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战秘史之苏联反击战
17611800000009

第9章 血红雪白(3)

费多尔·冯·博克陆军元帅致陆军总参谋部(原文):我不断向陆军总部提出有关已出现危局的请示与报告,招致了要不惜一切代价继续进攻的决定。

当然,正在进攻的每一战术特点都要加以利用,但是主要靠正面进攻。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兵力进行大规模围歼战了——任何大规模运动都不可能。通过进一步的大举进攻,很可能赢得有限的领土,并肯定会消灭敌军,但是,不可能取得任何战略成果!

过去14天的战斗已经表明,认为抵抗我集团军群的敌人会“土崩瓦解”的想法纯属幻想。要是部队继续压在莫斯科(几乎整个俄罗斯东部的铁路、公路网都在这里会合)的大门跟前,那就意味着对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敌人进行一场激烈的防御战。然而,集团军群现有的兵力不足,就连有限的时间也坚持不了。即使发生了不可能的事从而取得了进展,德军现有的兵力仍不足以包围莫斯科,同时抵御来自东南、东部、东北的反攻。

因此,很难看出继续进攻有什么意义,能达到什么目标,特别是因为部队力量消耗殆尽已为时不远。到那时怎么办,现在就要做出决定。中央集团军群据守着大约960公里宽的正面,后方只留有一个很弱的师做预备队。在这种情况下,再加上军官团伤亡惨重,部队战斗力大为削弱,集团军群抵挡不住一次有计划、有组织的进攻。由于铁路不能使用,也就不可能使这一拉长了的战线打一场有效的防御战,也不可能使它在作战中得到充足的补给。

我不了解陆军总部的意图,不过,如果要使集团军群度过冬天,那就要派来尽可能多的预备队,敌人一旦突破,能立即将其遏制住,筋疲力尽的作战师也能撤离前线,进行休整与补充。另一个绝不可少的条件是,铁路运输要搞得更加可靠,使前线部队能定期得到补给,并建立存储点。如果这两个条件满足不了,那就趁早选择一条较短的、容易防守的战线,预先为驻扎、补给、防御做好准备,以便时机成熟,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将其占领。

这篇洋洋洒洒800字的报告可以说是对当前局势的冷静分析。我惊异于博克元帅的清醒——在那种环境下能将局势看得如此透彻,这是不简单的。

同时,这也是博克首次谈到中央集团军群要转攻为守。

哈尔德提醒他说:“最好的防守就是坚持进攻。”当然,他非常感谢博克的这份报告,并褒奖博克的电文“条理清晰、逻辑性很强。陆军总部将毫不犹豫地将其以书面形式再次呈报最高统帅部”。值得一提的是,陆军统帅部与最高统帅部的办公室可以说是门挨门,却用通信的方式进行沟通。由此可见,他们之间的关系有多么疏远,现实是,呈报最高统帅部又有什么用呢?现实的问题还是得不到解决——没有预备队(最高统帅部去哪里找预备队呢),被冻坏的火车头尚在修理(这需要几个星期时间)。博克说得没错,一旦苏军发动一次有计划、有组织的反攻,他是不可能守住现有阵地的。

尽管这样,冯·博克元帅还是在现实的压力下,勉强答应了对莫斯科进行最后一击。12月1日晚些时候,由于博克担心希特勒是否获得了有关于局势的准确报告,因此,他采取异常步骤——直接打电话给希特勒的军事顾问约德尔,并把部队的状况向他作了十分暗淡的描绘。经过他的巧言描绘,博克总算争取到了一个许可:“当代价高昂的进攻显然无望取胜时,可以中止进攻。”

这个授权令博克相当高兴,他一刻不停地打电话给第4集团军司令克鲁格,让他的部队,沿莫斯科正面,也就是苏军防线中央的伊斯特拉水库—福明斯克一线实施突击。尽管克鲁格不清楚此次战术进攻的意义所在(因为根本没有成功的希望),但还是遵办了。

于是,德军投入了第4集团军的若干个师,作最后一次拼死搏击。由于伊斯特拉水库的洪水已经退却,路面上全是厚厚的冰层,德军的突袭竟然成功了!他们凭步兵便嵌入苏军战线达20多公里,从正面打穿了苏军的防御。

12月2日,在经过苦战后,德军终于来到了莫斯科的近郊,已经可以看清克里姆林宫尖顶那颗闪闪发光的红星了。其中,第4集团军下辖第258步兵师冲得最远,他们在夜幕掩护下一口气冲进莫斯科南郊,离红场仅14公里!

