,如果你自己不学习为自己负责,自己照顾自己,自己为自己做决定,而让别人替你做这一切,你就把你的命运、你的未来交到了别人手里。只要独立自主,你就是自己的主人。你会感受到,自己把握自己命运的感觉是多么充实。

因此,过度恋家者所应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诉自己:我要为自己负责。

最好是反复对自己重复“我要为自己负责”这句话,使自己对它有深刻的印象。

或者把它写成大字贴在床前,让自己每天能看到。

(三)从小事开始,一件件学习

想到自己有那么多事不会做,想到考试临近,同学关系要处好,想到生活要自我管理,让人不由得一阵阵心烦意乱,干脆一件事也不做了。这又使得他更为焦虑。

要摆脱这种状况,就要一件件地把应做的事做完。你不要想一觉醒来,一切困难都已解决,那是不现实的。想同时解决所有问题,也是不现实的,你只能一件件解决。

一边读书,一边想着:“我真不知道怎么和她相处。”一边和朋友玩,一边又想着:“英语我能考好吗?”这样做会使你时刻处于焦虑之中。我们应该明白,我们不能同时做好两件事。做什么事时,应该把全部心思放在这一件事上,不去想别的事。一件事做完,再去想下一件,这样,你就会感到轻松。

当你在读书时,忽然脑子里出现了让你操心的其他事,要马上对自己说:“我只想此时此刻的事,不要想那些以后的事。”

“我只想此时此刻的事”是克制焦虑极有效的一句“咒语”。

你会想:“我怎能不想别的事?那么多事堆在那儿等着我呢。”是的,事情很多。但是你光想就能一下子解决了吗?不能,想只能徒增焦虑,还不如先做好手头上的一件事呢!记住,想也没用的时候,就不要想,免得心烦意乱。安下心来做事,哪怕只做了一件,也比一件不做空想好。你不妨从一件最容易的小事开始,学习对自己负责和管理照顾自己。因为是小事,所以容易做好。而做好一件事,也就有了一份自信。以自信为基础,你又可以做好下一件事,如此就会走入一个良性循环。

这第一件小事可以是自己挑一件衣服,或者是试着尝尝没吃过的某种菜等小事。如果成功地完成了,再做一些大一点的事,比如选一门选修课。

(四)自己当自己的父母——一种过渡技巧

有的人自我管理和自我负责的能力太弱,连一点小事自己都不知该怎么做,心里总不踏实。这里,有一种过渡性的方法对他们有用。

那就是自己当自己的父母。

当遇到困难时,问自己:假如我父亲在场,他会怎么做?会如何对待我?会如何要求我?自己扮演父亲,像父亲那样对待自己。

例如,天冷了,身上感到凉,于是她想到:如果在家里,母亲会为她找出厚衣服,叮嘱她换上,可是在这儿……

如果纵容自己继续想下去,一定会越想越心酸,越想越难过,可心酸又有什么用呢?这时她应该这样对自己说,“现在我已长大,我可以自己做自己的母亲”,让自己身上的“母亲”照顾自己。然后问自己:“如果我是妈妈,我会怎么做呢?”“打开衣箱,看一看哪一件衣服适合这种气候穿,这不难做到。”“我会把衣服拿出来催促‘女儿’换上,这我也会做。”“我会把换下来的衣服洗好放起来。”

这个女孩按照想象中母亲的做法,把衣服选好换上,又把旧的洗好放好,这件事就完成了。完成之后,她会感到一阵欣喜,“我可以像母亲一样做事了”。

扮演父母,你就会像真的父母一样去做。这样过渡一段时间,你用不着扮演父母,也一样可以把事情做得很好了。到那时你会发现,忧愁烦恼离你而去,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你快活自由而且充满了自信。你还会偶尔想到家,但是想到家时已不再感到离不开它了。你仍旧爱家人,但是不再依赖他们了。

过度恋家者此刻已成为独立自主的人。

二、为什么流浪

和过度恋家相反,有的人害怕回家或不愿回家。一个大学生对我说:“我假期从不愿意回家,我宁愿到处流浪。”

假期不回家并没有什么不对,流浪生活也有它的乐趣。问题是在不愿回家的背后,潜藏着一些心理矛盾和问题。我问她:“为什么你不愿回家?”她回答说:“我的父母对我很好,只是他们总把我当孩子,所以我不愿意回家。”

