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媒体时代的文化批评
17632400000015

第15章 奉贤“贤文化”建设与发展纲要(2)

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加大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力度已经成为各城市的共同追求,根据城市本身的基础与特点制定出城市的文化发展目标与规划,已成为城市发展的趋势:无锡市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建设文明无锡,打造文化名城”;重庆市提出“2010年,重庆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和综合实力居西部地区前列,为建成与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相适应的文化中心打下坚实的基础;2020年,基本建成与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相适应的文化中心”;南京市提出“把南京建设成为位居全国前列的文化强市,具有较强文化竞争力、亲和力和辐射力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市提出“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与建设小康徐州、实力徐州、和谐徐州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新格局”,“突出‘汉风楚韵、情谊徐州’的文化个性,把我市建设成为淮海经济区区域性文化中心,文化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北京朝阳区提出“把朝阳区建成与经济地位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首都文化强区”,“建设成为北京文化创新的基地、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时尚文化展示的窗口,体现时代精神和传统文化精髓的现代文化中心”。

各城市和区域都将城市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置于全球化的背景中,思考城市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奉贤区位于上海市西南部,面积为704.94平方公里的滨海城区,其城区发展与整个上海市的发展密切相关,根据奉贤区本身的区域特性,考虑与确定奉贤区本身的文化发展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弘扬“贤文化”为抓手,传承历史文化的传统,建设“贤文化”,将奉贤区建设成为见贤思齐、民风淳朴的现代文化新城;根据滨海城区的特点,打造“闲文化”,将奉贤区打造成休闲旅游度假郊游的滨海旅游圣地,将奉贤区建设成为黄浦江畔杭州湾边的黄金海岸。

三、“贤文化”的特性、范畴

我们大致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界定“贤文化”的特性和范畴。

(一)道德伦理的“贤文化”:社会行为规范从总体上看,“贤文化”具有更多道德伦理的价值判断色彩,是在传承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基础上,融汇现代人文精神,在强调德才兼备中突出精神文明。古人常常说“贤圣”,其实“贤”与“圣”不同,“圣”常常指品格最高尚、智慧最高超者,如孔子、孟子这样的圣人;而“贤”则指有德行、有才能者。圣人往往为高尚、高超者,常人往往难以做到;贤者常常指德才兼备者,百姓往往能够仿效。儒家文化传统中的道德伦理仍然是现代社会中应该传承的美德,这成为“贤文化”道德伦理的基础,成为人们社会行为规范的基本准则。孔子的学生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种尊奉贤人、孝顺父母、侍奉君主、诚实交友的态度,成为一种基本的道德伦理。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孝顺父母、尊敬长者、诚信待人、爱护众人、亲近仁者成为一种为人处世之道,也是现代人应该遵循的道德伦理。

作为道德伦理的“贤文化”是传承了儒家文化优秀的传统,是现代社会中一种行为规范,孝敬父母、尊重长者、讲究诚信、乐于助人,这是一种与法律制约不同的规范。在强调德性的同时,仍然有着对于才干的器重,注重学而时习之,注重发奋图强、增长才干,在“敬奉贤人、见贤思齐”中做现代社会中的贤者。

(二)修身养性的“贤文化”:自我精神修养儒家文化传统注重修身,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体系中,修身为本,修身为重。因此孔子的弟子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第一》)在不断反省自我中,求得道德修养。因此孔子提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第四》)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其实是一种自我精神修养的境界,当代社会推选表彰道德楷模的意义也就在于此。孔子的学生子贡在说到孔子的学问时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第十九》)他强调贤者在为学中善于抓住大的方面,善于时时处处学习。“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关心法令制度,小人贪图私利)等,就将君子与小人作了区分,在推崇君子的作为中注重修身养性,注重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作为修身养性的“贤文化”在传承儒家文化中,融入了现代社会的人文内涵,在注重敬贤、奉贤、学贤中,强调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文化修养、精神境界,从而形成见贤思齐的社会风气。

(三)关系和谐的“贤文化”:调和人际关系和谐社会的追求是利国利民的国策,在疏解社会矛盾中推崇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贤文化”的提倡是注重调和现代人际关系的策略。孔子的学生子张说:“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论语·子张第十九》)子张认为君子应该尊奉贤人,也能容纳普通人,褒奖好人,怜悯无能之人,这就构成了以尊奉贤人为重的和谐氛围。孔子说:“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论语·宪问第十四》)贤者避世、易居、躲避脸色、避开恶语,这虽然是一种无奈之举,但是却成为一种避免矛盾、化解矛盾的策略。孔子甚至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第十五》)提出为贤人服务、与仁者交友即为仁道。孟子说:“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孟子·离娄上第七章》)他提倡上下互敬、贵贵尊贤,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

作为关系和谐的“贤文化”,在传承儒家克己复礼中庸之道中,熔铸进了现代社会的典范意识,在敬贤、奉贤、学贤中,形成上下互敬、贵贵尊贤的风气,构成现代社会和睦和谐的氛围。

(四)生活形态的“贤文化”:现代生活方式“贤文化”的建设应该努力形成人们的一种生活形态,成为人们乐于服膺的文化方式,在见贤思齐中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意识。孔子十分推崇他的学生颜回的生活态度,他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第六》)颜回这种身居陋巷自得其乐的境界,被孔子推崇为“贤哉”。孔子甚至赞赏这样的人生方式:“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第一》)吃饭不求饱,居住不求奢,办事敏捷,说话谨慎,学习道德高尚者,改正自身缺点,这成为孔子所推崇的生活方式。其实孔子所赞赏的是一种在工作学习上严要求、在生活条件上低追求的境界,这种境界成为人们在事业上发奋的动力。

