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经学博采录
17641600000041

第41章 卷九(3)

[3]《旧唐书·经籍志》作《春秋规过》三卷。四十卷,孔冲远作《正义》据以为本,见于自序,今亦无从别识。独其《规过》[3],《唐志》作三卷者,孔氏一一标出,而概以为非,毋亦袒杜之过。余幼承庭训,授读是经,蓄疑者久矣。壬戌之秋,将乞假还里,谒河间纪文达公于邸第,公意若重有所托者,瑛敬进而请之,慨然曰:‘当日编纂《四库》,尝欲作《规杜持平》一书,以释两家之纷,今老矣,有志未逮,惟汝同志,其为我成之。’瑛谨志之不敢忘。其时方殚力于《说文》,为群经正字之学,猝猝未暇旁及,迨脱稿而余年已七十有四矣,精力日益衰,几何不负师命也。幸天假余年,犹可力疾从事经,始于甲戌之冬,阅十有五月而书成。顾以秉烛之明,又苦索居之久,其去于负师者又几何也。噫!是非谁折?提命如新,安得起九京而执经问难也。夫嘉庆乙亥,嘉平邵瑛书于桂隐书屋。[1]”

[1]清人顾震福作有“毋勦说申左传杜注义”,陈澧作有“春秋刘光伯规杜辨”,分载《隶经杂著甲编》卷下、《学海堂二集》卷七,可参考。

[2]清人载震作有“尔雅注笺补”载《戴东原集》卷三,可参考。

休宁戴东原吉士震,少从婺源江慎修明经游,通天地人之学。乾隆二十七年举于乡,后以修书通籍,未及散馆而卒。有同年友二人:曰高邮任领从基振,曰顺德胡同谦亦常。任君官国子监监丞,深于小学,所著《尔雅注疏笺补》,吉士尝序之[2]。书中考究精详,辨据明晰,吉士称其勤于治经。盖深病夫后儒凿空之说歧惑学者,欲使本诸《尔雅》以正训诂,故以是学先焉,读其书者自知矣。任君又有《订正玉海纠讹补遗》,实有补于浚仪王氏。胡君癸未下第南归,与吉士同舟,至富春江乃别。舟中尽钞吉士所著书,携归将刊之。又识钱辛楣詹事于京师,詹事称为岭南才士。与之言诗文源流,洞中症结。抵粤后,尝致书于詹事,言将壹志于经,詹事深异之。居无何卒,年止三十有一云。

吴子序编修嘉宾,江西南丰人,道光戊戌进士也。服古通经,尤究心士礼丧服,所著《丧服会通说》四卷、《读四书说》六卷,咸丰初刻于扬州。“会通”云者,于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别,即其服制各为图说,会而通之。卷一《解仪礼丧服疏》[3][3]书名一作“仪礼丧服经解”。,释古义词旨简明;卷二《丧服图说上》,凡图说八、说一:《士宗图说》一、《五属服图说》二、《名服图说》三、《出者服图说》四、《外亲服图说》五、《妇人从夫服图说》六、《妇人服其宗亲图说》七、《妇人相为服图说》八、《丧有无后无无主说》九;卷三《丧服图说下》,凡图说一说五,表说二:《大夫宗图说》十、《君与公族服说》十一、《大夫大夫之子服说》十二、《为人后者服说》十三、《臣服君及从服说》十四、《妾服君之党及私服说》十五、《丧服表说》十六、《丧位表说》十七;卷四《丧服改制说》,《改制》云者,考汉唐及明改古制之说也。《礼经·丧服》词旨简奥,得此书以发明之,于古圣人制礼之意,可谓洞悉其微矣。《读四书说》凡《大学》、《中庸》各一卷,《论语》、《孟子》各二卷,说多新颖。如《子罕》篇“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编修谓:“古者大司乐掌成均之法,教国之子弟,其属皆瞽蒙也。凡瞽蒙之有道有德者使之教,死则祭于瞽宗,谓之先师。子敬瞽者,敬师也。”《乡党》篇“狐貉之厚以居”,编修谓:“居,所以坐者。古人谓‘坐’曰‘居’,‘居,吾语汝’是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编修谓:“厌,饱也。同‘餍’。又为‘憎厌者’,物过饱则厌也。食与脍不以精细之故而加进,求饱言其与常食同也。”“式负版者”,编修谓:“负版,凶服之在后者。《丧服》注‘凶服,前有衰,后有负版,左右有辟领’是也。”又如《孟子·梁惠王》篇“何必曰利”,编修谓:“为国者不为其利,将为其不利乎?天下无不愿为利,亦无愿为不利。与人同利,斯为仁。利不私己,斯为义。圣贤所谓利者,将尽天下而利之。惠王曰‘利吾国’,此其所以不合耳。苟尽天下而利之,则一言利而仁义在焉矣。天下皆利,吾谁与为不利?天下皆为吾不利,吾谁与为利?君子非恶利也,恶夫言利己者之适以失其利也。”《滕文公》篇“余夫二十五亩”,编修谓:“‘圭田’、‘余夫’皆所以厚君子也。‘圭田’教之尊祖,‘余夫’教之收族。晋之公族有‘余子’,亦其似也。古者有禄,然后有庙,有庙然后有族。二庙则宗子属其从父昆弟,三庙则属其族昆弟,支子皆属其昆弟。宗子主祭,支子助祭。主祭者益之圭田五十亩,助祭者半之,皆所以奉祭祀焉尔。盖古之教,使士大夫同庙皆同居同财,又使之各有分田以尽其岁时念先之意,兼寓以恤其私尔。庶民则一夫百亩,及其时而授之,不当有余夫矣。”其异常解多类此。

