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十一五”期间上海文化发展的三大任务之一,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切实保障市民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2011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又明确了“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2011年以来,上海公共文化建设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为目标,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布局不断完善,文化服务品质不断提升,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民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为推动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根据2011年2月公布的“2011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综合指数排名”显示,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综合指数人均第一。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综合指数排名公布,http:∥www.wmsh.gov.cn/zhuanti/2012whhy/new1.html。
第一节 2011年上海电影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概述
2011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到131.15亿元,而其中大部分是由城市观众所贡献的。毋庸置疑,中国电影在产业化与市场化指引下,城市居民特别是城市青年群体必然成为中国电影制作、宣传和发行的目标受众。不过,除了那些在都市高品质多厅影院中享受视听盛宴的观影人群,田间、工厂和社区还有更多双期盼银幕的眼睛。面对高昂的票价,他们的观影诉求以及相关的电影市场建设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作为国内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走在前列的城市,上海市一直将最大限度满足市民群众的公共文化需要作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的重点项目。针对国家《关于加强文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五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分别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和“农家书屋建设工程”。之一的“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上海市结合自身实际,把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作为公益性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十一五”期间,上海市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服务”的思路,深化农村电影放映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多种所有制、多种发行放映主体和多种放映方式相结合的新模式,建成了“上海金山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和“上海东方永乐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两条农村数字院线。同时,结合上海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及延伸点综合文化活动室的工程建设,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同步培养和发展农村数字影院,实现了“从露天到室内、从胶片到数字、从流动到定点”的农村电影放映“三个转变”。上海市农村电影放映采用农村数字院线区县电影管理站、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和村综合文化活动室的四级数字电影放映管理网络,率先在全国实现“一村一周看一场电影”,放映影片全部来自于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数字节目库。
除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以外,上海市还依托现有的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覆盖的区域和人群,使城市文化发展成果能最大限度地惠及普通百姓,基本实现了对不同行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居住区域的覆盖。从2005年起,上海市便启动了“免费露天电影进公园绿地放映活动”,在丰富游园活动的同时,满足了市民和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受上海市民群众的好评和欢迎,逐渐成为上海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已持续开展了六年的“露天电影进公园活动”在上海市17个区县启动,放映时间从7月中旬延续到9月底结束,在26个公园绿地放映近200余场数字电影,既包括《建党伟业》、《建国大业》等主旋律影片,也包括《让子弹飞》、《赵氏孤儿》、《穆桂英挂帅》等不同类型的商业片。
与“免费露天电影进公园”活动交相呼应的是“同在阳光下”农民工假日免费电影专场活动。随着上海市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农民工日益成为上海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民工日益年轻化的趋势,他们对精神文化生活也有许多新需求和新期待,追求时尚、观摩大片、参加娱乐活动更是新生代农民在城市生活的共同期盼,也是融入城市生活的重要体现。为了丰富农民工节假日文化生活,满足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从2011年起以上海市农民工相对聚集的40余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工人文化宫作为放映点2012年“五一”期间,放映点增加至77家。,选择元旦、春节、“五一”、“十一”和“中秋”等重要节庆为农民工放映专场电影。截至2011年“五一”,已累计放映了324场免费电影,吸引了约38890人次观看,平均每个放映点每场超过120人次,成为上海公共文化服务的特色品牌之一。
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上海市将继续加大力度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末期,使上海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达到或超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标准(东部)》;部分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指标接近或超过巴黎、纽约、东京、香港等国际大都市,有效提升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以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作为标准,使上海市建成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备、运行更加高效、服务更加优质、市民更加满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完善“硬件”基础上大幅提升“软件”水平,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建成与上海文化大都市发展方向相一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上海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便捷之城和体验之地。
