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一次完全读懂鬼谷子的人生智慧
17589400000040

第40章 之一

“原文”

为人凡决物,必托于疑者,善其用福,恶其有患,害至于诱也,终无惑。偏有利焉,去其利则不受也,奇之所托。若有利于善者,隐托于恶,则不受矣,致疏远。故其有使失利,其有使离害者,此事之失。圣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阳德之者,有以阴贼之者,有以信诚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阳励于一言,阴励于二言,平素枢机以用四者,微而施之。于是度以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公王大人之事也,危而美名者,可则决之;不用费力而易成者,可则决之;用力犯勤苦,然不得已而为之者,可则决之;去患者,可则决之;从福者,可则决之。故夫决情定疑万事之机,以正乱治决成败,难为者。故先王乃用蓍龟者,以自决也。

“译文”

凡为人决断事情,一定是因为有了疑惑。得到福就高兴,厌恶有祸患。灾害迫近,最终不会迷惑。决断应该有利益,失去利益就不会被接受,这就必须依据奇谋。如果有利的决策,隐托在不利的表象下面,就不会被接受,从而导致疏远。决断作出却使人失去利益,决断作出却使人遭致损害,这都是失败的决断。圣人之所以能使事情成功有五条:事情将成于公开的道理者,用公开道德去决断;情况隐秘言辞虚伪者,用隐秘之法决断;道术正直者,用信用诚实的方法决断;奸邪小人遇危险祸患,用藏匿之法决断;按照常理出现的,以平常之法决断。君道进取于一言,即无为之道,臣道进取于二言,即有为之道,一言、二言和平素、枢机四者参验使用,决断必然合乎事理。于是根据过去的事加以揣度,运用将来的事情进行判断,再以平素作为参照,可行就作出决断;不用劳费心力而容易成功,可行就作出决断;要劳费心力遭受辛苦,然而不得已情况下,可行就作出决断;消除祸患,可行就作出决断;追求幸福,可行就作出决断。所以判定实情解决疑难是各种事物的关键,拨乱反正以决定成败,是很难做到的事。所以先代君主用蓍草和龟甲来帮助自己作出决断。

“事典”

孙膑围魏救赵

孙膑被同窗庞涓陷害,差点死在魏国。幸好齐国的使者看出他是位奇才,就把他藏在车里,偷偷带出魏国,介绍给齐国的田忌。

田忌是位非常有眼光的政治家。交谈之下,他十分赏识这位军事上的天才人物,就让他住在家里,把他视为上宾。

当时齐国流行赛马,田忌的马比起齐王略差些,因此赛起来总是输。孙膑看了两场,就对田忌说:“我有个办法,可以让你赢。”

田忌说:“怎么会?明摆着大王的马比我的要好些。”

孙膑微微一笑:“你只管多多下注,一切由我来安排。”

于是田忌向齐王下了大注。孙膑对他说:“我仔细观察,你的马和大王的马都可以分为上中下三等。现在你就用你的下等马同大王的上等马比赛,用你的中等马与大王的下等马比,再用你的上等马同大王的中等马比。”

田忌将信将疑,等三场竞赛下来,田忌一输两胜,竟赢了五千金。

齐王找到田忌:“平时你总是输给我,今天是怎么赢的?是不是做了手脚?”

田忌说:“平时我的马胡乱和大王的马比,所以赢不了。今天我用我的下等马同大王的上等马比,用中等马同大王的下等马比,用上等马同大王的中等马比。这样我自然要赢了两场啦。”

齐王想了想,说:“果然高明。不过这道理不是你能够想出来的,你身后一定有能人指点。”

“正是。”田忌笑吟吟地说,”今天的事情证实了这确实是位了不起的人才。我正要推荐给大王。”

于是,他把孙膑引见给了齐王。

没过多久,魏国攻打赵国,赵国派使者向齐国求援。齐王派兵救援,孙膜以受刑身残为由推辞了。于是齐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让他坐在给车中,为田忌出谋划策。

田忌要领军直接去解赵国之围,孙膑说:“不可。如今梁赵互相攻击,精兵强将必然外出,国内空虚,不如领兵急奔大梁,攻击它最薄弱的地方,魏国必然放弃赵国而回兵自救,这样我们就可以一举解赵国之围,又可以乘机伏击魏军。”

