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学与情感
17666100000013

第13章 戏剧的历史

古希腊戏剧是西方文学的主要源头之一,而中国文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则是以诗、赋、文为主体,戏剧的成熟相对比较迟。这种差别和东西方社会发展轨迹不同有关。

戏剧作为演艺,需要较为稳定的观众群,因而它的发展程度必然受到大众性娱乐需求的影响。而大致在宋以前,文艺主要流行于宫廷和官僚阶层,汉、唐的一些大城市虽然人口众多,但没有固定的民间娱乐场所(唐代有些寺院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而且平时都是有宵禁的,可见民间娱乐很受限制。宋以后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宵禁废止,市井文艺也变得更加活跃,像汴京(今开封)、临安(今杭州)等大城市,都有数量众多、规模不等的瓦舍勾栏,专供民间从事演艺活动。到了元代,由于一批杰出文人的参与,戏剧终于发展到高度成熟的境界。

但古代戏剧的萌芽很早就出现了,并且在不同的年代显现为各种各样的形态。

优孟衣冠

中国古代宫廷中很早就有一种“优人”,他们的职业是以乐舞和杂戏表演为君主提供娱乐。后世把演员、艺人称为“优人”,就是袭用了这一古老的名称。

《史记·滑稽列传》记载了一则有趣的故事:楚国的贤相孙叔敖死后,儿子很穷。一个叫“孟”的优人就穿戴了孙叔敖的衣冠去见楚庄王,神态和孙叔敖一模一样。庄王以为孙叔敖复生,请他做宰相,孟就说,孙叔敖那么能干,可他的儿子日子都过不下去,谁愿意做宰相呢?庄王终于封了孙叔敖的儿子。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优人的技艺中,有一项就是模仿别人,甚至可以模仿得惟妙惟肖。在后代的记载中,还有关于优伶通过模仿他人对君主加以劝谏、对官僚进行讽刺的故事。不过他们模仿的目的,主要应该是娱乐吧。优伶的身份,终究距离政治是比较远的。戏剧的首要特质就是以“代言体”来演示一定的故事内容,而这种模仿活动就是上述戏剧特质的萌芽形态。

踏谣娘

中国古代戏剧的另一个重要源头是歌舞。而当歌舞表演带有某种故事成分时,就离戏剧更近了一步。唐朝崔令钦的《教坊记》中记载的一种叫“踏谣娘”的歌舞类型,就是显著的代表。“踏谣娘”的起源据说是这样的:北齐有人姓苏,自号为郎中,爱喝酒,喝醉了就要打老婆。他老婆很痛苦,难免哭哭啼啼地向邻里述说。于是人们就把这件事编成个节目:首先有个男人扮作女人上场,一边踏着有节奏的步子一边唱着歌,自述其苦。而后有人扮作“她”的丈夫上场,两人就打起来,场面很可笑,以此逗乐。因妇人且舞且歌,故谓之“踏谣”。

参军戏

唐代流行的一种原始戏剧叫做“参军戏”,来源据说是这样的:十六国后赵石勒时,有一名参军官员贪污,石勒就令优人穿上官服,扮作参军,让别的优伶从旁戏弄,参军戏由此得名。但唐代参军戏中的“参军”已经不表示身份,只是一个脚色名称,另一个脚色叫“苍鹘”,表演的内容以滑稽调笑为主。参军是被戏弄的一方,性格愚痴,苍鹘是戏弄的一方,表现比较伶俐机敏。中国戏剧有脚色行当之分,就是从参军戏开始的。

参军戏在后世的演变分为两条线:一是被宋代杂剧所吸收,成为戏剧史的一个环节;一是转化为双人对说、一“逗哏”一“捧哏”的相声。

宋杂剧与金院本

“杂剧”本来是个泛义的名称,指各类表演伎艺,早在唐代就有了。到了北宋时期,杂剧为了适应在勾栏中演出的需要,形成一种较为固定的程式,成为独立的艺术类别。金人统治区域的这一类演艺类型被称为“院本”,金院本、宋杂剧大抵只是名称不同。

宋杂剧仍然是一种原始形态的戏剧,但已经综合了过去各种类似演艺的特点,进一步向着成熟的戏剧发展。在宋代人周密的《武林旧事》中记录了南宋二百八十本杂剧的剧目,但没有剧本流传下来。很可能因为宋杂剧剧情简单,演出时有较多的自由发挥,所使用的文字材料原本就只有简单的梗概,而没有后世意义上较为完整和稳定的“剧本”。

宋杂剧演出时一般由四段组成:第一段为艳段,相当于说书的“得胜头回”,用来等待迟到的观众;第二段和第三段是正杂剧,也就是主体部分,大体是一种说唱与歌舞相结合的、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戏曲形态;第四段是杂扮,也叫杂旺、技和,通常是轻松的调笑式的散场戏。宋杂剧有四五个演员,并且有固定的脚色分工,末泥、引戏、副净、副末和装孤是宋杂剧的五个基本行当,还有一个名为“竹竿子”或称“参军色”的脚色。他们涂脂抹粉,扮成剧中人物的模样,但表演的方式,则是代言体(第一人称)和叙事体(第三人称)相混杂。

宋杂剧的剧目主要有滑稽戏和歌舞戏两种类型,其中滑稽戏所占比重较大。譬如有一种剧目叫《眼药酸》,至今还有宋人绘画留传下来,可见当时是很流行的。画中一人头戴高帽,身着大袖宽袍,衣帽上均画有眼睛图案,表明他的身份是眼科医生,而从脚色来说是“副净”;另一人腰间插一把扇子,上有草书的“诨”字,则是“副末”脚色,作用是逗引和烘托副净的笑料。“酸”是宋元戏剧中对读书人一种戏谑和嘲笑的称呼,《眼药酸》推想起来,就是演一个固执死板的眼医硬要给没眼病的治眼睛,闹出许多笑话来。

歌舞剧的剧目通常是把人物、故事的名称和某种特定乐曲(大曲、法曲或词调)的名称相连缀,表明其音乐的规定性。这一类型的杂剧在戏剧史上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有很多剧目被元杂剧所沿承,发展成为杰出的作品。如《裴少俊伊州》即《墙头马上》的故事,《莺莺六么》即《西厢记》的故事,《崔护六么》即《崔护谒浆》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