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近代经世小儒
17634500000062

第62章 张謇之实业经济思想(1)

一、绪言中国近代,世势多变,各类人才,承受冲击淘洗,波逐浮湛者有如恒河沙数。世变莫测,风云险恶,适足摩荡英豪圣哲,砥柱中流,卓异自立,以膺此千古变局,为后人资鉴追摹。张謇个人之转变,表现先知先觉者之行径。自本其警辟之觉识,坚贞之信持以及勇毅之履践。尤以其弃仕从商一端,足以提示立国重点与人才致力方向,凡谋国家存立,生民富庶,足与列国周旋,并立当世者,不能不作详慎参考。

当世留心研讨张謇生平者颇有其人,惟致力重点不同。张氏具多方面重大表现,尚有许多足资追考探讨之处。其全面传记性著作不下五种;除张謇自撰之“年谱”以外,有关张氏传记计有:张怡祖(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民国十八年初版,1965年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刘厚生:《张謇传记》,1958年上海龙门联合书局初版,1965年香港龙门书店出版。宋希尚:《张謇的生平》,台北:中华丛书编辑委员会,1963年印。唐祖培:《中国名人小传·张謇传》,香港:自联出版社,1961年印。 Samuel Chu, Rerormer in Modern China, Chang Chien, 1853—1925,New York,1965.政治思想性之著作,不下四种;研究张謇政治活动与思想者有:李时岳:《张謇和立宪派》,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印。沈云龙: 《张謇程德全对辛亥开国前后之影响》。陈志让: 《张謇在辛亥前夕政治思想的转变》,《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印。徐仑: 《张謇在辛亥革命中的政治活动》,《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印。关于张氏经营实业及经济思想之著作不下五种;讨论张氏实业经营及思想者有:朱昌峻:《张謇和大生纱厂的建立》,《清华学报》,卷2第1期,1960年刊。

陆惠风:《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的历史背景和经过》。郑润培: 《张謇与大生纱厂》,《明清史论文集》,香港:珠海书院,1984年印。宋希尚编: 《近代两位水利导师合传》,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印。周月思、史全生:《张謇经济思想初探》,《江海学刊》,1982年1期,页48—54。关于教育者一种。关于研究张謇教育贡献者有瞿立鹤:《张謇的教育思想》,台北:学生书店,1976年印。惟其因张氏为近代史上重要人物,相信从事研究者,仍将怀极大兴趣,扩大研讨领域,尚未易见其终境。今日必愿用心钻研张氏实业思想,正以见其超卓之识见与笃实之力行,足以为中国近代经济建设创始前驱,在近代思想史上自有其一定之地位。

张謇一生自幼循士子科名一途,力求上进,兢兢业业,锲而不舍。其幼少读书之勤奋刻苦,张氏于自撰年谱中,著录颇详。如其十六岁时考中二十六名附贡,追记其勤读经过:先是州试,余列取百名外。同时通州范铸,少余一岁,取第二。璞斋先生(宋琛,字璞斋,同治三年举人,乃张謇业师宋琳之从弟,张氏亦从而问业)大诃责谓:譬若千人试,而额取九百九十九,有一不取者必若也。余至西亭(即宋琳住所),凡塾之窗及帐之顶,并书“九百九十九”五字为志。骈二短竹于枕,寝一转侧即醒。醒即起读。晨方辨色,夜必尽油二盏,见五字即泣,不觉疲也。至是余隽而范落。张謇:《啬翁自订年谱》,卷上,页8,同治七年所记。收入刘厚生:《张謇传记·附录》。又,同前,页5,同治三年记:“六月,先君命与叔兄五弟随佣工锄棉田草,大苦,乃益专意读书。”

