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语言魅力
17683700000029

第29章 校长的报告讲话(4)

综上所述,报告的开场白多种多样,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几种形式。校长应根据报告的内容和听众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开头方式,都必须做到简明扼要,开门见山,或切入主题,或交待任务。

二、准确把握报告主体内容

主体即整个报告的主要部分,这一部分是否成功直接决定着报告的成败。看一个报告有没有水平,是不是有分量,有没有特点,主要是看这一部分,所以校长必须下功夫讲好。

报告主体部分具体包括讲什么,怎么讲以及讲到什么程度等。这些都要根据会议的性质和任务来确定,应当紧扣开头语提出的论题或主旨,展开具体的阐述、分析、论证。既要有深刻的理论分析,又要有典型具体的事例,从多方面、多角度,透辟地阐明报告的主旨。应该像元代乔梦符所说,一篇文章应像“凤头、猪肚、豹尾”那样。主题部分就是“猪肚”了,应该饱满充实。

报告主体部分没有固定的模式。但要讲好这一部分,关键是把握好三点:

1.内容充实,分析透彻

。一个报告只有内容饱满充实,占有丰富的材料,详细的例证,充足的信息量,才能有效地论证观点,给人以启发、教育和力量。反之,如果一篇报告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则是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没人愿意听的。内容饱满充实主要是指有新鲜、深刻的思想观点,有具体、生动的事例。

一个报告有没有说服力,内容是否充实,关键是看论据是否充分,论证是否有力。事实胜于雄辩,如果论据不充分,观点就立不住脚,就没有力量,很难去打动人、感染人、说服人,就会给人一种“空”的感觉。要使论据充分,有效地证明主旨,就要选用大量有价值、有内容、有说服力的事实材料。这些材料可以是历史的、现实的,也可以是本地的、外地的。所选用的材料要典型、真实、贴切、有新意,这样的材料才具有说服力。

但报告仅有大量的材料还不行,必须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对自然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现象、事实,进行深入分析、判断,揭示其本质,抽象概括其规律。具体的理论分析主要在于指出现象的本质属性、产生的影响、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需要采取的具体措施。如毛泽东在中央党校作《整顿党的作风》的报告时,运用大量的事例列举了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的毛病在党内的表现及危害,深刻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听后很有说服力。在《反对自由主义》中,列举了自由主义存在的事实,分析了自由主义对我们党的事业的危害及产生的根源,指出了克服自由主义的方法。其分析深刻透彻,入情入理,入木三分。

2.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报告的思想内容要有一定的次序和步骤,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都要有一个总体的设想。通常我们把这种从总体上安排讲话思想内容的次序,展开讲话结构的步骤,叫做层次。层次又叫“意义段”、“逻辑段”或“部分”、“大段”等。也就是说主体共分几大部分。

安排层次要着眼于讲话思想内容的逻辑关系。也就是说,必须先有个合理的、清晰的讲话思路。讲话层次混乱、颠三倒四的主要原因是思路不清。要使讲话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就需要讲话者有清晰严密的思路,把层次、段落、过渡照应、用例、详略安排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衔接都考虑清楚,精心组织,从而紧紧抓住听众,使听众一步一步地掌握报告的内容。

为了使讲话听起来条理清楚,通常可采用以下办法:序码排列。将报告内容划分为几个部分,前面标以数码,依次排列下来,每一部分的内容都紧扣一个中心。一般情况下,每一部分内容的第一句话,提炼为论题句或论点句,用以表示出每一部分讲话的内容范围或主旨。

为了使讲话更加条理清楚,在每一大部分中,还可以用一是、二是、三是、四是或首先、其次、再次来划分,尽量不要重复使用。恰当地运用序码来划分层次,不仅给人留下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的印象,而且能够加深理解,便于记牢。当然,运用序码排列层次不可太多、太乱,千万不能大一、二、三,套中(一)、(二)、(三),再套小1、2、3,这样容易造成听觉上的混乱,弄不清“辈分”,不利于准确理解和记住讲话内容。