同一天,大喜过望的戈培尔博士要求柏林各报刊留下版面,以刊登攻下莫斯科的消息。

然而,柏林当局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不仅是他们此生此世所能到达的距莫斯科最近的地点,而且是德国军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看到莫斯科。他们很快发现,那颗红星是那么的可望而不可即,它虽然近在咫尺,却又像天上的星星一样遥远,因为苏军于第二天拂晓便发起大规模反击。斯大林将一支攒在手中良久的集团军——第20集团军(同“第1突击集团军”一样,该集团军在维亚济马被全歼后于莫斯科北郊重组,下辖2个步兵师、3个步兵旅和2个独立坦克营)交给罗科索夫斯基指挥。

与此同时,斯大林亲自打电话给第16集团军司令部,责问罗科索夫斯基为何敌人离莫斯科这么近了,你们这些集团军司令难道是在梦游吗?朱可夫不是再三保证法西斯军队已经筋疲力尽了吗?

罗科索夫斯基感觉自己受了委屈,他当时还在克林组织防御,不得不连夜驱车赶回莫斯科近郊的梅季希(距莫斯科27公里),协同第20集团军转入反攻。

说来也是可笑,德军此时尚不知道大祸临头,更不知道苏军新锐集团军的出现。他们中间甚至还流传着一则笑话——德军在梅季希发现了一个汽车站牌,于是互相打趣说,是不是应该在这里等公交汽车,因为从这里到红场只需要一个小时。结果第二天一大清早,苏军的钢铁炮弹便砸在了他们的头上。在四个强大的“喀秋莎”火箭炮营齐射火力支援下,双方在梅季希杀得天昏地暗,梅季希镇几度易手。尽管苏联人一再声称双方在梅季希镇外进行了“残酷的坦克大战”,并最终将法西斯坦克部队击败,但我们都知道,克鲁格第4军团乃是步兵集团军,哪有什么坦克?倒不如说是苏军新锐集团军将筋疲力尽的德军驱散了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进攻已毫无意义。克鲁格元帅决定终止这场毫无希望的战斗,将部队撤回出发阵地。第4集团军参谋长,就是后来德国版《二战史》作者京特·布卢门特里特将军曾这样写道:一天之内,苏军便猛烈攻击那些孤军深入其防线的德军。第二天,前方指挥员上报说,他们认为不可能突破苏军的防线了。那天晚上克鲁格和我进行了一次长谈,最后他决定撤回前方的部队。幸运的是苏军没有察觉到我们是在后撤,撤退非常成功,我们有条不紊地将部队重新调回原来的位置……不过有关苏联后备军的数量,我们的的确确大为失算了。他们将自己的实力隐藏得可真够好的!

至此,德国人所有的努力都付诸东流了,中央集团军群不仅是在一处,而且是在环绕莫斯科周围320公里的椭圆形阵地上被全线制止住了。京特·布卢门特里特将军言简意赅,他说:“东线战争的转折点已经到来,我们在1941年打垮苏俄的希望在最后一刻化为了泡影。”

当然了,德国人不应该去责怪德国陆军,事实上,他们已经做得够多了,没有人能比他们做得更好。莫斯科战役的失利,应该算作是德国陆军统帅部的狂妄自大以及低估了苏联“冬将军”的威力。如果他们能遵照希特勒的战略,在南线稳扎稳打,绝不会落得如此狼狈的结局。

129年前,杰出的骑兵统帅阿基姆·米拉在鲍罗季诺战役失利后,曾训斥他手下的将领们说,骑兵冲锋不够勇猛。骑兵司令南苏蒂将军回答说:“这得怪马,它们不够爱国。我们的士兵即使没有面包也打得很好,但是马匹没有干草就不肯走了。”129年以后,德国人是否也可以这样说,这得怪火车头,因为士兵们即使没有冬装仍在坚持进攻,但气温一低于零下20摄氏度车轮就跑不动了。火车头实在太不爱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