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曦园语丝
17603100000044

第44章 也借一块他山石

五一旅游黄金周刚过,《新民周刊》第十八期上就推出了一组批评景点门票涨价和小镇硬索“买路钱”的文章,皆切中时弊之作,读之甚感痛快。其中有几篇文章的标题,还点了甪直和周庄的名,更是难得。多年以前,复旦大学中文系工会组织教师游周庄,却被拦在镇口索要买路钱,弄得大家十分扫兴。教师们责成我写一篇杂文加以批评,我写了《小镇与公园》一文,说明市镇的街道是通衢,国人皆可行走,不能像公园和博物馆一样在门口设岗收门票,但此文几经周折,还是不能在报上发表,最终只好收在自己的散文集《人生大戏场》里。当时我想:连批评景点乱收费的杂文也不敢登,还谈什么舆论监督?现在《新民周刊》集中火力来批评此种现象,也是媒体的一种进步罢。

《新民周刊》上的文章,对景点收费问题作了纵向观察,阐明其恶性膨胀的过程,及其对旅游业的负面影响;而且还进行了横向比较,借他山之石——海外景点的收费办法,来对照出国内景点门票涨价的不合潮流性。这些文章,很有识见,很有说服力。只是据我所知,海外景点还有一些与国内景点的收费大不相同的办法,尚未说及,似乎也值得介绍一下,即:节假日门票不但不涨价,反而还要打折扣;教师和学生则无论何时参观,一概不买票。

那年我到意大利讲学,顺便到法国巴黎游览,各类博物馆是我主要光顾之处,到后就听人说,卢浮宫的门票在星期六和星期天是打折扣的,这是对上班族的优待。到底打几折,我没有记住,因为我享受到更大的优待:不买门票,免费入场。在巴黎第一次参观博物馆时,陪同的张宁博士告诉我,凡属文化部系统的博物馆,教师和学生都可免票,但要拿出教师证、学生证,或其他能证明你身份的材料。我当时没有带复旦大学工作证,即使带了,法国门卫看不懂中文,怕也白搭。因私出国护照上倒是标出教授身份的,但这次用的是公事护照,反而没有职业这一栏。正在为难之际,张宁提醒我,意大利邀请讲学的函件也可以。刚好我身边带有邀请函的复印件,和护照的复印件,邀请函上虽然只有名字,没有照片,但护照上是既有名字又有照片的,两相对照,应可证明我的身份。不过我见惯了国内那些喜欢刁难别人的门卫,心中颇有些忐忑。但张宁说,有这两张东西就可以了,能说明身份就行。果然,我就凭着这两张复印件,一路通行无阻,在巴黎一周多时间,免费参观了许多博物馆。只有军事博物馆一定要我买票,因为它不属于文化系统,而是属于武化系统。不过这在逻辑上也还说得通。

后来我回到意大利,与学生一起参观博物馆,就援引巴黎为例,说人家法国都优待教师学生,参观博物馆不用买票,你们为什么还要我们买票?你们应该学学法国的做法。这一通议论居然生效,我们也获得免票的待遇。不知是意大利人从善如流呢,还是本来对教师和学生就可通融。

总之,从我的这段经历,可以悟出一点道理,即国外的有些旅游景点,似并不纯以营利为目的,更有传播文化的因素在内,所以对于从事文化工作的人,才会有如此的优待。我们不是要与世界接轨吗,在这一点上,是否也应该接一下轨呢?至于低价门票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有利于旅馆、餐饮等行业的发展,那是旅游营销学的基本常识,可以不必多议。如果连这点也不懂,还搞什么旅游业呢!

——发表于2002年《新民周刊》第二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