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民生论
17631200000033

第33章 加快城区文化发展,增强闵行软实力建设(1)

加快城区文化发展,增强闵行软实力建设本文为作者承办2010年度中共闵行区委常委会重点课题成果的一部分,课题组成员赵根法、李丹、李伟等诸位同仁亦有贡献,特此致谢。

世博会的引领,大虹桥的拉动,闵行城市化进程的自身需要,叠加成一个如何加快城区文化发展,增强软实力建设的新课题。及时研究破解这个课题,就是要确立文化建设塑造城市灵魂的理念,形成以人为本的文化自觉意识,以文化认同引领社区家园建设,以文化亲民惠民激励市民生命绽放,集聚文化人才,焕发城市创新活力,凝聚城市精神,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公共服务能级,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塑造城区文明形象,在未来五至十年努力建成生态闵行、智慧闵行、多彩人文闵行,并逐步实现住在闵行、爱在闵行、乐在闵行的美好生活愿景。

根据区委常委会重要议题工作要求,我们从2010年3月起,由区委宣传部牵头,区文广局配合,邀请区政府办公室、区发改委,以及上海社科院、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单位和部门的研究人员参与课题组调研,按有关规定,拟订、上报课题调研工作计划书。委托上海交通大学民意与舆情调查研究中心,对本区范围内18岁以上常住人口成比例抽取1000份以上有效样本(实际抽取1200份,获得有效样本1035份),覆盖全区北部、中部、南部、东部地区,进行登门入户实地调查。经过历时三个月的数据采集和一个月的数据分析处理,完成《闵行区市民文化需求状况调查报告(2010)》,对闵行市民群众文化需求状况初步形成了一系列可以量化分析的数据。

与此同时,课题组就闵行文化软实力建设和“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拟订专项咨询议题,分别召开了有本市专家学者、住在闵行的专家学者、工作在闵行的白领群体参加的多个咨询研讨会,广泛听取不同层级的专家学者和社会群体的意见建议。另外,课题组就具体文化政策设置,先后与区发改委、人保局、财政局、规土局、统计局等部门开展横向联合调研,合力推进文化发展繁荣的有关政策措施研制和完善。

一、 闵行城市文化发展现状与软实力建设新问题

相对于硬实力的经济实力和城市基础设施而言,城市软实力就是城市魅力,主要体现为一种城市品质和生活质量,及其吸引力、感召力。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城市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判断一个城市或城区文明水平和历史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是文化软实力。

在闵行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历届区委、区政府都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文化投入逐年增加,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发展所占经济产值不断增加,文化市场繁荣有序,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市民生活幸福感总体评价良好。随着“农村城市化”向“城市现代化”迈进,城市建设主要由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市民群众对于城市品质提升和生活质量提高的美好意愿日渐上涨,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新课题越来越突出。

(一) 经历急速城市化进程,市民文化需求增长旺盛

二十年不到的时间1992年9月26日,《国务院关于上海市设立新的闵行区的批复》(国函〔1992〕130号),同意撤销上海县和闵行区,设立新的闵行区,区人民政府驻莘庄镇,以原上海县和闵行区的行政区域为新的闵行区的政区域。,闵行经历了急速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率从最初的48%迅速增长到92%。城市化率,是指非农人口占户籍人口总量的比例关系。这是目前学术界普遍使用的城市化标准,鉴于闵行发展实际,除了人口因素外,还应该考虑城市形态因素。这是闵行区域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特殊时期。一方面是迅速导入的人口,相对陌生的环境,对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提出巨大的需求和高额的期待;另一方面是城市功能规划不尽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效能不高。两相碰撞,市民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就显得更加突出。上海交通大学民意与舆情调查研究中心调查结果显示:

第一,当前市民群众对闵行文化环境总体评价为中等偏下水平。其中有2.6%的人认为“非常发达”,有29.5%的人认为“比较发达”,占57.6%的大多数人认为“一般”,还有10.2%的人认为“比较落后”。后两项相加,有67.8%的人认为闵行文化环境“一般”及以下。

