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语言魅力
17683700000005

第5章 校长语言艺术概论(4)

务实,与守旧、唯唯诺诺、谨小慎微,完全是两码事。必要时的口出“狂言”,还可以体现校长的自信和闯劲,以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带领学校成员冲出沉闷的工作气氛。就拿校长的报告演说来讲,多年来,为了体现校长的稳重,体现校长语言文件式的精确,报告总是照本宣科,或大而无当地所谓“提纲挈领”。这时,有胆识的校长不妨逆用听者的这种接受心理,放下文件、稿件,来一段即兴演说。妙趣横生的言辞,新鲜活泼的思想,一定会使听众兴奋异常。

三、塑造良好的个性品格

塑造良好的个性品格也是与语言艺术有关的提高个人素养的一个方面。

展望未来的学校界,学者们指出:在未来的社会环境中,作为工业社会支柱的自我、社会和知识三大观念将发生变化:(1)从“自我中心论”到“你我公式”,自我实现离不开你我价值的共同实现。这种共同实现自然离不开领导者的协调。(2)从“社会的对立性”到“社会的一致性”,人类的一致性将大大加强。(3)从“认知性知识”到“非认知性知识”。非认知性知识即指信仰、自尊、创造性、同情心、牺牲精神等无形的社会价值需要,未来学校校长的非认知性水平将决定学校的成败。前面我们谈了影响学校校长语言个人修养的文化方面,这里我们看到,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校长同时具备认知性知识(文化知识)和非认知性知识已成为历史的必然。非认知水平的提高需要良好的个性品格。

个性是指个人所具有的而且相当持久的心理特征和品质的总和。校长个性品格影响着整个团体,有利或不利,都通过校长的语言和行为表现出来。

校长的人格特质限定了校长的行为,尽管它不是唯一起作用的因素。尽管不同职位上的校长工作性质不同,对校长个性特质要求不同,但是考察不同职位上成功的校长的个性,我们发现仍然存在着品格的相同点。校长的语言如果体现了校长品格的优秀,则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和心理亲近。教育学家们推测,21世纪学校界将实现权力管理→技术管理→民主管理的演变过程,一种新的管理意识将应运而生,单纯的发展意识和赢利意识将过时。以更多的精力来处理人际关系,管理的重点将从技术方面转向人性方面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校长体现一定团体的上层意志。许多场合,他代表的是一个学校而不是他自己,因而自我约束能力强,个性成熟的人能够自我控制。在一定限度上牺牲自我利益,服从社会,不计较个人恩怨,不以个人好恶评断是非,不把个人意志强加于学校团体。用理智来支配节制自己的感情情绪,在混乱紧张的局势面前,能够镇定冷静;成功时保持清醒,总结成绩,筹划下一步;在挫折面前不气馁,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继续完成既定目标。

社会对校长的语言要求较多地抑制了他们自我感情的表露,但并不是抹掉校长的个性特色,成为模式化的清一色的传声筒。校长都是一个个具有不同鲜明个性的人,在体现人类理想的优良个性的基础上,赋予语言特色,就更有利于使其领导艺术具有个性化色彩。

人的性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并非一成不变,它是逐渐发展形成的。性格受文化素养、道德修养影响很大。在提高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的同时,有意识地自觉改变不良性格,改变不利于做表率和起协调作用的性格特征,保持优良的个性,是对校长个性品格的要求。

四、丰富的语库是语言艺术的源泉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与语言知识相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大脑里建立一个相应的语言仓库。拥有多姿多彩的语库,从词汇、句式等方面掌握语言的要素,以现有的词汇,生成无限多的句子,才能够自如应对复杂的言语交际。

校长要成功地完成与不同职业、阶层、心理、性别等对象的言语交际,那么,以对对方遣词造句的熟悉而进入对方的言语境界,是一个前提。下面仅从基本词汇的积累、一般词汇的掌握、同义句式的选用等方面简略谈谈。

基本词汇的积累。基本词是全民族使用最多的、一般的生活当中最必需的、意义最明确、为一般人所共同理解而用不着解释的词。它们是词汇中最主要的成分,用来指称人们习见的现象,这是人们描述世界的最基本的材料,如“山”、“水”、“花”、“鸟”、“人”之类。这里不多谈。

