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近代经世小儒
17634500000055

第55章 盛宣怀与中国电报事业之经营(4)

津沪电报局于光绪六年初创,七年五月兴工,十月竣工,十一月发报营业。不久在光绪八年三月改为“官督商办”,因外商所逼,中国迫于肆应,不得不由官倡导鼓励,使商可获利,始能开创此项新事业。虽名为“官督商办”,然经营方式仍自有其特色。且与其他“官督商办”事业,亦略有不同。李鸿章札委盛宣怀经营电报,事属中国初创,基本方针,实为谋保中国自主之权,杜外人觊觎。出发点原本于防外,而应用宗旨,更在于方便华商,有裨军国,仿轮船招商局体制,名为商局,实为官督商办。李鸿章于光绪六年八月十二日奏陈倡议,所示前提甚为明白:再,用兵之道,必以神速为贵,是以泰西各国于讲求枪炮之外,水路则有快轮船,陆路则有火轮车,以此用兵,飞行绝迹。而数万里海洋,欲通军信,则又有电报之法,于是和则以玉帛相亲,战则以兵戎相见,海国如户庭焉。近来俄罗斯、日本国均效而行之,故由各国以至上海莫不设立电报,瞬息之间,可以互相问答。独中国文书尚恃驿递,虽日行六百里加紧,亦已迟速悬殊。《李文忠公奏稿》,卷38,页16。

光绪八年十二月初八日,李氏再次申陈更详确之动议理据,持论尤具深意:十月间,英、法、美、德各使请在上海设立万国电报公司,拟添由沪至香港各口海线,英国署使臣格维讷并援同治九年总理衙门已允成案,请由英商添设自上海至宁波、温州、福州、厦门、汕头各口海线,其势几难禁遏。臣与总理衙门往返函商,惟有劝集华商,先行接办由沪至粤沿海各口陆线,以杜外人觊觎之渐,而保中国自主之权,使彼族无利可图,或者徘徊中止,且沿海各省与京外筹商军国要事、调兵催饷,均得一气灵通,于洋务海防实有裨助,而商民之转输贸易者,亦借电报速达,利益更广。因饬津沪电报局委员盛宣怀等,传集众商,妥晰会议。《李文忠公奏稿》,卷45,页32—33。

总括李鸿章用心,无非在于官商合力兴办此项新事业,俾免外商侵夺中国利权。谋国忠尽,岂有可疑?而明眼较量,以中国驿递与西方电报对比迟速,中国显然膛乎其后,相形见绌。若不急起直追,仿行电报,军国大事岂不常居于茫昧无知,与人争衡,怎不致败?是以中国电报局实在官商共同需要下而创设。其开始原要官办,而终归于官督商办者,洋商之侵逼,中国主权之维系,官方军报之需要,西方技术之吸取,华商竞争之依恃,俱构成一定之创生条件,诚可谓时势使然。

盛宣怀执行电报局之官督商办,在资金筹集、报局区划、电报类别、电线巡防各方面,均有不同安排,当出于盛氏缜密设计。

资金之筹集:光绪七年津沪电线初建,八年三月招商。在《招商章程》中订定资本银二十万两,由官垫付。再招商本十万两,缴还官本一半。官款十万永久存局,不再归还,十年之内不付利息,以为国家恤商之政。商本十万,分派千股,每股百两,长年一分利息,由股东独得。足见官方鼓励提倡之诚。《盛世危言后编》,卷12,页7—8,《创办电报局招商章程》:

一、现设直隶、山东、江南三省电线,以天津为总局(大沽局附入),上海副之,苏州、镇江、清江、济宁、临清五处为分局。自津至沪线长二千八百余里,官垫经费银二十万两,拟集商股十万两,归还官款之半,使嗣后成本官仍居半,而利息出入全数归商,以示体恤广招徕。

二、商本十万两分作一千股,每股百两,酌提官利,长年一分,刊立股单息折,年终即在认股之局凭折支取。除官利外,所有余利,作为公积,以备陆续添造,使线愈远而利愈厚,至官本十万两,十年之内不提官利,庶商本余利易于充足,即线道易于推广,其利无穷。

三、现在集股归还之官本十万两,十年之内仍陆续添设电线,并陆续先准在局各股商即于公积余利项内提半照章添认。股分不足,则更集资。必在局者公议另招,方准他商分认。如此转辗腾挪,是十年内股商老本十万两不但实得二十万两之线道,并可逐渐扩充,实收数十万两之利益,而所剩公积半利亦必日聚日多,无须官本相助矣。

