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战秘史之苏联反击战
17611800000003

第3章 兵临城下(2)

第二天,苏军后方200公里的奥廖尔市(奥廖尔州首府)落入德军手中。当德军坦克轰隆隆地开进城时,这座城市的有轨电车还在照常运行着,许多过路市民甚至向德军挥帽致敬——把他们误认为是红军了。叶廖缅科本打算撤出奥廖尔武器制造厂的机床设备,但已经来不及了……从工厂到火车站的道路两旁,到处积满了各式各样的机器和物资,押送这批设备的红军士兵却一哄而散,跑得一干二净。

总攻!

几乎就在布良斯克方面军被包围的同时,霍特第3装甲集群与赫普纳的第4装甲集群也开始发力了。由于这两支军队准备较为充分,又更靠近后勤补给基地,坦克数量据信已恢复到了原编制的70%~80%,赫普纳的第4装甲集群更是恢复到原编制的100%(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仅恢复到原编制的50%)!这样,霍特与赫普纳的坦克超过了1300辆!各式火炮接近1万门,并有第2航空大队全程提供支援(飞机1400架),可谓兵强马壮。

西方方面军的情况呢?在当时,西方方面军被公认为是最为强大的。红军西部40%的陆军都集中在这里,用以捍卫莫斯科。在古德里安南下的八九月份,西方方面军对德国中央集群发动了多次反击,因为斯大林看到敌人的装甲部队离开中央战场,这就给了红军一个消灭中央集团军群、收复斯摩棱斯克的绝佳机会。结果除朱可夫亲自指挥的叶利尼亚反突击获得一点儿进展,并成功收复叶利尼亚突出部外,其他的反突击都失败了。一般而言,德国人眼中的斯摩棱斯克会战是在8月4日结束的,也就是卢金中将率部突围那天。但按苏联人的标准,这个会战要持续到9月上旬。而他们唯一可以吹嘘的,就是朱可夫在担任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期间收复了叶利尼亚突出部。

后来,人们普遍认为德军连续作战伤亡太大,“台风”发动时士兵普遍不满员。这固然是事实,德军连级单位平均减员40~50人早已屡见不鲜。但他们没看到的是,德国装甲力量恢复得十分迅速,这主要得益于明斯克——斯摩棱斯克欧洲标准轨道的换轨工作已告完成。而苏联“最强大的西方方面军”却在八九月份一系列的反突击中损失了大量士兵和技术装备。当德军真正发动“台风”时,他们面对的是一支筋疲力尽的苏军。虽然西方方面军6个集团军看似人数众多,十分拉风,但科涅夫后来承认:我们有坦克479辆,但其中现代化坦克只有45辆,火炮有1524门榴弹炮、733门迫击炮。方面军空军的飞机加起来不超过300架。因此,德军的优势是很明显的。在坦克上,他们大约占2.5∶1的优势,在大炮和飞机上的优势甚至超过了4∶1。

无论怎样,这也是德军在“巴巴罗萨”爆发以来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主要战略方向上超过了他们的敌人。

莫斯科英勇防御(1941年9月30日至12月5日)

上图很明显地表明,“台风”第一阶段的进攻战役不过是德军对明斯克战役的简单模仿,西方方面军连挣扎的机会都没有就被合围了。而布良斯克方面军则完全是为奇袭所击败,被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单臂合围在一个很小的地域之中。为了方便起见,后来人们更喜欢把它称之为布良斯克—维亚济马战役。此役德军共歼敌67.5万人(苏联只承认损失40万人),为进入莫斯科打开了通道。

奇怪的是,科涅夫似乎并未从明斯克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他将6个集团军一字排开,既不算集中兵力,也不呈梯形配置,倒像个巨大的屏风,纵贯南北。它从勒热夫以北,经过维亚济马,南到布良斯克以北。本来兵力就不富足,还在这么宽的正面平均部署,面对敌人强大的突击集团,不但没能形成拳头,反倒更像伸开的五指,在局部力量对比上,明显处于劣势。而德军的进攻方案,就再简单不过了——以霍特第3装甲集群与赫普纳第4装甲集群为矛头,两个矛头将在苏军后方约150公里的维亚济马会合。这与之前在明斯克两翼包围苏军的做法大致相似。

德军的主攻于10月2日开始,卢金第19集团军将要面对霍特第3装甲集群的正面强攻。正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两个老对手在7月的斯摩棱斯克交过手后,再次狭路相逢。当时霍特先生可是没占到一点儿便宜,这次也不例外,卢金不仅守住了阵地,还重创了前来进攻的德军。自以为抵挡住了进攻的卢金当时还非常高兴,当罗科索夫斯基打电话前来询问战况时,他拍着胸脯宣称:“前线告捷,敌人是冲不过去的!”由于苏军作战十分顽强,还能在某些地段上发起局部反突击,夺回部分失去阵地,因此,科涅夫和布琼尼也很乐观,甚至产生了这样的错误印象:“局部失利,但整体防线依然完整……”

