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海派书画艺术散论
17633100000052

第52章 海派三杰师情友缘

海派三杰师情友缘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时节,为纪念辛亥革命胜利一百周年,“辛亥元老,海派巨擘——王一亭书画艺术展”在林木葱郁、古朴典雅的浦东陆家嘴吴昌硕纪念馆举办,此乃海上艺苑的一件盛事。

王一亭(1867—1938),本名震,字一亭,号“白龙山人”,海派书画领军人物之一,当年与吴昌硕并尊为“海上双璧”。此次展览整体性地展示了王一亭书画作品的艺术风貌,取法高迈,气象宏阔。有花卉、鸟兽、山水、佛像、人物等,特别是其中一幅立轴《缶翁小像》,颇引人注目。画面上几杆劲挺疏朗的翠竹气势轩昂,婆娑的绿叶似在迎风摇曳。翠竹后,面容慈善、神气安闲的吴昌硕(缶翁)老人正身穿竹布长衫,手持蒲扇临竹而立。好一幅翠竹消夏图,颇有魏晋之际竹林七贤之风尚。

缶翁小像

《缶翁小像》上的题跋诗文,更是保存了一段温馨真挚而弥足珍贵的丹青翰墨之情。在画的右上方,王一亭以秀逸矫健的笔墨写道:“修竹数竿,任先生遗墨,清风习习,亟貌缶翁其中,距先生落墨时已廿易寒暑矣。回首师门,清泪盈睫。甲寅秋七月客春申浦上,王震谨记。”而在画的左下端,吴昌硕以苍劲老辣的行草题曰:“岂敢侪嵇、阮,清风满竹林。天心容月抱,老态作书淫。醉合吞湖海,愁真贯古今。为谁南斗倚,秋兴不须吟。画中之竹,廿年前伯年先生所作,一亭王君为余画像其中,呼之欲出。一亭,余友也。先生在师友之间也,道所在而缘亦随之。甲寅秋七月,老缶题记,时年七十有一。”

由此可见,此幅《缶翁小像》乃海派三杰难得的书画之佳作。虽然其穿越了廿年的春花秋月,但三位大师之情,依然历久弥新,令人感叹不已。时在甲寅,为1914年,王一亭48岁,吴昌硕71岁,画上翠竹为一代海派书画前贤任伯年之遗墨,笔致简洁洗练、爽捷灵动,尤其是所撇竹叶,遒劲酣畅,如金错刀,有金属之质感。而王一亭所作缶翁造像,面容画得相当细腻精微而栩栩如生,人物的眼神是那么地淡定悠然,十分传神地表现了缶翁那种“我性疏阔类野鹅”的个性。而那宽松的长衫却以极经济的二三笔勾勒,线条流畅而节奏明快,显示了极强的造型表现力。吴昌硕的书法长跋,则笔畅墨酣、气势豪放,线条融篆隶气息于一炉,运笔汇金石气韵为一体,为整幅画增添了高古之气与朴茂之境。

《缶翁小像》集三位海派大师的精湛笔墨,堪称绝品。然而其披露的文脉艺绪,更极具艺术史价值。王一亭自幼家境贫寒,但喜好读书与绘画,先师从任伯年的入室弟子徐小仓,画艺日进,后被任伯年所赏识,遂直接师从任伯年。笔墨融汇古今,法度严谨精到,并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任师逝世后,王一亭对任师留下的一对儿女多加照顾与接济。1914年7月,当任雨华出示其父未竟的墨竹后,王一亭不仅极有构想地为与任伯年情在师友之间的吴昌硕造像,而且饱含深情地缅怀老师,以至“清泪盈睫”,其浓烈的感恩之情跃然画外。

吴昌硕的诗文题跋,不仅表现了缶翁崇尚魏晋时嵇康、阮籍之品,向往着林下清风,寄情于书画秋兴,更重要的是佐证了“吴、王之缘”的关系。长期以来,吴昌硕与王一亭的关系特别亲密,书画合作,诗文相和,乃至吴老的许多家事都托交王处理,人们因此常认为吴昌硕与王一亭是师生关系。实际上王从未正式拜师于吴,这一点吴已在诗跋中明示——“一亭,余友也。”因为旧时对拜师仪式是十分严肃的,一经拜师,终生相认。另外,笔者当年曾向吴昌硕的嫡孙吴长邺先生问及此事,吴长邺先生亦说:“尽管王一亭与祖父关系非同一般,他的私房钱全部都交给王管理,但王一亭确实未拜祖父为师,他们是好朋友。”我想这也就是缶翁所强调的“道所在而缘亦随之”吧,他们都致力钟情于书画之道,而其他则一切随缘了。