田忌听从了孙膑的计谋,直奔魏国。围得魏军只好慌忙回兵,在桂飞陵受到齐军的伏击,被打得大败。

智杀董卓

东汉末年,奸臣董卓把持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横行霸道,欺压百姓,侮辱百官。董氏族人,不问长幼,一律封侯。一天,董卓当着众文武大臣的面,施行惨无人道的酷刑:挖人眼、断手足、割舌头,然后,扔进大锅里煮。被害人哭声震天,董卓却谈笑自若,引以为乐。他的义子吕布,勇冠三军无人能敌。一天,董卓让吕布在宴席上揪司空张温下堂,不多时就把张温的头砍下烹熟,让侍从端在盘中给百官传看。文武百官一个个吓得魂不附体,叫苦不迭。

司徒王允看在眼里,愁在心里,他一心要杀掉董卓父子,为国除奸。一天,他在家中后花园散步,忽见侍女貂蝉也在那里唉声叹气。王允好生奇怪,忙叫她过来问话:“你有什么心事,向我说说!”貂蝉是王允选来的歌舞艺人,年轻美丽。貂蝉据实以告,说自己经常看大人为国事烦恼,很想帮助大人排忧解难,别无他事。王允这才放下心来,让她进屋详谈。王允看她态度端正,讲得恳切、情真,便把董卓父子的暴行诉说了一遍,问她可否帮忙消灭董卓奸党?为了进一步打动貂蝉,司徒跪下,叩拜说:“今天下百姓有倒悬之危,君臣有累卵之急,非你不能救他们!”并如此这般地把自己考虑很久的诛杀董卓的谋略告诉了貂蝉,恳请她帮助。貂蝉本是侠肠义胆的女子,被王允的爱国爱民之心深深感动,决心以身报国充当内应。王允大喜,忙叫家人备好厚礼,把貂蝉打扮一番。几天后,王允约吕布来家中喝酒,并讨好说愿将小女貂蝉许配于他。吕布见了貂蝉,果然垂涎她的美貌,心中十分高兴,满口答应。

王允又来到董卓面前说:“我家中有一美女,愿奉献给太师,请太师先去看一看是否满意?”董卓高兴地说:“既然是司徒邀请,我这就去看看!”一到王府,董卓果然被貂蝉的美貌吸引住了,当天就接到家中同寝。可是,没有不透风的墙,不知是谁将此事报告了吕布,吕布大怒,找到王允斥问说:“你既以貂蝉许配给我,为什么又让董卓接走?”王允见吕布中计,甚是欢喜。忙解释说:“太师亲临寒舍与小女一见钟情,当即接回府中,老夫不敢阻挡。”吕布怀恨在心,闷闷不乐,决心去找董卓要人。第二天,吕布径人太师府,侍从说:“夜里太师与新来的美人共寝,至今未起。”吕布更加生气,潜入卓房窥探。貂蝉正在梳头,发现吕布来了,急忙假装不高兴的样子,还用香罗帕频频擦拭眼泪。不一会儿,董卓起来了,召见义子吕布,却发现他和往常不同,与貂蝉以目送情,神不守舍,顿生猜忌。

从此,吕布和貂蝉一有机会就互诉思念之情,渐渐萌生杀掉董卓以完婚的念头。一天,董卓不在家,吕布趁机来会貂蝉,二人在后园凤仪亭中一见面,貂蝉就哭泣说她对不起将军,自己已被老贼淫污,恨不得一死,说完就要投荷花池自尽。吕布忙制止说:“我今生不能娶你为妻,就不是英雄!我定要寻个机会杀死老贼!”一天,董卓上朝,远远看见王允等人执剑立于殿前,很奇怪,斥问:“你等持剑是何意?”王允大呼:“反贼来了,武士们还不动手!”董卓的胳膊被士兵刺破鲜血流出来,吓得跌下了车,大呼吕布快来保驾。此时,吕布已不是从前的“奉先吾儿”了,只见吕布从车后跃出,厉声说:“有诏讨贼!”举起战戟直刺董卓,董卓人头落地,一命呜呼。

诸葛亮的隆中决策

《三国演义》中描写诸葛亮隐居隆中,为刘备作的隆中决策,可以说是善决的典范。

当时天下纷乱,曹操、刘备等几路豪杰并起,各自怀有一统天下之心,极欲收揽人才,为己所用。刘备听说诸葛孔明才德过人,胸怀天下,决意前往拜见,请孔明出山。刘备三顾茅庐,诚心拜见,孔明方才与刘备相见。孔明先试探刘备问道:“将军有何志向呢?”刘备屏退左右,向孔明倾诉:“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唯请先生指点迷津,教以方策。”孔明见刘备雄心万丈,气势不凡,于是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提出了一套应采取的战略和策略,即著名的隆中对策,成为帮助刘备恢复汉室大业的关键性一着。诸葛亮分析当时天下形势说:

