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哈佛大学第一堂心理课
17624500000076

第76章 天道酬勤,颠扑不破的真理

Nobody can casually succeed, it comes from the thorough self-control and the will。(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哈佛大学图书馆格言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卡莱尔

我们如何才能成功呢?其实没有什么捷径,不断地去做、去学、去提高,直到你成功为止。所以有人说:“天道酬勤”,“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工作任务没完成好,那就不断努力去完成它;专业技能还不会,那就不断努力去掌握它;业务知识还没能上手,那就不断努力去学会它。有时候,这种“野蛮”的思维方式的确很管用,对于成功,不要寻找什么诀窍,比起那些条条框框的成功法则,勤奋永远是最根本的。正如富兰克林所说:“勤奋是成功之母。”

比别人更勤奋一点,离成功就更近一步

的确,勤奋对于成功起着最直接的助推作用。古往今来,但凡成功人士,其付出都远远超出常人。

勤奋犹如一块基石,无论是多么远大的理想和抱负,都要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克服遇到的困难,持之以恒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多付出、多吃苦,成功的基础就越牢固,成功的概率就越大。勤奋犹如一粒种子,付出了就等于种下了种子,付出的越多就等于播种的越多。而汗水和刻苦是种子发芽、成长、开花、结果的最好肥料,肥料越多,开出的花朵就越鲜艳,结出的果实就越甘甜。勤奋还犹如一把开启成功的钥匙,为我们打开成功的大门,而这把钥匙能启动多大的成功,则取决于我们勤奋到什么程度。

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经在柏林的顶级音乐学院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们招募了一批20岁左右、在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演奏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根据老师的意见和平时的表现,这群学生被分为三组:第一组学生都是人中翘楚,具有成为音乐大师的潜力;第二组学生是大家认为比较优秀的;第三组学生被认为是能力平平,最多也只能成为学校的音乐老师。

对于这三组学生,埃里克森问了一个问题,从出生到现在,你练习小提琴的时间总共有多少小时。结果显示,到20岁左右,第一组学生的练习时间差不多达到了10000小时,第二组学生的练习时间约为8000小时,第三组学生的练习时间只有4000小时。紧接着,埃里克森又将实验对象换成了业余演奏者和专业演奏家,结果还是一模一样:到20岁左右,专业演奏家的练习时间约为10000小时,而业余演奏者的练习时间仅仅只有约2000小时。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越出色的人,他们往往也越勤奋。事实上,勤奋远比天赋重要。通过考察天才们的成长经历,心理学家们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天赋的作用越来越小,而后天努力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有趣的是,埃里克森又进行了一系列的后续职业实验,把实验参与者换成了作曲家、篮球运动员、滑冰运动员、棋手,甚至还有小偷。他对他们的练习时间进行统计,那些领域的卓越者毫不例外地都给出了10000个小时的数字。这项统计结果表明:一个人的技能要想达到世界水平,他的练习时间必须超过10000小时——任何行业都不例外。

举个例子,著名的甲壳虫乐队大家都耳熟能详。在他们成名之前,从1960到1962年,他们先后5次应邀到汉堡演出。在汉堡期间,甲壳虫乐队连续演出,每周7天,每次时长8小时。正是无数场像汉堡这样的演唱会锻炼出了甲壳虫乐队高超的演奏技巧和无与伦比的现场感染力。天道酬勤,1964年,他们的歌曲席卷美国,成了流行乐团的霸主,而在此之前,他们已经演出了1200多场。

有时候,勤学比多问更重要

对于职场新人,大家往往会有一个误解,那就是不懂的就要多问,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职场如战场。战场上,没有人有时间教你如何穿防弹衣,没有人有时间教你如何开枪;职场也一样,大家都处于繁忙之中,每个人的时间都很宝贵,你是没有权利去占用其他人的时间的。

因此,该不该问,我们应该看情况而定,属于别人责任的问题,你可以多问问,属于自己分内的事,就不要轻易占用别人的时间。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必须也只能靠自己,用自己的勤奋去弥补缺失。