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此幅《缶翁小像》却将那段已渐行渐远的往事又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大师们当年的那种师情友缘,如此生动而真实地演绎了一段人间真情,足令我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王一亭先生七十寿庆》纪录片重睹记

《王一亭先生七十寿庆》纪录片重睹记原载《新民晚报》,2012年6月9日。

岁月的流逝,会使往事变得温馨,记忆变得悠长。如果能再睹前人先贤的神采风貌,那更是一种难得的因缘际会了。前不久,在商谈策划纪念海派书画领袖吴昌硕先生定居上海一百周年活动之际,相遇王一亭先生曾孙王孝方先生,他赠我一张《王一亭先生七十寿庆》的电影纪录片光盘,殊为珍贵。

这部寿庆纪录片拍摄于1936年12月21日至23日,地点是王一亭在南市乔家路的寓所“梓园”,全片长45分钟,默片。尽管随着时光的推移,一些镜头有点模糊不清,拍摄梓园风光及屋内陈设部分,但大多数人物镜头却相当清晰。这使我们能穿越时空,零距离地了解那些著名历史人物和曾经的沧桑世事。

和吴昌硕先生并尊为“海上双璧”的王一亭,是近现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早年曾经投身辛亥革命,是上海光复起义的领导者之一。他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海派书画家、实业家、佛学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故被吴昌硕誉为“风波即大道,尘土有至情”。晚年尤致力于救济赈灾的组织实施,可谓艺坛耆宿、慈善领袖,德高望重,口碑载道。为此,1936年12月21日《申报》载《本市各界公祝王一亭寿诞,今日正午跻堂称觥》:“本月二十二日为先生古稀大庆,本市各界领袖蔡元培、吴铁城、李煜瀛、钱永铭、王晓籁、朱庆澜、张群、潘公寿、杨虎、刘海粟、褚辅成、李大超、何炳崧、阎甘园等百余人发起,于今日下午,即假座南市乔家路梓园,载酒名具,跻堂称觥。刘海粟氏并亲撰寿文。”

此部片子对王一亭七十寿庆做了全程记录。镜头从中西合璧、典雅清逸的梓园景色切入,花园内有假山池塘、楼台水榭,一方亭内有乐队正在演奏。大厅内寿幛、对联、书画挂满四壁,丹青瑰丽,翰墨飘香。正中的寿星台上,挂的是任伯年的《麻姑献寿图》,两边的楹联为:“善画与书于今罕匹,能慈则寿自古已稀。”左右的横匾为:“无量寿佛”、“茂德高年”。慈眉善目的寿星王一亭先生穿着一身朴素的长衫,戴着一副黑圆架的眼镜端坐在太师椅上,不时起身笑迎贺客。

寿庆时的全家福

这一天(21日)来贺寿的各界人士有千人之多,片子中人头攒动,嘉宾云集,主要由王一亭的长子王传薰迎客纳礼。全片的精华与珍贵部分也在这段。在镜头上出现的有西装革履的上海市长吴铁城,一身戎装的上海警备司令杨虎,身穿藏袍的活佛班禅,一袭长衫的海上闻人黄金荣、杜月笙,其他还有叶恭绰、黄炎培、张群、潘公展、王晓籁、虞洽卿、太虚、圆瑛、李大超、刘海粟、梅兰芳、褚辅成等。在当日的公宴上,由叶恭绰致祝词,时年已55岁、戴着一副眼镜的叶先生尽管有些发福,但看上去并不显老。然后是李大超汇报筹备永久纪念寿翁的经过,如在龙华塔旁建“一亭堂”或“一亭”等。值得一提的是,王一亭力倡节俭,又值时局多变,此次寿庆的宴请,三天全部是素筵,没有山珍海味、大鱼大肉,亦无盛大堂会演出。从镜头上来看,每桌上仅四五盆素菜,菜量较小,显得有些寒酸。唯一馈赠来宾的礼品是由王个簃编选的《白龙山人画集》。

为答谢宾客,王一亭在席后挥毫作画,并专门为京剧名角梅兰芳画梅一幅,梅兰芳站在一旁观摩,神情相当喜悦。22日为杨氏女弟子宴贺。23日为家庆,在立德堂内,王家各房及亲戚按辈分向王一亭叩拜,然后是全家福合影。据王孝方介绍,王一亭本人是不想搞这次寿庆的,还是老友蔡元培先生力促此事,并由叶恭绰、刘海粟等人全力操办,才为我们留下了这段胶片上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