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日本妈妈这样教负责
17572500000031

第31章 让孩子学会与人友好相处

很多父母经常感叹现在的孩子比较不好相处,缺乏团结友爱的精神,这是因为父母从孩子小时候起就不注重这方面的教育。唯有先让孩子懂得友善与谦让的重要性,孩子才能慢慢用友善与谦让的态度对待他人,从而养成团结友爱地对待他人的习惯。

“素素,你前阵子去上海参观世博会了吧?好玩儿吗?”

“感觉不错,只是有一件事不太开心。”

“什么事啊?”

“我们下飞机后,要搭机场巴士去饭店。巴士上人很多,没有座位,只能站着。我们前面坐了一对大约40岁和16岁的母子,旁人看见小刚的奶奶年纪很大,劝那个男孩让座位,结果他竟然瞪了别人一眼,不愿意起身。我最不能理解的是那位妈妈,她不仅不管教自己的儿子,竟然还大声说‘先来的先坐’!”素素感慨万千地说道。

“要是在日本,妈妈一定会请孩子马上让座。如果像这位妈妈一样纵容孩子不让座,会被认为没教养,被其他人瞧不起。”吴丽说。

“是啊,如果是小强,我不可能让他这样任性。与人相处,要懂得谦让。”

“是啊!很多人都说现在的孩子比较不好相处,缺乏团结友爱的精神,就是因为父母从孩子小时候起就不注重这方面的教育。”

经常带孩子搭公交车

“素素姐,小刚与同学处得如何?”

“我还真的不了解,这孩子回家后不怎么跟我们说话,不过我常看到他和同学发短信,应该是相处得还可以吧!”

“我们家小强从幼儿园回来后,基本上都是待在家里。只有吃完晚饭后,我们才会带他下楼玩一会儿。乐乐在日本是怎样的呢?”

“我们会带他去人多的地方,例如,带他搭地铁、搭公交车。”

“在这些场合,可以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吗?”

“在公共场合,特别能展现日本人的团队意识与友爱谦让的精神。日本的公交车设有博爱座,只要不是上下班高峰时段,那些座位会一直空着,不会有人占用。所以,经常带孩子搭公交车,孩子就会明白很多道理,有利于培养孩子谦让的精神。孩子懂得友善与谦让的重要性后,就会慢慢用友善与谦让的态度对待他人,从而养成团结友爱地对待他人的习惯。”

日式责任教养31

愿意与他人分享,他人才有可能与自己分享

“想要培养孩子团结友爱的精神,父母有责任创造团结友爱的家庭氛围。例如,父亲与母亲要共同分担家务;家里有重大事件需要处理时,双方要冷静地协商解决;对待家里的长辈,要经常嘘寒问暖,而不是不闻不问;邻居朋友有困难,要及时伸出援手。耳濡目染之下,孩子就能养成团结友爱的精神,学会与人友好相处。有时候,我还会邀请同事或朋友带他们的孩子来家里玩儿,让乐乐有机会多接触同龄的小朋友。乐乐这时候都会很高兴,会把家里好吃的、好玩的拿出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

“可是有的孩子很霸道,习惯把最好吃的、最好玩的留给自己,根本没有与其他人分享的意识与习惯,甚至会发脾气,或与小朋友争抢。面对这类孩子,父母该怎么办呢?”

“要时时灌输给孩子分享的重要性,让孩子意识到,只有愿意与别人分享,别人才有可能与自己分享。同时,要教育孩子,与人相处时,不要争抢,可以先让给别人,然后自己再玩。这样一来,小朋友们之间就能友好相处了。除此之外,还要教育孩子主动关心他人,例如,大家一起玩游戏时,有个小朋友摔倒了,这时要主动上前慰问他痛不痛、有没有受伤。”

“对了,吴丽,日本的小朋友喜欢帮别人取绰号吗?”

“不会,在日本,帮别人取绰号会令人反感,也会影响自己在其他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所以,日本父母会告诉孩子,不能给其他小朋友取绰号,或用别人的绰号打招呼!”

“嗯,我要叮嘱小强注意这一点!”

“总而言之,想要培养孩子团结友爱的精神,父母必须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多与其他小朋友相处。

“同时,要教导孩子主动关心朋友,每个人都需要关心,获得关心就会很高兴,也会主动和关心自己的人交朋友。所以,让孩子学会主动关心其他人,可以使他尽快地融入团体。

“此外,要为孩子制造与人合作的机会,例如,父母做家事时可以请孩子帮忙,织毛衣时让孩子帮忙缠线球,做饭时让孩子帮忙拿调味料,做一些简单的事情。

“如果孩子不小心做错了,要体谅孩子的过失,鼓励他继续坚持下去,直到将一件事做好为止。”

要时时灌输给孩子分享的重要性,让孩子意识到,只有愿意与别人分享,别人才有可能与自己分享。同时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多与其他小朋友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