“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能克之,不仅是天时,更重要的是依靠人的谋略。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故不可与他争锋。孙权据有江东,根基牢固,此可以利用却不可图谋吞并。荆州之地,是军事要津,其主刘表懦弱不能守,这是天助将军,不知将军是否有意成就大业。益州险塞,号称天府之国,现在被刘阿把守,而刘阿不体恤民情,民众盼望明君。将军您既是刘氏汉室的后代,信义昭著,又思贤若渴,如能跨有荆、益,守其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治;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统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亲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岂有不欢迎将军之理。如此,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诸葛孔明说着,又取出一张天下大势图,说:“这是西川五十四州之图。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立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

诸葛亮一席话,说得刘备连连称是。隆中对策因此成为刘备筹划恢复汉室、统一华夏大政方略的关键性一着。诸葛亮之所以能够正确判断天下形势,作出合理可行的决断,是他善于在隐居中观察现实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苦读兵书,刻苦钻研的结果。当时的襄阳,是一个政治、文化、经济的交汇中心,天下谋士云集于此,诸葛亮经常和这些有才之士讨论天下形势,交换各自看法,同时他又读了《三才秘录》、《兵法陈图》等兵书,因此才具备了明察天下形势的雄才大略。可见,正确的决断,也要靠长期的知识积累和不断地实践。

善于养晦,随机应变

荀攸自从受命军师之职以来,跟随曹操征战疆场,筹划军机,克敌制胜,立下了汗马功劳。平定河北后,曹操即进表汉献帝,对荀攸的贡献给予很高的评价。表中说道:“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封荀攸为陵树亭侯。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下了一个《封功臣令》,对于有贡献之臣论功行赏,又说道:“忠正密谋,抚宁内外,文若是也。公达其次也。”可见在曹营众多的谋臣之中,他的地位仅次于荀彧,足见曹操对他的器重了。后来,他转任中军师。曹操建魏时,任命他为尚书令。

荀攸有着超人的智慧和谋略,不仅表现在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也表现在安身立业、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他在朝20余年,能够从容自如地处理政治漩涡中上下左右的复杂关系,在极其残酷的人事倾轧中。始终地位稳定,立于不败之地。三国时代,群雄并起,军阀割据,大大小小无计其数。以臣谋主、盗用名僭号的事情屡有发生。更有一些奸佞小人,专靠搬弄是非而取宠于人。在这样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曹操固然以爱才著称,但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铁腕人物,剪除功高震主和略有离心倾向的人,却从不犹豫和手软。荀彧身为第一号谋臣,因为死保汉室而不支持曹操做魏公,一样被逼迫自杀,别人又当如何呢?荀攸则很注意将超人的智谋应用到防身固宠、确保个人安危的方面,正如史书所载“攸深密有智防”。

那么,荀攸是如何处世安身的呢?曹操有一段话很形象也很精辟地反映了荀攸的这一特别的谋略:“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可见荀攸平时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内对外,对敌对己,迥然不同,判若两人。参与、谋划军机,他智慧过人,连出妙策;迎战敌军,他奋勇当先,不屈不挠。但他对曹操、对同僚,却注意不露锋芒、不争高下,把才能、智慧、功劳尽量掩藏起来,表现得总是很谦卑、文弱、愚钝、怯懦。有一件事很能说明问题,他的姑表兄弟辛韬曾问及他当年为曹操谋取袁绍冀州的情况,他却极力否认自己的谋略贡献,说自己什么也没有做。荀攸作为曹操的重要谋士,为曹操“前后凡画奇策十二”,史家称赞他是“张良、陈平第二。”但他本人对自己的卓著功勋却是守口如瓶、讳莫如深,从不对他人说起。据说荀攸的奇谋妙计只有钟繇知道,原准备著成一书,但未完而死。荀攸20年从征谋划之策也就未能传之于世,实为可惜。