很多父母都有一个潜藏着的愿望,愿自己的孩子不长大。就算孩子的身材长得比父母还高大,父母也希望在心理上他(她)还是孩子,还依赖父母或依恋父母。

这种愿望可以理解,因为过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那种爱护和依恋关系使双方都得到过心理满足,人们自然会希望它延续下去。但是,人都有成长的需要,如果总是把子女当小孩对待,他们的心理就会因此受到影响而难以成熟。

有些青年人抱怨“父母总把我当孩子”就反映了他们成长的愿望。

每每听到这种抱怨时,我就对他们说:“你知道为什么父母会把你当孩子吗?因为你们没有告诉他们‘我长大了’。”他们反驳我说:“我告诉他们了,我不知多少次告诉他们,别把我当小孩子,可是他们就是不听。”

我告诉他们:“你嘴上大叫‘不是小孩子’,但是在行为上却和以前没有什么区别,父母应该信你的话还是你的行动呢?在家你的衣服还是扔给妈妈洗,床上乱七八糟,干事总要父母提醒。当父母给你挑选衣服时,你明明觉得这不适合你,也不会像成年人一样表达。你只会皱着眉喊:‘我不要这个,我不穿。’而这种行为不正是一个小孩子的行为吗?就连大喊‘我长大了’,这不也正是几年前,当你还是个少年时常常喊的话吗?这话给父母的印象恰恰是:你还没有长大。”

怎样让父母不把你当孩子?

那就是要做得像个大人。你自己的事,可以安排得有计划有条理。你不再像过去那么依赖父母(当然,少许依赖还是有的)。相反,你会反过来关心父母,体贴父母,显示出你的成熟,坚持你的主见。但不是像孩子耍赖似的喊:“我就不,就不。”而是平和地对父母说:“我觉得这不适合我。”当父母坚持让你听他们的话时,应平和地坚持自己的意见。特别是当你谈恋爱,而父母不满意,并横加干涉时,最能反映出你是否成熟。不成熟的人,只知道和父母吵嘴、怄气或者软弱服从。而成熟的人则不管父母持什么态度,都会保持冷静耐心,会反复对父母说明自己的理由、自己选择的原因、自己对恋人的了解和自己的安排。让父母感受到你对自己的一切是心中有数的,是有能力负责的,从而感受到你的成熟。

这样他们就会意识到你不再是孩子,而是一个大人了。他们会为你的成熟而感到高兴,会对你放心了,也就不会过多地干涉你了。

为了让你更适应这一从孩子到成人的角色转换,你可以在面对家人时,时时提醒自己:我是成年人。

三、面对挑剔的父母

面对挑剔的父母是很难的。如果一回家就遇到无休止的挑剔和批评,你不愿回家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有时甚至是有益的,因为这可以使你避免受到来自父母的消极的影响。面对挑剔的父母,你要注意下面所述的问题。

首先,防止被传染。

你也许很反感他们的挑剔,他们的求全责备和他们的批评指责。但是你也许会发现,尽管你对他们很不满,潜移默化之中你会传染上他们的缺点。有时,在与朋友相处时,你也可能会挑剔、责备他人。这种挑剔会引起别人对你的不满,恶化人际关系。

为了防止被传染,你应该对自己保持警觉,特别要警觉的是这三个字:“你应该……”在这三个字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对别人的不合理要求(虽然貌似合理)。在第六章讲认知重塑时,我们讲过错误的认知是恶劣情绪的来源。在讲“你应该……”的时候,你大多是在重复从挑剔的父母那里得到的错误认知。这些错误认知会给自己带来恶劣情绪。

当你对同学朋友说:“你应该……”时,你内心中的“你应该”则往往是“你应该按我说的去做”。这正是你父母对待你时,他们的潜台词。同学朋友对你的“你应该”自然不会满意。

当你发现自己的“你应该……”或其他从挑剔的父母那里传染来的观念出现时,可以用认知重塑法去改造这个错误的观念或认知。

其次,防止完美主义。

挑剔的父母往往有完美主义者的子女。也许你会问:“完美难道不好吗?”

