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学心理学的学生,他认为有必要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很高兴这位学生以此作为研究对象,因为在此之前还没有人涉足这个领域。
这本书鼓舞了许多人,因为它从一个新的思维角度告诉人们,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愿意积极地思考,一切都皆有可能,而如果你只是接受现实,不从问题的另外一面思考,那么成功可能就与你失之交臂。因为上帝赋予你的时间和智慧够你圆满做完一件事情。
后来,这位善于思考的青年获得了成功,他就是韩国著名企业泛亚集团的总裁。
这位韩国大学生从一个新的角度思考问题,打破人们的传统观念,更为重要的是他敢于挑战权威,颠覆了人们的固有观念。他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将无比困难的事情变成可能的结果,进而走向了属于他的卓越。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学会用崭新的角度来看问题,也许我们的想法很幼稚、很不成熟,有点不切合实际,但是又有谁能够说我们永远都不能按我们自己的想法做呢?相信思考的力量,总有一天你会克服困难,将当初人们认为的“不可能”变成现实中的成功。
在微信公众号“林少波(linshaobo2013)”中回复“表达”,我将告诉你如何让你的语言表达变得生动起来、煽情起来,为自己的成功助力。会做,更要会说会写。
七、成功与否取决于素质而非专业
“朱元璋开始是当和尚,最后成了皇帝。”学设计出身的香港导演王家卫,在面对大学生“如何看待专业与职业不符合”提问时的这个回答,虽是笑谈,却也发人深省。他提醒了我们,年轻人如果能不株守专业,则各种新机会就会“跳”出来。
1.专业不符也能成才
所谓科班出身就是说专业对口,在所从事的工作方向,有所学习有所研究的人。从概率论上来讲,同样一份工作,科班出身的人会比非科班出身的人做得更好,但是绝非一概而论。
邓丽君并不是声乐专业的科班出身,然而她的音乐却影响了整整一代人。钢琴家刘诗昆说,正是因为邓丽君没有受过学院派的教育,演唱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邓丽君才称之为“邓丽君”,否则一个伟大的天才就被淹没了!
邢质斌是在央视《新闻联播》工作时间最长的播音员。人们对她的评价是:邢质斌播音水准极高——吸气一大片,吐气一条线,高亢正义,大气磅礴,行云流水,掷地有声。而就在2009年7月退休后首次接受媒体专访时,邢质斌坦言自己并不是科班出身。邢质斌是老三届67级高中毕业生,“文革”中曾经下放到邢台地区宁晋县插队6年,从临时客串县公社大队广播站广播员到辗转成为《新闻联播》的播音员。
这说明非科班出身的往往可以突破思维的局限,创造出不同凡响的业绩出来!
专业不对口同样可以干出惊人的业绩,同样可以成为优秀的人才。除了一些特殊岗位,一般岗位直接运用专业知识的机会并不是很多。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即使是优秀的毕业生,四年中学到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到了公司同样需要经过专业的岗位培训后才能胜任工作。
俞敏洪在点评《赢在中国》的创业者时说过一句话:蜗牛的壳是自己加上的。同样的道理,专业好不好,也是你自己强加上去的。
2.你能从事的行业,比你想象的多
根据美国劳动部统计,平均每个人一生中会更换三次职业,你又怎么能用大学所学的专业来规划你的一生呢?
职业发展中最大的一个秘密就是拥有任何一个专业都能获得一份工作。即使每个专业所学到的知识为工作所做的准备程度也许不同,但从没有哪种工作是因为你的专业不相关而遥不可及。
你拥有比你想象中更多的选择。许多学生在选择专业上的目光非常短浅,他们选择专业基于这个专业是否为通往理想工作的快车道。问题是,他们也许不喜欢这个专业,学习成效当然很差,而且还排除了从事自己或许能做得不错的职业。
的确,当你应聘一份工作时雇主会考虑你的专业,这主要是因为你的专业能让他们知道你能为组织带来哪些帮助。但是,其他因素,尤其是相关经验,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事实上,公司招聘人员所寻找的“十大特质”任何专业的学生都有。
这些特质是:交际能力、诚实、正直、团队合作的能力、人际关系、动力、主动性、很强的职业道德、分析能力、灵活适应的能力、计算机技能、自信。
此外,在大学之后的阶段,如研究所中的学习能提供专门技能,而实习能提供工作经验。相对大学阶段的学习而言,这些对找工作的影响更具有决定性。
3.创业者,通常是“不务正业”的人
一项调查显示,理工类大学生择业时注重专业对口的仅占16%,专业性很强的财经类、外语类毕业生注重专业对口的也只有30%和42%,这表明大学生在择业时,专业对口意识正逐步淡化。然而一项调查却表明,90%以上用人单位认为,专业对口是挑选人才时最主要的考虑因素。
在这样的就业趋势下,我们可以发现很美妙的一点:创业者往往是“不务正业”的人。
这是因为,每一个新的产业诞生之际,由于过去没有该产业的专业人才,因此也就成了“不务正业”者的创业乐园。新产业所带来的大批新职位,要在短时间内要求从业者均为专业人员是不可能的,大量的“不务正业”者自然会进入新的工作职位,从而成为真正的创业者。比方说法律专业的比尔·盖茨创造了计算机软件王国,足以让众多的科班出身人士刮目相看。
在微信公众号“林少波(linshaobo2013)”中回复“选择”,我将和你分享一个面对好几种人生选择的年轻人的困惑以及我给他的答案。你能从事的行业,比你想象的多。通往成功的路,并非只有一条。
