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古墓探秘[图说天下.探索发现]
17618200000018

第18章 盗墓贼惊醒国君

——虢国国君墓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三门峡水库库区上村岭附近就发现了虢国的贵族墓地。然而直到1989年~1990年发生了大规模盗墓案后,两座虢国国君墓才在近2 700年之后重见阳光,史料记载中赫赫有名的虢国终于呈现于世人面前!

“唇亡齿寒”的故乡

虢国是西周时期重要的封国,据记载,当时受封的虢国有两个,分别封给周文王的两个弟弟——虢仲与虢叔。虢仲所封的虢国在河南荥阳,历史上称为东虢;虢叔所封的虢国在陕西宝鸡,被称为西虢。在三门峡发现的虢国是东虢还是西虢?据《水经注》中有关虢叔封国地域的记载推断,上村岭发现的虢国正是西周末年随平王东迁至此的西虢一族。

关于这支虢国,还有一则家喻户晓的故事。春秋时候,晋国势力日益强大,晋献公时大举扩张领土,其中被征伐的就有虢国。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有谋士建议晋献公通过贿赂以求借道虞国,于是晋献公依计行事。贪财的虞国国君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谏道:“虞国与虢国是相互依存的两个国家,就如同嘴唇和牙齿一样,虢国被灭亡后,下一个就会轮到虞国。”但昏聩的国君没有听取他的意见。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虢国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国国君抓住,灭了虞国。这就是《左传僖公五年》中记载的“假虞灭虢,唇亡齿寒”的故事。

20世纪50年代的考古发掘工作虽然找到了虢国贵族墓地所在,但并没有发现虢国国君的墓葬。国君墓葬到底在哪里,成为一则悬而未决的疑团。

遭受疯狂盗掘

1989年,上村岭村民在距离20世纪50年代考古发现的虢国墓地以北百余米的地方开始大规模建房。这里的居民很多曾经受雇于考古队,对考古也算略知一二。当在施工前处理房屋地基时,有人发现一些地方土壤色泽、质地比较特殊,呈现出方形的印迹。他们意识到这可能是古墓葬,于是怀着“要想富、挖古墓”的想法,通过钻探、打洞,果然盗出了不少文物。

挖出宝贝的消息很快传开,更多的人闻风而动相继效仿。村落下面珍贵的古墓葬就这样一座接一座地被盗挖,大量的文物贩子也进驻三门峡。千年宝藏,危在旦夕!大量流出的珍贵文物引起了警方的重视,最终一批盗窃倒卖文物的违法犯罪分子被绳之以法。随后,为了抢救性保护这批古墓,考古工作队再次进驻上村岭,就这样,一项伟大发现的序幕正悄悄拉开。

劫后余生,惊现世间

首先被清理出来的是编号M2001的大墓。该墓保存相当完好,为土坑竖穴墓,长5.3米,宽3.55米,深约12米。墓壁以青灰色涂料处理,平整光洁。葬具为木质重棺单椁,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在该墓中发现的文物有铜、铁、金、玉、石、陶、竹木、皮革、麻布九大类,数量达3 200余件。这会不会是期盼已久的国君大墓?随着精美随葬品的不断出现,大家的内心开始充满了期待。

很快,证据出现了,通过细致清理,在墓室内发现了由9座鼎与8座簋组成的青铜礼器群。鼎和簋是两周时期最为重要的青铜礼器,它们是权力的象征,神圣不可侵犯,其使用遵循着一套严格的制度。

《左传》中记载春秋时楚庄王北伐,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天子所用九鼎的重量,就被视为极其无礼的举动。从流传至今的词语“定鼎”、“问鼎”中,我们也可以窥见这些青铜礼器在当时所受的重视。而在20世纪50年代所发现的虢国太子墓中,所使用的是7鼎6簋的礼器群,那么这座可以使用9鼎8簋随葬的墓主无疑有更高的地位。由此几乎可以肯定,M2001就是虢国某位国君的墓葬,沉睡多年的国君终于被唤醒了!

