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一次完全读懂鬼谷子的人生智慧
17589400000015

第15章 之二

“原文”

巇者,罅也。罅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巇之理也。

“译文”

巇,也就是罅。罅是由小的裂缝开始,像山涧发展成大裂隙一样。裂隙事先都有征兆,可以用抵的方法而堵塞,可以用抵的方法而使之退却,可以用抵的方法而使之停止,可以用抵的方法而使之消失,可以用抵的方法而获得成功,这就是抵巇之术堵塞缝隙的道理。

“事典”

玄武门事变

唐高祖李渊有三个儿子。长子建成,深沉冷静、仁厚宽博;次子世民,勇毅果决、胆识过人,尤其善于捕捉时机,全力搏击;三子元吉性格暴躁,但也很勇猛。这三个儿子中,要数李世民最有才干。在太原时,他二十不足,见隋朝倾危,便暗中放财,交结才俊之士,有重定天下之心。在策划起兵的过程中,李渊深藏不露,李世民总是积极催促,显露出野心勃勃的个性。按照立长制度规定,唐高祖立建成为太子,又封世民为秦王,封元吉为齐王。太子建成常住长安城,在唐高祖身边协助处理军国大事,秦王李世民则常在外面带兵打仗。

太子镇中,而其他皇子分领兵权这是中国的一种历史传统。这一策略有其显著的优点,就是太子和中央政权各个部门的关系及与朝廷各大巨的关系比较稳固;也有其显著的弱点,就是太子不可能建立显著的功勋,只能依靠人为的政治安排和公认的“立嫡以长”的道德原则来维系他的地位。当其他皇子功劳太大时,太子的地位难免受到影响。而唐初的皇室,又有特殊的情况:李渊本人并不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又畏惧战争的劳苦,李元吉的才干有限,这就使得李渊过多地依靠次子李世民。而李世民不但才识过人,而且雄心勃勃,正好利用这样的机会,不辞辛苦,甘冒风险,争城夺地,一次又一次立下大功,威望日增,盖过了李建成。太子建成担心秦王世民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和齐王元吉一起千方百计地要削弱除掉世民。

建成和元吉一方面在宫中尽量讨好后妃,让后妃在高祖面前为他们说话,并中伤世民,使高祖减少对世民的重用;另一方面又竭力拉拢朝中和地方上的一些大臣,以扩大自己的力量,巩固自己的地位。李世民由于征战有功,又善于待人,也深受一些大臣的拥戴,在他的秦王府内还聚集了一批忠心为他效力的文武干将,并在地方上培植了自己的势力。由此,围绕着太子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的权力之争,在唐朝统治阶层内部形成了两大集团。双方都想瓦解削弱对方。太子多次拉拢秦王府的人,都没有成功。而秦王却使太子集团中的一些人逐渐倾向自己,为自己效力。在唐王朝的统治地位相当稳定后,太子和秦王争夺皇位的斗争就更加激烈、更加明朗化了。

一天下午,太子请秦王到东宫赴宴。席间,太子和齐王元吉不断称颂秦王世民的武功,频频劝酒。席间,秦王忽然觉得头晕目眩,两腿发软,情知中毒,站立起来想走,却倒在地上。太子忙令人把世民送到秦王府,后经抢救,幸免于死。太子为达到目的,又怂恿皇帝想方设法对世民下毒手。

李渊郊外打猎,要世民陪驾前往,暗中叫部下给世民配一匹烈马。当世民纵马操弓追赶一头鹿时,烈马野性大发,把世民甩下马来,险些摔死。时值突厥人攻城掠地,太子荐齐士元吉代替世民督军北征,并调秦王集团的尉迟敬德等同行,又挑选秦王帐下的精锐士卒去充实元吉的军队。临出征时,太子东宫的人暗中向世民告密说:“太子和齐王商量,待太子和秦王在昆明池给齐王饯行时,派壮士把秦王拉出杀于帐下,同时杀掉尉迟敬德等人。”世民于是和谋臣长孙无忌等商量,无忌主张趁早下手。世民说:“我早知祸在朝夕,我是要想等他先发难,然后以义去讨伐他。”接着,又召房玄龄等人商议,都主张立即采取行动。尉迟敬德说:“等太子动手时,我们就无法应付了,如不立即采取行动,我就去落草为寇,免被杀头。”最后秦王说:“既然如此,我也不好违反大家的意思。”于是秦王立刻派一千余人于深夜埋伏在玄武门内外。第二天早上,太子和齐王骑着马,带领卫士进人玄武门,在他们登向临湖殿时,发现埋伏着秦王的部队,连忙返身奔向玄武门,但玄武门已被紧紧关闭,伏兵尽起,杀死了太子和齐王。太子东宫的卫队二千余骑闻讯赶来,一场混战。尉迟敬德用长矛挑着太子的人头向太子的卫队说:“我们奉皇帝陛下的命令,杀了太子和齐王。我们只杀罪魁祸首,你们赶快停止厮杀。”于是太子东宫的将士纷纷逃散或放下武器。