荀攸与曹操相处20年,关系融洽,深受宠信。从来不见有人到曹操处进谗言加害于他;也没有在一处得罪过曹操,或使曹操不悦。建安十九年(214年),荀攸在从征孙权的途中善终而死。曹操知道后痛哭流涕,说:“孤与荀公达周游二十余年,无毫毛可非者。”对他的品行,更是推崇备至,“荀公达真贤人也,所谓‘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孔子称‘晏平仲美与人交,久而敬之’,公达即其人也。”被曹操赞誉为谦虚的君子和完美的贤人,这都是荀攸以智谋而明哲保身的结果。

刘备大义灭亲斩义子

刘备做了一件让人大吃一惊的事。自己的儿子说杀就给杀了。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关羽被困麦城,廖化闯出重围到上庸求救,上庸守将是刘封和孟达,刘封欲发兵相救,却被孟达劝住了。

关羽遇害后,廖化深恨二人,刘备更是大怒不止,一定要捉二人问罪。孟达害怕投降了魏国,诸葛亮想出了一个两全齐美的办法:可派刘封进兵,去擒孟达,令二虎相斗,不管刘封胜败,必回成都,然后再行处理,刘备应允。孟达在襄阳见刘封来攻打,派人致书信招降刘封。

刘封见书信大怒道:“贼人误我叔侄之义,又离间我父子之亲,使我为不忠不孝之人。”于是扯碎书信,斩其使者,引军前来鏖战。

孟达知刘封扯书斩使,顿时大怒,领兵出迎。怎奈刘封斗不过孟达,又加之徐晃、夏侯尚左右夹击,大败而归。

刘封回到了成都,面见刘备,大哭不止,细奏前事。刘备怒道:“你有何面目来见我!”

刘封哭着说道:“叔父之难,非儿不救,因孟达谏阻的原因。”

刘备更加愤怒:“你自己吃饭穿衣,非土木偶人!如何听信谗贼所阻!”命左右推出斩首。刘备杀了刘封后,听说孟达写信招降,刘封毁书斩使的事,心中很后悔。这就是刘备杀刘封的经过。

虽说刘封不是自己的亲儿子,却也是刘备主动要收刘封为义子的。况且当时刘备还在难处,这就说明刘备与刘封既有父子之名,又有父子之实。

其实,如果细细推敲,刘备的这一惊人举动,是有一定的目的。他杀刘封,对关羽有个交代,对张飞有个交代,对自己有个交代,更是对满朝的文武百官有个交代。

满朝的文武百官都在盯着刘备,兄弟情、父子义,如何处理这件事将直接关系到刘备与满朝文武百官的关系,刘备还是把刘封给斩了。所以此次刘备失去的是义子,得到的却是满朝文武百官的拥护。

说刘备是枭雄,一点不假,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此。他深知作为一个领导者,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进而影响到整个大局,所以要正军纪,首先要正自己。于是,他对家人、对亲戚毫不客气。

论功时亲属不作为优先考虑的对象,行罚时先拿沾亲带故的开刀。不管是摔阿斗,还是“兄弟如手足”,他都有一个目的,去感动人,因此,关羽、张飞、赵云等拼死效命,诸葛亮鞠躬尽瘁。当刘封用不救关羽是“孟达谏阻”为理由时,刘备还是不为所动毅然杀之。

刘备大义灭亲,既赢得了人心,又严肃了军纪,可谓既“指桑”、又“骂槐”,实在是一举两得,既让忠臣拼死效命,也给有不良思想的人敲敲警钟。因此,他能够赢得众人的拥戴也就不足为怪了。

