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一次完全读懂鬼谷子的人生智慧
17589400000030

第30章 之三

“原文”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静也;正者,直也;喜者,悦也;怒者,动也;名者,发也;行者,成也;廉者,洁也;信者,明也;利者,求也;卑者,馅也。故圣人所独用者,众人皆有之,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故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此三者然后能之。

“译文”

揣摩的方法,可以运用平、正、喜、怒、名、行、廉、信、利、卑等方法。平就是平静;正,就是正直;喜,就是喜悦;怒,就是鼓动;名,就是发扬;行,贵在成功;廉,就是简洁;信,就是明了;利,就是求取;卑,是为了谄媚。所以圣人所能独自使用的,众人也都能运用,然而却不能成功,是使用不得法。所以谋划没有比缜密更难的,游说没有比全部被听从更难的,事情没有比必定能成功更难的。这三条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事典”

唐玄宗铲除太平

《资治通鉴》二百一十是记述的唐玄宗先后两次铲除危及权势的太平公主集团故事说明这一点。

李隆基(公元685-762年),唐睿宗第三子,母窦氏,睿宗让位于他,时年28岁,在位45年,(公元712—756年)。病死,葬泰陵。年号先天、开元、天宝。

710年,韦皇后毒死中宗,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听政,并谋害相王李旦,李隆基联合姑母太平公主发动宫廷政变,铲除韦氏及其党羽,迫使少帝李重茂颁布诏书,让帝位于叔父相王旦,仍称唐睿宗。李隆基被立为皇太子。当时,宫廷的内部斗争十分激烈,太平公主在协助李隆基政变除掉韦后以后,依仗功大,日益骄奢,不可一世。延和元年(712年)六月,睿宗自称太上皇,把帝位传给了李隆基。

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当时宰相大多是太平公主的党羽,刘幽求与右羽林将军张谋想用羽林兵除掉太平的势力,就进密言:“窦怀贞、崔浞、岑羲都是公主提拔起来的,早晚图谋不轨。要是不早点除掉他们,一旦他们发动政变,太上皇怎么能够安心!请尽快除掉他们。我已经和幽求定下计策,只等皇上下命令了。”皇帝也赞同他们的看法。没有想到这条消息被侍御史邓光宾泄露了出去,玄宗大为惊恐,赶紧把他们的建议拿出来给太平公主。丙辰,幽求被抓捕入狱。当时的司法官说:“幽求他们离间姑侄骨肉,其罪当死。”玄宗认为幽求立过大功,不可杀。后来流放幽求于封州,张于峰州,光宾于绣州。第一次诛灭太平公主的权谋因为泄于外而流产,幸亏唐玄宗当机立断,玩弄了舍车保帅的计策方才不至于“害成”。

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太平公主自恃有太上皇的势力,擅权用事,和玄宗发生了矛盾,宰相七个人,就有五个是她的门生。朝内的文武百官,一大半都依附于太平公主的势力集团。太平公主与窦怀贞、岑羲、萧至忠、崔浞及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长史新兴王晋、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右羽林将军事李慈、左金吾将军李钦、中书舍人李猷、右散骑常侍贾膺福、鸿胪卿唐睃及僧慧范等密谋想废掉太子,她还与宫人元氏策划在赤箭粉中投毒,伺机让玄宗中毒。

丞张王琚建议玄宗尽快行事解决太平公主的事情。左丞张说与荆州长史崔日用说:“太平公主准备谋逆已经很长时间了,陛下以前住在东宫时,要想讨伐她,还必须用计谋。现在您已经登上皇位,只要下一道命令,没有人敢不服从。万一让她们得志,后悔也来不及了!”玄宗认为他们说的很在理,于是任命崔日用为吏部侍郎。

7月,魏知古举报说太平公主准备在四日作乱,玄宗就命令元楷、慈以羽林兵进驻武德殿,怀贞、至忠、羲等在南牙举兵响应。玄宗和岐王范、薛王业、郭元振及龙武将军王毛仲、殿中少监姜皎、太仆少卿李令问、尚乘奉御王守一、内给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定计除太平公主。