咸丰癸丑之秋,文灿归自京师,纡道南丰,访编修于其家。维时粤西红巾贼困南昌,编修募勇应援省垣,其弟子诚大令以编修所著诸书相赠,谈至夜分,感怀时事,惄然忧之。编修乡人治实学者,庐陵有萧学博国珍,字昆圃,癸酉选拔贡生,官南昌府学训导。积书三十年至三万余卷,与人论说,偶及书史,入内检本,随手即得。通世事而自律严,尚血性,重交游,著述甚多,不轻示人。南城有曾舍人协均,字笙巢,宾谷抚部季子也。年未及壮,文笔矫健,闭户穷经,时多妙悟。金溪有黄明经镳,字子觉,附贡生。年未强仕,熟于明史及乡贯逸事。弱冠时,读注疏随手摘录,各附案语,颇有发明,自作诗文多至七八十卷。高安有朱孝廉舲,字芷汀,文端公六世从孙也。博雅好古,尝私淑顾亭林,藏书三万余卷,颜所居曰“古欢斋”,寝馈其中。著有《夏小正正义》,林芗溪尝序之。又注其师袁谷廉翼《邃怀堂骈体文集》,于明代遗事搜罗极博,多补《明史》所未及。

注释

①韩文公,指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人)人。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阳山令,国子博士,潮州刺史等,提出儒家“道统论”观点。倡导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

②高堂生,字伯。《史记·索隐》引谢承:“秦氏季代有高堂伯”。鲁(今山东曲阜)人。传《士礼》十七篇。《汉书·艺文志》:“汉兴,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迄孝宣世,后仓最明。戴德、戴圣、庆普皆有弟子,三家立于学官。”

③萧奋,汉瑕丘(今山东兗州)人。以通礼官至淮阳太守。事载《汉书·儒林传·韩婴传》。

④孟卿,汉东海(今山东临沂)人。从嬴公受《公羊春秋》,其弟子有后苍、闾丘卿。

⑤戴德,字延君。汉梁(今山东莒县)人。高堂生五传弟子,号“大戴”。曾删古《礼》二百四篇为八十五篇,称之《大戴礼》。

⑥戴圣,字次君。汉梁(今山东莒县)人。戴德从兄子,高堂生五传弟子,号“小戴。”以博士参加“石渠阁会议”,讨论五经异同,官至九江太守。删戴德《大戴礼》为四十九篇,谓之《小戴礼》。

⑦河间献王(?—前130),指刘德。西汉景帝第三子。封为河间王,谥曰“献王”。好儒学,史家称其“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多罗致山东儒生。相传曾得《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等先秦古文,并立《毛诗》、《左氏春秋》为博士。

⑧孔伦,字敬序,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晋庐陵太守,著有《集注丧服经传》一卷。今佚。

⑨陈诠,《隋书经籍志》、《经典释文》作“陈铨”。著有《丧服经传注》一卷。今佚。

⑩袁准,晋给事中。著有《丧服经传注》一卷。今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