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邱县耕地资源评价与利用
17592000000031

第31章 耕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对策与建议(1)

§§§第一节耕地资源数量和质量变化的趋势分析

一、耕地资源的特性

耕地资源具有数量的有限性:即土地的总量是不可增加的,不可能通过生产手段增加其数量,也不可能用其他资源来代替;同时,土地资源具有土地肥力可更新性。土地的重要组成因素是土壤,土壤的本质是具有肥力—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能力。土地肥力在人类正确干预下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还可以“地越种越肥沃”土地这种更新性是最宝贵的,是矿物及其他自然资源所不具备的特点。

二、耕地资源数量和质量变化的趋势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据测算,生产一吨农产品,其耕地土壤质量的贡献率一般占50%左右。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就不可能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一)邱县耕地数量概况

全县耕地面积58万亩,其中高产田面积51.1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8%,中低产田面积6.8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2%。

(二)邱县耕地质量概况

耕地质量,是指能够满足农作物生长和生产所需的土壤地力和土壤环境质量。耕地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土地的产出率、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省、市土肥站的统一领导下,我们从2007年9月开始对邱县耕地质量进行了全面的调查,采样和化验分析,初步摸清了全县耕地质量的变化情况。

1.大量元素

(1)土壤有机质

土壤中的有机质已由1983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7.3g/kg提高到10.31g/kg,土壤肥力处在3-4级水平,土壤肥力较1983年提高2个等级。

(2)土壤氮素

氮素在土壤中主要以有机态存在,土壤全氮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有机质的含量,无机氮主要是铵盐、硝酸盐和极少量的亚硝酸盐。它们容易被作物吸收利用,一般只占全氮量的1%-2%,水解性氮(碱解氮)包括无机态氮和一部分有机氮中易分解的氨基酸、酰胺和易水解的蛋白质,代表土壤有效性氮素,是土壤养分和土壤质量的主要指标。邱县耕地中的全氮平均值0.73g/kg。

(3)土壤磷素

邱县土壤有效磷为由1983年的3.7mg/kg上升到21.78mg/kg,由于部分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盲目施磷,致使部分地区土壤磷素增加较多,甚至出现成倍增长的现象。

(4)土壤钾素

邱县土壤钾由1983年的132.5mg/kg下降到118.98mg/kg,下降13.52mg/kg,邱县有部分土壤由富钾区变为轻度缺钾,个别地区农作物已呈缺钾症状。

2.微量元素

土壤微量元素包括锌、铁、锰、铜、硼、钼等。

§§§第二节耕地资源利用面临的问题

一、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

邱县人口以7.98‰(统计数据)的速度增长,受人口与生产力发展的压力,耕地处于严重超负荷利用状态,土地开垦过度,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二、用地养地不协调,重用轻养

土地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要保持这个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正常运动及完整性,就要保持整个系统中各要素的不断协调。这样才能使土地生产力不断提高。否则,整个系统的平衡将被破坏,土地生产力将会不断下降。多年来,在耕地利用方面,存在重用轻养的倾向,在肥料的施用上又缺乏科学性,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磷肥轻钾肥,忽视微肥,从而影响土地生产力的提高。据农业局自1983-1993年连续11年土壤养分监测,邱县耕层土壤速效钾平均每年下降4-5mg/kg,部分耕地由原来的富钾变为缺钾。由于肥料不合理施用,肥料主要是氮肥的利用效率很低,当季氮肥利用率只有20%-25%,化肥的不合理施用,不仅导致产量和品质的下降,还导致肥料的经济效益降低和严重的面源污染,另外由于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使大量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土地,造成土地污染。

三、旱薄地多,产量低而不稳

全县干旱和半干旱土地面积10.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8.6%,这些旱地既干旱又瘠薄,农田排灌设施不足,灌溉保证率低,产量水平较低。

§§§第三节耕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一、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保护好基本农田

主要是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和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耕地质量进行动态管理;健全耕地保养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依法加强耕地地力建设与保养管理;建立耕地保养管理专项资金,按照WTO规则,加大政府对耕地质量建设的支持力度等。

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载体和资源利用的重点,必须切实保护好耕地资源,提高土壤肥力。为了保护现有耕地,要严格控制非农业占地。一是要坚决贯彻和执行《土地法》,严禁非法占地和用地;二是要建立永久性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农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占用;三是对非农业占用的耕地要征收土地占有税和土地复垦、补偿费,以保证现有耕地存量不减少;对现有耕地后备资源如荒地、荒滩等进行开发,以解决人地矛盾。为了提高土壤肥力,保证农产品产量不断提高,一是要由片面的无机农业向以有机为主、有机与无机相结合的农业转变,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增加有机肥的用量,提高土壤养分;二是要鼓励农民对土地进行集约化经营,增加对土地的投入;三是要实行科学的耕作制度,如轮作、间作、套种、休耕等方法,做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四是制定科学措施,规范农村建设取土,保障土壤表层养分。

二、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农业发展要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并使各业相互支持,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应是高效、优质、高产、低耗、无污染。提高各级农业管理与技术人员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农业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农业环保科技投入,加强农业保护的宣传培训,引进农业环境保护技术模式,引导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制定优惠政策推进农业清洁生产,鼓励发展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副产品;推广节氮施肥技术,调整肥料结构,实行配方平衡施肥。在推进有机肥工程上要采用多种方式使秸秆还田,集中处理加工畜禽养殖基地的鸡粪、猪粪等,结合疏浚河道,开发利用丰富的河泥资源。治理水质污染不仅要控制农业污染源,还要严格控制工业污染,要结合小城镇建设逐步建立起完备的污水处理厂。大型畜禽养殖基地要严格执行国家的排污标准,实现农牧业生产、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设立生态农业试验区、示范区,因地制宜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逐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