一般词汇的掌握。一般词汇除了由古代语言继承下来的非基本词汇外,依据不同的来源又可分为新造词、古语词、方言词以及来自别的民族语言及社会习惯语中的词。仅仅掌握基本词汇中的语词,语言只能搭起枯燥乏味的框架。要把话说得具体细致、生动形象,有血有肉,还必须依靠一般词汇。

古语词。虽然这些词汇所指称的事物现象和语言色彩已经作古,但是为了表示某种特殊的感情色彩,达到特殊的修辞效果,采用一定的古语词,既带有一定的历史纵深感,给听者以历史的回顾,又传达了一种特殊的语言格调,或庄重严肃,或讽刺幽默。

新词。新词的产生大大加强了现代汉语词汇表达的功能。掌握这类新词的新义,也在增加词汇量,同时使言谈透出鲜明的时代气息。

社会习惯语。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包括专门术语和行业语。专门术语应用于科学技术。每门科学都有其特定的术语,其明确规定的单义性,有助于表达复杂而精确的内容。校长只有精通本行业术语,才能把事理阐明清楚。“隔行如隔山”,校长积累一定的行业用语正是工作的需要。

五、良好的口才来自于长期的实践

俗话说:台上几分钟,台下千日功。同样,良好的口才也来自于长期的磨练。讲话的艺术虽然不能否认有一定的先天成分,但是绝大多数人主要还是靠后天的长期努力而获得。一个人不论天赋如何好,懂得多少口才艺术的理论知识,如果没有实际锻炼,那他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空轮子打转。

讲话的长期实践,要求不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工作环境之中,都要抓住机会,有意识地设身处地进行练习,力求自己说话观点鲜明,条理清楚,严密周全,能因人、因时、因地而进行不同的有效表达。长期的实践,一方面能够积累经验教训,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进而在以后的实践中去加以注意、完善;另一方面还可提高自身言语表达的心理素质,克服怯场恐惧的心理。

在进行实践的同时,还应勤于学习。学习包括学习书本知识、学习社会知识和向他人学习三个方面。

校长一方面有着较多的实践机会的优势,另一方面也有向同行中口才高手学习的好机会。只要多实践,多学习,长此以往,校长一定会成为讲话艺术的佼佼者。

请记住,良好的口才是校长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质。

第三节 校长的讲话艺术与校长的威信

校长讲话艺术不仅对工作成绩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和校长的自身形象与从事领导工作所必需的威信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千变万化、色彩斑斓的社会现象中,校长是令人瞩目的对象之一,作为校长,在各层次、各领域之中,必须通过自己的表白,树立良好的形象和权威,这就要求校长必须加强和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

一、校长的讲话艺术与校长的形象

校长自身的形象,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因为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校长的社会活动日益增多,自身表现机会也会越发频繁,校长的形象已成为大家的一个重要话题。

所谓校长形象,不是说校长必须成为“标准人”,也不是要校长个个表情严肃、一本正经、拿腔装派,摆上一副“官样”。而是说校长应该注意自己的仪表美、语言美、行为美,具有良好的风度、气质、口才、举止,给人以文明、亲切、务实的印象。

讲话艺术对塑造校长自身形象尤为重要。

二、校长讲话艺术与校长的权威

校长必须有较高权威,才能令行禁止,卓有成效地指导工作。校长权威分为权力和威信。权力是指校长为了实现学校发展目标,进行行动或指挥别人的行动的权利。权力有着它的特征:相对性、单向性、后果性,由此可见权力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并由被影响的人承认了的权利。校长的这种权力,通常都有一定的限定,在群众心目中也有尺度。威信则指领导者在被领导者心理上所受到的赞扬、尊敬和信任感。领导者的最大成就之处,就是他在其他人心目中所取得的威信地位。校长个人的威信地位愈高,那么校长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心理距离愈短,领导者的影响力也愈强。威信高的领导者对群众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向心力,这是领导者工作成败的关键。古人云“得人心者昌”,可见领导者威信历来被特别重视。

校长的权力和威信,不仅仅是个人的形象和品格问题,还体现着领导者群体的形象和力量,关系到群众对它信赖、支持的程度。这一点,对于校长尤为重要。所以在重要活动中,校长都要通过讲话、回答问题等方式,就一些重大问题表明立场,阐述观点;而群众和新闻媒介也往往根据校长个人的讲话了解领导层的动向。

校长者应如何利用讲话技巧树立权威呢?