四、未归之官款十万两,永远存局,不更归还。但于十年之后与商本一律起息,仍不兼取息外盈余以分商利。其余亦永远存局,加添官股成本。

官电之报效:津沪电报局虽称官督商办,实即商局而非官局,一切经营,全循公司规制。只因资金先由官款借垫,以及免息优待,电局回报之法,即凡军机大臣、总署大臣、将军督抚、出使大臣有关公务电报,均列为头等拍发,并且永远免费,以为报效。惟官员私事,则须照付电费。《盛世危言后编》,卷12,页8—9,《创办电报局招商章程》:六、电报原为洋务而设,但必先利商务,方可行远而持久。是以未成之先,官为垫款创始;既成之后,官为筹款经理,及其推行尽利,亦官为拨款教习保护,永远不费商资。在国家既不惮损己以益商民,在商民应感恩而报效。今议定:凡奉军机处大臣、总理衙门大臣、各省将军督抚、各国出使大臣所寄洋务、军务、公务电信,请于报信纸面盖用关防,局中验明,随到随发。除代转洋商公司电报照章领给信资外,本局信资则如数全捐,借展急公之义;仍将所捐信资另册存记,年终汇报。

七、本局经费浩繁,全赖信资支给。若京外各省官府寄信稍一通融,势必难以持久。查访照轮船局章程,无论大小官员,概与商民一律照章取资,以示公平;并须先付信资,再行发电。

线路之维持与巡防:电报局之必须官督商办者,不但仰赖官方借垫经费,而津沪沿线二千八百里电线之维持巡防,尤须借重官兵之力。事经盛宣怀精细设想,并得李鸿章全力支持。电线沿路分派绿营分段巡防,所需马干口粮合银一万余两,亦由李鸿章解拨淮军军饷支付五年,五年之后再由电局承担。不但津沪电线,即后日所有开办商局,如苏、浙、闽、粤商电六千里,其巡防用费,均援此例。人力物力均获官方支持。《李文忠公奏稿》,卷45,页35,《华商公议接办苏、浙、 闽、粤陆路电线章程》,第三款:巡费宜请津贴也。津沪巡线经费,每年一万余两,系奉批准,五年之内由军饷开支。现在浙、闽、粤三省巡费,每年均须湘平银二万两,应请奏准由官津贴,发局转给,以重巡护而纾商力。又,同前,卷45,页36,《章程》第八款:巡守宜立劝惩也。查津沪电线沿途设立巡电房,责成绿营汛兵看守,各汛弁兵由局各给马干口粮,另分大段梭巡,均有专责。此次设线,自应援案咨请督饬巡护,遇有贻误损坏,由局随时禀请核办。

电线器材木料免除税厘:盛宣怀创办电报局,架设电线,所需物料,报明总署,一概免税进口,亦为官方重要支持。《华商公议接办苏、浙、闽、粤陆路电线章程》第十款:材料宜请免税也。电杆应用木料甚多,须各就近处采办,应请援案免纳税厘。至于电线、电器进出各口,拟准随时咨请关道给发免单。

自以上各端所见,中国创设电报局,在官督商办致策之下创立商局。实先得到官方支持鼓励,宗旨原在顾及商利之保障,官报亦得顺利快速传递。抑且中外竞争,列强眈眈虎视,中国不能自保主权,洋商亦必乘势侵入。此即当日中国电报之生长环境。

中国电报局创设之后,因官商之极度需要,发展十分迅捷。由于越南、朝鲜为法日两国侵逼,军事需要,首先扩展至广西、云南、贵州以及东三省、朝鲜各地。江海口岸商电需要,盛宣怀乘势接设长江电线连汉口、沙市直入四川成都。西北中俄关系吃紧,又由保定经山西、陕甘修入新疆南北路。不过在盛宣怀设计安排之下,实将中国电局分为两种,凡连接沿海沿江通商埠口之线,有利可获者,作为电报商局,官督商办。凡为军事需要边地偏僻之处,线路既长,商报又少,绝难盈利,商局不愿受其拖累,一律作为官电局,仍由盛宣怀派员经理,受其指挥管制,其一切经费,俱由官出赀。大致均归李鸿章筹措资金及维持用费。

中国创设电线,凭空造起。乃百分之百纯粹接受西方知识技术,极具历史参考意义。盛宣怀承李鸿章授命主办电报,并非凭其特殊知识,而系本其自1872年以来经营轮船招商局之经验。局务规制与官督商办形式,当已掌握熟络。而聘雇洋工师、洋匠以及与洋商交接,采购器材,订立合同,循购买轮船之例,均亦具有相当经验。然经验之外,惟智慧眼光,设计裁断,当须具备优越秉赋。盛宣怀毫无电学知识,而广泛借重他人智虑,权衡运用,竟能承担中国一项新事业之开拓,剑及履及,付之施行,并历年发展,扩及全国,自是相当称职。观其电局之经始运行,种种设施,自足以见其成就。

