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语言魅力
17683700000049

第49章 校长的工作谈话(6)

大量的说服事例表明,因说服而使矛盾更加激化了的情况,主要有两类:

第一类是强化了对方本来就不该有的消极情绪,从而火上浇油,扩大了事态。

第二类是“惹火烧身”。因说服方法不当,激怒了对方,使对方把全部的不满和怨恨情绪都转移到了你身上,你成了他的对立面和“出气筒”。

经验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有修养的说服者,就要有涵养、有博大的胸怀和宽厚仁义的气质。遇到上述情况决不可为了顾全自己的面子而反唇相讥,以牙还牙,使玉帛变干戈。

2.忌急于求成。

人们常说,善弈棋者,每每举一而反三。做别人的思想工作也好比下棋,也要珍视这“三步棋”的做法,要耐心细致,再三斟酌。如果条件不具备就急于求成,不瞻前顾后,总想一劳永逸,其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成效甚微,甚至把矛盾激化。

3.忌官腔官调。

要克服官腔官调,最主要的是应该增强普通人的意识,以普通人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彻底改变那种高高在上、唯我独尊、主观武断的官僚作风和指手画脚、发号施令的作风。

还必须注意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慎用套话,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4.忌空洞说教。

要避免空洞说教,尤其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1)道理要人辙合拍;

(2)思想观点要明确;

(3)语言要朴实新颖。

5.忌不分场合。

如果不分场合,信口开河,不管人前人后指名道姓地施行对人说服,效果往往不佳,搞不好还会出现与说服者的良好动机截然相反的说服结果。

三、掌握说服技巧

在说服别人时,技巧的恰当应用对说服效果产生着极大的影响。

一般来说,老人、权威者、上级的说服通常会起到一定的效果,而少年、普通人、下级的说服因为要顾忌到诸多方面,因而效果并不是很显著,但历史上仍不乏成功的例子,如魏征谏唐太宗等。这里就有一个说服技巧的应用。

下面介绍这些方面的技巧。

1.现身说法

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服别人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首先,事实胜于雄辩,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十条理论不如一件事实更让人信服。其次,惟其是亲身经历,才更显真实,这是远非道听途说所能比拟的。另外,现身说法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不用一本正经地说教,只要说完情况稍加点拨,让别人去体会,显得含蓄、委婉。

现身说法说服别人的典型例子是我国古代的邹忌说服齐威王广开言路的故事。邹忌是齐国人,身体魁梧,面貌端正。有一天他问妻子自己和美男子徐公相比,谁更美一些,妻子说:“当然是您美。”他有些不信,又问妾。妾说:“徐公哪儿能跟您比呀!”这时正好有宾客来求见,邹忌又问客人,客人也说他比徐公美。邹忌疑疑惑惑。徐公来了,邹忌暗暗打量他,又仔细照照镜子,觉得自己比徐公差多了。可是为什么自己的妻、妾和客人都那样说呢?邹忌躺在床上想了好久,终于悟出了这个道理:妻子偏袒他,妾害怕他,客有求于他,所以都不说真话。于是第二天见齐威王的时候就说了自己的情况并告诉威王,现在宫廷里的人个个都偏袒大王,官吏们都怕大王,四境之内都有求于王,由此可见大王受蒙蔽很深啊!于是威王下令广开言路。

现身说法的最大优点是避免了在说服过程中常常出现的批评和教训对方的口吻,而是用自己所产生的类似问题来启发别人“你是否也会这样?”因为摆出了自己存在(或者曾经有过)的问题,便显得谦虚,而且把自己摆在与被说服者同等的地位上,不至于使人觉得你居高临下。所以也易于被接受。

2.循循善诱

。所谓“循循”,就是指有步骤地、耐心地诱导对方思考;所谓“诱”,就是启发开导;所谓“善”,即是指要“诱”得得当、巧妙,使对方心悦诚服。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以后,杨虎城部队中的一部分军官强烈要求杀掉蒋介石,周恩来同志为了实现我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政治主张,达到“逼蒋抗日”的目的,到这些军官中做说服工作。周恩来同志对他们说:“杀他还不容易,一句话就行了。可是杀了他还怎么办呢?局势会怎么样呢?日本人会怎么样?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会怎样?各位想过吗?这次捉了蒋介石,不同于十月革命捉住克伦斯基,不同于滑铁卢擒拿了拿破仑。前者是革命胜利的结果,后者是拿破仑军事失败的悲剧。现在呢?虽然捉住了蒋介石,可并没有消灭他的势力,在全国人民抗日高潮的推动下,加上英美也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所以逼蒋抗日是可能的。我们要爱国,就要从国家和民族利益考虑,不计较个人的私仇。”