(一)校长应正确对待权力与威信的关系

有的校长在树立威信的问题上,偏重于从权字上下工夫,认为有权有威,无权无威,因而要以权树威。这里需要探索校长权力与校长威信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威信是依靠什么因素建立的。

权力与威信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以下几种可能性:

1.有权有威

。这是每一个校长所要力争的,校长既有权力,在群众中又有威信,因而学校任务易于顺利完成。

2.有权无威

。这是我们所不希望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又普遍存在。这些校长自以为凭借手中的权力,就可以树立起威信。显然,这种威信是表面的,虚假的。用权力来树立威信,实质上挫伤、限制了群众的积极性。

3.无权有威信

。这种情况是难能可贵的。一名老教师在学校里工作了几十年,一直勤奋努力,为学校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切,尽管他不担任任何职务,仍然在学校中有威信,受人尊敬,讲话有人听。一位离休干部,虽然已无权力,但是,只要他继续发挥余热,那么,他的威望仍然会在群众中存在。这说明,一个人在各方面都表现很好,那么,即使他没有职位和权力,仍然可以在群众中享有威信。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见,校长虽然有了权力,但不一定就有威信。威信的形成,并不仅仅靠权力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非权力的要素:品格、感情、知识、能力等因素形成的。

所以,每一个校长要善于剖析自己,经常要问自己,在群众中的威信树立起来了没有,是依靠什么因素来树立的?

校长的威信是对群众的感召力,树立威信的关键是校长的心目中要有群众。校长每讲一言,都要坚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从人民的切实需要出发,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二)要持审慎态度

校长者在行使权力时,有其合法性和强制性,但过多地采用强制手段,即使权力的行使是正确的,也会使部属有被驱使感。

我国有句古语:“引而不发,跃如也。”这是说,权力的最大发挥,并不在具体行使的时候,而往往在它行使之前。换言之,利用合法权力作为预见动机,引导动机,改造行为的后盾,应该是十分有效的。身为校长,其目的并非是要惩罚下属的错误,而是以惩罚为手段,达到教育的目的。若可以不惩罚而又教育了犯错误的同志,那就能既达到了最佳效果,又树立了威信。

(三)要具有无私精神

校长客观上拥有行使权力的合法地位,但不能炫耀权力、滥用权力,甚至使用合法权利追求个人特权。如果这样做的话,部属必然会产生对抗力,抵制力,从而削弱了权力的效果,降低权力的威信。所以校长要以身作则,罚不避亲,赏不避仇,才能树立起威信。

(四)要尊重人格

任何人从事工作,不是纯粹为了赚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争取社会地位和人格平等。人皆有自尊心,人皆有争一口气的思想。我们绝不能把人当作机器看待。早期的“科学管理”研究,为了达到提高工作效率,把工人当牲口使唤。这种抹杀人性的做法,不得人心,效率只能是表面的、短暂的。综合成功校长的经验,都有着一个共同的长处,就是尊重他人的人格,使人感到亲切、温暖,使人感到如沐春风。

(五)要积极激励

任何学校对人的领导和管理,都不外两大方法:一是消极地制裁和惩罚;一是积极地激励和嘉奖。前者是利用人的畏惧心理,使之不敢为非枉法,但这只能保持一种最低的工作标准。后者则是利用人的积极向上心理,使之奋发努力,潜在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工作效率达到最高水平。

(六)要拉大领导者与群众间的水平距离,缩短领导者与群众间的感情距离现假设领导者的威信=领导者与群众间的水平距领导者与群众间的感情距其中水平距是指,领导者的个人品质,如知识、才能、决策、意志等的水平要高于群众。感情距是指,领导者在感情上,要接近、关心、融洽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