第二,现有文化设施的品质和品位,难以更好地满足市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市民群众对公共文化设施的拥有和评价情况,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室)、阅报栏、体育健身和公共图书馆(室),反映较少且评价较差的是: 画廊(美术馆、收藏馆)、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公益网吧等。拥有和评价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说明对于公共文化设施拥有就能带来好的评价。市民群众在这些公共文化设施中的文化消费,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室)、阅报栏和公共雕塑(绿化景观),排名最后三位的是: 画廊(美术馆、收藏馆)、公益网吧、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这些结果相互印证,彼此逻辑一致,说明评价较差与不消费之间有相关性,评价较好与在闵行消费有相关性。市民群众对经营性文化设施拥有并消费情况依次为: 棋牌室、书报亭(书店)、网吧;相对贫乏的依次为: 剧院、休闲旅游场所、文化艺术培训机构。与此同时,闵行居民在外区文化消费最多的依次是: 电影院、剧场(文艺表演)、休闲旅游场所,后者主要是画廊(美术馆、收藏馆)和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两相对照,闵行市民群众给予评价较差而消费较少的公共文化设施中,有较高品质和品位的画廊(美术馆、收藏馆)和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恰恰是在外区消费排名最高的两个,说明闵行区现有文化设施的品质和品位都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第三,闵行市民文化消费能力和需求意愿都非常可观。有95%的调查对象人均月文化消费支出金额在176—224元之间,约占生活消费比例的10.87%,约占月收入的7.76%。取其中间值,按全区200万人口计算,每个月的文化消费总额大约4亿元。另外,95%的调查对象文化消费意愿支出金额人均月233—298元之间,可以占到生活消费比例的12%左右,可以占到月收入的8%左右。这意味着,闵行居民文化消费总额每月至少还有增长1亿元的潜在可能。进一步分析显示,收入高低对于文化消费水平有明显差别。最高收入(月收入3万元以上)居民目前的文化消费仅占其收入的4.7%左右,而其预期支出可以达到10.43%。而目前居民在闵行的文化消费却处于一个比较低档的水平状态,主要是报刊阅览和体育健身,以及棋牌娱乐等简单信息范畴。其品位内容比较贫乏,品质内涵比较狭隘,需要随着深度城市化建设加以改进提高。

第四,在关于闵行城市文化软实力制约因素问题中,市民群众认为排名前三位的依次为: 文化设施总量不足、市民精神文明素质有待提高、文化设施分布不均衡。

当土地存量资源越来越少,经济发展节律放缓,市民群众对于城市品质和生活质量提升需求不能得到及时满足,各种社会矛盾因素就不断凸显出来。近年来,频繁出现的突发性事件和群访事件,很多都是由个别的、偶然的市民利益纠葛,迅速转化为社会群体矛盾事件。在平息这些矛盾事件过程中,我们反省其深层社会历史原因,认为进一步加强城市功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级,针对人口导入区的特点,满足市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是闵行城市现代化建设必须破解的难题。

(二) 人口导入特征明显,公共文化服务能级亟待提升

承接大量导入人口,是闵行急速城市化的结果。让外来导入人口尽快融入熟人社区生活,让失地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持续获益,进而让每一位闵行人在城市化进程中持续获益,生活体面且有尊严,这是闵行城市化发展的终极目标。持续获益,不仅仅是物质经济利益,而且更有精神文化生活指向。

据统计,1992年闵行人口约51万,主要是本地人口。2009年底闵行常住人口约213万人,大多数是外来导入人口,其中持居住证的外地人约98万,外籍人约6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不足0.5万人。持居住证的外地人和外籍人与本地人口之比约为1∶1,远远高于2008年全市持居住证人口与本地人口之比1∶3。户籍人口中也有导入型的新闵行人。所以,新闵行作为上海近郊人口导入区特征明显。这些导入人口选择闵行作为居住地的原因,认同度最高的依次为: 绿地公园、房价适中、交通便捷。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大量人口导入,一大批高知人群、白领群体、海归人士,选择闵行,居住闵行,成为闵行城市化进程人口结构的一大特色。他们在人口总量中所占比例不大,但是其背后所依托的社会资源广阔。他们在公共事务中往往发挥意见领袖作用,表现出比较强烈的权利意志和浓厚的参与意识。他们对目前的城市生活管理服务和文化环境抱有很多期待,甚至批评意见。他们中的许多人仅仅居住在闵行,而工作、交际、文化休闲消费和思想感情寄托往往不在闵行。

在对闵行文化环境总体评价中,导入人口学历不同、迁出地不同影响评价结果。文化程度越高的居民,对闵行区的文化环境水平评价越是趋于一般。从外省市导入的,对闵行文化环境评价最高;在闵行区工作的,评价居中;从上海中心城区导入的,评价最低。

