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谷歌不听话——互联网背后的大国角力
17669700000043

第43章 民族主义,软渗透遇到的硬壁垒

有了全球化的背景,以美国为首的强国占了不少便宜,在“全球化”光鲜亮丽的外衣之下,顺利地把自己的产品卖到世界各地,同时也把美国的文化推广出去。有时候甚至还能把自己说成先富带动后富的先进模范,吹一吹美国的企业如何帮助其他国家发展致富之类的牛皮。

虽然,全球化让美国等发达国家占尽了便宜,但还做不到所向披靡,全球化最大的杀手要数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专家学者们的专业用语,可能有些抽象。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独立性,自己的事情能够自己解决,包括日常生活所需的油盐酱醋,并不需要外国插上一脚,所以即便吃咸菜窝头,我自己也乐意。这种思维就是全球化最大的挡箭牌。

比如,我们的近邻韩国。韩国是一个民族性十分强烈的国家。朝鲜战争结束之后,韩国在政治上一边倒靠向美国,经济上同西方国家的联系也十分紧密,然而五六十年过去了,韩国的普通民众依然没有被完全“同化”。不管韩国政府跟美国走得如何近,韩国人依旧觉得韩国是韩国,美国是美国,这条界限要划清。

大约在2003年前后,疯牛病开始在全球爆发。基于食品安全的考虑,韩国停止了对美国牛肉的进口。美国的农场主就急了,给美国政府打小报告;美国政府接着给韩国政府施压,要求韩国恢复进口美国牛肉。

这里面其实有两层问题。第一层是食品安全问题,韩国政府担心美国的牛肉有问题,韩国人可能因为吃这些问题牛肉而出现健康甚至生命问题。但是美国人认为,我们也不是专拣有问题的牛肉卖给你们,牛肉出口之前,美国都有一个检验制度,你们韩国进口牛肉的时候也有一套检验制度,所以重要的是双方相互合作,严格把好质量关,确保美国来的牛肉没有问题即可,而不能因为美国个别牛得了疯牛病,就让其他牛也跟着遭殃,卖不出去。于是美国人觉得韩国停止进口美国牛肉的做法不对。

问题的另一层是韩国本地牛肉价格很高,高到什么程度?2007年的时候,每公斤牛肉价格高达400元人民币,韩国也成为了全世界牛肉价格最高的国家。那么韩国本地的牛肉价格为什么这么高?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韩国的“农协”极力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他们一方面向韩国政府施压,要求对包括牛肉在内的进口农产品征收极高的关税,同时发动舆论,说韩国牛的品种好,更有营养、更环保,不得疯牛病,美国牛体质太差,有疯牛病,而且骚味太重,不适合韩国人食用,等等。另一方面,组织韩国农协农民游行,反对全球化。2005年,世界贸易组织第六次部长级会议在中国香港举行,韩国农协觉得机会来了,他们就组织1000多个农民去香港示威。游行、喊口号、绝食、静坐、跳海,能用的手段都用上了,并且还跟香港警方发生了大规模的冲突。

韩国的农协为什么这样不惜成本地闹事?原因很简单,就是要维持本地农产品的高价格。还是以牛肉为例,韩国牛肉400元一公斤,而进口的美国牛肉只有这个价格的四分之一,所以如果让美国牛肉源源不断地进来,韩国牛肉的价格就会下降,韩国农民的收入也会降低。因此美国一出疯牛病,韩国农协就觉得是天赐良机,要韩国政府禁止进口美国牛肉。而韩国政府在2008年恢复进口美国牛肉的时候,市场立刻就做出了反应。2008年4月18日,韩国和美国政府签订牛肉进口的协议;第二天,4月19日,韩国牛肉价格就下降了8%;到了4月27日,约7000名韩国养牛户举着“被抛弃的畜产农户”、“哭泣的韩牛农户”等标语,到政府大楼前集会抗议。

在随后的几天里,韩国针对进口美国牛肉的游行愈演愈烈。反对进口美国牛肉的人开始用民族主义来争取民意,于是,像“吃韩国牛肉是爱国,吃美国牛肉是卖国贼”这样的话就出来了。很多学生穿着印有“反对美国”字样的衣服上街,并且把2002年时驻韩美军战车轧死两名女中学生的事情也翻出来了,以此证明美国从来就不是什么好东西。

最后参加这次游行的人数高达100万。而为了表达爱韩国,爱韩国牛的思想,有些韩国人就开始玩火了,在街头自焚。其中一人还因为自焚而死亡,最终酿成一场由牛肉引发的血案。

在全球化和韩国民族主义的夹击之下,韩国政府也没有办法。韩国总统李明博上台不到三个月,民意支持率直线下降,民众更是喊出要李明博下台的口号。李明博任命的第一个总理韩升洙被迫提出内阁总辞。而当时,韩国一些地方正在举行议员补选,总共有8个议员位置空缺,受此次事件的影响,李明博所在的大国家党的8个候选人只有一个被选上。

所以无论是美国政府还是美国企业,你再怎么强大,要是碰到像韩国农场主这样的,估计也就直接崩溃了。

如果说韩国农场主的做法是个大规模事件,那么小规模事件则几乎天天在我们身边发生。2009年,麦当劳打算把快餐店开到法国卢浮宫去。消息一传出,引起法国人的强烈反对。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博物馆,藏品中有被誉为世界三宝的《维纳斯》雕像、《蒙娜丽莎》油画和《胜利女神》石雕。法国人把卢浮宫视为自己的文化圣地。现在没文化的美国这个暴发户要去卢浮宫开快餐店,卖的还是汉堡、薯条、可乐等垃圾食品,法国人无法容忍。有法国网民评论道“实在难以想象炸薯条的味道飘过蒙娜丽莎的鼻子”。甚至有人担心,法国的小孩去卢浮宫是接受文化熏陶的,但是熏陶完出来吃一顿麦当劳,再打两个饱嗝,就把熏陶到的文化都打没了,所以绝不允许这样的快餐店开到卢浮宫去。

无独有偶,星巴克把咖啡店开到中国的故宫也引起了争议。星巴克在2000年的时候就把咖啡店开到了故宫,民间一直颇有微词。2007年初,央视主播芮成钢在自己的博客里向星巴克开炮,认为故宫里的星巴克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糟蹋,并以个人名义向星巴克总裁发出抗议书,要求星巴克从故宫里搬出去。这个事情在当时也激起了大量的讨论,成为媒体所关注的焦点问题。

现在到了谷歌退出中国市场这件事情上,除了经营上的讨论之外,民族主义的口水也自然爆发出来。在谷歌退出中国的新闻出现之后,在互联网上引起了大量的讨论,如认为谷歌挑战中国互联网审核制度,这是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于中国的现实之上,太抬高自己了;有人觉得谷歌爱走不走,反正中国有百度,用百度才是爱国。诸如此类的评论在平时可能只是网络上的口水仗,但是一旦汇集起来,那就会形成强大的冲击波,这也是谷歌等跨国企业需要好好对付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