玄宗命令王毛仲带领兵三百多人,以及一齐策划此事的十几个人,从武德殿进入虔化门,传召元楷、慈晋见皇上,先把这两人杀死。在内客省抓获亡。太上皇听闻有变,遂登承天门楼。郭元振上奏了此事。玄宗也来到楼上解释事由,太上皇于是下诰给怀贞等人定罪,并大赦天下,只有参与叛乱的人不赦,薛稷赐死在万年狱。

太上皇正式下诰退位养志。太平公主逃入山寺,后在家中被赐死,公主的儿子及党羽数十人被处斩。

在玄宗的两次行动中,第一次由于其谋划不周密,事先泄露了消息,结果以失败告终;第二次行动,当他获知对方的阴谋后,周密策划,先发制人,彻底剪除了太平公主及其党羽,为自己登上皇位扫除了最大的障碍。

千万不要意气用事

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在位时,年轻博学的孔熙先任员外散骑侍郎。孔熙先不满官职低微,常对别人发怨言说:

“一个人的才学如果不为世人欣赏,那么这个人真是太可悲了。我就是这种可悲的人,我感到不平啊。”

孔熙先的朋友劝他不要乱发议论,他告诫说:

“自古等级森严,怀才不遇者比比皆是,这有什么值得奇怪呢?我们官位卑微,在人之下,只能老实听差,否则,等待我们的绝不是好结果。”

一次,孔熙先和上司谈论学问,上司不懂装懂,错误百出,孔熙先不客气地对上司直言说:

“做官和治学是不同的,做官讲究顺应上意,随机应变,而治学要严谨无误,不可随意想象。依下官看来,大人只可当官,不能治学啊。”

孔熙先语含讥讽,上司怀恨在心,于是平添了对他的许多责难。

孔熙先心中愤怒,却无法发泄,整日愁苦万端。一日,他和朋友饮酒,几杯过后,孔熙先红着眼说:

“人在贱位,不如猪狗,我孔熙先怎会甘居人下呢?我想好了,大丈夫应做大事,纵是死了也比这样的好。”

朋友以为他醉酒,遂没有和他争辩。孔熙先见朋友不肯附和自己,又发怨气说:

“你也胆小无为,太让我失望了,看来我们还不是知己呀。”

孔熙先很久也得不到升迁,怨恨日积月累,竟有谋反之意。

孔熙先的父亲孔默之曾任广州刺史,因贪赃枉法被贬下狱,彭城王刘义康将孔默之保释出狱,使他免受了处罚。孔熙先记住了这段旧事,他决定拥戴刘义康,一则可以报恩,二则增加号召力,方便自己行事。

时任左卫将军、太子詹事的范晔因受宋文帝的斥责,说过一些牢骚话,孔熙先为了拉他入伙,千方百计地讨好他。二人关系亲密之后,一次,孔熙先对范晔说:

“大人的才学足称天下第一,为什么会反居一些无能之辈之后呢?”

范晔想了想道:

“朝有奸人,他们无事生非,皇上被他们蒙蔽了。”

孔熙先阴冷一笑,挑拨说:

“没有皇上默许,那些奸人是不敢难为你的。皇上表面上对你亲厚,可终究不愿和你家通婚,这是明摆着的不信任,你不要再糊涂下去了。”

不停地挑拨和拉拢,范晔终于入套,加入了孔熙先的谋反阵营。

孔熙先打着刘义康的名号,暗中招集人马,为谋反做准备。孔熙先的一位心腹担心事败,他对孔熙先说:

“大人冒此大险,成则归人,败则祸己,真的值得吗?大人不足以号令天下,干这种事实在太凶险了。”

孔熙先狂妄地说:

“我本有经天纬地之才,奈何久居下位,无以发挥。这种事对别人是难,对我却是易如反掌,你放心好了。”

孔熙先为了让同党尽力,竟模仿刘义康的笔体,假造一封刘义康写的书信。孔熙先向同党展示这封书信,煞有介事地说:

“彭城王仁德重义,我们拥立明主,以后便是新朝的元勋。这种机会千载难逢,诸位应该珍惜庆幸啊!”