完美听起来很好。完美,至少是趋向完美,是人性的需要。但是真正的完美和完美主义者的完美是不同的。完美主义者的完美是假完美,这种“完美”是最害人的。真正的完美不是不犯错误,而是始终面对目标,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例如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但最终还是获得了成功。谁能说爱迪生的工作不完美?

完美主义者的完美是不允许犯任何错误,其结果是,什么都不敢做了,因为怕犯错误。完美主义是什么?就是在自己的脑子里,“移植”了一个挑剔的父母,对自己的一言一行横加挑剔,说它们不完美。

如果你是完美主义者,当你责备自己做事没做好时,听一听那个你头脑中责备自己的声音,你会发现不仅用词,连声调都和父母一样。实际上那就是他们的话,被你的大脑“录了音”,现在又播放出来。

消除这种问题可以这样做:

1.宣泄。找一个无人打扰的地方,把一个枕头或一棵树想象成父母,对他们大声说出你长久的不满。

也许你会发现你越说越愤怒,这是正常的,因为你积累了多年的愤怒和不满。不要克制自己,对“他们”大喊大叫,让愤怒发泄完。也许这需要用一个小时之久,发泄完之后,你会感到疲倦,但是这对你是有益的。如果一次发泄不够,可以再发泄一次。

除了愤怒,你也可能会有委屈、害怕,有横遭批评时不知所措的感觉,把它们都充分地宣泄出来。

2.认知重塑。找出自我的错误认知,逐一加以修正。

例如:“不能犯任何错误,要十全十美。”这是一个错误认知。

如果你想不犯错误,除非什么事也不做,或者只做极熟悉的事情。假如你初学滑冰,怎么可能一上场就会滑?你必须试验,犯错误再改正,然后才能学会。同样,你学习任何一件事,和人交朋友,学新知识,都可能会犯错误。

反复思考这个道理,用一个新的正确认知代替原来的错误认知。也许你可以告诉自己:“我不怕犯错误,在错误中我可以学到东西,我可以改正错误。同样,十全十美的事是不存在的,我们只需追求足够好。”

世上没有绝对的纯金。我们所说的纯金,不过是99.9999%的金加极少的杂质而已。追求考试总得100分或永远全班第一,就如同在寻找100%的纯金,最终是失败与失望。其实,只要尽心尽力便可问心无愧了。

如果你基础很差,考及格也应该满意了。

你可以设定一个足够好的标准,请切记:要比你以往的标准低。

四、我是隐身人吗

又是一个说要流浪的青年人,我让他谈谈家庭。他说在家里与父母没有什么冲突。过了一会儿,他说:“我觉得我好像一个隐身人,没有人能看到我。”

他的父母是那种自恋的人,从来不懂得爱和关心孩子。不错,他们尽了父母的义务,但也仅此而已。或许是其他原因使他们不爱孩子,比如,他们本没打算要一个孩子;他们想要一个女孩却生了一个男孩等。

这种冷漠的父母会找出种种理由去把冷漠说成爱。如果他们惩罚压制你,那是“为了你好,为了教育你”;如果他们冷落你,是“为了让你独立自主”;如果他们时时把你带在身边,不管你当时是不是愿意,是“因为爱你”。于是,孩子困惑了。他的“理智人”接受了父母的信息:“他们爱我。”但是他的“原始人”却断然否认:“他们才不爱我呢!他们只爱自己。”

缺少父母的爱,会使人产生什么问题呢?

如果缺少母爱,你会缺乏自信,会羞怯,没有主见。男孩子会努力去寻求这种爱。长大后,他们对待恋人也如同小时候对待母亲,他们为赢得冷漠美女的芳心,会不惜折磨自己,赴汤蹈火。女孩子则会模仿母亲,成为像她一样的自恋的人。

缺少母爱的人,或者拼命追求爱,或者会反而不去追求爱:“我不需要爱,我是坚强的。”

如果缺少父爱,男孩子会效法父亲,成为一个冷漠的人,同时对母亲过度依赖;女孩子会担心自己能否被人喜爱,长大后,她很容易爱上一个自私的男人,哪怕是对方凌虐他,让她忍受屈辱,她也在所不辞。因为,她需要爱。还因为,那个自私的男人做的正是她自己想做而不敢做的事。

如何走出爱的沙漠呢?