周恩来同志的这段话采用了“循循善诱”的方法。他先用一句话稳住了军官的心,控制了场面;接着连续用了六个问句,激发引导军官们深思;最后才提出了“逼蒋抗日”的目的和主张。三个层次,一层紧扣一层,一层深似一层,以理诱之,以情导之,终于使这些“一片杀声”的军官心悦诚服。

3.归谬说服

归谬说服并不是直接反驳对方的错误观点,而是先假设对方的观点言之有理,然后据此引申出一个连对方也不得不承认是荒谬的结论来,从而心甘情愿地放弃原有的错误观点和主张,无条件地接受说服者输出的思想信息。

实践已使许多人懂得,当我们面对固执己见的人,直接反驳其错误会有诸多的不便,而最有效、最巧妙的方法当属归谬说服方式了。

《伊索寓言·不忠实的受托人》中有一段话说得很实在:“遇到谎言说得过于离题的时候,你如果想用论证来破其谬见,那么,未免太郑重其事了。”因为那样反而会纠缠在没有意义的细节上,显得愚拙,不如直接运用归谬方式,以争取让对方“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

楚庄王有一匹心爱的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结果这匹马因为喂得太肥,反倒死了。楚庄王非常痛心,欲以“棺椁大夫礼”为死马举行丧事。左右力劝,庄王不听,以致动怒,下令道:“谁敢再来谏我葬马,就处以死罪!”

优孟听知此事,进得殿来,仰面大笑,庄王诧异,问其缘故,优孟答道:“这是大王您最喜爱的马呀!我们楚国堂堂大国,什么排场摆不出来呀,而大王只以大夫的丧礼来葬马,太寒酸了!我看应以国君的葬礼来安葬它。”

庄王问:“那该怎么办呢?”

优孟说:“应以雕玉为棺,文梓也椁,调动大批士卒修坟,征用大批百姓负土。送葬时,让齐国、越国的使节列于前,韩国、魏国的使节翼随于后;再给它造起祠庙,祀以太牢之礼,奉以万户之邑。这样一来,诸侯各国就都知道大王您把人看得轻贱,而把马看得很尊贵了。”

庄王一听,突然醒悟过来,深责自己险些铸成大错,遂打消了用大夫礼葬马的念头。

庄王葬马,本来是一件很荒谬的事情,而拒听劝谏,更是蛮横无理。这时候,任何人再一味地正面规谏,都是不识时务,其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优孟的聪明之处在于他没有继续强行直谏,而是采用顺水推舟、火上加油的策略,把貌似合理的东西做了极端的夸张,顺着庄王荒谬的思路向前延伸,直到连庄王本人也认为是荒谬至极,才心悦诚服地弃非从谏。

运用归谬方式使说服对象认识原来观点的错误,还可采用这样一套方式,即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对方谈自己的见解,即便对方说错了,也不要急于直接指出,而要不断地提出补充的问题,诱导对方由错误的前提推到显然荒谬的结论上,使之不得不承认其错误,然后再设法引导他随着你的正确的思维逻辑,一步一步通向你所主张的观点,达到劝导说服的目的。

4.动之以情

。在说服时,还应注重彼此情感的交流。用情感打动对方,使对方信赖,这时,说服就容易奏效了。

郭沫若先生在1962年曾游览普陀山。在游览途中捡到一本笔记本,扉页上写着一副对联:“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春在哪里”。再翻一页,竟是一首绝命诗,并署着当天的日子。郭老担心出事,心焦如焚地四处寻找失主,终于找到了一位神色黯然的姑娘。原来她考大学连续三年名落孙山,生活上又遭受挫折,感到悲观失望,准备魂归普陀。郭老先是称赞对联有文采,接着微笑着问:“我替你改一改,你看如何?”然后深情地吟道:“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横批是‘春在心中’。”听了郭老所改的对联,姑娘体会到长辈的关怀,终于向郭老倾吐了心中的郁闷。郭老邀她同游普陀,边走边热情地与她交谈。当姑娘知道面前这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就是一代宗师郭沫若时,万分惊喜与感激,吟诗谢恩师指点迷津,而后又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

这段佳话也给我们指出一个说服别人的方法。那就是以情感人的方法。特别是这样一位绝望的女子,她之所以绝望,就是感到天地之间没有真情,只有冷酷。因此感到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于是萌生了轻生之心。现在从周围人们的关怀中感受到了“人间自有真情在”,当然就会鼓起重新生活的勇气。由此可见,晓之以理能成功地说服人,“动之以情”也同样可以说服人。

