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穿越:文坛行走30年
17619400000024

第24章 决定因素(2)

原来,老孙特别喜欢他家那位“麦克”,出差在外也格外关心狗的饮食起居。会上的早点之类,正餐的馒头把戏,桌上凡有剩余,老孙都要收拾起来;用小刀切成薄片,到茶炉房来烤干。烤干之后干什么?要乘坐飞机到成都,再从成都经由西安飞回太原,那些烤干的馒头片、面包片,好给他家麦克来品尝充饥。

说着老孙和老孙的狗,气氛轻松。还有,我得到消息,关于专业作家编制的使用,已经在党组会上进行了讨论。我希望占用专业编制,又不是什么祸国殃民的坏事。要说资格,韩石山都没有全国得奖,他能专业,我为什么不能?是年龄问题?也不成道理。老韩属狗我属猪,出生却都在1947年,他不过年长十来个月罢了。目的正当,理由充足。轻松的气氛中,我的希望热扑扑。

进了老马房间。老孙正在鼓捣他的狗的干粮,在窗台那儿立着;老马在休憩,仰躺在席梦思床上。

成一和我并排站了,毕恭毕敬的。成一平常就不出语,这时更加无话。肯于陪绑,我就感激不尽了。

正是“上山打虎易,开口求人难”。我的语气温婉,简直是在恳求恳告;当然意图明确,还是直杠杠地提出要求。

老马半晌无言。老孙停止了鼓捣干粮。我和成一呆立着,犹如两根电线杆子。

老马突然说,就那么躺着:这事,你找西戎吧!作家协会的事儿,我不管!

密谋策划、日思夜想、准备话语、拿捏态度,就换来这么一句话?就这么完蛋啦?作家协会的事儿,你老先生真个不管吗?

在地下呆立着,各种念头飞速旋转,老马一下子封了门,我真不知该如何向下进行。我看看成一,成一看看我。张飞纫针——大眼瞪小眼。

这时,善解人意的老孙谦看见局面有些尴尬,就给我帮腔,开口和马烽说:

马烽,咱们不是在党组会上还讨论过嘛!都发表了一些意见嘛!

老孙真是爱护我。这个帮腔真是有分量,足够针锋相对。老马你真的是不管作家协会的事儿?

马烽给逼在那儿了。突然,老先生从床铺上一下子坐起来,点着我的鼻子说:

张石山,你想当专业作家?想像我和老孙一样,不用工作干活儿,专门给自己写东西?我明告诉你吧,你门儿都没有!

马老师说罢,又仰躺回床垫上去。今番,我给彻底干在地板上。感到委屈,甚至是屈辱。我不知道该怎样下台,如何离开老马的房间。我能够听见自己的心跳,可以听见成一的呼吸。脸上忽冷忽热,定然是煞白煞红。

尴尬万端,又是老孙谦出面救驾了。

善良的孙谦老师有些手忙脚乱地、热情万分地,捧起窗台上好几块面包干,捧起他的珍贵的、辛苦烤制的狗的干粮,一个劲儿往我怀里塞:

石山,你把它吃了吧!石山,你把它吃了吧!

孙谦老师呀!为了这个,为了你的狗的干粮,我今生今世会记得你的善良。我不好推让,也不能推让。我乖乖地接住了那几块面包片。好像忘了台词、不会走台步的演员,得到提示,找回感觉,我才脱出了尴尬,默默退出了老马他们的房间。

成一随后跟了出来。

我捧着老孙的狗的干粮,成一嘴唇习惯地发出“啧啧”的声响。

没有交谈。

3.成一、焦祖尧作品讨论会

新时期以来,山西省中青年作家里,韩石山是最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会员的。能够成为中国作协会员,同样是所有作者梦寐以求的愿望。不仅仅是满足虚荣,那是一个证明,那是一个标志。