麦克进入了一家大型企业做市场策划。一天,公司收到了会展公司的邀请函,希望麦克的公司能参加下个星期的行业会展,并附上了每平米展区的价格。商议后,经理决定参加这次会展,并把组织事宜交给麦克负责。毫无经验的麦克问经理:“那我们要租多少平方米的展区?”经理反问:“我把事情交给你,这种事情就应该你负责,公司展出什么产品,占地面积有多大,这不是你的工作范围吗?如果什么都要我告诉你,公司雇用你来做什么?”

经理的一番话让麦克蒙了,他觉得十分委屈。抱着多问的心态,麦克又去问资深的同事,正忙得焦头烂额的同事只是撇了撇嘴,说:“名牌大学的学生,连这点事都做不好。”

还有一次,公司更换了新的OA系统,麦克完全不知道如何操作,只好请教网络部的同事。当时网络部门正为某个大型项目忙得不可开交,完全不想搭理麦克,直接以一句“操作文档里全部都有”打发掉。

就这样,好问的麦克反而给公司的上司和同事留下负面印象,这也进而影响了他的升职,不得已,麦克后来只得找机会跳了槽。麦克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勤奋往往比多问更重要。

勤能补拙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詹姆斯是一名来自美国贫民窟的黑人。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小餐馆当服务员,其间他从未中断过学习,一边端盘子一边自学销售知识。一年后,他应聘上了一份销售的工作,不过底薪非常低。为了提升自己,詹姆斯利用每次坐公交车去拜访客户的时间,认认真真地学习商务知识。下班后,他利用空余时间去附近大学听各种讲座。又过了半年,他成功跳槽到一家跨国公司做销售代表。

到了大企业后,詹姆斯经常要使用各种计算机软件,他对网络并不是很熟悉,为此还丢了几次人。为了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他又开始自学各种常用软件的使用技巧,有时就一边吃中饭一边看学习资料,一个星期不到,他就能够很熟练地使用各种软件了。此外,他经常需要给单位同事和领导做演讲,可因为口音经常被同事们嘲笑,这也使得他在演讲时显得有点怯场。后来,他下了狠心,每天除了带手提电脑外,还装上一本几斤重的厚字典,出差都带在路上学习。3个月下来,詹姆斯的口音得到了很大的纠正,演讲起来也越来越自信。

现在,因为业绩突出,业务熟练,詹姆斯被公司提拔为销售经理。对此他感叹道:“我其实并不聪明,甚至比许多人都要笨,我的每一点进步都是靠勤奋换来的。”

勤奋不等于埋头苦干

当然,勤奋不等于埋头苦干,要想成功,我们既需要“仰望星空”,也需要脚踏实地。这就是说,我们应该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和摸索,不断地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而节约时间、提高效率,这才是真正的勤奋。我们要认真地倾听别人的建议,然后自己去思考、去体会,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工作能力。

作为著名的大众汽车公司的创始人,费尔迪南特·波尔舍在工作中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总是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遇到任何问题他都要连问五个“为什么”,然后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波尔舍在车间当工人时,有一天,工厂的机器突然出现了故障,停止了运行。波尔舍询问旁边的工人:“为什么机器会停止运行呢?”那个工人回答:“应该是负荷太大,保险丝断了。”波尔舍继续问:“那为什么负荷会太大呢?”那个员工接着回答:“轴承部分不够润滑,损耗太严重。”波尔舍又问:“那为什么会不够润滑?”那位员工摸了摸脑袋,回答不出来。波尔舍自己去查资料,他发现,机器里面没有安装过滤器,粉屑进去后,导致油泵磨损松动,结果造成机器不够润滑,损耗增大,进而停止了工作。针对这个问题,波尔舍向工厂提交了报告,不仅很快就解决了机器的运行问题,他也得到了领导的赏识,被提升为工厂主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苦干与思考相结合,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