八、“变形虫”到哪里都受欢迎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技术的实用性、应用性、时代性、可持续性和文化多元性等已经渐渐地受到企业关注。在这种趋势之下,那些只掌握单一专业技能的人,发展空间将越来越小。如果你在毕业后还想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就要当复合型人才。复合型的人才就好像变形虫,走到哪里变到哪里,因地制宜,让自己很快地融入环境,不受困在单一环境中。
1.让自己变成“木型人”
我平时在给企业做培训时,特别喜欢用这些图来表示社会发展相应要求的几种人以及他们相对的知识结构。
(1)“I”型
这种人只有专业技能,但知识面很窄,深度够但广度不够。就如同在原始社会,男人掌握狩猎或女人掌握织布就可生存一样,到了现在社会已经过时。
(2)“一”型
这种人能力很全面,是一个杂家,博采众家之长,但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创新。也就是说,宽度很广,专业能力却不强。这就是社会上大学出现的必要性。
(3)“T”型
这种人不但有一门专业技能,还有较宽广的知识面,在做专业性工作时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是,他们的缺点是不能冒尖,没有创新。
(4)“十”型
这种人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在某一点上有较深入的研究,他们适应能力强,敢于出头、冒尖,有很强的创新精神,但是掌握的技能还不够多。
(5)“π”型
这种人有较宽广的知识面,同时具有两门或以上的专业技能。这种人能同时做好多种专业性工作。这种人才在目前市场经济中有较强的适应性。
(6)“木”型
未来世界倡导多元化,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多元。“木”由一竖一横一撇一捺组成。一竖代表大学专业,一横代表综合素质,一撇和一捺可以代表毕业后自己进修的两种能力,比如计算机和英语。我觉得,这样的人集中了前面几种人才的优点,是真正的复合型人才。
2.“人材”不够看,“人财”才是王道
市场经济千变万化,人才的需求也随之不断改变。来自人才市场的信息已表明,现在的人才市场对英语人才的需要已经由原来的纯英语人才转向更青睐法律英语、金融英语等复合型人才;IT行业更是如此,由原来的单一IT人才转向更看重IT+管理、IT+产品研发等复合型IT人才。由此看来,单一型人才的地位就难以保住了。
(1)人裁
经过面试就被淘汰、未满试用期就被淘汰、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因消极被动而被淘汰……他们往往表现出明显的消极被动,能力很差,没有太多的利用价值;他们对工作不喜欢、没兴趣,不想干也不愿意接受他人管理。
(2)人材
他们往往态度表现很积极,但由于对企业、对产品、对市场的了解不够深入,实战的经验和能力却一般。他们基本完全依靠上司管理、同伴协助,工作情绪化比较明显,时干时不干,主动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差。
(3)人才
他们往往表现在工作上积极主动,能力较强。独善其身是缺点,希望上司或其他人能经常点拨。
(4)人财
他们表现在工作上往往是激情忘我,能力卓越。做事情总是自动自发、一丝不苟,习惯于带领培训和影响他人。仔细对照一下,你现在属于哪种类型呢?未来的世界里,你又想成为哪种类型呢?
3.成为复合型人才的四大关键点
复合型人才之所以吃香,就在于“复合”二字。所谓“复合”,是指知识、技能和思维等方面的复合。要想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需要从以下四个关键点入手:
(1)知识嫁接
知识嫁接不是简单的知识“拼盘”,而是将各类知识进行融合,相互补充、相互依存,自觉渗透、交叉,促进交叉知识、边缘知识在头脑中生化、成长。可以跨专业、跨地域学习,接受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不同专业的学习,打破人为的专业“藩篱”,让知识自由流动。
(2)学好外语
我们与外国朋友的交往日趋频繁,必须会外语,既要会“读”,又要会“说”会“写”。不仅要掌握一门外语,如果学有余力,还要掌握第二外语、第三外语。因为我们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是面向世界WTO所有国家的。
(3)熟练电脑
专业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化,不仅要能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还要结合专业和工作,学会编程和设计,进行上网学习和交流,了解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前沿状况及发展趋势,利用互联网交友和进行大型工程的协同作战。计算机已成为复合人才必不可少的技能。
(4)思维转换
大力进行发散型思维训练。面对同一个问题,要想方设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出多种不同的结果,拓宽思路。面对不同领域的知识,要善于用发散型思维方式去思考,并将思考结果加以比较,找出异同点,将知识信息加以对流、连接。
在微信公众号“林少波(linshaobo2013)”中回复“培训”,我将告诉你,如何把握职场中各种培训的机会。要知道,复合型人才不是一天练成的,需要各种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