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曦园语丝
17603100000022

第22章 与中学生谈鲁迅

我曾听一位中学生说,他们同学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做作文,三怕周树人。这就是说,在有些学生中,将读鲁迅的著作视为畏途。这与我的人生阅历大不相同,一时觉得难以理解。

我自己是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就接触鲁迅的著作了。那还是在解放之前好几年,老师在语文课本之外,选了一些课外读物,其中的胡适和徐志摩的作品,还有鲁迅的《立论》、《狗的驳诘》和《阿Q正传》。鲁迅的作品不如胡适的晓畅,不似徐志摩的浓情,但是却非常犀利,这一点我们幼小的心灵也感到了。读了鲁迅的几篇作品,深感社会之复杂,人间之势利,讲真话之不易。而且,鲁迅作品中的话语,也成为我们开玩笑时的常用语言,如说:“这孩子将来会死的”,“呔,住口,你这势利的狗!”这样又加深了对鲁迅作品的印象。那时,我们对鲁迅的作品虽然并不很懂,但还是很喜爱的,觉得读起来很有味道。

那么,现在的中学生为什么对鲁迅的作品反而疏远起来了呢?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宣传上的原因。

长期以来,我们总是从政治需要出发,将鲁迅无限地“拔高”,过分地政治化了,甚至将他作为现代圣人来崇拜,凡是与鲁迅有过争论的,都成为一种罪状。圣人虽然是至高无上的,但一成偶像,就远离人民,使人感到不可亲近,而且到了一定时候,便会成为人们攻击的对象。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就是因为孔子的地位被捧得太高,而且成为权力者的敲门砖之故,其实,作为一个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还是有他自己的历史地位的。在“文化革命”期间鲁迅曾经被用来作为打人的工具,所以“文革”之后,反鲁之风屡起,这也是一种反拨。只是,反鲁和崇鲁两派的观点虽然对立,但思想方法却是一致的,即缺乏理性分析的态度,易于走向极端,甚至违背了基本事实。他们常常把鲁迅的意思先加以歪曲,然后再根据被歪曲了的意思进行批判。

上述这两种倾向,都离开了事实的真相,都使读者疏离鲁迅。其实,鲁迅不是一天到晚“横眉冷对”,只讲斗争不讲团结的人,他还有宽容和助人为乐的一面。鲁迅不是一个政治家,而是一个文化人,他坚守文化人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这是很可宝贵的性格。现在鲁迅研究的任务,是要洗掉涂在鲁迅脸上的各种油彩脂粉,还他真实的面貌。对于真实的鲁迅,我想同学们一定会喜欢的。

二是年龄阅历上的关系。

鲁迅的作品对中国社会解剖得很深,没有相应的社会阅历和文化知识,是不容易理解的。鲁迅自己就说:“拿我的那些书给不到二十岁的青年看,是不相宜的,要上三十岁,才很容易看懂。”其实,社会阅历和文化知识浅的人,就是过了三十岁,也未必能够看得懂。我自己是经历过“文化革命”的磨难之后,才对鲁迅的著作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当然还不能说全读懂了,但却是更喜爱了。因为从中悟出了很多人生哲理,受用无穷。但我并不主张“少不读鲁迅”,因为青少年虽然不能全懂,但接受一点也是有益的,潜移默化,有利于思想的成长。在阅读问题上,我是信奉歌德的主张的,他说:“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养成的。”而我们有些同学,却把大量时间花在玩网络游戏和阅读低等作品上,这是非常可惜的。低等作品无法培养出高等人才。所以,我认为中学语文课本和课外读物中,选一些鲁迅作品是很有必要的。当然,好的作品不限于鲁迅著作,阅读面应该广一些。

三,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如文章作法上的特点。

鲁迅说他自己“好作短文,好用反语”,虽然能起迎头一击的作用,但也“常招误解,有时竟大出乎意料之外”。这大概也是造成鲁迅作品难读的原因,对于那些读惯一览无遗文章的人,更不习惯。作文是否要用反语,这当然不能一概而论,作品的风格,也必然因人而异,但文章写得简短些,却应是普遍的要求。因此,鲁迅看事的善于抓住本质,行文的凝练简洁,则是大可师法的。

有人说,20世纪是鲁迅的时代,21世纪则是别人的时代,意思是说,鲁迅已是过时人物。这其实只是重复前人的话语而已。早在1928年,就有人说过,鲁迅小说反映的是李伯元时候的事,阿Q时代早已死去。但是,只要看看鲁迅对于阿Q式的革命的描写,我们就会感到作家眼光的前瞻性。鲁迅说的不仅是过去,而且还概括了现在和将来。

我们应该重新解读鲁迅,读出一个真实的鲁迅来。

——发表于2009年《语文学习》1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