田单离间燕乐毅

《史记·乐毅列传》与《史记·田单列传》中,田单利用燕惠王多疑猜忌心理,故意投靠假象,使乐毅失去了燕惠王的信任,被剥夺了军权。

乐毅,他的祖先叫乐羊。乐羊曾担任魏文侯的将领,他带兵攻下了中山国,魏文侯把灵寿封给了乐羊。乐毅很贤能,喜好军事,赵国人曾举荐他出来做官。

燕国昭王先礼尊郭隗借以招揽天下贤士。乐毅为魏昭王出使到了燕国,向燕昭王敬献了礼物表示愿意献身做臣下,燕昭王就任命他为亚卿,他担任这个职务的时间很长。诸侯们认为齐湣王骄横暴虐对各国也是个祸害,都争着跟燕国联合共同讨伐齐国。燕昭王动员了全国的兵力,派乐毅担任上将军,赵惠文王把相国大印授给了乐毅。乐毅于是统一指挥着赵、楚、韩、魏、燕五国的军队去攻打齐国,在济水西边打败齐国军队。燕国军队在乐毅指挥下单独追击败逃之敌。乐毅留在齐国巡行作战五年,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都划为郡县归属燕国,只有菖和即墨没有收服。这时恰逢燕昭王死去,他的儿子立为燕惠王。惠王从做太子时就曾对乐毅有所不满,等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了解到他与乐毅有矛盾,就对燕国施行反间计,造谣说:“齐国城邑没有攻下的仅只两个城邑罢了。而所以不及早拿下来的原因,听说是乐毅与燕国新即位的国君有怨仇,乐毅断断续续用兵故意拖延时间姑且留在齐国,准备在齐国称王。齐国所担忧的,只怕别的将领来。”

当时燕惠王本来就已经怀疑乐毅,又受到齐国反间计的挑拨,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任将领,并召回乐毅。

田单扬言说:“我最怕的是燕军把俘虏的齐国士兵割去鼻子,放在队伍的前列,再和我们交战,那即墨就必然被攻克。”燕军听到这话,就照此施行。城里的人看到齐国众多的降兵都被割去了鼻子,人人义愤填膺,全力坚守城池,只怕被敌人捉住。田单又派人施反问计说:“我很害怕燕国人挖了我们城外的祖坟,侮辱了我们的祖先,这可真是让人寒心的事。”燕军听说之后,又把齐国人的坟墓全部挖出,并把死尸焚烧殆尽。即墨人从城上看到此情此景,人人痛哭流涕,都请求出城拼杀,愤怒的情绪增长十倍。齐国田单后来与骑劫交战,结果在即墨城下把骑劫的军队打得大败,接着辗转战斗追逐燕军,向北直追到黄河边上,收复了齐国的全部城邑,并且把齐襄王从莒邑迎回都城临淄。

田单利用离间计,造谣生事,无中生有,利用燕国君臣不和,给了燕惠王一个假象:齐国更惧怕除乐毅以外的其他将领,实际上他们是怕乐毅继续担任燕军将领而灭国,最终离间成功,乐毅被撤;为了鼓舞自己军队的士气,他又在军队内部造谣,结果激发了齐军旺盛的斗志。

田单的两次离间术都是为了此方的利益,而损害彼方的利益,这正是《鬼谷子》的“成于事而合于计谋”的典型应用。为了达到目标,可以无所顾忌的使用“反忤离间术”。

鸿门宴

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刘邦成了反秦的主力。起义军约定,由刘邦领兵向西进攻;项羽往北进军救赵,然后各自向咸阳进发,谁先到咸阳谁就称王。结果项羽虽然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刘邦却先到了咸阳。项羽大怒:“我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消灭了秦军主力,刘邦不费吹灰之力却占据咸阳称王,不杀刘邦难消我心头之恨。”于是率领四十万大军驻扎在鸿门,准备第二天进攻刘邦。

项羽有个叔父叫项伯,和刘邦的谋士张良关系很好,连夜跑到刘邦军中,把项羽要进攻的消息告诉了张良,并劝他赶快逃走。张良听了,反劝项伯与他去见刘邦。刘邦当时只有十万军队,根本不是项羽的对手。他对项伯说:“我正在清理关中的户口和财产,是等待项将军来接收,根本没有独占关中的野心,请您能在项将军面前说明我的意思。”在张良的帮腔下,项伯与刘邦结成了亲家,答应劝说项羽,并与刘邦约定第二天清早就去见项羽。当夜,项伯就把让邦的话转告了项羽,终于使项羽改变了进攻刘邦的决定。

第二天大清早,刘邦带着张良、樊哙等将士一百多人来到鸿门,拜见项羽。项羽设宴招待刘邦,范增和项伯作陪。刘邦一见项羽就说了许多赔罪的话。项羽是个胸无城府的人,就相信了刘邦,还有些感谢刘邦替他打下咸阳呢。

