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砖是古埃及建筑的主要材料,它取自尼罗河的淤泥,混合沙和草,在阳光下晾晒而成。人们用这种泥砖建造各种工程与建筑,城镇与村庄就这样形成了。
神奇的沙雕之城
尼罗河的沙子和淤泥是无尽的宝藏,它孕育了埃及灿烂的农耕文明,也使无数都市与城镇得以建造。在一望无际的沙地之上,一座座城市如沙雕般拔地而起。卡纳克神庙所在地是专为祭祀诸神而建造的城镇。镇中遍布面包店、肉铺、酒肆等各种作坊,忙碌的人们将精美的供品贡献给诸神,同时也为自己和他人制造商品,这里发展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而各行省的首府则因聚居了各部门的官员而逐渐形成为行政中心。城市中大多有露天市场,里面摆着很多的活动摊位,蔬菜、水果、肉、鱼、酒以及各类罐子、纺织品,应有尽有,人们尽可随意挑选。这还不算,更有不少妇人头顶物品穿梭于人群间,吆喝着自家物品如何如何好,吸引过往人等前来选购,这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古埃及人把对神的虔诚体现在大型工程的建造方面,大量的工匠与民夫聚集在一起形成各具特色的工匠村,这些村镇都由国家建造,经严格规划,街道整齐笔直,即使变成废墟,城市呈梯形分布的轮廓依然清晰可见。最古老的是卡昆村,居民主要是为中王国法老建造金字塔的工匠;代尔?迈迪纳作为工匠村的历史长达400年之久,工匠们为帝王谷挖掘墓葬并进行装饰;阿玛拉在遥远的北方,它是存在时间最短的工匠村。
百门之都:底比斯
在古王国时期,最初的底比斯是一个规模不大的商贸中心和水陆交通枢纽,它的兴盛是与对阿蒙神的崇拜联系在一起的。公元前2134年左右,第十一王朝法老孟图霍特普一世把阿蒙神奉为众神之王,是全埃及最高的神,法老下令为阿蒙神建立神庙,底比斯因此奠定了其重要的宗教地位。即使到了公元前2000年左右, 第十二王朝法老将首都从底比斯迁出,底比斯仍然在为阿蒙神修建着纪念建筑。公元前2133年至公元前1785年左右的中王国,埃及的大半被希克索斯人征服,底比斯第一次衰落。
直到公元前1580年左右,希克索斯人被赶出埃及,新王国时期拉开帷幕,底比斯再次成为了宗教、政治中心。强盛的埃及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掠夺了数量可观的财富与战俘,底比斯也成了当时世界上最显赫的都城,而且阿蒙神的神庙与法老的宫殿一座座地出现在东底比斯的土地之上。最著名的阿蒙神庙完成于拉美西斯二世,其主殿5000平方米,圆柱134根,最高的12根巨大圆柱在主殿中间,它们高达21米,每根柱顶可以站立100多人。而西底比斯则被视为亡灵安息之地,在那里有大量的陵墓被修建出来。公元前27年,一场强烈地震最终摧毁了底比斯仅存的纪念性建筑物,现在底比斯只留下了一些断壁残垣。
泥砖小屋与花园别墅
古埃及的百姓人畜同住,房屋四至六间,是由尼罗河的淤泥混合沙和稻草制成的泥砖建造。古埃及人喜欢在屋顶做饭,饭菜的香味在各家的房屋上空飘荡着,着实充满了生活气息。人畜虽然混居,却绝对隐秘,窗户小而且高,可阻挡炙热的阳光和扬尘。古埃及人的厨房是所有房间中最具特色的,人们顺着楼梯爬上露台,把一根木棒插入木质基座,木棒上绑着弓,通过快速前后扯动与基座摩擦产生火苗。富裕人家的住宅四周有生机勃勃的花园,园中有水池,水池中养鱼,墙壁和天花板装饰彩色的植物或几何图案。住宅周围有列柱廊的庭院,庭院通向迎客厅。有些人家还有浴室,用过的水流进一个建在地下的容器中,仆人会定时清除。楼梯通向平台,那里有休息的场所,家人可以呼吸傍晚的空气,欣赏日落美景,这样的生活也许是对撒哈拉沙漠猛烈沙暴攻击的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