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语言魅力
17683700000019

第19章 校长场景讲话态势的运用(8)

态势语应用系统训练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的:单向语言表述中的心理障碍克服及其训练;心理自控及其训练;双向交流表述中的心理沟通及其训练以及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心理分析的训练,等等。现分析如下:如果从纯生理的角度考察,一个人只要发育正常,尤其是听、说器官正常,那么,在同一个文化层次上的人的语言表述能力应当是一样的,或是基本近似的,但是实际上远非如此。究其原因,往往既不在其发声器官运动能力的差异,也不在其大脑反应的灵敏度差异,而在于有的人口语表述时无心理障碍,有的人有心理障碍,有的人心理障碍重,有的人心理障碍轻。心理障碍其实也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如初次当众作语言表述,怕万一表述不成功当众“坍台”,怕表述内容会引发不同看法和非议,怕在公众面前自身形象“不佳”等。心理障碍它起源于表述者自身的心理,是对表述成功自信心不强的必然产物,是人们自己给自己的表述成功设下的一种障碍,进而言之,因心理障碍导致的语言表述不成功,其实也是自己给自己造成的失败,或者说是自己打垮了自己。正如一个人因为心理障碍(比如“害怕”)而不敢乘坐飞机,而克服此心理障碍则只能通过乘坐飞机才能逐步克服一样,态势语运用中的心理障碍,只有在实际的训练实践中才能逐步消除。

(二)要培养应有的心理素质

凡出色的校长讲话,总有其特色。不同的讲话人,或同一讲话人进入不同内容的讲话,往往风格迥异,形式多样。但是,讲话人所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却是共同的、一致的。这就是说,要使讲话获得成功,讲话人不仅要涉猎多方面知识,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技能,而且要注意培养心理素质。那么,具有怎样的心理素质,才能使你要登上讲台时,排除各种不利因素,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呢?

1.自信意识

。这是讲话者最基本的心理素质。其特点是对所要进行的讲话有着清楚的理解,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具有这种心理素质的人,讲话前精神焕发,精力旺盛。讲话时,使讲话技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很难想象,一个缺乏自信心、心情紧张、思绪纷乱的人,可以有效地进行讲话。可见,自信心可以使讲话者处于最佳状态,发挥最高水平。

当然,这种心理素质是经过长期的训练培养而形成的。

培养自信意识,首先要对讲话内容、基本观点,具有坚定的信心。对于讲话人来说,你讲的必须是你所信的,听众才会信你,反过来又会加强你的自信心。如果自己都对要讲的表示怀疑,那么自信心从何谈起呢?其次,要对讲的材料充分地熟知。这里所说的熟知,不仅指熟悉讲话稿,还要对讲话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这就要在讲话前下工夫,做到胸有成竹。只有这样,才能在讲话时以轻松、愉快的心理处之,从而减少心理压力。

2.吸引意识

。讲话者能不能把讲话内容深深印在听众的心上,取决于讲话者是否具有强烈的吸引意识。所谓吸引意识,是指以引起别人的注意为满足的一种心理要求。可以说,没有一个讲话者不希望自己的讲话能扣人心弦的。然而,凭借什么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呢?

(1)精神面貌上的吸引。讲话者是听众注意的中心,他给予听众的视觉形象至关重要。对讲话内容,听众还需一个理解的过程,而讲话者的视觉形象,可以说是给予听众的直接的印象。讲话者的任务就是要注意强化人们的注意力,它包括在仪表、风度、情绪等精神面貌上所做的种种努力。例如,修饰合度的仪容、大方开朗的风度、愉快振奋的情绪、镇定坦然的神态、炯炯有神的目光,等等。在听众较长时间的注目下,讲话者的精神状态本身就是一种极强的吸引力。

(2)讲话方式上的吸引。讲话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到听众注意力的保持。要使人们的注意指向讲话者所愿望的方向,需要讲话者做出不少努力;要使听众在长时间内保持精力集中,而不让它分散到别的方向时,则需要讲话者做出更大的努力。

从人的心理特征来看,凡使人强烈感兴趣的或强烈影响人情感的东西,是最能吸引人的东西。懂得并善于利用这一点,讲话人就可以获得保持听众注意的最佳效应。

兴趣是注意的基础,有兴趣的东西,可以长时间抓住听众的注意。有兴趣的东西首先必须能给人某些新的东西。因此,讲话的内容应是人们较为关注、较为熟悉的问题和事物,特别是能解答现实中的新问题、新事物。

(3)表达技能上的吸引。表达技能是讲话人的基本功。把它掌握在手,便可以不断把时时游离的听众注意力,引导到预定的轨道上来。

表达技能由口语技巧和态势技巧组成。口语技巧,主要利用语音、声调、语气、速度、节奏等的变化,从听觉的渠道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态势技巧,则主要利用姿态、手势、动作、表情等富于情感的变化,从视觉渠道吸引听众的注意。两种方式融会贯通,听众视听并用,从而使注意力稳定在讲话需要的范围以内。

