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战秘史之苏联反击战
17611800000029

第29章 伟大的转折(6)

里希特霍芬更是大胆地指出,合围圈已成了最好的减肥场所,戈林最好亲自去斯大林格勒看一看,看一看那里究竟发生了什么。由于受冷空气和恶劣气候(主要是大雾)的影响,戈林所承诺的“空中桥梁”实际上根本就不存在。140架“容克大妈”仅有15架,140架“亨克尔HE-111”仅有41架,20架“FW200”仅有1架在工作……

是呀,这些数据列举出来是那样的可笑,却又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而戈林同志呢,他竟然跑去看歌剧以及筹备他的50岁“寿辰”。他真以为,只要把足够的飞机派发给里希特霍芬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现在,第6集团军平均每天只能收到116吨补给,与戈林承诺的每天500吨相去甚远。随着气温日益下降,飞机发动机的寿命越来越短,同时在地面,引擎也变得越来越难发动了。大雪常常让基地的工作陷入瘫痪,人们不得不从厚厚的积雪中将每架飞机挖出来。暗淡的前景使大本营所有人都忧心忡忡。据蔡茨勒撰述,他每隔24小时便会向希特勒提交一份报告,列举前24小时内向第6集团军空运物资的确切吨数。

譬如:11月23日,75吨;24日,110吨;25日,35吨;26日,30吨……这些难堪的数据让帝国元帅颜面尽失。一开始,他还可以借口天气恶劣,下雾、下冻雨或者暴风雪为自己辩护。在同希特勒的每次会晤中,戈林保证要改善空运状况。他声称空运工作不完善是因为“刚刚开始”的缘故,几天之内一切都会顺利运转起来的。

希特勒又信了。他不仅信了,而且还向别人重述了这些托词:“帝国元帅已向我作了保证;帝国元帅正着手更好地组织空运;帝国元帅正调集更多的飞机……”

但是,事实就摆在那里,向斯大林格勒空运的物资怎么也提升不上去,而戈林对蔡茨勒的仇恨却与日俱增(因为蔡茨勒坚持每天汇报)。发展到后来,戈林再也不去“狼穴”工作了。最后连希特勒也丢掉了幻想,说话差不多到了尖酸刻薄的地步,他骂戈林:“这家伙是个脑满肠肥的肥猪!”11月27日,菲比希空军中将在他的战斗日记中写道:“提到这些天的天气,简直令人沮丧到了极点。本打算试着飞一下,但是空军基地不断受到暴风雪的袭击,根本无法飞行。”

尽管如此,还是有12架飞机顶风冒雪,强行起飞。它们冒着发动机结冰的危险,靠仪表飞行了220公里,卸下24吨燃料……然而,对一个四面楚歌的集团军来说,这点儿微不足道的补给算得了什么呢?一名德军上校写道:“我们夜复一夜地蹲在掩蔽部里倾听飞机的引擎声,试图猜测飞来了多少架德国飞机,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补给品。从一开始,我们的补给情况就非常之差,但是我们怎么也不会想到,饥饿会成为常事。”

在包围圈内的各个飞机场上,地勤人员与劳工饿得虚弱不堪,但他们还必须从飞机的弹仓里卸下粮食和弹药箱,连返航用不完的汽油也从副油箱里吸出来——左机翼油箱分给守卫机场的战斗机;右机翼油箱分给坦克和卡车。到最后,他们甚至连清除飞机场上薄如地毯的积雪的力气都没有了。饥饿和寒冷,让那些地勤人员只能躺在掩体内来节省体力——掩体是大家都不愿意离开的唯一避难所。士兵们的大脑经常处于一片空白状态,因为寒冷的天气阻碍了血液的流动。香烟已不再是男人们的抢手货,因为饥饿诱发的胃部抽搐像心绞一样难受。一闻到尼古丁的味道,士兵们便会上吐下泻,痛苦不堪。

起初,德国士兵每日的面包供给量是200克。蔡茨勒上将为了表达对斯大林格勒合围圈中的官兵们的崇敬之情,坚持把自己每日伙食标准降到了第6集团军的水平。据施佩尔回忆录记载,“他在两周内体重下降了24斤”。可见,如果一个人一天不做体力劳动,并不至于饿死。

可是到了1942年12月下旬,每人每日的口粮又锐减为100克。圣诞节以后,每日口粮减到50克。后来,只有处于最前线战斗的士兵每天才能领到50克的面包。冯·梅林津将军写道:“团司令部以上机关根本就领不到面包,其他的人只能喝点清汤。为了使汤浓一些,人们想出办法用马骨来熬汤。”于是人们又开始拼命地饮水,圣诞节这一天算是款待,集团军司令部允许把现有的马杀掉4000匹。但是,装甲师是很不利的,因为没有马匹可杀,而且根本不指望步兵师的人会大发慈悲,把马肉分给他们。