张氏发奋勤学,奋立功名,于此足为证明。然自五岁读书起,直迄光绪二十年四十二岁,始考中第六十名贡土,再经殿试,遂得一甲第一,状元及第,自是功名士子最高荣誉。张氏于乾清门听宣,太和殿读榜,连日均有清楚记载。寒窗苦读三十余年,一朝大魁天下,其繁忙酬酢,心境愉悦,可知其概。《张謇日记》,1962年印,第十五册,光绪二十年四月二十四日记: “五更,乾清门外听宣,以一甲一名引见。先是钱丈(应溥)全新甫(钱骏祥)具告。继又见嘉定(徐郙)于乾清门丹墀上探望。旋铁珊告以嘉定云云。而南皮(张之万)、长白(志锐)、常熟(翁同龢)、高阳(李鸿藻)、钱塘(汪鸣銮)八人(另二人为麟书及唐景崇,均为读卷大臣)立丹墀上传宣矣。门海鸟,本无钟鼓之心;伏枥辕驹,久倦风尘之想。一旦予以非分,事类无端矣。”同年四月二十五日记云:“卯正,御太和殿传胪百官,雍雍礼乐毕备,授翰林院修撰。伏考国家授官之礼,无逾于一甲三人者。小臣德薄能浅,据非所任,其何以副忠孝之求乎?内省悚然,不敢不勉也。又,《啬翁自订年谱》,卷上,页37,记光绪二十年四月二十五日云:“顺天府尹于午门酌酒揖骑,以仪仗送归第。假南通会馆,供张迎使。” (刘厚生:《张謇博记·附录》)

按之清廷常例,状元及第,颁榜当日,立授翰林院修撰,张氏自必进翰林院供事。惟至九月十七日父亲病故,遂于十九日出京起程返里,丁忧家居,张氏于自订年谱中表其遗恨云:“一第之名,何补百年之恨,慰亲之望,何如侍亲之终。”《啬翁自订年谱》,卷上,页38。(刘厚生:《张謇传记·附录》)此固可见张氏孝心之重,亦略显露追逐功名之贻悔。

据张謇之子张怡祖所统计,张氏一生经六次乡试方得中举,经五次会试、一次殿试方中状元,足见得来不易,似于功名十分热中。《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页24—29。其实张氏久惯科场,对于科甲士子习性,场屋弊害,均有深熟了解。抑且张氏少年初为科考,受人愚弄,以至负冒籍之嫌,对此深恶痛绝。张謇: 《归籍记》,全卷。收入张怡祖编:《张季子九录·专录》,卷三,1965年,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故张氏虽于甲科一途,已至登峰造极,其心实鄙恶借此招摇。《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页31,所引张氏致如本县令云:“謇家世力农,荷先泽之遗,厕名朝籍,其为非分,实越等伦。而夙夜兢兢,不敢稍有取戾之心,重蒙贻玷门基之辱。惟自去岁以来,假托招摇之事,时有所闻;或分送报帖于素不通吊庆之家,或构设机阱而为自作威福之事,或居间偏袒而取盈于索谢,或乘危徼利而受赂于立谈;甚至伪托本家,冒充戚好,驱遗地甲,投谒衙门,大听闻,都非意料。是以迭经恳请王海门汪通州分别示禁,乃近复闻有人自称寒族,甚盛排场,在如境、岔河、双甸、马塘、掘港、白蒲、林梓一带,兜揽闲事,因以为利;此非有土人为伥,必与黠蠹为缘,谤议所腾,遂及下走,毛羽之爱,能不斩心惶。然謇能自勉,不为灌氏之门,而不能保世无黎邱之鬼。用敢函请示谕双甸、岔河、马塘、掘港、白蒲、林梓等处,此后设有假托姓名,招摇网利者,许受祸之家,认明指控,仍乞随时访查惩办,以儆效尤,而安乡里,以消指摘,而福寒门。

张謇不惟轻视科甲功名,并亦厌弃为宦。盖张氏于猎取状元高第之前,曾历游戎幕,为淮军宿将提督吴长庆所廷揽,尚是主宾投契。惟亦饱览宦场积习,熟谙世态炎凉,及至博得翰林院修撰,进为卿相之储,退为清介之选,真是人生得意之事。然张謇则力辞惟恐不速,意念决绝。光绪二十三年三月初十日致书京中友人沈曾植详明其志云:三载不能得一言之问,知足下非遗弃我者。然亦不能无责望之意也。謇天与野性,本无宦情。自甲乙丙三载通籍,奉讳治丧营葬。重之以团练工振,加之以家庙义庄,负累已逾万数。客岁与叔兄卖文鬻力,仅足以偿债息资家计。以势度之,非兄弟忍苦作客十年殆不能了。又加以搏合通州纱厂,屡蹶屡振之余,可成可败之际,益不可以舍之而去。是以去冬抵书顾、戴二君,托其代向本衙门起复请假,当时二君未尝言其不可也。二月初聘耆同年电促入都,谓不可代假,即时电属其暂缓起复。盖欲由本州起文以符在籍之假,而复电则谓已经呈报。仍相督促,比即具以必不能入都之故,详悉函白。并告以如其与假乖违,合有处分如罚俸之类,心愿受之。去讯两旬,未见答也。愿为小民尽稍有知见之心,不愿厕贵人受不值计校之气。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此謇之素志也。比常读《日知录》、《明夷待访录》,矢愿益坚,植气弥峻。辄欲以区区之愿力,与二三同志播种九幽之下,策效百岁而遥,以为士生今日固宜如此,事成不成命也,无可怨者。足下知我,谓何如耶。《张謇日记》,第十七册,光绪二十三年三月初十日,《与子培讯稿》。