3.反馈意识

。在讲话时,讲话者输出的信息,作用于听众,必然会引起听众的反应,并把反应结果再输送回来。这个过程,我们称为讲话的反馈。凡成功的讲话,总是讲话者与听众之间构成了一定信息交流。一个只顾自己不顾听众反应的讲话者,永远不能引起听众的兴趣和注意。因此,每一个有经验的讲话者,都会自觉地把相当一部分注意力,分配到听众的反应上来。讲话时,尽管他意识中心并没有离开自己所讲述的内容,但他还保持一种接收并处理听众反馈信息的心理活动,这就是讲话者具备的反馈意识。

首先,讲话者要注意获得反馈信息,这是以讲话者敏锐的观察力为先决条件的。要善于从听众的举止、表情、声响上透视出他们的内心活动,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例如,当听众被你的讲话所吸引时,就会凝视、倾听;当听众被感染时,就会喜形于色或悲愤激昂;当听众不理解时,就可能相互询问或议论,出现轻微的骚动;当听众感到厌倦时,就会东张西望、交头接耳、谈天说笑,噪音加剧。以上这些信息只要注意观察就可以获得。

其次,要注意对反馈的处理。讲话者对听众的反馈信息也要做出相应的反馈,就是根据听众的反应,相应的采取必要措施。如是一般的讲话,可以采取增删内容、变换技巧,朝着有利于表现主题,有利于集中和保持听众注意力的方向调整讲话。

综上所述,校长的讲话艺术是有自己特有的魅力的。它凭借着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感情,准确、鲜明、生动的语句,响亮、和谐、富有节奏的音调和讲话中协调的身体动作造型,令人为之吸引、为之愉悦,思想受到启迪,情感在心中激荡。

五、体态语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体态语在说话过程中具有特殊的表达功能。但是,它毕竟只是完成表达任务的手段,而不是说话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对于校长言语表达来说,体态语并没有独立价值。而只有辅助价值,在谈话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正是这种从属地位决定了体态语的设计和运用必须由表达的内容、情绪、对象等因素的特点来决定。体态语的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服从内容表达的需要

这是体态语设计的根本宗旨。英国有个叫雷布斯的政治家,他在伦敦作《关于劳工问题》的演说时,中途突然停了下来,取出怀表,站在那里静静地望着听众足足有一分多钟。听众都觉得奇怪:怎么回事?难道忘了说辞?就在大家猜疑之际,他突然大声说道:“诸位,方才大家都感到局促不安的72秒钟的时间,就是一个普通工人砌一块砖头所需要的时间。”大家恍然大悟。雷布斯的中途停顿动作的设计,既新颖别致,又生动深刻地表达了他在“劳工问题”上的思想和见解。

(二)服从情绪表现的需要

任何表情动作都是人的内在情绪和感情的体现。体态语的设计必须顺应感情的需要,服从情绪的支配,该哭则哭,该笑则笑,该怒则怒,该怨则怨,所有动作须随着说话情感的起伏自然而然地发出,不要故作姿态,装模作样。

(三)服从对象、场合的需要

无论表情、动作、姿态、衣饰都须考虑要适应特定的对象和场合。参加外事活动和节假日去公园时的衣着打扮和神态是有区别的。参加喜庆活动与参加悼念活动时的举止、仪态也显然应该不同。

(四)服从审美的需要

体态动作直接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器官,美则令人悦目赏心,丑则令人反感厌恶。因而无论何时何地,坐卧立行、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要注意造型美,以适应人们审美的心理。一般来说,男尚阳刚,女尚温柔。在设计体态动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体现出性别特征和个性特征。男人要有男人的气质和风度:刚劲、强健、粗犷、潇洒;女人要有女人的柔情和风姿:温柔、细腻、娴静、典雅。美是校长语言表达的境界。因而校长的谈吐、举止,都须服从审美的需要。

(五)自然纯真及其他

体态语的设计旨在协助有声语言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而必须做到自然、简明、合适、生动。

1.自然。自然是对体态语的第一位要求。动作要自然,自然见纯真。有的人说话时,动作生硬、刻板如木偶;有的人则刻意表演,动作和姿态总是那样做作,像在“背台词”。这都使人觉得别扭、不真实、缺乏诚意。孙中山先生曾这样告诫人们,“处处出于自然”,即使“有时词者严重”,也“不可故作惊人模样”,这样才能博得人们的信任。因此有人说,宁要自然的笨拙,不要做作的乖巧,不是没有道理的。

2.简洁明了

。动作要大众化,举手投足要符合一般生活习惯,不要龇牙咧嘴、手舞足蹈像在表演戏剧。否则,不仅会喧宾夺主,妨碍有声语言的正常表达,也使听者眼花缭乱,不知所以。要注意克服不良的习惯动作,无意义的多余的手势必须去掉。

3.适度适宜

。所谓适度,即要求动作要适量,以不影响听者对校长说话的注意力为度,不要用得过多。有的人做的动作比说的话还多。那不是校长的语言艺术,而是表演。所谓适宜,即要求动作必须与说话的内容、情绪、气氛协调一致,不要故作姿态、故弄玄虚甚至手口不一。

4.富有变化

。说话时,适当的重复动作是完全必要的,它往往能重现或强调原来的情绪。但不要老重复一种姿势,如果一种表情、一种手势到底,则单调乏味,呆钝死板。因此,要善于根据内容、情绪的变化适当地变换动作和姿态,以期生动活泼,富有朝气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