如果你的父母很冷漠,你需要做的是:

首先,强化正确的认识。用认知重塑法让自己获得正确的认知:“我父亲(母亲)不爱我,但是这不证明我没有价值和不值得爱。他们有他们自身的原因,也许是当初不想要孩子,也许是他们根本不会爱别人只顾自己。我是有价值的。”

然后,可以用一种意象法来让自己获得爱的滋养。想象一个童年的你,想象这个小孩很可怜的样子,设身处地设想他的感受,了解他的需要。然后想象现在的你走过去安慰这个小孩,哄他,夸他,让他高兴,对他说:“你是个好孩子,我爱你。我要教你如何强壮而有自信。”

反复使用这种意象法,你内心中爱的饥渴就会消失,你会成为成熟的自信的人。

五、如何面对“委屈”的父母

有一本书里曾提到过这样一个例子。小林是大学新生,由于学校床位紧张,本市学生全部走读。但小林家离学校较远,浪费时间太多,后来小林争取到了一个床位,他回家与父母商量。母亲听后说:“这是件好事,会节约你的时间。你去吧,我会尽量克制孤独寂寞,这是上年纪的人都得面对的现实。如果你有个兄弟姐妹就好了。”小林听了这话,喜悦心情一扫而空,他只好放弃了床位。

这是一个心理不够健康的母亲,表面上,她好像很通情达理,实际上,她是利用了一种“你把我害得多苦”的把戏控制子女。她这番话的意思是:“你节省了时间,但是却让我孤独寂寞。我上了年纪,你又没有兄弟姐妹。陪伴我是你的义务。你可以不尽义务,我可以忍受痛苦,但是记住,你欠我的。”

通过这种话,母亲成功地让儿子产生了内疚感,不得不服从母亲。

这种父母的子女,或者不得不违心地服从父母,还要告诉父母,这是我自愿的;或者不服从父母,但是心里满是内疚。不论进退,都是很难过的。而且一次反抗后,父母委屈痛苦的表情会使他们愧疚很久。在下一次,他们就会忍不住服从了父母。

六、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负责

要摆脱这种不健康的亲子关系,作为子女首先应让自己看清,父母的行为是一种控制你的把戏。其目的与其他父母所说的“你要听我的”是一样的,只不过手法更巧妙而已。这当然不是说他们多么坏,也不是说他们肯定是故意这样做,这只是他们的一种不良习惯而已。同样是控制你,这种隐蔽的控制让你更难反抗,因为他们会说:“我什么都答应你了,是你自己放弃的。”

认识到这是父母的“把戏”后,还应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负责,父母不应把他们自己的事作为你的责任。如果他们寂寞,只要你不是很少去看他们,而是每一二周回一次家,那就不是你的责任,而是他们自己的责任。他们的种种痛苦,大多是他们自己造成的,或者是外在环境造成的,与你无关。

更应认识到,即使你服从了父母“委屈”的要挟也不是真的帮了他们,而只是强化了他们对自己不负责任的意识,以及把责任转嫁给子女的倾向。

在日常生活中,每一次遇到类似情况你就应提醒自己:“这是一种把戏。我没有责任为他们负责。我的服从只是在强化他们不为自己负责,对他们无益。我只有坚持自己的主张,才能让他们懂得负责;能为自己负责,才能真正幸福。”

在行为上,你应坚持你的原则,只要这一原则是合理的。也许父母会继续表现“委屈”,但是你只要提醒自己,“这是把戏,是控制我的手段”,你就可以让自己不产生过强的内疚感,从而可以坚持下去。

当你一次次成功地坚持之后,他们也就不会再使用这种把戏了。你们之间就有可能建立起新的关系,新的更健康的爱。

七、如何面对专制父母

专制父母毫不掩饰他们对子女的控制。“我的话就是命令”,是专制父母的格言。他们用怒火维持统治,用强大的压力压服子女。他们尽力把子女贬低,让他们乖乖服从。

有一位父亲很专制,他处处贬低儿子的能力。一天,儿子从学校回来,高兴地说起他的成功:他轻而易举地战胜了学校象棋队的主将。他本以为父亲这一次总不会否认他的成功了,却不料父亲沉默了一小会儿,哼了一声说:“好一个主将。”儿子一下子泄了气,父亲的潜台词无非是:“被你这么一个没能力的人赢了,可见那个人也真不怎么样。”