第二节 上海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1998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文化部等五部委提出实施跨世纪农村电影工程和文化建设项目——农村电影“2131工程”,即在21世纪初全国农村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2000年12月国家计委、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的通知》。2006年3月,“2131工程”改名为“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作为重点文化建设项目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繁荣农村文化建设,大力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也从部门工程上升为国家工程。之后,全国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试点在全国8个省(区)的16个市展开。经过两年的艰苦探索,终于形成了一套适应中国国情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道路,这一农村电影改革发展的新思路被李长春同志概括为“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农民受惠”的十六字方针。2007年5月,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广电总局、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文化部《关于做好农村电影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7[38]号)为标志,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开始进入国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阶段。作为中国电影产业的重镇,上海市也对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实现了上海市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跨越式发展。
一上海农村电影放映概况
农村城市化是一个世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作为正在迅速崛起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之一的上海,其农村城市化建设进程也正在加速推进。目前,上海市郊有110个乡镇,行政村由2005年的1928个缩减为2010年的1587个,减少了20%左右。可以预计,随着上海农村城市化建设的加快,未来几年上海农村的行政村数量还会进一步缩减。
2005年,上海市仅有118支农村35mm胶片流动放映队。“上海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实施以来,上海9个郊区县实现了全覆盖,至2009年,上海农村流动电影放映队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放映设备数字化转换。至2010年底,全市农村流动电影放映队达到了168个,全部实现了数字化放映,全市每个行政村的综合活动室内都配备了符合广电总局技术规范的数字电影放映设备。2010年全市共放映农村公益电影9.2万余场。2011年,上海市1600余个行政村共放映公益电影10.3万场,受惠观众近800万人次。上海已连续七年达到了国家提出的“一村一月看一场电影”的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目标。而且从2010年起,上海的农村做到了“一村一周放一场电影”。
二改革农村电影发行放映体制,组建农村数字电影院线
根据2007年在延安召开的全国农村电影工作会议下发的《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广电总局等部门关于做好农村电影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7]38号)和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开展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的一系列文件精神,上海市文广局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广电总局有关文件,结合上海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与上海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农委等部门共商推进上海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具体措施,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实施意见》。该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把上海市农村群众“一村一月看一场电影”作为公益性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思路,积极推进农村电影发行放映体制、机制的改革。鼓励组建以农村数字电影放映为龙头,以乡镇、村放映点为基础的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数字电影发行放映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上海市分别批准了两家以本市农村放映为主的数字电影院线公司,探索和实践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的运营。一家是以国有控股的上海永乐股份有限公司和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组建的上海东方永乐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万元;另一家是由原上海金山区电影发行放映管理站控股,吸纳40%个人参股组建的上海金山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万元。目前,两家院线公司为上海市近两千套农村数字电影放映设备供片,上海东方永乐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拥有1700余个放映点,上海金山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拥有200余个放映点。
三观影硬件改造与放映设备技术更新
2007年以来,上海市文广局联合上海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和财政局共同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完成了上海市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点和农村信息苑一并建在每个行政村的村级综合文化活动室的“三位一体”建设任务,实现了农村公共文化“一站式”服务。每个行政村综合活动的数字电影放映室场地使用面积规定在60平方米以上,设置50个以上的座位,配置一套符合国家广电总局技术规范的流动式数字电影放映设备。至2009年底,实现了对所有行政村综合活动室农村数字电影公益放映的全覆盖,做到每个行政的综合活动室内每周为广大农村群众放映一场符合国家广电总局规范的农村数字电影。同时,部分有条件的区县还将此项为民、利民的举措延伸到了城镇居民社区。
近年来,国家广电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搭建起农村数字电影公共服务平台,用节目存储库中的影片提供流动放映等多种业务的信息制作、分发和管理等技术监督服务,以卫星、互联网为主要技术手段,实现销售、订购、支付、结算和管理的网络化,促进了适合中国特色的数字电影在农村的普及和发展,有效降低了农村公益电影的运营成本,使得农村数字电影的节目供应有了保障。电影节目库存越来越丰富,有效解决了原先农村电影节目片源主要依靠主流电影院线市场下档后的影片,以及节目品种少、拷贝数量不足等难题。随着数字电影流动放映设备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成本的降低,上海市率先在全国选用数字电影流动放映设备取代35mm胶片流动放映设备下乡进村放映露天电影。这样既减轻了广大放映人员搬运笨重胶片电影放映设备和拷贝的辛劳,降低了放映工作的劳动强度,又提高了电影放映的声光质量,受到了广大农村电影放映员的欢迎。至2008年底,上海市对原承担农村露天电影放映的35mm胶片流动放映设备全部完成了数字化转换工作。从2009年起,上海市农村的公益性电影流动放映全部实现了数字化放映。“十一五”期间,上海农民看公益电影完成了三个转变,从一月看一次转变为一周看一次,从在露天看转变为在室内(村活动室)看,从看胶片电影转变为看数字电影。
四保障机制建立——政府购买与公共财政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