在提倡“贤文化”的今天,我们不仅应该弘扬颜回身居陋巷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不仅应该弘扬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的人生境界,更重要的是应该营造一种有品位的文化生活。这是一种与文化建设繁荣相关的生活追求和境界,在学贤人、说贤话、做贤事的追求中,形成生活形态的“贤文化”。

(五)“贤文化”的建设:如何着手贤文化的建设“贤文化”的建设并非只是奉贤区领导的事情,而是广大干部群众共同的事情,只有文化繁荣与发展了,奉贤区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在“贤文化”的建设中既应该发掘奉贤区的历史文化传统,也应该面对奉贤区建设与发展的现实,结合每个人的实际开展“贤文化”的建设。

1领导干部在“贤文化”的建设中,提倡尊贤容众、廉洁奉公的作风。领导干部在执政中,应该尊重贤者、任用能人,不能放纵小人、任人唯亲;应该服务民众、以民为本,不能欺凌百姓、有违民心;应该正直清廉、宽厚待人,不能谋取私利、中饱私囊;应该秉承公心、严于律己,不能滥用职权、妒贤嫉能。

2平民百姓在“贤文化”的建设中,提倡以贤为范、重礼行善的风气。平民百姓在处世中,应该见贤思齐、奉贤学贤,不能放任自我、有悖人伦;应该见不贤而内自省,有是非之心,不能不孝不悌、无诚无信;应该以礼为先、谦恭好礼,不能唯利是图、混淆是非;应该仁爱厚道、乐于助人,不能你争我夺、人情淡漠。

3青年学生在“贤文化”的建设中,提倡温故知新、修身正心的作为。青年学生以学为本,应该勤勉学习、敏而好学,不能得过且过、不求甚解;应该既传承旧传统,又学习新知识,不能无视传统、两耳塞听;应该注重道德修养、富有仁义之心,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应该光明磊落、守身以正,不能投机取巧、追名逐利。

在“贤文化”的建设中,人们应该在注重“贤文化”尚德重才的内涵时,根据人们的不同身份不同层次,开展敬贤、奉贤、学贤“贤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奉贤区的文明程度和文化水平,真正促进奉贤区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四、“贤文化”的建设发展规划

自2007年奉贤区委、区政府提出“贤文化”以来,在一系列有关活动的推进中,“贤文化”已逐渐获得了人们的认可与推广。在今后“贤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中,应该继续加强理论探讨、宣传推动、总结研讨。

(一)理论探讨、规划制定

在“贤文化”的推动中,奉贤区委、区政府曾经举办过几次有关的研讨活动,对于“贤文化”的概念、内涵、推广等方面展开过比较深入的研讨。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进一步深入理论探讨,不仅从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等方面展开研究,也应该结合现实从如何深化“贤文化”的现代色彩、地方特色、人文内涵等方面,展开研究。我们认为“贤文化”的深入研究可以分几个方面:1.“贤文化”历史文化研究。发掘与梳理奉贤历史上的文化传统,对于文化名人、文化艺术、文化遗址等展开深入研究;2.“贤文化”现代意义研究。在继承弘扬文化历史传统中,如何融入“贤文化”以现代色彩、人文内涵,将“贤文化”与现代人的文化需求、生活形态结合起来;3.“贤文化”走向世界研究。在全球化背景中,思考如何发掘“贤文化”的地域色彩、民族特色,如何将“贤文化”不仅推向全国,还推向世界,扩大“贤文化”的国际影响与声誉。因此在“贤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制定相应的规划,根据不同时期设定不同的要求和任务,使建设“贤文化”不仅是政府的规划,也是百姓的愿望;使“贤文化”不仅在奉贤区有影响,也使其具有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

(二)宣传推动、扩大影响

“贤文化”的提出是与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代表大会提出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合拍的,虽然在“贤文化”提出两年多来已经有了相当的影响,但是在总体上“贤文化”只在奉贤区内,而并未在上海市乃至全国形成气候。“贤文化”的宣传推动可以分为几方面:1.奉贤区内的宣传推动。在奉贤区展开各种各样的活动与宣传,让“贤文化”深入人心,让“敬奉贤人、见贤思齐”的传统成为一种风尚;2.上海市的宣传推动。在“贤文化”的建设中,应该加大“贤文化”在上海市的宣传,让“贤文化”走出奉贤走遍上海,使“贤文化”成为海派文化、上海文化建设中的有机组成部分;3.全国的宣传推动。在“贤文化”的建设中,应该努力让“贤文化”走出上海走向全国,可以策划多种多样的方式,包括组织全国性的文化研讨会、全国性的文化演艺活动等,让“贤文化”的声音在全国响起来。4.世界的宣传推动。在“贤文化”的建设中,应该加强“贤文化”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研究整理,在让“贤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尤其应该注重将一些具有奉贤地域特色的物质文化产品融入“贤文化”的内涵,在打造奉贤的名牌产品的同时,努力将“贤文化”内涵与文化品牌结合起来,让“贤文化”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三)总结研讨、促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