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他们眼中那无关紧要的局部失利,却是德军统帅部地图上所谋划的一个巨大陷阱。在卢金19集团军与霍缅科少将30集团军结合部处,苏军第244步兵师的右翼在霍特装甲军的强大压力下,已被迫弯曲。该师913团与司令部失去了联系。卢金虽然注意到了这个缺口,但根据他后来的描述,似乎并未加以重视,因为他看到第244步兵师仍能守住主要阵地,丢弃的不过是一些次要阵地而已。

我们都知道,德国人从来都是见缝插针的,他们将大量部队调往这个地区,不断以优势步兵、坦克和飞机扩大突破口,拼命地往内揳入。当第913团团长乌沙诺夫上校看到有被合围的危险后,不得不放弃阵地,与主力部队会合。

毫无疑问,这个举动是致命的——等于说是主动给德军让开一条通道。霍特装甲集群便从这个缺口一拥而入,越过所谓的维亚济马防线,前出至西方方面军侧后,在正面阵地上的苏军主力,其中包括第16、第19、第20、第24和预备队第32集团军已不知不觉地陷入到了一个巨大的口袋中。

起初,苏联领导人还拒绝相信西方方面军的阵地已遭突破。10月5日,一架苏联空军的PE-2在一次例行侦察飞行中,发现了一支大约绵延25公里的德国装甲车队已经接近了维亚济马,当莫斯科地区空军指挥官尼古拉·斯比托夫上校向最高统帅部提出这份警报后,他被指责为在后方散布“恐慌情绪”,以至于在重新派遣另一名飞行员去证实这个情报后,克里姆林宫仍旧拒绝相信这个事实。内务部秘密警察首脑帕夫洛维奇·贝利亚甚至威胁说:“如果不立即撤回这份胡言乱语的警报,就要将斯比托夫上校移交军事法庭!”这个令人哭笑不得的插曲表明了莫斯科的气氛离现实有多么遥远。所幸的是,该消息最后还是传到了斯大林那里,并引起了他的注意。

第二天,德军装甲矛头不顾两翼暴露的危险,越过了本该两军会师维亚济马,深入莫斯科仅176公里的尤赫诺夫。西方方面军和预备方面军的通信联络中断了,两个方面军司令部之间失去了联系。当时人们盛传,布琼尼已经抛弃了他的方面军仓皇逃跑了。更可笑的是,由于斯大林的顽固不化,禁止各集团军机动防御,部队只能死守阵地,因此,那些没有遭到攻击的集团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德军从它的两翼绕过。罗科索夫斯基的第16集团军部署在维亚济马——斯摩棱斯克公路,根本没有敌人来进攻他。尽管如此,他的集团军还是奉命不准移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右翼的卢金第19集团军被打垮。

在此命运攸关的关键时刻,苏军统帅部不仅没有采取一点儿措施,反而不断地给指挥官出难题,制造麻烦,令人啼笑皆非。

莫斯科会战第一阶段图。如图所示,德军在维亚济马地区包围了苏军5个重兵集团。

罗科索夫斯基后来说,当看到卢金的战线上出现一个缺口时,他毫不犹豫地派去了两个步兵师、一个坦克旅、一个野战炮兵团。显然,这种做法是斯大林明令禁止,但无疑又是正确的。罗科索夫斯基的想法十分简单,那就是通过全力支援卢金,封闭突破口,将深入后方的德国装甲集群反包围起来。然而,方面军司令员科涅夫中将却犹如梦游一般,他不仅拒绝罗科索夫斯基支援卢金,反令他交出指挥权,将其所辖部队交给左翼的第20集团军全权指挥。

我想说的是……科涅夫同志实在是太有才华了!大家仔细看一下地图就会知道,霍特第3装甲集群的进攻矛头位于第30、第19集团军结合部之间,而叶尔沙科夫中将的第20集团军位于德军装甲矛头的内核,也就是说,他的战线是没有压力的。罗科索夫斯基后来在回忆录中也承认,叶尔沙科夫将军那里平安无事。将罗科索夫斯基的部队交给一个平安无事的集团军,而不是去支援濒临崩溃的卢金第19集团军,科涅夫同志实在是人生的“赢”家。

朱可夫临危受命

不知科涅夫是出于战略考虑,还是他根本就没有头脑,在西方方面军如此危急关头,这位政委出身的将军竟然临阵换将。

10月5日晚,罗科索夫斯基收到了一份来自西方方面军司令部的电报,命令他立即把防线连同所有军队一齐交给第20集团军,罗科索夫斯基则被调离前线,负责在维亚济马方向上组织反击。

然而,当罗科索夫斯基带着他的司令部去维亚济马接收最高统帅部派来的新部队时,原先在电报中说好的5个加强师竟变成了一小撮民兵。罗科索夫斯基顿时傻了眼,因为当地警备司令部对于新部队的到来同样一无所知。现在,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摆在了罗科索夫斯基同志面前:怎样依靠这么一群乌合之众去抵挡德军装甲集群的进攻呢?

