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外国报纸常常报道中国会有理性的民族主义,我总说没有,但是我应该承认有一些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还让我很不舒服,他们的民族主义实际上具有19世纪的味道,完全是过了时的。但是我在德国上课的时候,我会这么说:中国人基本上没有什么民族主义意识,因为他们自己就是人类。但是方维规说有,现在也有人来利用民族主义这个概念,这是为什么呢?如果时间够的话,等一会儿我会再深入谈一下这个题目。我上面所引的美国汉学家的大概意思是,中国人对自己的了解基本上没有什么民族主义,其共同的信仰跟文化有关系,我不知道中文能不能说“文化主义”,德文、英文可以说。所以中国人的认同是从文化中来的,从文化遗产中来的,但是跟国家和民族好像没有很大的关系。这是外国汉学普遍的观点,无论是美国还是德国,我们基本上都是这么看的。但是方维规却说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曾任职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系的张灏(Chang Hao, 1937—)教授在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史》第11卷《晚清史(1800—1911)》中写过“Intellectual Change and the Reform Movement”一章Chang, Hao, “Intellectual Change and the Reform Movement, 18901898”, in: Late Ching, 18001911, part 2. Eds. John K. Fairbank and KwangChing Liu.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张灏所写的“第五章思想的变化和维新运动,1890—1898年”,收入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下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71—332页。,我不太了解他这个人,但他写的有关清末思想史著作却给我留下非常深的印象,我认为他是个很有见地、很重要的学者。他今年已经七十六岁了,但是仍在上课。他说:“中国在1860至1919年之间,穿越到了民族主义。”我为什么一直强调说,中国到清末、民初基本上没有民族主义的意识呢?这是我从梁启超那里得出的结论,我特别喜欢这个人物。我喜欢读他的文章,他的文章写得很漂亮。可能好多人不知道,梁启超的墓在香山卧佛寺东边的山坡上,墓园绿草茵茵、松柏成林,是由他的儿子梁思成(1901—1972)设计的。你们如果还没有去过的话,应该抽时间去看看,很有意思,我经常带学生们到那里去。梁启超的文章我看过不少,当然受到他很大的影响,我今天没办法给你们看原文,但是从上面的英文文章可以告诉你们他的观点是什么。1900年,梁启超发表一篇文章谈中国的弱点与历史上的原因,意思说为什么中国有弱点。张灏有专门研究梁启超的专著:《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崔志海、葛夫平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他说,中国人不分天下和国家,他们根本不知道他们的国家是国家,他们不知道他们的国家是在好多国家之间的某一个国家;另外他们不知道国家和朝廷的区别,所以奇怪的是中国到那时没有自己的民族,因为当时说“大清帝国”,而不说什么“中国”。虽然中国的历史已经包括几千年,人口众多,但是他们不知道他们住在什么国家。一个美国人好像也跟着梁启超说:“中国人如果谈历史的话,会用‘朝代’的概念,不会用‘国家’这个概念,没有‘历史’的概念,所以中国没有什么历史,不存在历史。”
还有一个外国汉学家,白鲁恂,他曾在香港的《二十一世纪》上发表过《中国民族主义与现代化》的重要文章。在那篇文章中,他的口气跟我的有点相似:
Nationalism is therefore a modern sentiment. Henc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iddle Kingdom Complex, or the concept of Han chauvinism should not be treated as the same thing as Chinese nationalism.
他说得很棒,为什么呢?因为他分得很清楚,民族主义是一个现代的概念,跟古代中国不一样。很多问题是因为太看重自己的民族,比如,我们认为德国人如何地好。如果将上面的一句话翻译成汉语的话,可以说:民族主义是一种现代的感觉,传统中国的那个中国意识,或者汉朝的沙文主义的意识根本不等于今天中国的民族主义。我自己觉得他这样说是很正确的。方维规的这篇文章的问题在什么地方呢?他界定Nation一词时,分不清楚传统的民族主义和现代民族主义的区别是什么。我现在无法使用我在波恩的个人图书馆,没办法查一下法国革命以前和法国革命以后民族主义的意义。我们今天说的现代性的民族主义来源于法国,法国革命以前没有什么所谓的现代性的民族主义。方维规说,中国早已经有过民族主义的证明在哪里呢?他觉得我们可以把《二十四史》看作一部表示民族主义历史的文献,还加上一句话,我们如果从《二十四史》来看历史的话,我们会发现《二十四史》里表达出来的民族主义意识比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的还古老。哈布斯堡是维也纳的贵族,到了法国革命以前,他们也是德国的皇帝。他们的历史大概是从11、12世纪开始的,很可惜方维规的依据基础是历史学家王尔敏(1927—)的论述,我自己觉得王先生的某些观点是颇值得商榷的。王先生于1976年发表了《“中国”名称溯源及其近代诠释》。载王尔敏著:《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台北: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447—466页。此书2003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出版了简体字版。他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国家的名称,有民族主义。根据我的了解,“中国”古代不是现代中国的意思,“中国”原来的意思是在中国古代包括一些诸侯国,可能包括四五个诸侯国,但是不包括所有当时的诸侯国和地区。另外,王尔敏说所有其他国家都有自己的名称,就是中国没有,所以别的国家称呼我们的名称我们都不要,比方说日本说“支那”,英国说China,等等。这点说明他不太了解历史,比方说我住在什么国家呢?我住在Deutschland,德国人在德语里说Deutschland,英国人说Germany,法国人说Allemande,等等。