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如果不是从佛教的观点来看中国思想史的话,也会对外貌表现出一种我们不一定能接受的观点。比如如果一个女子好看,人们会将她看成倾国倾城。另外一种看法是,如果她漂亮,那她肯定是坏人,她的心必然是坏的。所以《西游记》里不少好看的女子,最后会变成妖怪。好像外貌美跟心灵美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似的,身体和内心是相互对立的。到了清朝以后,有一个很好的散文家李渔(1611—1680),他在《闲情偶寄》中的“声容部”分为四部分(选姿、修容、治服、习技)说明何为美人。他分美色为外在的美,人应该有一美态,同时应该有一种内在的美。有意思的是,作者说到了中世纪,《世说新语》的时代,不光女子可以美,男人也很可能是美的,或应该是美的。但到了宋朝以后,男人不应该再是美的了。因为最晚到了宋朝以后,内在的比外在的重要得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中国的绘画史、文艺史、艺术史找不到裸体画之类作品的原因。如果要说到裸体,我们应该从古希腊谈起。因为古希腊的艺术理想是外在和内在的统一,不可分离。所以通过身体,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人的精神是好的还是坏的。有意思的是,你们知道中世纪的人觉得丑的标准是什么吗?如果女人或是男人有蓝色的眼睛,那么他们是丑的;他们有黄色的头发,他们是丑的。所以如果从中国中世纪的审美来看的话,我完全是丑的,因为我有蓝色的眼睛。原来我的头发不是白的,是黄的。那么今天用的这个很难看的“丑”字,原来是怎么写的呢?“醜”,我不喜欢简化了的这个“丑”字,难看死了,谁发明了这么一个难看的汉字呢?原来“醜”是这样写的,就说明所有有鬼的东西都是丑的。
林克教授查了好多好多资料,其中很多观点我都是有所怀疑的,但这些也让我考虑了很多问题。她说唐朝的时候,女人不一定是今天所认为漂亮的、美的,最重要的是她们要有学问。在唐朝的青楼,男人宁愿和有学问的女人在一起,即便不一定很漂亮。无论如何,成书于元至正乙未十五年(1355)的《青楼集》夏庭芝撰:《青楼集》,收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1982年重印)第2册。,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不少男人他们喜欢身体有残疾的女人。所以林克教授得出结论说,到了中世纪以后,最晚到了宋、元以后,中国不再从外表来看人,也包括女人。他们从内在来看男人和女人。我自己也怀疑是不是真的是这样。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这就是一个新的观点。
那对中国的哲学家来说,为什么身体的“体”不那么重要呢?根据作者的说法,中国哲学更着重“气”,这点跟欧洲哲学不一样。所以中国的人类学和欧洲的很不一样。阳是内在的,阴是外在的,虽然是这样,但是阳和阴之间不可能会有等级制度。“气”从什么时候有的呢?另外,“气”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孟子所主张的意义呢?在甲骨文中,我们找不到“气”,但是在《诗经》中却可以找到。到了《左传》,“气”才有孟子主张的那个“气”的含义,就是“阳”的意思。因为在《左传》里头,“气”的意思是请客吃饭。在《论语》里,我们可以查到这么一个说法,通过“气”,可以满足我们的饥饿感。所以“气”也有吃饭的意思。如果你吃饭的话,你可以养你的身体。那我们如何把“气”翻译成德文呢?我们基本上用拉丁文Vis vitalis,汉语的意思是“生命力”。Vis是力的意思,Vitalis可以说是生命的意思,活着的意思。但是德文,我们也用一个古老的、一般人现在不太会用的词Odem。这个Odem可能是来自拉丁文,这是气、呼吸的意思,今天我们说Atem。如果我们再问,“气”这么重要的一个汉字,怎么可能在甲骨文中还没有出现呢?甲骨文有类似的字。作者说,我们今天用的那个“气”,上面有云彩。另外云彩和祈祷的“祈”有关系。因为人需要水,希望下雨,他们会祈祷神或是上帝,应该让云彩下雨。另外,当时有一种动物,名字叫“饩”。原来的“气”和宗教有密切的关系,那么“气”还会保留宗教性质吗?不一定。到了孟子以后,“气”是在志和心的概念之下的。如果“气”有的话,人在;如果“气”散的话,人死。对老子和庄子来说,“气”帮助人和所有的存在发生关联。