谋士范增看到项羽去掉了杀刘邦的想法,又和刘邦称兄道弟,心里很着急。因为他知道刘邦野心很大。范增连续把玉玦举了三次,看着项羽,示意他杀了刘邦,项羽假装没有看见。于是范增召来项庄,暗暗吩咐他以舞剑为名,杀了刘邦。项庄立即走进军账,舞起剑来,慢慢地接近了刘邦。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项伯说:“舞剑要成双,我和项庄对舞一番。”说罢,拔出剑对舞,几次挡住了项庄刺向刘邦的剑。张良看到情势危急,赶紧从帐外把樊哙叫了进来。樊哙头发上竖,目眦嘴裂,拿着剑盾怒气冲冲地站在项羽面前。项羽听说他是刘邦手下第一勇士樊哙,不禁称赞:“真是个壮士!”就赏赐给他一斗酒和一只生猪肩。樊哙一面吃生肉、喝酒,一面陈述刘邦的功劳,并指责他杀刘邦是不对的。项羽听得哑口无言,只好请樊哙坐下。刘邦乘此机会,借口要上厕所,溜出军账,单身独骑跑了。

刘邦走后,范增气冲斗牛,当即取过玉斗,扔在地上,拔剑砍破,恨恨地说:“唉,这小子不足以与他为谋!将来夺取天下的,必定是沛公,我们都会成为他的俘虏。”鸿门之宴后,刘邦经过几年奋斗,终于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王朝。

项羽虽有万夫莫敌之勇,但他却有犹柔之仁,在“鸿门宴”上,项羽的谋士范增派项庄舞剑,用意就是乘机杀死刘邦,并多次向项羽示意,可是项羽没有及时做出决断,在当时只有刘邦与他争夺天下的情况下,他却在绝好的机会下放走了刘邦,让刘邦逃走,以致最后成为项羽的劲敌,项羽最后兵败自刎。鸿门宴是项羽杀死刘邦最佳的时机,当时刘邦处于绝对的弱势,但项羽一时的感情用事,犹豫不决,没有做出决断,导致了刘邦的出逃成功,最终在垓下之战中自刎身亡。

偷虎符搬救兵

秦国大军伐赵,赵国连忙向魏、楚求救。楚国大将黄歇率领八万军马驰援赵国,与此同时,魏国也派晋鄙将军带兵十万援助赵国。

一听说楚、魏两国发兵救赵,秦昭襄王亲自跑到邯郸来督战。为了瓦解三国联盟,秦王派人威胁魏王说:“秦军攻赵,很快就能攻下。诸侯中有谁敢去救援赵国,我就在攻破赵国后去攻打它!”魏王被秦王的威胁吓住了,连忙派人去追晋鄙,叫他就地安营扎寨,不再前进。于是晋鄙就在邻城扎下营盘,按兵不动。

赵国派使者去魏国催促进军。魏王想进军,怕秦国怪罪;不进军吧,又怕得罪赵国,只好不进不退、坐城观望。赵孝成王叫平原君给魏国公子信陵君魏无忌写信告急。因为平原君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两家是亲戚。

信陵君接到信,三番五次央告魏王命令晋鄙进军。魏王始终不松口。信陵君无可奈何,决定带领下属和三千门客前去救赵。

临行之时,信陵君去向他的好友侯赢告辞。侯赢知道了他的打算,劝告说:“你这点人去赵国打秦兵,不过是白白送死!”

信陵君叹息说:“我也知道这样去的结果,但我别无办法呀!”

侯赢对信陵君说:“我看有办法。你想想,魏王不是很宠爱如姬吗?你从前不是曾经帮助过如姬?”侯赢的话,使信陵君想起一件往事:当年,如姬的父亲被人暗杀。如姬缠着魏王要捉拿凶手,替父报仇。魏王花了三年时间也没捉到凶手。结果还是信陵君手下的门客,找到凶手,替如姬报了仇。侯赢接着说:“如姬对你的帮助,非常感激。你现在找她,要她帮你把楚王卧室里的兵符拿出来。你凭兵符,就可以调动晋鄙的十万大军,让它同秦军作战。”

信陵君马上派人去同如姬商量,如姬一口答应。当天夜里,趁魏王熟睡,如姬盗来兵符,交给了信陵君。

信陵君得了兵符,再一次去向侯赢告别。侯赢把一个名叫朱亥的大力士推举给信陵君,说:“你到邻城去,晋鄙不服调遣,我这个朋友朱亥,会对你大有帮助。”

信陵君带着朱亥和门客,连夜赶到邻城,闯进魏军军营。见了晋鄙,信陵君举起兵符,假传魏王命令,要晋鄙交出兵权。晋鄙接过兵符,验明是真,但仍觉得不可轻信,说:“事关重大,我需面见魏王,才能照办。”站立一旁的朱亥,早就忍耐不住,大喝一声:“你不服从魏王命令,该当何罪?”