为什么有这些不同呢?因为英国人碰到了德国人,认为他们都是日耳曼人;但是法国人碰到了另外一个民族,因为德国不只有一个民族,德国的民族也是非常多的,现在分成几个,但是我们的来源是不一样的,法国人他们碰到谁就认为那是德国。所以德国之外的国家名称,跟我们自己称呼“德国”的完全不一样,这很正常,没有必要为了这个烦恼。中国说的“德国”这个译名大概跟Deutschland有关系,“德国”一词的翻译很可能是从荷兰人那儿来的。那么中国到了清末的名称是什么呢?“华夏”,这个词跟文化有关系:中夏、中华。有意思的是,现在中国的正式名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没直接用“中国”这个词,这点很耐人寻味。“民国”一词也是这样,“民国”好像也是“中华民国”的缩略语。方维规的文章在很多地方都令人思考,比如他说,中国古代把自己的人和外来的人分得很清楚,这一点我们可以跟古代希腊对比,因为古代希腊也是从文化来看外部世界的,比方说我们现在用的“野蛮人”一词可以翻译成Barbar,无论是英文、德文,还是法语都可以这样翻译。那Barbar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古代希腊balbein来的。balbein是什么意思?一个人能够说希腊话,但他说话的时候别人并不清楚他在说什么。这个可以和《孟子》联系起来,因为许行是楚国人,孟子甚至讥其为“南蛮舌之人”《孟子》卷5《滕文公上》,阮元校刻本。,意思是说话像鸟叫的南方蛮子。从语言、文化把自己的人与外面的人分得很清楚,这个观念无论是古代中国还是古代希腊都是值得思考的。在这里面,方维规找到一些民族主义现象。他说,清末有这类的口号,“保种、保教、保国”,因为当时俄国人、日本人、法国人、英国人来华之后为所欲为,所以中国人提出来要保护自己。这个说法没有什么可怕之处,我自己觉得是正常的,不一定应该跟我们今天可怕的民族主义联系起来,因为德国人在四十五年以前的民族主义太可怕了,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人基本上没有了民族主义的情绪,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在足球比赛的时候。所以在德国很少有人敢说他有什么民族主义的想法。
我还记得2008年的时候,奥运会在中国举办,很多中国人说自己多么骄傲、自豪,而在德国你只能批判,不能歌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国”,这个“中华”的概念可能和章太炎(1869—1936)有关系,章太炎认为“中国”应该是“中华”。方维规说,鸦片战争的后果问题不在于失败,而在于失败让中国人非常伤心,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观点,可以供我们思考。中国的历史学家范文澜(1893—1969)——我不太喜欢的一位学者——说中华民族从清朝已经有,王尔敏说中国最古老的民族意识是族类,这些观点是颇值得商榷的。方维规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学者,他知道概念是重要的、复杂的。如果我们要研究什么,应该先弄清楚一个概念的历史,所以他现在跟别的中国学者一起编辑什么概念史、观念史的文章,尽管这些东西在德国早已经有了。哲学家们、历史学家们编辑这类书,每一个概念的历史非常长也非常复杂,有的时候没办法把一个概念弄清楚。方维规说现在有人还是利用“民族主义”这一现象,因为“民族主义”帮助中国人实现Integration(一体化)。如果查词典的话,好像通过民族主义可以让社会和谐。此外,通过民族主义,统治者会说明他们做的都是合法的,legitimation,意思是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所以我们让你们自豪,你们会发现无论我们做什么都是对的。再有,民族主义也帮助人民和国家创造神话,创造文化上的象征物。比方说现在每年有人跑到一个地方去,说是祭祀黄帝的地方,但是黄帝真的在中国历史上存在过吗?如果真的有黄帝的话,那么他是神而不是人,所以在中国过日子的人都有一个祖先,中国的民族太多了。方维规提到一个法国学者雷楠,如果我记得对的话,此人也写过德国历史的书。有意思的是,最好的德国历史不是德国人写的,而是法国人、英国人写的,恐怕中国历史也是外国人写的好些。他说没有什么民族没有伪造过自己的历史,从德国来看完全是这样,到现在我们揭示我们的历史还有很多问题。比方说不少学者因为他们恨自己、恨德国、恨德国历史,他们想把所有在德国发生的历史跟希特勒联系起来,所以他们也伪造德国的历史,历史一般来说会有其自身的意义。方维规的文章可能是有道理的,也可能我们汉学家都是错的,因为波恩大学汉学系接替我的教授叫廉亚明,是一个真正的历史学家,他告诉我早在宋朝的时候,因为有了金代、西夏,还有辽代,那个时候中国人已经有过一种民族意识。他也写过几篇文章,我想方维规也可能参考过他的文章。
附录7.5
Ralph Kauz (1961—)
中文名:廉亚明。中文译名:拉尔夫·考茨。德国汉学家、伊朗学家。1989年他在德国慕尼黑大学以《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政党》(Die Partei der Islamischen Republik Iran)为题获得硕士学位。1994年他在德国班贝克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为《伊朗的政党和人口》(Politische Parteien und Bevlkerung im Iran)。2002年,他在德国慕尼黑大学获得教授资格,论文题目为《明朝和帖木儿帝国:其政治和经济互动的机会》(Die MingDynastie und die Timuriden: Chancen ihrer politischen und wirtschaftlichen Interaktion)。
1995—1998年,廉亚明博士获得德国洪堡奖学金到中国南京大学进行访学。2003—2010年,他在奥地利科学院。2010年6月,他被聘为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教授,并担任系主任。
廉亚明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历史,中国、中亚和伊朗之间的互动,环印度洋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史。近年对明朝与中亚的交流、明代中国的波斯文献等课题多有研究。他与中国、日本以及伊朗学界有着密切的学术往来。
不论如何,方维规提出了一个很麻烦的问题,恐怕不花十几年乃至二十几年的时间,这个问题是弄不清楚的。如果你们有机会跟他见面或者读他的文章的话,会丰富你们对中国的了解。我很喜欢跟他探讨问题,他很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