一开始,罗科索夫斯基试图与科涅夫取得联系,但这根救命稻草断掉了——他和上级失去了联系。于是他又去附近寻找军队,因为他知道这个地区驻有预备队方面军的一个集团军(第32集团军)。

可是,他围着第聂伯河跑了一圈,却发现掩体内空空如也,阵地还在,但人都跑光了。罗科索夫斯基预感着将有大事发生,但苦于手中没了军队,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一路上,他还看见大批红军将士正一个劲儿地往莫斯科方向飞奔,拦都拦不住。据罗科索夫斯基后来说,他好不容易拦下一批,问他们要去哪里,士兵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说,队伍被德国伞兵打散了,我们都是突围出来的……正在找自己的部队呢。

得了吧,兄弟,东线战场哪来什么德国伞兵!自克里特岛战役之后,他们就一直被元首先生当做步兵使。然而罗科索夫斯基了解得也不太多,他还真信了这批溃兵的话。真是奇怪了,科涅夫在电报中许诺的那批部队究竟在哪儿呢?

就在罗科索夫斯基中将为寻找自己的部队忙得焦头烂额时,在莫斯科,斯大林却在酝酿着一个新的人事变动。现在,他对科涅夫的指挥才能彻底绝望了。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要是两个月前采纳了朱可夫的建议,局势也不致溃败到如此地步。当初人们把朱可夫赶走的时候,都说离开了他照样行,但现在斯大林同志是真不行了……他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朱可夫的好处来。此时,朱可夫正在指挥列宁格勒方面军与德军作战,列宁格勒已经脱离了困境。

“朱可夫应当到莫斯科来,只有他才能挽救莫斯科战局的颓势!”10月5日和6日,斯大林两度打电话到列宁格勒,他的语气既和蔼又慈祥,用垂询而不是命令的口吻说:“朱可夫同志,你能不能立即乘飞机来莫斯科?”

当时,斯大林正患着严重的流感,身体虚弱。朱可夫见到他大吃一惊,短短两个月时间,最高领袖竟变成了这副模样。他独自一人坐在办公室里,连说话都是有气无力的。在同朱可夫打过招呼后,才缓缓站起身来,指着桌上的地图说:“你瞧,这里的情况很严重了,而我又无法得到西方面军真实情况的详细报告……也不知道我军的状况,因此很难做出决断。你马上到西方面军司令部去,弄清战局,随时给我打电话,我等着。”

朱可夫的震惊可想而知了。他意识到了,局势比他想象中的还要严重。没有办法,他只能坐上汽车,连夜赶赴前线,寻找科涅夫中将司令部所在地。

后来,朱可夫终于在著名的博罗季诺古战场找到西方方面军司令部时,已经是10月6日深夜了。科涅夫、索科洛夫斯基(非罗科索夫斯基)、布尔加宁、马兰金等西方方面军高级领导都在。朱可夫惊讶地发现,堂堂方面军司令部竟然连盏台灯都没有,屋子点着蜡烛,他们围着一个小木桌正在开会。而且每个人都是眼睛通红,一副疲劳过度的模样……

受命于危难

一向自命不凡的朱可夫初到前线的时候,还幻想着凭一己之力改变局势。但在听取了西方方面军作战部长马兰金中将的汇报后,他便意识到这场战斗是输定了。

在此期间,科涅夫一言不发,像一名犯错误的小学生——他应该很清楚朱可夫突然到访意味着什么。

朱可夫发话了,他问科涅夫:“布琼尼现在在哪里?”稀里糊涂的科涅夫表示不知道,因为两个方面军之间的通信早断掉了。

朱可夫又气又恼,忍不住想骂娘。很显然,维亚济马防线是抵挡德军冲向莫斯科的第一道屏障,保卫莫斯科的军队都集中在这里。现在,这道屏障不仅多处被突破,而且更严重的是竟然有5个集团军被合围在防线中央的维亚济马。身为方面军司令员的科涅夫中将毫无作为,形同虚设,布琼尼元帅更是神奇般地消失不见了……可以预料,一旦合围圈内的5个集团军被歼灭,敌人就可以通过这条轴线直接扑向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