晋鄙正要答话,朱亥从袖子里抽出一个四十斤重的大铁锤,向晋鄙砸去。晋鄙顿时脑浆迸裂,一命归西。

信陵君拿着兵符,号令全军,说:“父子都在军中,父亲可以回去;凡是独子,都回去照顾父母;剩下的人,跟我一起去援救赵国!”当下,信陵君选出八万精兵,飞速向邯郸奔去。魏国士兵在信陵君的指挥下,勇猛杀向秦军兵营。

邯郸城内的平原君,见魏国救兵来到,亲自率领由三千人组成的敢死队,摇旗呐喊着冲杀出城。

秦将既没有防备魏国军队的突然进攻,更没有料到邯郸城内的赵国军队会冲出城来。腹背受敌的秦军,一片混乱,仓惶抵抗了一阵便全军溃散。秦将带领残兵败将向西逃跑,留下的两万秦军全被俘虏。

信陵君窃兵符率魏军救邯郸,劳苦功高。赵孝成王和平原君十分感激,亲自到城外欢迎他。

你来我往说割地

秦军在长平进攻赵军,并歼灭了它,便收兵回到秦国。凭借胜利的机会派人到赵国索取六城之地作为媾和的条件,赵国尚未打定主意。

楼缓不久前才从秦国回到赵国。赵王就与楼缓商量这件事,问他:“割城给秦国与不割地给它,哪个更有利些?”

楼缓假意推让,说:“这件事情,我是不可以参与意见的。”

赵王说:“事理固然如此,但您还是谈谈自己的看法吧。”

楼缓就说:“大王您可能也听说过公甫文伯的母亲这个人吧,公甫文伯在鲁国做官,因病而死,家中的妇女为他自杀殉情的达十六人。他母亲听说后,就不肯哀哭。管家说,‘哪里有儿子死了母亲不哀痛哭泣的呢?’他母亲说:‘孔子,是鲁国的贤人,可是孔子被逐出鲁国时,公甫文伯却没有跟随他。如今他死了倒有十六个女人为他殉情。像这样的人,是对贤人看得轻,而对女人看得重的人。’这些话,如果从母亲的角度说出来就是一位贤明的母亲,可如果以女人的身份讲出来,那就不免是一位妒忌的女人了。所以同样一句话,从不同人口里说出来,表现的内心世界也就不同。

“现在我刚从秦国来到赵国,如果说不要割城给秦,那显然不是好主意;如果说割给秦国吧,又担心大王您会认为我是替秦国着想,因此不敢回答您的问题。如果真的让我替大王您谋划的话,不如割城给秦国。”

赵王说:“好吧。”

虞卿听说了这件事,就去谒见赵王,赵王把楼缓说的话告诉了虞卿。虞卿说:“这完全是花言巧语而已!”

赵王问道:“怎么讲?”

虞卿反问道:“秦国这次进攻赵国,是因为疲惫不堪的原因撤的军?还是尚有力量进攻,因为爱护大王您才停止进攻的呢?”

赵王回答说:“秦国进攻我国,总是不留哪怕一点点力气的。这次一定是它们因为疲惫才收兵回去的。”

虞卿说:“秦国进攻以他们的力量尚无法夺取的地方(赵国),疲惫不堪因而收兵。大王您又要把秦国力不能及的城邑奉送给秦国,这无疑是帮助秦国攻打自身的作法!如果明年秦国再来进攻赵国,大王您拿哪里挽救赵国呢?”

赵王又把虞卿的话告诉了楼缓,楼缓说:“虞卿能够全面掌握秦国进攻的能力所能达到的地步吗?如果确实知道秦国的力量不足以夺取赵国的土地,那么弹丸大的地盘也不能送给秦国。假如明年秦国再来进攻,大王您能说不割让腹地给秦国就可以媾和吗?”

赵王就问:“如果听了你的话,割让城邑给秦国,你能保证秦国明年一定不会进攻赵国吗?”

楼缓回答:“这个我不能打保票。从前,三晋都与秦国交好,互相友善相处。如今秦国放过韩、魏两国只进攻大王您,一定是您侍奉秦国的程度不如韩、魏两国呵。现在,我为您着想,调解平息因为赵国违背盟约而引起的攻伐,以但让秦、赵两国开放关禁,互相通商,友好往来,使赵国侍奉秦国的程度能赶上韩、魏两国。如果到明年大王您还不能水信于秦国的话,说明您侍奉秦国仍然落到了韩、魏两国的后面这就是我不敢打保票的原因呵!”