韩石山1980年就读中央文讲所第五期,所谓“黄埔五期”,正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所以能够及早顺利入会。受到老师们的关爱扶持,心情会比较舒畅,进步速度无形中也会快一些。

焦祖尧和成一是同一批加入中国作协的。比韩石山要晚,比我则要早。我是在西安会议之后,于1982年2月入会。他俩大致是在1981年。

对于老焦而言,入会就应该算是晚了。按说,他早在50年代就发表作品,写出过成名作《时间》,他应该更早入会。不过,他这时与成一同时入会,加深了他们二人的感情。仿佛过去科考时代的“同年”,会有一种手足般的情谊。

新时期以来,老焦的创作也极其勤奋。有长篇小说《跋涉者》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产生一定影响,获得相当好评。在我省与他同时代起步创作的同龄作家中,焦祖尧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

——我读过老焦的东西不多。我主管《山西文学》的时候,在刊物上搞过一次作家同题小说《尘雾》的联展。那时老焦已经调入省作协,他也写来了一个短篇。那一篇《尘雾》,我认为几乎是老焦最好的小说作品。

他的其他作品,我觉着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即语言问题。语言问题的出现,首先有题材上的原因。他是写作工矿题材的作家,语言上不如农村题材作家具有那种乡土优势。其次,还有他是南方人。吴越语系,语言之优美古雅、精深博大,和北方语系难分高下。但中国却是一个通行北方语系普通话的国度。江浙作家,闽粤作家,在写作的时候都会遇到一个语言的前期“翻译”问题。

当然,对于老焦而言,他的语言问题不能全然归罪于客观。

大师榜样,鲁迅、茅盾,都是江浙作家。钱钟书,写作的也不是农村题材。眼前例子,钟道新写作非农村题材,其语言则要有味道得多。对了,焦祖尧的语言,缺少的正是一点味道。却又达不到钱钟书那样的大味无味的水准。说得严肃一些:焦祖尧一直没有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问题,对于创作而言,是个大问题。但对于焦祖尧来说,这暂时不能算什么问题,因为其时他遇到了更大的问题。老焦在我省大同工作多年,但他和大同文联的同事相处不和谐。不和谐到什么程度?老焦在大同都待不下去了。他准备调回南方江苏老家。决心已下,去志已决。

南华门巷子里,省作协的领导们听说了,特别是马烽老先生知道了,觉得不大合适。一位在山西文坛颇有建树的外省籍作家,在山西待不下去,要回老家,说到哪儿都不好听。

于是,马烽拍板,西戎、孙谦等附议,决定将焦祖尧调来省作协工作。

焦祖尧进入省作协之后不久,机关就组织召开了一次作品讨论会。专门讨论成一和焦祖尧两位作家的创作。有本省、外地包括北京的数十名专家学者评论家前来参会,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堪称规模空前、声势浩大。

韩石山曾经受到邀请,前来太原参会。我则没有这样的荣幸。但老焦不仅对韩石山讲过,对张石山也讲过,“随后我们要召开你们两个、两座石山的作品研讨会”。

能够召开研讨会,这又是一种高规格的待遇。我想不想能有一个专门的研讨会?当然想。极其想。非常想。声名得以大噪,至少可以得到恰当的评价而不被埋没。谁个不想?如果不想,有那样洒脱、那样超脱,干脆就连小说都不写了。

然而,张石山以及韩石山再也没有等到那一天。老焦说过,说过也就完了。事情也许不是老焦一个人能够决断得了,再说“计划赶不上变化”极其常见。

记得韩石山和我私下讲过这样意思的话:焦祖尧拉上成一,给自己开了一次研讨会。

我点头称是。老韩阴阳怪气,但这话讲得没有毛病。拉上成一,有点不得不拉。但假如不拉成一,成一不是也没有这份荣耀嘛!话是可以来回说的。

成一和焦祖尧并列开过研讨会,又是一块加入中国作协,比肩靠膀的,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他们和谐,大家看着也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