由于秦王处处表现出对太子的忍让而被逼动手,所以博得舆论的同情。他对太子集团的文臣武将,又同样给以礼遇和任用,所以深得朝臣的拥戴。数日后,唐高祖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并向朝臣宣布:“自今以后,军内大小诸事,都交由太子处理,然后奏我知道。”从此,李世民实际掌握了皇帝的一切权力,第二年正式登基,改元贞观。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的开始。在他的统治下,中国发展成一个繁盛而强大的帝国。

田文论功服吴起

魏王设置丞相官职,任命田文为丞相。吴起认为自己的功劳比田文大,理应自己做丞相。因此心中很不服气,对田文轻蔑地说:“让我和你比比功劳,行吗?”

田文说:“可以。”

吴起说:“率领三军,使士卒乐于牺牲,敌对的国家不敢打魏国的主意,你和我比哪个行?”

田文说:“我不如你。”

吴起又说:“管理众官,使广大的百姓团结一心,辛勤劳作,让兵库粮食装得满满的,你和我比哪个行?”

田文说:“我不如你。”

吴起再说:“防守西河,使野心勃勃的泰国不敢向东进犯,让韩、赵两国亲附魏国,你和我比怎么样?”

田文说:“我不如你。”

吴起不满地说:“既然你承认了更好。这三方面你都赶不上我,可是位次却在我之上,这是为什么?”

田文说:“大王年幼,国人心存怀疑,众大臣尚未心服,老百姓还不信任,正当这种时候,把国政交给你呢,还是交给我呢?”

吴起沉默了许久,说:“应该交给你。”

田文说:“这就是我位次在你之上的原因。”吴起这才知道自己不如田文,对他十分佩服,再也不会向他挑衅了。

谅毅圆滑救场

秦国进攻魏国,占领了宁邑,各诸侯国都派使者去表示祝贺。

赵惠文王也派使节去秦国祝贺,来回跑了三趟,仍然没有见到秦王,赵王十分担心,对左右大臣们说:“以秦国的强大,又取得了宁邑,足以钳制齐、赵两国。各诸侯国都去祝贺,只有我国派去的使节不被接见,这表明秦国一定会进攻赵国。我们应该怎么办?”

大臣们说:“使者前后三趟都不被接见的原因,一定是我们派去的使者不称职。有个叫谅毅的人,是赵国有名的能言善辩之士,大王您可以派他去试试。”

这样,谅毅就接受了赵王的任命出使秦国。

到达秦国后,谅毅上书秦王,说:“大王您占领宁邑,扩展了疆土,各诸侯国都来祝贺。敝国的国君也为此而高兴,不敢安然无动于衷,派遣臣子向您献上礼物,前后三次都没能见到您。使者如果没有什么过失的话,我希望大王您不要中断秦、赵两国的友好关系。使者如有过失,希望大王能指出来。”

秦王派使者回答谅毅说:“我所希望的是,赵国的使者无论大小事情都听从我的命令,这样我才接受国书和礼物;如果不听从我的命令,就请使者回国去吧。”

谅毅又说:“我这次来贵国,本来就想顺从贵国的旨意,怎么会拒绝您呢!大王如果有什么指令的话,我愿意接受并完成它,决不敢有半点犹豫。”于是,秦王就接见了使者谅毅,对他说:“赵豹和平原君两人好几次故意耍弄我,赵国如果能杀了这两个人,则秦、赵关系依旧;如果不杀掉他们,我就会率领各诸侯国的车队前往邯郸城下听命于赵王。”

谅毅说:“赵豹、平原君是敝国君主的嫡亲母弟,就像大王与叶阳君、泾阳君的关系一样。大王您以孝道治理国家的贤名远扬天下,只要有合体的衣服,美味的食物,没有不分给叶阳君和泾阳君的。叶阳君、泾阳君的穿着打扮、器物车马没有和大王您不一样的。我听说过,如果倾覆鸟巢毁掉鸟卵,凤凰就不会飞临了;如果杀死母兽焚烧幼仔,麒麟也就不会再来临。现在我接受大王的命令还报敝君,敝君害怕大王的威严,不敢不按大王的命令去做,那不就伤了华阳君、泾阳君的心吗?”

秦王说:“你说的有道理,但以后不能让他们再参与赵国政事。”

谅毅说:“敝国君主,对自己的弟弟没有严加教育,以致损伤了与贵国的交情,我国会贬斥他们,不让再参与政事,以符合贵国的心愿。”

秦王听了这番话才高兴了,于是接受了谅毅所献的礼品,并隆重地款待谅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