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绩(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仕隋为秘书省正字,出为六合县丞。入唐后,官待诏门下省。曾为太乐丞。不久,弃官归隐。
他的诗多写山水田园,受阮籍、陶渊明的影响较深。诗风清新朴素,流畅自然,对后来唐诗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王无功集》五卷。
情景交融寓意深刻
——读《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是唐初诗人王绩最为人所称道的一首五言律诗。由于王绩的诗文向无编年,此诗的写作年代难以确考。从内容上看,可能是诗人于隋炀帝大业十年(614)挂冠归田后所作。诗写的虽是田园景色和诗人的闲适生活,却隐含着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和对乱世的关心,全诗带有深沉的伤感情绪。
首联的前一句“东皋薄暮望”即点题。“东皋”,在今山西省河津县,是诗人的故乡。“皋”,水边高地。“东皋”二字,点出所望之地。“薄暮”,即黄昏。这里写明“望”的时间。薄暮降临,笼罩原野,显得十分沉寂。后一句“徙倚欲何依”是写望中所感。“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则表明心中无所着落。诗人在暮色茫茫之中,对着旷野眺望,不禁感到一片寂寥,孤独无倚。此情此景,不免使人神伤。
首联紧扣“野望”诗题,望中有景,景中有情,为后文写景抒情渲染了环境气氛。
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两句,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写尽了秋景的荒凉、冷落:秋风阵阵,树叶枯黄,随风凋落;落日的余晖斜照着一座座秋山。这里,诗人用了“树树”、“山山”的叠字,就使悲中更见其悲了。诗无达诂,诗人这里是寄情于物了。这万物凋零、余晖残照的景色,不正是隋末衰乱时局的影像吗?面对这幅图景,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感伤自然可想而知,故而“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两句,由写景转为写人:在这萧瑟寂寥的原野上,忽见牧人赶着牛群,猎人带着所获的禽兽骑着马回来了。诗人所写景物,是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直到把读者的视线和注意力引到牧人和猎人身上。这两句明为写人,实为写景,暗藏一个“晚”字。夕阳西下,天色已晚,行人匆匆而归,这就愈发使人感到凄凉了。
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两句,表现出诗人对时局的关心。《诗经·召南·草虫》:“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薇,多年生草本植物,嫩苗称巢芽,可作蔬菜。又《诗经·小雅·采薇》首章:“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狯狁之故。不遑启居,狯狁之故。”王绩这首诗尾句的“长歌怀采薇”,是联想到《诗经》中关于“采薇”的片段,借以抒发其怀才不遇的感慨。也有人认为采薇是用伯夷、叔齐反对周武王伐商,商亡后,他们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充饥度日的典故,寄慨于隋室将亡。笔者个人认为这两种意思都包括在内。诗人在《晚年叙志示翟处士正师》一诗中曾写道:“中年逢丧乱,非复昔追求。失路青门隐,藏名白社游。”其“丧乱”指的就是隋末大乱。诗人的第一次归隐,就是因为隋末政治的昏暗和自己怀才不遇。这首诗写于归隐之后,正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忧伤和对乱世的深切关注。
这首诗在表现艺术上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情景交融,寓意深刻。诗中描写黄昏时的风光,蒙有一层暗淡的色彩,与诗人怀才不遇的郁结、苦闷心情相一致。字里行间,暗示着隋末动乱的时局,时代的脉搏隐约可见。可谓借景抒情,含而不露。
第二,诗的情调虽然消极低沉,但诗中所展示的农村景象却较为开阔。尤其是颔联两句,写景如画,创造出一种悲凉浑厚的意境,腹联两句以人衬景,内容充实,寓有生活气息。
第三,全诗语言质朴,风格古雅,而且对仗工稳,格律完整,在唐初诗坛上,确是一首难得的五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