由于有人告密,孔熙先、范晔未及发难便被捕获。孔熙先并不抵赖谋反之事,他愤愤地对审讯自己的官员说:

“我的才干可以为相,却只当个散骑侍郎的小官,我为什么不谋反呢?”

官员喝道:

“如你所言,天下将会大乱,谁又能安生过活呢?”

孔熙先不能作答。最后,孔熙先和他的同党全被诛杀。

卑躬屈膝枉做人

张全义,生于唐敬宗宝历元年,濮州人,原名张居言。张全义出身十分贫苦,为了生存,便到当地的县衙里当了仆役,曾多次遭到县令的欺压和侮辱。后来参加了王仙芝的军队,王仙芝失败后,他又加入了黄巢起义的大军。在军中,张全义作战勇敢,又精明能干,在起义军攻占长安后,他被任命为大齐农民政权的吏部尚书兼水运使。在当时,吏部尚书主管政府的官吏考核与任免,权力大,职位也十分重要;而水运使更是担负着为长安百万义军从水陆筹集粮饷的重任。从这两个职务可以看出,张全义在黄巢起义军中所占的重要位置。

不久,黄巢大起义失败,张全义也像许多农民起义军的将领一样,投降了唐朝。当时,张全义见河阳节度使诸葛爽较有势力,就投靠了他,诸葛爽屡次派他剿杀起义军残部和袭击其他军阀,张全义立了许多战功。在诸葛爽的推荐保举下,张全义被认命为唐朝的泽州(今山西高平县)刺史。

不久,诸葛爽病死,其部下李罕之与刘经相互仇杀,都希望能占领洛阳。当时,张全义是刘经的部下,刘经就派他去抵抗凶悍的李罕之。张全义带着刘经给他的兵马来到前线,发现李罕之的势力很大,而且战斗力很强,不仅自己,就是刘经亲自前来也无法抵敌,他就投靠了李罕之,反过来与刘经为敌。刘经见张全义背叛了自己,只得向诸葛爽的儿子诸葛仲方求援。在诸葛仲方的支持下,刘经打败了李罕之。李罕之见刘经求救于人,也不甘示弱,就向镇压农民起义军起家的大军阀李克用求救,又反败为胜,占领了许多地方。这样,张全义又被李罕之保荐为河南尹。

这河南尹虽比泽州刺史的官大了些,但却很不好当。李罕之是个只懂得剽掠的军阀,根本不懂得安顿流民,组织生产,因此,总是接二连三地向张全义催逼军需物品。当时军粮极难筹集,尽管张全义努力供应,还是无法满足李罕之的要求。加上李罕之性格暴躁,稍不如意,就对送粮官员大张挞伐,弄得无人敢去送粮。因此,他的许多部下都劝张全义反叛,可张全义总是好言劝慰,不露声色。

张全义自己也深深地知道必须早作打算。于是,他一面表面上顺从李罕之,在军需方面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使李罕之不起疑心;另一方面,他也积极准备,窥伺时机。唐僖宗文德元年,李罕之再起战端,率兵攻打晋、绛二州,张全义见时机来临,就带领本部兵马占领了李罕之的河阳,自封为河阳节度使。李罕之大怒,立刻向李克用求援,前去收复河阳。张全义就已做好准备,同军阀朱温联系,求他帮助,朱温也正想扩展势力,便欣然接纳,派兵帮他守住河阳。当李克用的军队来到时,朱温的援军已严阵以待,李克用的军队只好撤走。朱温帮了张全义的大忙,从此,张全义就投在了朱温的门下。