现在,被围的士兵只能静静地等待苏联人的最后一击了。他们都渴望战死,以结束这份痛苦。只有在12月9日,第6集团军的士气才变得高涨起来。那天,他们正式得到通知,曼斯坦因将于次日实施援救性的进攻。在那个星期之内,被围部队的信心大大提高。“曼斯坦因来了,我们就有救了!”每个人都这样互相打气、互相安慰。甚至有谣传说,不但有一支党卫队装甲军正在向合围圈挺进,而且有一个师的兵力将会通过空运进入合围圈中,以加强防御。但是到了12月24日,这种互相“自慰”的勇气也消失了。位于马利诺夫卡突出部的士兵亲耳听见了重炮的轰鸣声,这种声音由远及近,最后又渐渐地归于平静。

于是,“我们被出卖了”“戈林是头猪”之类的言论逐渐取代了人们的口头禅。到了后来,士兵们连骂娘的力气都没有了,一名叫做施瓦兹的德国少尉写道:“吃得越来越少,每人每天一片面包,15个士兵分食1公斤土豆……”士兵们的体力已经消耗殆尽,饥饿诱发的死亡如同“家常便饭”——因为马肉总是要被吃光的。士兵们已经没有力气来掩埋战友了……连以往瓦砾中到处乱窜的老鼠和猫狗也不见了踪影。由于严寒,药品的缺乏,自杀事件层出不穷。施瓦兹少尉就是因为发了善心,射杀了一名一心求死的伤兵,被上级解除了少尉军衔。

可是,解除就解除呗,现在一切都无所谓了。我们“或是慢慢在这里冻死,或是被苏联人征服”。施密特将军的首席副官贝尔上尉写道:“毫无疑问,这里的事情正在接近尾声,距收场的日子已不远了。”

劝降第6集团军

德国人非常抓狂,为何苏军不发起总攻?合围圈以外的德军指挥官们一直都在猜测苏军下一步的动向,菲比希空军中将在与里希特霍芬进行一番长谈之后疑惑地问道:“为什么苏联人没有像捏碎一颗熟透的水果一样摧毁合围圈呢?”

这种心情好比濒死之人,总希望刽子手手起刀落,来一个痛快。现在,罗科索夫斯基将军想方设法地拖延“指环”实施行动,不仅让德国人非常纳闷,还引起了斯大林的不快。他埋怨罗科索夫斯基办事磨磨蹭蹭,但又不得不承认顿河方面军缺少实施总攻的必要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在情报工作方面,苏联人一开始就酿下了一个大错——据他们最初估计,德军被合围人数在8.5万~9万人之间。这个数据一度让红军情报部门非常尴尬,直到大本营全权代表炮兵主任沃罗诺夫亲自提审了俘虏,才得知被围人数接近30万。

毋庸置疑,这还是自战争开始以来陷入合围的最大规模德军重兵集团。而苏联人对包围这么多德国人还远远没有准备,甚至不敢相信竟困住了这么多的敌人。从12月中旬起,就开始有德国兵陆陆续续跑过来投降了。起初是一两个人,后来是成群结队。逃亡者大都是一线士兵,部分原因是他们开小差的机会相对多一些。随着投降人数愈来愈多,罗科索夫斯基逐渐萌生了劝降第6集团军的想法。在迎接1943年的新年酒会上,他对同僚们说:“我们应当学学古代的骑士,给敌人一个生存的机会嘛……”结果,那晚大家都喝醉了,谁也没有把罗科索夫斯基的设想当回事儿。

可是,这个不经意蹦跶出来的念头却得到了华西列夫斯基的鼎力支持。几天后,大本营来电话说,斯大林对这个想法也很感兴趣。俗话说,先礼后兵,试一试总是无妨的。

1943年1月8日清晨,三名“打扮得像新郎一样”的红军青年军官打着一面白旗,来到了斯大林格勒的前沿阵地。尽管苏联人的大喇叭不分昼夜地吼了几天几夜,让德国人做好“迎接苏军特使”的准备。但他们还是遭到了德军的袭击——起先是打冷枪,后来则用机枪扫射乃至用迫击炮射击。三名特使连滚带爬,狼狈不堪地逃了回来。

罗科索夫斯基非常震怒,打了半辈子仗,还从未见过败军之师有这么嚣张的。他激动起来,顿时就要诉诸武力。但冷静下来之后,还是接受了大本营的建议,即从南面托尔布欣集团军所属地段再做一次派遣军使的尝试。

而这一次,他们成功了!1月9日晨,三名特使踏过中间的无人区域,将一份最后通牒递交到德国人手上。这份文件在历史上广为人知——最后通牒提醒保卢斯:你的军队已陷入绝境,解围无望,已经没有冲破包围圈的任何可能了。因此,“体面地投降”将保证所有德国士兵的生命安全。获得充足的口粮,保护伤员。当然,最关键的一条是,所有武器均不得损坏。

通牒要求保卢斯于24小时之内答复!