5.晓之以理

。说清道理是使对方心悦诚服的有效方法。以理服人是一定会有效果的,除非对方是蛮不讲理的人。即使如此,讲清道理也有利于争取群众。退一万步,遇见了不讲理的人,非上公堂打官司不可的时候,也还是要讲道理来说服法官和陪审团的。

美国学者卡内基专门研究演讲与社交口才,他经常租用纽约某大宾馆的大礼堂办班授课。

一天,他正筹备一个新的培训班,忽然接到宾馆的通知:租金涨到原租金的三倍。可是他早已发出通知,地址已不可能更改,怎么办呢?他约见宾馆经理,心平气和地说:“要提高租金,这不怪你。因为你是经理,责任是多盈利。不过我们应该认真核算一下这样有利还是不利:不错,租给舞台、晚会用,他们付出的租金比我高,当然经济上有利。但不利的是由于我付不出那么高的租金只能搬走,而我每办一次培训班就有成千有文化、受过教育的中上层管理人员到你的宾馆来听课。这难道不是一种广告吗?事实上你花几千元也许邀请不到这么多人来参观,而我却不花你一分钱帮你请来了,难道你不合算,不值得吗?现在请您认真考虑一下再答复我。”结果经理让步了。

在交涉中,卡内基一没叫穷,二没责怪,反而承认涨价是在情理之中,摆出了有利的一面,但接着又摆出了涨价所造成的不利因素。由于既说利,又说不利,充分表现了自己“无私”,出发点全都为经理考虑,这样就很容易被接受。而且摆出利弊两方面之后并不做出结论——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而是让对方自己去权衡,又显得从容大度,不咄咄逼人。

6.借此说彼

。利用两个事物之间的某一相似点,借甲事物来说明乙事物,不仅通俗易解,且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唐太宗为了扩大兵源,想把不在征调之列的中年男子都招入军中。宰相魏征知道后对他说:“把水淘干了,不是得不到鱼,但明年恐怕就不会有鱼了;把森林烧光了,不是猎不到野兽,但明年就无兽可猎了。如果中年男子都召入军中,生产怎么办?赋税哪里征?兵员不在多,关键在于是否训练有素,指挥有方,何必求多呢?”太宗无言以对,只好收回了成命。在这段话中,魏征借用两件与主要事件相类似的事例作比,既形象又深刻地阐明了不能把中年男子都征入军中的道理,极有说服力。

7.正话反说

。据《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爱打猎,非常喜欢养老鹰捉兔子。一次,烛邹不慎让一只鹰逃走了,景公下令把烛邹推出斩了。晏子为了营救烛邹,立即上前拜见景公说:“烛邹有三大罪状,哪能这么轻易杀了呢?请让我一条条数出来后再杀他,可以吗?”

齐景公说:“可以。”

晏子指着烛邹的鼻子说:“烛邹,你为大王养鸟,却让鸟逃走,这是第一条罪状;你使得大王为了鸟的原因要杀人,这是第二条罪状;把你杀了,天下诸侯都会责怪大王重鸟轻士,这是第三条罪状。”

齐景公听了对晏子说:“别杀了,我明白你的意思。”

晏子运用假设“罪状”的方法对没有罪的烛邹设立了三条明显违背常理的罪名,并数给齐王听。而这些罪名又明显是从齐王的角度来设立的,因而使齐王作为旁观者,自己也觉得不合理。并明白了晏子的用意,放过了烛邹。

明武宗时,秦藩请求加封陕边地,而此地战略上十分重要,与国家社稷的关系更是紧密相连,但是皇上受人撺掇,已经同意了,叫大学士们起草一个加封的诏书。梁文康承命起草了这份诏书,他巧妙地采用正话反说的方法表达了劝阻皇帝,改变封地的意见。

他写道:“过去皇太祖曾诏令说:‘这块土地不能封给藩王,不是吝啬,而是考虑到它的地广物丰,藩王得到后一定会多养士兵马匹,也一定会因富庶而变得骄纵。如果此时有奸人挑拨引诱,就会行为不轨,有害于国家。’现在藩王既然恳请得到这块土地,那么就加封给你吧!但得此地之后,不要在此收聚奸人,不要在此多养士兵马匹,不要听信坏人挑唆,图谋不轨,扰乱边境,危害国家。否则,那时想保全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不可能了。请藩王在此事上慎之又慎,不要疏忽。”

皇上看到很忧虑,决定不再把它封给藩王为好。梁文康在这里运用了正话反说的战略,从而阻止了土地的滥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