调查中我们还发现,这些白领和高知人群对闵行很多文化产业设施和公共文化设施,尤其是一些文化旅游设施,表现出相当浓厚的兴趣,遗憾的是没有信息沟通和文化参与路径。对于习惯通过网络获取文化生活服务信息的白领人士,他们觉得现在闵行区缺乏一个功能完备的“闵行文化生活服务网”,希望政府主导,开辟一种有效便捷的社情民意信息渠道,在参与中共享,在对话中交流,在多元互动中增进认同,形成共识。

当外来导入人口逐渐成为居民主体,如何让这些居住者心悦诚服地转变为闵行居民?如何让本地农民心甘情愿地转变为城市市民?如何让闵行人成为一种值得骄傲的身份认同?如何让农村管理模式及时转变为有效城市管理服务?特别是与居民发生直接利益关系的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如何在城市管理的方式方法、体制机制、思想观念上进一步调整和更新,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也是闵行城市现代化建设必须破解的难题。

(三) 大虹桥,大紫竹,城市文化发展历史性机遇和挑战

上海世博会后,大虹桥,大紫竹,为闵行城市现代化进程启动了新的引擎,也为闵行城市文化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和严峻挑战。进入后GDP时代,如何迅速响应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观念引领,积极回应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开启长三角城市一体化新格局,主动接应虹桥商务区开发建设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的功能辐射,打造具有国际水平、上海特色、闵行地标的国际文化园区,加快城区文化发展,增强软实力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难题和历史使命。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主体部分在闵行,这是机遇,也是挑战。高速铁路开启长三角城市一体化时代,单个城市的地位影响,直接取决于其在长三角城市集群中的功能作用。搭建国际化平台,提供文化、教育、医学等社会事业服务,是闵行依托虹桥商务区建设,确立自己的优势地位,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因为这些社会事业,需要人才、科研、学术的国际化环境背景作支撑,是其他周边城市无法满足,而闵行可以引进、汇集、整合、打造的。大浦东,大虹桥,连接成上海城市文化发展的中轴线。处在中轴线西端的闵行,只有形成具有强大吸引力、感召力的城市区域中心,才能不被穿越而过。

从“紫竹科学园区”到“紫竹国际创新港”,依托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优势,发挥科技园区、大学校区和城市社区“三区联动”效应,形成大紫竹发展战略,为闵行南部地区城市文化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和挑战。国际创新港,不是高科技创新一枝独秀,而是创新人才、创新文化、创新城市、创新社会的齐头并进,迫切需要相应的现代化城市环境和国际文化支撑,需要破解以往科技园区开发模式所造成的城乡二元结构。让一流的人才做一流的事业,集聚在一流的城区,创造一流的业绩,是大紫竹发展的目标方向和评判标准。

此外,浦江地区承载国家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任务,为统筹城乡发展,探索创意产业与乡村田园嫁接,建设生态宜居新市镇,带来闵行东部地区新的发展动力源。

大项目,高起点,新机遇,新挑战。如何在农村城市化基础上,抓住新的历史机遇,开辟更多的公共文化空间,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更加周到的文化服务?如何让城市文化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让文化自觉成为一种普遍意识,在城市自然景观呵护、历史景观保护和人文景观维护上,打造地方特色、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城市新形象?如何让经济闵行发展为文化闵行,让居住闵行发展成生活闵行,让智能闵行发展为智慧闵行?这些都是闵行城市现代化建设必须破解的难题。

二、 增强闵行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方向路径

城市现代化不仅仅是高楼林立,市场繁荣,交通发达,更应该是各种资源的集聚地,是理想主义的实现地,是创造精神的迸发地。处在从农村城市化向城市现代化发展转折时期,增强闵行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方向路径,就是要在改革开放取得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凝聚城市精神,完善城市功能,塑造城市形象,确立文化民生的发展理念,形成以人为本的文化自觉,用文化认同引领社区家园重建,用文化亲民惠民激励市民生命绽放,用文化人才集聚焕发城市创新活力。逐步实现建设绿色生态家园,打造低碳与实力闵行;建设数字智慧家园,打造时尚与魅力闵行;建设多彩人文家园,打造创新与活力闵行的愿景目标。

(一) 凝聚城市精神,增进文化认同,引领社区家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