国君的威仪自然不同凡响,M2001的发现就像打开了一座通往周朝的时空隧道,一个个令人惊诧的发现扑面而来。铜柄铁剑:M2001出土各类兵器200余件,尤以铜柄铁剑最为珍贵。铜剑柄外镶以美玉及绿松石,剑身与柄的结合处也镶有绿松石片。铁剑身外先以一层丝织品包裹,然后装入用牛皮精制而成的鞘内。

这种利用玉、铜和铁三种材料制成的兵器,是中国早期冶铁制品特有工艺的反映,非常珍贵。经检测,它是目前中国得到确认的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这一重大发现将中国人工冶铁的年代提早到了西周晚期。玉覆面:M2001中还出土了大量玉器,但其中最神秘的要数覆盖在墓主人面部的玉覆面。它是由制成眉、目、鼻、口等形状的玉片组成的一组面罩,覆盖在墓主人面部。这些玉质五官望之栩栩如生,仿佛墓主人只是静卧榻上,随时可以开口说话。古人深信玉蕴涵着天地灵气,具有神秘的力量,所以殓葬时用玉覆盖住死者的七窍,为的是留住死者的灵魂,保护尸体不朽。当然这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想象,但这件玉覆面却是后世金缕玉衣的先祖,在中国玉器史、丧葬史中留有重要的一笔。

M2001中还出土了金腰带、铜甬钟等宝物,不胜枚举。因为M2001重要的考古文物研究价值与历史研究价值,它被评为1990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这一殊荣堪称中国考古学界的“奥斯卡”。谁也没有想到,第二年这项桂冠竟再次落在另一座虢国国君墓——M2009的头上。同一处遗址两次获得考古学界的最高荣誉,而且是在连续两年中,这不仅前无古人,恐怕也难有来者。

M2009同为土坑竖穴墓,墓室为南北方向。它的规模在虢国墓地所有已经发现的墓葬中居第一位。其墓口长5.6米、宽4.4米,墓底略大于墓口,南北长6米,东西宽4.62米~4.92米。墓室底部距地表深达19.3米。墓穴四壁用淡绿色颜料进行特殊涂抹装饰。墓中所使用的葬具为重棺单椁,棺外还有一个大型的棺罩。

M2009仅出土青铜礼乐器就达120多件,其中鼎更多达29件。出土的两套编钟更为珍贵,上面的铭文记载了墓主人生前曾辅佐周天子治理天下,管理臣民,“受天子禄”,其地位甚至较M2001的墓主人更高。此钟也是目前中国考古发掘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两套编钟。M2009中出土的玉器,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工艺之精,玉质之好,在周代考古中是罕见的。724件(组)玉器多为精绝之作,如龙纹玉璧、青色饕餮纹玉斧等。而玉器中最为精美的还属仿生动物玉雕,有神秘莫测的玉龙、凶猛咆哮的玉虎、振翅欲飞的玉鹰、活泼可爱的玉兔等等,千姿百态。

墓主人身份的猜想

大墓已经打开,那么这两座墓中安葬的究竟是哪位虢国国君呢?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是最直接的证据。M2001中的数件青铜器上都出现了“虢季”的称呼,相应的,M2009中则可见到大量有关“虢仲”的铭文。

那么,这两座墓的主人分别就是虢季与虢仲。但这并没有最终解开我们的谜团,因为在西周时期,周王国实行严格的宗法制度,这是一种用来标明王室贵族间亲疏远近的方法,其中嫡长子被认为是一个家族的“大宗”,也就是主脉,而他的兄弟们就是服从于他的旁枝“小宗”,这样代代流传又不断扩散出新的家族。这套制度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贵族们所使用的名字,在名字中既要彰显自己的家族,这就是姓氏,又要说明自己与家族主脉的亲疏关系,也就是自己在兄弟中的排位。于是用来表示顺序的“伯、仲、叔、季”就被普遍选作名字,也就是说虢氏家族中的“虢仲”、“虢季”实际上是有很多位的。这些称呼与其说被视为名字,倒不如看作是一种尊称。

难道我们无法确切知道M2001与M2009的墓主人究竟是谁了吗?已有学者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其思路是通过对墓葬的综合研究,判断出它们较为精确的年代,然后对照文献记载,那么大约生活在这个时间的“虢仲”、“虢季”无疑就是真正的墓主人了。经过分析,M2001的墓主人虢季很可能是周宣王时期的执政大臣虢文公,他的地位相当于后世的宰相。

《国语》中记载了他多次向宣王提出治理国家的意见。而M2009的墓主人虢仲则很可能是辅佐周厉王南征淮夷的重臣虢公长父,但是对淮夷的征战没有取得胜利,厉王的苛政又使国民对其日益不满,最终他被赶出了国都。“国人暴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而虢公长父也被文献记载了下来。

其实,包括虢文公与虢公长父在内的诸位虢国国君,在西周晚期都是周天子身边的重臣,地位在一般诸侯之上,所以两座虢国国君墓算得上是目前发掘的等级最高、随葬器物最丰富的周代贵族墓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