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近最初的自己
17673400000008

第8章 逐雨

在北国求学的时候,天可以很久很久不下雨,大学的四年我没用过雨伞,也没穿过雨衣,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什么叫“春雨贵如油”,也明白了什么叫“人生难得秋前雨”。那时候我常常怀念故乡的雨,怀念烟雨中的江南。

罗马诗人维吉尔曾在诗里写道:“下雨天在家里,看别人在雨中奔走,是很惬意的。”这话听起来很卑鄙,很是幸灾乐祸,但那景致不能不说异常唯美。小时候总喜欢在下雨的日子里伏在窗前,看小巷里来往的行人。穿着蓑衣的大伯,拿着一根竹枝去赶牛;戴着斗笠的大娘,赶着一群鹅,大摇大摆地从门前走过;一手打着伞的邻家大姐,另一手还抱着几把伞,从门前匆匆而过。那些场景都定格在久远的记忆里。

在雪域高原上,雨又给人别样的感觉。都说从折多山的垭口走向新都桥那一段路是摄影师的天堂。那里的山,与天相接,广袤中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那里的水,曲曲环环,给人一种水乡的气息,而依稀的几棵树,总绕在并不多的房子周围。青草地上远远近近,散落着一些自由自在的牦牛。去往新都桥的那天,我们沉醉在美丽的景致之中,下山的时候天蓝蓝的,蔚蓝的天空中飘着一些云,有洁白无瑕的,有暗灰的,有深灰的。远处路的上方有一片乌云,我们骑着车子从晴天走进了雨天,当我们再往前走的时候,云又被我们甩在了身后,雨也随即留在身后。追风逐雨的感觉,让我深深地体悟到了什么叫十里不同天。云在天上,像是一辆移动的洒水车,云走到哪,雨就落到哪。不说十里,仅仅百步之外,便是两重天。这样的景致唯有高原之上,方可领略到。

小时候,父亲给我和弟弟讲过一个故事,以前教书先生都是到各家各户轮着吃饭的,有一回,一个教书先生吃完饭在村民的家门前看到万里无云,于是诗性大发,来了一句“天晴千日好啊”。听到教书先生有感而发,于是那个农民也来了一句“大旱三年也不愁啊”。教书先生听了不知所以然,于是问:“大旱三年那不是没东西吃了?”农民说:“天晴千日都有得吃,也不差那三个月了。”教书先生于是就不敢做声了。父亲讲这故事的意思是要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学会变通,不然就会读成书呆子。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教书先生没有错,他只是喜欢欣赏万里无云的美景,而农民也没有错,他想着只有风调雨顺才能有好收成。教书先生只是在抒情,而庄稼地里不需要抒情。

对于雨,心情是矛盾的。喜欢临窗,雨水从屋檐上成排泄下来,听淅淅沥沥的雨声不断,看雨珠在窗台上轻快地跳舞。喜欢细数雨中冲洗的黄叶,遥寄乡思。却又担心在雨中,家人是否还在田间劳作,雨下起来的时候,家人是否收回了晾晒的谷物。离家在外的人除了佳节倍思亲,刮风下雨的时候,也容易想起家,想起家人。

上大学的时候,每逢周一和周四的早上都希望下雨,因为周一和周四的早上安排的是无聊的队列训练。行在川藏的路上,我们不期待一路的阳光朗照,如果那样,川藏的旅途会是残缺的,我们又害怕雨淅淅沥沥没完没了。唯有那追风逐雨的感觉让人觉得惬意。正如郁达夫所言,“无雨哪能见晴之可爱,没有夜也将看不出昼之光明”。

一样的雨下在不一样的地方,下在不一样的时节,于是有了不同的景致。江南的雨仿佛是个多情的女子,显得优柔寡断,时而缠缠绵绵,时而点点滴滴,时而淅淅沥沥,时而豪肆滂沱;高原的雨却像是个轻狂少年,想来就来,说走就走,来时急急,去时匆匆。

所谓“雨之为物,能令昼短,能令夜长”,雨总能给人别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