技术合作对象:中国初建电报局,技术顾问是与丹商大北公司订立合同。约其建造,聘其工师,习其技艺,购其器材。其所以愿与大北合作,有其先事参考背景,亦有其当时之估量考虑。先事之参考:乃因大北为电报先驱公司,到华设海线最早。尤其曾在同治十三年代中国架设福州电线,并在光绪元年与中国订立合同建造福州、厦门间陆线。最后为丁日昌出价收回,取消合同,中间虽有周折,交涉并无太大困难。就当时估量言:当时已有俄、英、法、美各大国要求在中国开办电线,经李鸿章权衡,认为丹非强大国家,不会恃强蔑理,横生枝节,是谓容易驾驭。尤其大北已有南北两条海线,与外洋通电,较多便利。果然大北公司对于中国创设电报颇为尽力合作。为此李鸿章于光绪十二年二月初九日奏请给予大北公司总办恒宁生(J.Henningson)三等第三宝星,以示酬劳。《海防档》,丁编,《电线》,页105,光绪十年十月十八日,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函:“查光绪七年四月,因创设电报,必须西人熟手襄助指导。其时中国海岸,只有丹国大北公司设线已久,请其代为雇匠购料,不得不曲意牢笼,该公司遂禀呈六条,内不准他国及他处公司于中国地界另立海线。又中国欲造海线旱线与大北有碍者,不便设立二条。为该公司独得之利益。总署南北洋及出使大臣往来电报,凡从大北电线寄发者不取投费。为中国独得之利益,鸿章察其无甚窒碍,姑为批准咨行立案。”又,同前,页299,光绪七年十二月初五日,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函:“查同治九年春间,钧署与英使议允各节,敝处先未闻知。因创办由津至沪电报,丹国大北公司竭诚帮助,援照西国公法及俄法日与丹公司已立合同成案,姑批准该公司所禀,以资联络,而伸我自主之权。且缘丹系小国,其人尚易驾驭,俾为我用。然该公司求立合同,则未之许也。威使十月在津,屡索阅丹公司禀稿。鸿章以此事于英国无干,未便给阅。该使复面言,同治九年,曾以英人设线事谆求总署,但允在水底安放,线端不得上岸。英商遂迟疑未办,乃丹公司先我着鞭,至今英国官商咸怀怨悔。”又,《李文忠公奏稿》,卷56,页12:“请给恒宁生宝星。”

技术之引进与转化:中国与丹商大北公司订立合同,购其器材,雇其师匠,同时给予两条海线专利十五年,此种利益给予大北,无非要换得输入其电报技术,学习此项智能。对于此点来说,大北是十分合作,至诚相助。此情仍有一点渊源背景,为盛宣怀参考之资。原在光绪元年创办福州至厦门电线,出自沈葆桢奏准中国自办。而福州地方局员陆心源、丁嘉玮未加深思设计,竟与大北公司订立合同,交由丹商包建包办,中国地方官负责保护。更于技术过渡,订定专由丹商教导传授三年,每年费用达三万元之巨。几经朝野反对,终由丁日昌接任福建巡抚后,出面交涉,收回全部器材运台湾使用。丁氏思虑周密,于电线收回后,延请洋匠开办学堂,教习电报技术,是以器材运台之后,纯由中国自设自办。同时更将打报洋字改为汉字,供军情商货通信之用。福州合约前事与丁氏开拓前辙,实构成盛宣怀取法取戒之重要参考。《洋务运动》,册6,页334—335,光绪三年三月,福建巡抚丁日昌奏:“再,电线一件,所以达要报而速军情,为用至明。惟前议由福州造至厦门,系由洋人发纵,太阿倒持,未免利少害多。臣到闽后,当经买回拆毁,仍将电线留存,延请洋人教习学生,曾经分别奏陈在案。台湾南北路途相隔遥远,文报艰难,设立电线,尤为相宜。臣现拟将省城前存陆路电线移至台湾,化无用为有用,一举两得。并拟即派学生六品军功苏汝灼、陈平国等专司其事,定于四月动工,先向旗后造至府城,再由府城造至鸡笼。目前暂不雇用洋人,倘于理有窒碍难通之处,即翻译泰西电报全书以穷奥妙,或随时短雇洋工一二人以资参核。中国之言工也,儒在穷其理,匠人习其事,故理与器两不相谋,形上与形下终难一贯。今惟因器穷理,即理成器,庶几格致之学渐有端倪。将来仍拟将洋字改译汉字,约得万字,可敷通报军情、货价之用,然后我用我法,遇有紧急机务,不致漏泄。”盛氏所取戒者,凡中国架设电线,建置报房,纯由中国自理,不交洋商。于技术引进,尤注重未雨绸缪,早于光绪六年九月在天津紫竹林开办电报学堂,由大北荐聘洋工师,教习中国学童;并派朱格仁任学堂总办,主持校政;使电报技术可以立即转为中国所有,立即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