这本书中有一幅图画可以给你们看,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身”和“体”分析得很清楚,一部分和土有关系,一部分和天有关系;一部分是阴,一部分是阳,等等。在图画上,林克教授想说明除了身和体以外,还会有其他说法来表示人的身体。一个是我过去给你们介绍的一个字,就是“形”。但是她说,“形”虽然首先描写一个人的外在,但是同时它也可以描写一个人的内在。“体”也包括外在、内在在内,我们可以摸一摸,也可以抓住它。因为“形”和“体”我们都可以摸一摸、抓住它,所以它们都代表“阴”。另外,“体”允许我们提到,好像我们能通过我们的身体体验到;“体”也允许我们提“天”,好像“天”可以作为我们的身体似的。“形”和“体”不一样,“身”和德文的Leib差不多一样。“身”不一定是我们能够看得到的,“身”是我们内在能够感受到的生命与生命力。“身”和“生”有关系,这个“生”是什么意思,我等一会要专门谈一谈,现在可以简单地说这个“生”就是生长的意思。
林克教授说,这个“身”在英语中被翻译成Body,其实“身”在古代哲学的意思是“我”。对这一说法,我表示怀疑。因为到了宋朝,所有我们在古代汉语找到的“吾”、“我”之类的词,都表示我们的意思,不是“我”一个人的意思,表示几个人。另外在宋朝以前,人好像只能通过他自己的身体提到他自己。所以波恩汉学学派一再强调一个有身体的我,或是有身体性的我。但是林克说,不,“身”是“我”的意思,不是Body的意思。如果她是对的话,那我们真的可以相信她,“身”不是身体的意思,而是内在的东西。
有意思的是,好像林克教授也学过中医,所以她常常查阅中医词典。在中医词典里,对“身”下的定义是非常有意思的。但是现在我没办法给你们介绍,因为我这里没有这类词典的原文。这说明什么?如果我们真的要了解“身”和“体”原来的意义,也应该从中医的角度去理解。
现在再回到“神”和“身”的关系上来,“神”其实也会存在于人身上的某一地方。我们在古汉语中每次遇到“身”这个汉字的时候,都会有疑问,如何才能正确理解,往往不太清楚,怎么翻译,就更不清楚了。作者对“神”这个字的解释是非常有意思的。她说,首先,“神”代表一个死人的灵魂;第二,代表他可能还在的生命力;第三,代表他的意识,英文是Conscious;第四,才代表宇宙、上帝、大气——她常用Atmosphere这个词。
那作者如何分析“神”这个字呢?她说部首“礻”代表天,代表所有上面的东西,代表所有神圣的东西(secret, holy things),右面代表太阳光,说明“气”在生长。所以如果气在生长的话,会有水,而如果气在“弯申”的话,就会有鬼。鬼,她说,这个汉字难看死了。“归”,这个意思就是说死,就是说我们回家。回哪里呢?比方说,泰山。但是奇怪的是,为什么这个“鬼”和这个“归”有关系呢?因为这个“鬼”不是好的,它是坏的,而“神”却是好的,不是坏的。
作者最重要的认识是什么?首先应该这么说,古希腊哲学分析substance(本质)和拉丁文说的accidentia(非本质的)的东西。如果从哲学来看,substance是本身的,本体的,实体的;accidentia是外在的,额外的东西。比方说,我今天穿的衣服明天不再穿了,我穿的衣服代表accidentia这种非本质的东西;substance则是我今天是这样的人,明天还是,所以代表我的内在,是我的本体,我的实体。但是substance也会有物质的意思。或者说,道家对物质一点兴趣也没有。他们只对事物的“精”、“气”、“神”感兴趣。
中国人有两个灵魂:一个是灵魂的“魂”,这个“魂”和“神”、“阳”、“天”有关;另外一个灵魂就是他的“魄”、“鬼”、“阴”、“地”有关系。那么他们之间会有什么矛盾吗?我现在要给你们看一幅图,似乎说明他们之间不一定会有什么矛盾。你看,其中三个魂、七个魄,他们是对立的吗?好像不一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