赵王又把楼缓的主意告诉了虞卿,虞卿说:“楼缓说‘如果不与秦国讲和,明年秦国再来进攻,能不把腹地城邑割给秦国然后讲和吗?’如果现在与秦国讲和,楼缓又不能保证秦国明年不来进攻赵国,那么即使割了城邑,又会有什么好处呢?明年秦国又来进攻,再割让以他们的力量不能夺取的土地去讲和,这是自取灭亡的办法呀!最好是不要与秦讲和、秦国军队虽然擅长攻坚,可未必能攻下六个城邑;赵国防守力量有限,也不至于把六个城邑全部失去。秦国久攻不下,就会疲惫不堪,收兵回撤,我们以五个城邑的地方就可以联合诸侯们共同攻击疲惫的秦国,这是我们即便送五个城邑给渚侯,却又可以从秦国得到补偿的好办法。我国可以得到最大的利益,这与割地削弱自身而使秦国强大的办法相比,哪个好呢?

“现在楼缓却说‘秦国之所以与韩、魏友善却又进犯赵国,一定是大王您侍奉秦国的程度不如韩、魏’。这分明是要让大王每年以六个城邑去贡奉秦国。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眼睁睁地看着土地被割完。明年秦国再来要求割地,大王您是给还是不给?不给吧,就会前功尽弃反而惹来秦国这股祸患;给了吧,我们就没有土地可以自存了。常言道:‘强国擅长进攻,而弱国却不能自己保护自己。’如今静坐听命于秦,秦兵不经劳苦就可以得到许多土地,这是使秦国强大赵国削弱的作法。割让越来越衰弱的赵国的土地去补充越来越强大的秦国。我想这样的割让是没有止境的。况且秦国是像虎狼一样的国家,不讲究礼义,他们对土地的要求无法满足,但大王您的土地却是有限的,如果用有限的土地,去供给没法满足的要求,发展的趋势就是赵国必然灭亡!所以我才说:‘楼缓的话是花言巧语。’大王您千万不能割地给秦国。

”赵王说:“好吧。”

楼缓听说这件事后,去进见赵王,赵王再次把虞卿说的话讲给楼缓听。

楼缓说:“事情不是这样的!虞卿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秦国与赵国结怨攻伐,其他诸侯国为什么会那样高兴呢?他们都说:‘我们将要依附强国进攻弱者。’现在赵国军队被秦军击溃,诸侯们祝贺战争胜利的使节一定云集在秦国。所以不如快点割地给秦国要求讲和,即使诸侯们迷惑不解,又取得秦国的欢心。不这样做,诸侯会趁秦国愤怒与赵国新败的机会,起兵瓜分赵国,赵国自己都面临灭亡,还怎能图谋攻击秦国呢?大王您就按我这个想法决断吧,不要再与别人商量了!”

虞卿听说后,又去谒见赵王,说:“赵国危险了!楼缓这家伙是在为秦国服务。赵国军队被秦军击败,又要割地给秦以求媾和,这只能使诸侯们对我国产生怀疑,又怎么能求得秦国的欢心呢?这难道不是在诸侯面前大肆张扬赵国的虚弱吗,况且我说不要割地给秦,也不是只要求不割地而已。秦国向大王索取六个城邑,大王可以用五个城邑贿赂齐国。齐国是秦国的死对头,得到大王的五个城邑,然后两国合力共同西进攻秦,齐国一定会听从大王,而且还等不到咱们把话说完。这样,大王您一举可以使赵、齐、秦三国结好媾和,赵国与秦国的处境也完全变换了!”

赵王称赞:“妙计”。于是,派虞卿为使节去齐国拜见齐王,共同策划攻秦事宜。

虞卿还没有返回赵国,秦国要求媾和的使节已经到了赵国。楼缓听说以后,马上逃出了赵国。

所谓“符言”,即是传达给君王的格言。本篇讲的是作君王的奥义,君王应该具备的权术,实际上是为君主治国平天下指出的修养之术。鬼谷子先生为君主提出了几条必须遵循的策略,如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洞悉一切事理真相,赏信罚正等等,这些策略在历代统治者统御天下过程中都得到体现,而且效果也极其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