设立小标题。将报告中所讲的内容按性质不同划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前面加一标题,起一个提示作用,告诉听众这一部分主要讲什么内容。小标题既要准确地概括出这部分的内容,又要使用简洁、鲜明的语言。如十五大报告,共分十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冠一标题:世纪之交的回顾和展望;过去五年的工作;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设立小标题,能够鲜明地表示出讲话内容要点,体现出清晰的层次和条理,便于听众抓住讲话要领,更好地理解讲话内容。现在校长讲话大都采用这种形式。

3.要言不烦,精辟概括

。报告的主体部分要做到要言不烦,精辟概括,尽量少讲废话、空话。一般来讲,讲话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概括能力的大小。不会概括,写出来的文章、讲出来的话,就显得平铺直叙,就像记流水账,给人的感觉是零碎,层次不高,缺乏深度。例如,十五大报告,全文共三万余字,可以说是鸿篇巨制,但是阅读全文时,又感到“字字珠玑,句句精彩”,非常精炼,概括力极强。现以十五大报告为例,分析如何进行高度概括提炼。

一是横向概括。即按照空间顺序,把横向的一些零碎、分散、复杂的事实材料,进行科学分类归纳概括,使其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便于记忆。报告第二部分“过去五年的工作”,对五年来我国所进行的重大改革,发生的巨大变化,取得的巨大成就,用“两个显著”、“三个新”,五个自然段,七百余字,就全面、透彻地概括了出来。分别从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精神文明建设、国防建设及人民生活水平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分类非常科学,用语非常精炼。

二是纵向概括。即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把一些零散的事实材料,提纲挈领地归纳概括成几条或几点。如报告第一部分“世纪之交的回顾和展望”,回顾一百年,展望五十年。通过“三个伟人”、“三次巨变”、“一个结论”,五个自然段,近六百字,就把百年历史进行了高度浓缩概括,高屋建瓴地把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复杂的历史,简洁鲜明地阐述出来,听后给人一种清晰准确的感觉。

三是理性概括。即通过大量具体事例进行分析研究,从理论上进行归纳概括,从而得出带有普遍性、本质性、规律性的结论。如报告第三部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重要的是把多年来一直讲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炼概括为“邓小平理论”,从而更加简洁,更具理论色彩。这一部分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重新进行了阐述,并归纳概括成为一个精髓、一块基石、一种方法、一个体系,进一步完善了邓小平理论。

三、简洁有力的结束语

结束语是指讲话的结尾部分,同开头一样,好的结束语能给人余音绕梁,回味无穷的感觉,也可发人深思,催人奋进。结束语一般是综合归纳主体的内容大意,提出希望、要求,鼓舞号召听众行动起来,按照报告中阐述的道理和主张去做。好的结束语一般要精悍有力,调子高昂,充满热情,这样才能振奋精神,鼓舞斗志,发挥巨大的鼓动力量。

从内容上说结束语要注意两点:一是要综合归纳全篇讲话的内容,做出肯定性结论,使听众对讲话全文有一个概括、完整、深刻的印象;二是要有鼓动性和号召力,给听众前进的信心和奋发的力量。报告结尾形式多种多样,通常采取以下两种:

1.号召式结束

。号召式结束即在讲话结束时,运用极富鼓动性的言辞,或寄希望,或提要求,号召人们去努力行动,完成会议任务。例如,十五大报告是这样结束的:“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不屈不挠,艰苦奋斗,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2.总结式结束

。总结式结束即在讲话结束时,对前面所讲的内容进行提纲挈领地归纳和总结。例如,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是这样结束的:“这次大会是全国文艺工作者在新长征中的第一次盛会。同志们是带着自己的丰硕成果来出席大会的。我们相信,大会以后,同志们一定会拿出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艺术成果,向祖国和人民汇报。

谨祝大会圆满成功!”

结束语的形式尽管很多,但不管采用什么形式,都必须以简短有力的语句,总结报告全文的主旨,发出有力的号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