张謇果然未作空言,于次年(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十六日到达都城。四月十八日在保和殿,应翰林院散馆试。于四月二十九日进乾清宫引见,瞻仰光绪皇帝。于五月二十一日得知新授官职并须于六月初二日上任之讯,遂于六月初二日到吏部行礼,初三日请假回籍。当日即起早登程。张氏自谓读书三十年,在官只半日,于此当可见其去官之决心。《张謇日记》,第十八册,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初二日记: “卯刻即起,赴翰林院听宣旨。又诣吏部,均行三跪九叩礼。翰林院又谒圣。吏部谒文昌,并九叩。止翰林土地祠三叩。共三十九叩。午后,伯福述寿州(孙家鼐)意挽留。”六月初三日记:“丑正起,作辞寿州奏派大学堂教习启与清闭堂请假啓(原注:通州纱厂系奏办,经手末完)。卯初即行。读书卅年(原注:十六入学为附学生员),在官半日,身世如此,可笑人也。”又,曹文麟编:《张啬庵先生实业文钞》 ,民国三十七年印,卷一,页4,张氏自书:“五月二十七日到衙门,二十九日请假,六月初二日出都,三十年科举之幻梦于此了结。”又,《张謇日记》,第十八册,光绪二十四年五月二十三日为诗:《留别仲(黄绍箕)》 :“拂衣去国亦堪哀,辛苦男儿单莽来。直分儒冠称沟壑,何知人海战风雷。嵚寄似我归犹得,禄养怜君气益摧。闽县已亡丁沈散,更谁相煦脱嫌猜。(原注:谓可庄、叔衡、子培。按此三者分指王仁堪、丁立钧及沈曾植。)此诗亦可见张氏去官之志矣。或以张氏于戊戌新政方兴之际,推却吏部尚书孙家鼐之荐举,毅然辞官出京,当与其恩师翁同龢之罢斥有关。此固可说明张氏师弟风义之重,而张氏厌弃宦情,实早在一年前表示明白,原有计虑,早经详慎思考。亦当足以见其一贯之坚志。《张謇日记》,第十七册,光绪二十三年四月初七日,《与丁恒斋函》:“謇自奉讳家居,乙丙两年,以团练商务颇与本省官吏相交涉。精神智虑费于事外者十七,尽于事中者十之三。益知既腐之木,般尔不能雕,必死之人,秦缓不能起。况非般非缓,谁则堪之。而并世士大夫为弦歌三径之赀,冀得一差,抽簪归去,私独以为窃人之乐而委人之忧,乃井市之恒情,非臣子之通义。即又耻之。至于私计,抑有三端:年过四十,尚乏似息。入都必挈眷,挈眷则用繁,奉钱所入,不足当十分之一。内无力能相恤之族,外乏义可濡煦之援。臣朔长饥,嗷嗷谁待?一也。家林海上,两世所营,委而去之,无可付托。田园之荒芜可虑,耕钓之后路将穷。二也。兄弟四人,半事坐食,子侄七八,不才者多。若见家门日盛,浮荣日增,鹜外苟佚,弥甚其过。夫至所得不足周一身,所失且以灾一族,贪进之夫,犹将怵焉。三也。坐是三者,思之烂熟,是以负责至万,愿且卖文鬻力,偿以十年。戢羽湛鳞,甘而不悔。然而亭林匹夫兴亡有责之言,藜洲原臣,视民水火之义,固常闻之而识之矣。凡夫可以鼓新气,祓旧俗,保种类,明圣言之事,无不坚牢矢愿,奋然为之。以为是天下之大命,吾人之职业也。即使入都,所欲效者不过如此。而徒增每岁千金之累,家门三事之忧。岂得计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