不消说,这些条件是体面的。但是苏军会不会遵守,就很难说了。在第一时间,保卢斯便将最后通牒的全文以电报的形式发给希特勒,他首先问元首:“我现在该怎么办?是否可以便宜行事?”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我可不可以投降?

说实话,保卢斯确实动心了,他似乎非常满足苏联人提出的条件。据蔡茨勒说,这种软弱的态度令希特勒相当恼火。现在,希特勒亲自指挥斯大林格勒地区的战斗。他对涉及斯大林格勒的每一桩事,都要亲自过问。保卢斯问他该怎么办,元首的回答就是坚决的一个“不”字。他对蔡茨勒说:“同苏联人打仗决不能投降!”希特勒甚至许诺,他还会组织实施第二次营救(至少对国外是这样说的)。但许多人都清楚,这不过是蒙骗保卢斯的一种托词罢了。事实上,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没有任何希望。

当然咯,保卢斯也不傻,他愈来愈感觉自己是被出卖了,说好的“冬季风暴”、“空中桥梁”没一个是兑现的。难道第6集团军就活该满足元首的战略全局而成为牺牲品吗?他动辄开罪起空军来,说就是因为你们的承诺我才愿意留在这里的。“你们空军自己保证说需要600吨就给运600吨,可现在连六分之一都没有完成!”

绝不投降!

现在,保卢斯抓准了希特勒的死穴。他完全可以说,我不是为了自己苟且偷生,而是为了将士们不必要的牺牲。他心里清楚,照空军这样“运输”下去,第6集团军别说作战了,就连维持生命都够戗。

1943年1月13日,保卢斯在他的地下掩体内接见了第6集团军的首席副官温里奇·贝尔上尉。当时在场的还有总参谋长阿图尔·施密特将军。保卢斯向上尉口头传达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秘密使命:飞出合围圈,督促希特勒同意第6集团军投降!他说:“建立空中桥梁,进而获得更多补给的所有努力都失败了……如今只剩两条路,要么改变这种状况,要么只好投降。”因此,他希望元首授予他行动自由。

贝尔上尉无条件地接受了这项艰巨任务。此时,苏军发起的总攻已进入第二天,仓促之间,他将第6集团军的战争日记包好,放入自己随身携带的物品中,然后匆忙地赶往皮托姆尼克机场。机场的跑道现已处于苏军重炮的火力之下,在跑道的两旁,飞机残骸堆成了两座小山。

贝尔摸出通行证,好不容易挤上一架装满伤员的亨克尔HE-111型飞机。就在这时,贝尔上尉看到了令他终生难忘的一幕:宪兵们拿着冲锋枪,正在极力阻挡数百名不顾一切地冲向,甚至是爬向飞机的伤兵。有的伤兵尽管缺胳膊少腿,但还是为了一个座位而大打出手……

总的来说,第6集团军的“空中桥梁”是安全的。由于战争初期的巨大损失,红军那些初出茅庐的战斗机飞行员几乎无法对防御良好的德军运输机构成威胁。那些登上飞机的幸运儿,等于是拿到了一张通往天堂的门票。飞行大约持续了一个半小时,最终降落在顿河集团军群司令部所在地塔甘罗格(苏联西南部重工业港口城市)。让他感到意外的是,这个靠近亚速海的地方比斯大林格勒还要寒冷。一辆小轿车正在机场迎接他,他被直接带到了冯·曼斯坦因元帅的司令部。曼斯坦因叫来了另外一些军官,一同听取贝尔的战局汇报。

贝尔汇报了几乎所有的事情:伤员没有隐蔽所,没有床铺、口粮、药物,甚至连绷带都没有。士兵们心力交瘁,躺在雪地里等死。他还告诉曼斯坦因部队是如何英勇作战,对最后的胜利仍然充满了信心……

这些绘声绘色的描述让曼斯坦因感动极了,他最后不得不承认,“第6集团军除了投降别无他法”。但是,曼斯坦因还是不愿承担任何责任,于是对贝尔说:“把你刚才告诉我的一切,一字不落地全都告诉元首吧。”然后又说了一通客套话,就把贝尔打发走了。这个举动令贝尔相当不满,以至于许多年后,贝尔仍尖锐地批评“曼斯坦因是一个毫无主见的人”。

第二天,贝尔登上了飞往“狼穴”的飞机,与之随行的还有汉斯·胡贝将军。希特勒正在那里等候他们的到来。

与往常一样,这个独裁者一开始就企图把来访者争取过去。他说他完全知道“堡垒”内条件极为艰苦,而且空运还不完全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