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云峰、梁文波在《2006再看汉诺威——谈世博会场地后续利用问题》的开篇对于汉诺威世博会6年后的园区作了如下实地考察的描述:从轻轨站出来,首先看到的是入口处的步行天桥。巨大的广场、密集的灯柱阵列与三三两两的游客形成鲜明的对比,显得格外冷清。通过天桥来到世博广场,还是一片缺少人气的景象。大型场馆空置在那里,中心广场空无一人。除了具有现代外观的建筑,这里很少有吸引我的东西。步行在建筑之间,感觉这里少了德国城市街道特有的那种浓郁生活气息,看到的只有封闭的建筑和几间无人的咖啡厅。
沿着联合林荫大道,来到世博会西区700多米长的波浪型绿带公园。绿带两边是世博会的各国展区。当年的展馆有的被拆除,有的被保留了下来。保留下来的展馆部分由于完全丧失了功能,长期空置又缺少必要护理,显得锈迹斑斑、破败不堪。部分虽然经过改建,但是由于地区缺少人气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也显得十分苍凉萧条。只有大道中心的绿带给这片区域保留了一点生气……看着这片“世博遗迹”,心中感慨颇多。显然汉诺威在世博会场馆后续使用上步履维艰,土地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实现,大批展馆废弃闲置,场馆的改建由于缺少投资也进展缓慢。唯一可以让人兴奋的是世博会东部展区,东区是由原有的展会用地改建而来的,现在仍然保持着原有的功能,不时举办一些重大的国际展会。整个世博会场地,在没有展会时犹如“空城”一般。 德国汉诺威文通公司总裁梁雨霞在《世博会修建场馆规划应当吸取德国汉诺威的教训》中描述:这里是德国汉诺威地区的世博园东区,曾经是各个国家展示形象的地方,如今,西班牙馆、丹麦馆、荷兰馆、土耳其馆、立陶宛馆……依旧空关着,水电不通,荒草萋萋。
曾经辉煌热闹的汉诺威世博会成为了场馆空置、锈迹斑斑、荒草萋萋、人烟稀少、苍凉萧条的“空城”,这是让人难以预料的。汉诺威世博会的后续开发利用到底存在着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于上海世博会园区的后续利用有着怎样的启示?
(一)远离生活区,使园区缺乏人气。作为会展之都的汉诺威,在世博会园区的规划中,其中90公顷是利用原有的贸易展览会场址,在园区整体构想与后期开发中,都没有将生活区规划在内。在设计中将新建的生活区定于世博园区之外,而在世博园区与生活区之间又有高速公路的阻隔,形成了展区与生活区隔绝的状态。在世博会后,汉诺威世博会园区依然延续着国际会展中心的定位,完全未将生活区的融入考虑在内,既没有市民入住的小区,也没有办公、商业、餐饮等设施与功能的融入。虽然世博会东部展区延续了原先的会展功能,不时会举办一些大型会展活动,但是会展一结束,展区便成为人去楼空的荒凉空城。虽然在世博会构想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但是在世博后的开发利用中,却缺乏对于“人”的关注。
(二)会展的定位,使园区缺乏活力。汉诺威世博会园区160公顷的场地中,90公顷是利用了原会展区改造扩建,新设展区为70公顷。汉诺威在2000年世博会上的会展布局和城市规划上,有诸多富有创意和精心独到的策划。在汉诺威已具有相当完备的国际会展中心的基础上,汉诺威世博会后期发展的规划基本定位于国际会展中心,在整体设计中又缺乏配套的居住、商业、办公、娱乐等设施。在单纯的会展功能的设定中,却忽略了园区后期开发的多元性,忽略了诸如商业、休闲、娱乐、餐饮等功能,在单调的功能设定中,使园区缺乏活力与生机。虽然会展时期会吸引大量人流,会展结束,整个地区就冷冷清清,失去了活力和人气。
(三)场馆求新颖,缺乏长久实用性。在世博会期间,各国的场馆新颖别致争奇斗艳,无论是外观的设计,还是材料的运用,或色彩的选择,都呈现出追求新奇、强调创新的特点,使世博会几乎成为建筑的博览会。在诸多场馆的设计建造中,往往缺乏对于后期开发利用的考虑。在世博会后诸多被保留下来的场馆,往往由于其奇特的外观、空阔的空间,使整个场馆缺乏实用性,过高的改造成本和过大的改造规模使这些场馆的后续改造缺乏可能性,以至于诸多保留的场馆不利于开发商的改造、租赁和出售,这些场馆便被闲置和荒废在园区中,成为世博会后期开发和利用中的一个疤痕。某些被保留的场馆,虽然仍然被租用,但是由于巨大的场馆的高昂费用,也往往令租赁者望而却步,使得某些场馆难以被租用。
然而,汉诺威世博会园区的后期开发并非一无是处。由于每年举办世界计算机技术展览会,汉诺威世博会园区吸引了诸多信息产业及媒体行业公司的落户,世博会公园改建成颇具规模的多媒体职业学校。不少展馆成了公司的产品展厅、办公室、开发研究中心。大众汽车公司、宝马公司租赁了有关的场馆,瑞典的宜家家居集团租赁了露天停车场,“世博鲸馆”维修一新后,成了教会的活动场所。
德国汉诺威市市长施马尔施蒂克说:“我们关于城市开发的论点是:城市真正的开发是在世博会以后。”《世博会的举办和城市的发展——施马尔施蒂克博士9月2日在同济大学的讲演(节选)》,《文汇报》,2002年9月16日。
这大概是汉诺威市市长的肺腑之言,汉诺威世博会的经验与教训都应该成为我们的借镜。
三、上海世博会园区场馆的后续利用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注册报告》是一份关于上海世博会整体实施方案的法律文本,其中设定了上海世博会场馆后续利用的初步计划。注册报告提出“世博会场址将成为21世纪初上海城市又一具有标志性的中心区域,并具有现代化国际性文化交流和商务服务中心的功能,将成为特大型城市中心城区开发和再造的典范”。报告规定了世博会后续利用的原则:(一)服务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的原则;(二)服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原则;(三)“国际贸易功能区”地段特征原则;(四)经济技术可行性原则;(五)弹性原则;(六)城市文化延续与复兴原则。在如上原则规定中,考虑上海世博会场馆的新建与改建。
注册报告努力遵循国际展览局的规定和历届世博会的惯例,提出所有的外国国家馆均为临时性建筑,在世博会结束之后分配给参展者的场地应恢复其原状。充分关注到部分国家建造永久馆的良好意愿,在考虑后续利用的合理安排中,同有关参展方在具体参展事务的磋商中认真协商永久馆事宜。
在注册报告中已决定保留的场馆具体为:
A片区的中国馆将永久保留,成为中国与国际展览局合作举办2010年世博会的标志。
B片区的主题馆为世博会期间的临时性建筑。公共活动中心会后将成为一流的大型会议中心。演艺中心在会后将继续作为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保留。
D片区的江南造船厂原址保留建筑群,将结合后续利用规划,改建为以大型工业博览展示和文化交流为主导功能的近代工业博物馆。
E片区的世界博物博览馆及其附属设施在会后将留给上海一个世界级的文化和展示研究中心。
世博村综合已有的建设现状和景观现状,充分考虑后续利用,规划定位为以酒店式公寓功能为主,服务设施配套完善,综合商业、旅游、娱乐休闲等各种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性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