朱温对张全义并不放心,不敢给他兵权,生怕他在什么时候反过来咬自己一口。于是,给了他一个没有实际兵权的检校司空的军衔,并仍让他做河南尹,去河南一带组织生产。洛阳虽是名都,但自唐朝的安史之乱以来,就屡遭破坏,等张全义治理洛阳时,只在洛阳找到了一百多户人家,四五百口人,这个历史上的军事、商业、文化重镇已残破到了这种程度。但张全义并不灰心,他出身农民,确实有一股吃苦耐劳的精神,他只带去了一百多个部下,到洛阳所属的十几个县去招收安顿流民,并制定具体措施,在他的努力之下,数年之后,每个县都招募安顿了数千户流民。然后,张全义就趁农闲组织强壮男子练武,逐渐建立起了一支两万多人的军队。在治理洛阳时,张全义确实立下了功劳。

在他任河南尹的时候,朱温的势力越来越大,最后终于发展到代唐自立。朱温用武力把唐昭宗挟持到洛阳,想废掉唐朝,建立朱氏后梁政权。但洛阳地区是张全义的势力范围,朱温生怕张全义反对他篡唐自立,就事先撤掉了他的河南尹的职务,把他封为东平王,给他换了一个中书令的虚衔。

此时,张全义已是官场老手了,他知道朱温仍然不相信他,这时候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朱温自立为皇帝的时候替他出力,取得朱温的信任。于是,张全义替朱温出谋划策,把河南一带的财力都集中给了朱温,让他自由地调度使用。这么一来,朱温真的相信张全义了,再加上张全义一再上表辞谢,说自己不配封王,无力担任中书令的职务,弄得朱温都有些感动。在朱温当了皇帝后,对张全义加官晋爵,封他为魏王,让他重做河南尹。

朱温晚年,最大的对手就是李克用父子,因此,朱温对一批曾与李克用有过关系的人也不放心,张全义就是他要杀掉的目标之一。张全义采取的自救措施还是献忠心,把洛阳的财力以及自己的家财全都拿出来,支持朱温对李克用的战争,这才使朱温稍稍气平。后来,张全义又派自己的妻子去宫中为自己说情,这才打动了朱温。朱温让自己的一个儿子娶了张全义的女儿做媳妇,表示对他的信任和好感。

经过反复的战争,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终于打败了后梁,于公元923年建立了后唐政权。李存勖早就知道张全义多年替朱温置办军需品,十分恼恨,想把他全家杀掉。张全义也知道自己的处境极其危险,早就做好了准备。张全义准备了上千匹好马,送给李存勖的刘皇后,请她帮忙说话,自己又上表请罪,表示愿意替他治理洛阳,李存勖觉得他还有用,就赦免了他。

后来,张全义又表忠心,李存勖的许多活动的必需品都由他圆满地置备起来,弄得李存勖十分高兴。他这种善于体贴巴结的习惯竟然打动了刘皇后,要求拜他为义父。就这样,李存勖仍让他做了河南尹,还任他为中书令,封他为齐王,又做了李存勖的岳父,张全义又在新朝站稳了脚跟。

后唐庄宗李存勖荒淫无耻,不善治国,只知重用武夫和名门士族出身的人,不知重用文人和有才能的庶族出身的人,因而很快衰败下去。在李存勖的晚年,他的养子李嗣源的势力逐渐变得很大,大有取代李存勖之势。恰在此时,赵在礼于魏州发动叛乱,张全义为了巴结李嗣源,就极力推荐他去平定魏州之乱。张全义的用意是很明确的,李嗣源一旦领兵出征,就会得到两条好处,一是树立威信,二是手握重兵,对将来篡夺帝位是很有利的。如果李嗣源真的当了皇帝,自己岂不又成了新朝的大功臣?但没想到李嗣源到了魏州,并未与赵在礼开仗,而是与之联手,共同进攻李存勖。这一下可把他这个推荐人吓坏了,恐怕李存勖杀掉他,日夜忧惧,连饭也吃不下去。没过几天,就病饿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