专制下的子女有三种常见的反应:1.反抗。子女也养成了暴躁的脾气,处处和父母作对。2.屈服。子女变得唯命是从,怯懦无能。3.同化。子女认同于专制父母,模仿他们。

如果专制者是父亲,儿子易于反抗或同化,女儿易于屈服。如果专制者是母亲,父亲在母亲面前显得格外怯懦,则儿女都会同情父亲却又在心里瞧不起他。而对母亲,儿子会屈服,女儿则可能反抗。

这些都不是最好的反应模式。相比较之下,你可能说反抗稍好一些,因为反抗者至少保持了自我的力量和独立性。但是这种反抗解决不了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本在咨询中,曾用过这样的技术,让咨询者站到椅子上,想象父亲站在下面,然后和想象中的父亲讲话。用这种方法,你可以认识到,专制的父亲在内心中是恐惧和弱小的。正如某咨询者对想象中的父亲所说的:“你让自己像个大人物,不过是要掩饰自己的弱小。当事情不能顺心时,我看到你像个小孩那样发脾气。”

专制的父母是外强中干的。他们之所以要像个暴君,恰恰是因为在内心中,他们像小孩一样脆弱。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不会畏惧他了。

你需要的是,不再害怕他。同时,也不打算恨他、战胜他。因此你也不必去反抗,去试图让他成为你的手中败将。你知道他实际上没有能力伤害你、控制你,你可以平等地和他相处,不仰视也不俯视。

当你有了这种态度后,可以试着以这种方式对待专制的父母。比如,你过去选专业完全服从他们的意见。现在你打算,而且可以换一个专业。你可以认真地、无畏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们。他们很可能会反对,会勃然大怒。你一定要坚持住自己的立场,不退让,但是也别和他们吵架。吵架说明你是在反抗,说明你心中还是有些怕他们,还是沉不住气。你只需要平静地反复申明自己的立场,直到他们明白你不会退让为止。

如果你对自己还没有把握,也不妨先从小事开始。例如,你要去会几个朋友,你爸爸不让你去,一定要让你在家干一件无足轻重的事。你就可以试试坚持去,你不和他吵,哪怕他破口大骂也不发怒。你可以告诉他,你决定了出去。如果他说:“什么朋友?我看他们不顺眼,不像好东西。”你只需说:“他们是我的朋友。”如果他说:“先收拾好屋子。”你可以说:“我回来后会收拾的。”

在小事上获得成功,有助于提高你的勇气,使你在以后的大事上也更容易成功。

八、做独立自主的人

人到青年,你会发现父母不是完人,他们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还会看出他们的问题对你也有着深刻的影响。你会努力摆脱不良的影响,但是却往往举步维艰。其原因是:你没有真正看清楚,父母是用何种方式在控制着你。专制父母的控制方法是压服,这容易看明白。但是“委屈的父母”所用的“看你把我害的”把戏就不容易看清了。过度保护子女的父母实际上又何尝不是在控制?他们的把戏是:“没有我,看你能做什么?”

天下父母都是为孩子好,但他们又都有自己的弱点,有自己的问题,所以他们才会有意无意地用“把戏”来控制子女。所以我们也不必和父母作对,我们只需看清其控制手法,不让他们控制,就可以获得心灵的独立自主了。获得了独立自主,你就可以平等地和他们交往了。这种交往才更健康。

在与父母交往的过程中,你必须要顶住压力。记住,任何父母都不会轻易改变自己。他们会让你觉得,你的行为是破坏爱的,是不仁不孝的。但是只要你知道你做的是对的,就要坚持下去。

有时,你会分辨不出他们用的是什么“把戏”,这时,你可以用意象法去发现。因为,你的“原始人”是可以看出他们的把戏的。

在一张纸上,画三只动物,两个老的,一个年轻的。什么动物任你选。画的好看与否是极为次要的。画好后,看着画,为这三只动物编一个故事。你要完全放松,随便去编。

分析一下你的故事,你会发现,故事就是你的家庭生活简化了的翻版。故事上老动物用的花招,就是你父母所用的。

顺利地解决了与家庭有关的心理问题,对人一生的成长都有助益。因为一个和父母有矛盾的人,和领导和同事都会有矛盾,这些矛盾往往是与父母矛盾的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