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买东西时,我们可能都有过讨价还价的经历。为什么会讨价还价呢?其实就是我们无意识中在考虑我们所买的商品的功效、耐用性等,也就是商品的性价比。所以,通常来说,那种具有多种功能的产品会比单一功能的产品好卖。而那些耐用而且比较容易维修的产品更会受欢迎。比如,美国经济危机时期,有厂商推出一种新式口红,这种口红两头都可以用,可以涂两种不同颜色,结果很受欢迎。
当然了,居家过日子,每天都面临着“消费”两个字,远不止简单的讨价还价这么简单。既然我们每天都得消费,那么,如何消费,买什么样的东西,就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品质,也直接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省钱。
不过省钱并不意味着就是一定要买便宜的东西。我们可能都遭遇过类似的尴尬:想买便宜的东西省点钱吧,但是,偏偏买的便宜的东西不让人省心,三天两头就出问题,出了问题还得再买新的,这样一算,买便宜货也没省下多少钱,反而添了不少麻烦。
这的确是我们购物时的一个悖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好货不便宜,便宜非好货。但是,这省钱之道也就存在于商品的差异性中了。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要买便宜的,但也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要买贵的。这就是买东西的艺术了!哪些东西应该买便宜的?哪些东西应该买贵一点的?哪些东西应该买价格适中的?应该什么时候买?其实这些问题归结到一块,很简单,就是衡量一下性价比,再考虑是否购买。
1.使用年限长的、重要的物品要买耐用的,这时候要更加重视商品的“品性”。
比如说,像家用电器、家具、汽车,油漆、地板、瓷砖、水管、电线、洁具(特别是马桶)等,这类物品的使用寿命都远远在一年以上,都属于可使用多次的商品。像这类物品,在首次购买时,就尤其需要多操点心,货比三家,买质量好的、有品质保障的、耐用的。“建议角筏、洁具、龙头买名牌。瓷砖客厅买好点的,卫生间就不必要品牌的,质量好点的广东砖就行,但颜色和图案要好,要大气的。厨房建议自己打框架,再去订门板、拉篮之类的,出来的效果和买的是一样的。卫生间的柜子也是可以这样做的,据说能省很多,把省下来的钱用在家具和软装上,会明显提高整体的品位和档次。”这是一位专门做装修的朋友的心得,女性朋友们可以参考一下。
对待这些物品,可千万不要因为一时的贪图小便宜,或者是因为一时的资金不足,而购买一些价格听起来很便宜的商品,那样,价低了,品质次了,前期你是省心了,等到后来你会有一连串的麻烦。“在装修房子的时候,我们家为了节约点,买了外观和高档货一样的水龙头,但其实那是质量差的低档货。结果,今天早上水龙头下面螺丝口断裂,家里水漫金山,所有的地板都被泡的翘了起来……”这是一个朋友的亲身体验。就是因为贪图一点小钱的便宜,没有考虑性价比,买了一个品质差的水龙头凑数,结果就导致了一连串麻烦事情的发生。接下来,得重新装地板、水龙头,被泡坏的家具也得重新换。
如果不想要遭受这些罪,还不如在最开始买的时候,就买质量好点的。也许会稍微贵一点,但是,以后能够省心啊!省心的同时,也省钱!
2.一次性的消费品,可以更重视商品的“价格”,购买更便宜的即可。
比如说像透明皂、垃圾袋等一些小的生活用品,日常不能缺少,但是昂贵与否又不会影响生活质量,这类商品就可以适当考虑买便宜的。
还有食品类,商场会有打折销售,买一送一等情况,可以选择这种便宜的时机购买。
一般来说,购买便宜一点的一次性消费品,并不会给生活带来多大的不方便,因为这部分商品要说质量,其实倒没有太大的差别,主要是品牌附加值的影响导致不同商品价格不一样,我们就没必要为这类商品多付出一些品牌附加值了,还是选择便宜的比较明智。这样,时间长了,可以省下一大笔钱呢。而用省下的这些钱,就可以在买重要的东西时多投资一点了。这就可以形成一种家庭消费的良性循环了。
3.个性化的商品可以适度抛开性价比,可以依据喜好判断。
比如说像平日的休闲服、家里的窗帘、软装饰等等,这一类物件更加突出的是个人的审美、个性特点,因此,在购买时不必要参考价格,而是要将个性放在第一位。有很多很漂亮的衣服、装饰,虽然价格很便宜,但是的确很漂亮,不要因为害怕别人觉得你小气而不敢买,也不要为了赢得别人虚假的羡慕而专门购买一些贵的物件。这些东西毕竟是你自己在用,自己喜欢就行。
不过,我们还需要提及的一点是,性价比毕竟是一个感性的认识,在不同人的眼里,同一商品的性价比可能不同,所以,你在考虑性价比时应该结合的是自己的经验和与自己经济水平大致一样的朋友的经验,而不应该借鉴与自己经济水平相差过大的人的经验。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