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影响力
17683800000015

第15章 奠定校长影响力的基础(3)

校长必须具备教育科学理论、管理科学理论、心理科学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现代科学技术理论,这样一些最基本的理论。这些理论构成校长的知识结构的必备部分,或者说是基本框架。

一、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1.熟悉相关法律知识。对于国家的各种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尤其是涉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方面的,要了如指掌。在学校发展中,要依照政策、法律办事,并能运用法律来维护学校的合法利益。

校长们多懂些法律知识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是法制社会,知法、懂法对于教书育人的老师们和学校的校长们来说是必须具备的素质。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学生们才能更好地了解法律,对法律产生敬畏,进而做到遵纪守法。

2.从自己的工作要求出发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校长从自己的实际工作出发建立符合自己工作需要的知识体系,我们知道校长无论是在才能的形成、见识的提高、还是品德的修养,都离不开知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识、非学无以立德的道理。

校长需要广博的知识,这是校长自身工作性质的需要,当然,我们所说的广博的知识。并不是要求校长对知识不分主次,不分门类,杂乱无章地充塞进自己的大脑里,而是要求按照工作性质要求,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科学的组合,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这也是校长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3.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校长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在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时,要从自己的薄弱地方人手。学理科的,要补充文科方面的知识,学自然科学的,要补充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另外,要根据自身的客观学习条件,制定出计划,循序渐进地学习。

4.处理好精与博、专与宽的关系。对于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专业知识、管理知识,校长必须做到精而专,否则,无法担负起领导责任;但校长又必须具备比较宽的知识面,对与领导工作相关的其他的基础知识,也必须有个大致的了解。

领导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所以需要领导者具备综合性的知识,如果过于专业,必然会使自己的视野缩小。校长在某种程度上说必须是一个杂家,但必须是“专家”基础上的“杂家”。记住一个原则:拓宽知识面是为了更好地完成领导工作。

5.不断补充和更新知识。现代的社会是信息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新事物不断出现,这就需要校长不断地吸纳新知识,并对旧的知识结构进行更新和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使自己领导的学校永远都有新的活力。

围绕着自己的工作性质,根据客观情况,校长要把精深和博大辩证地结合在一起,建立起理想的知识结构,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领导工作。

其实要建立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最佳的知识结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在确立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新知识之前,应该掌握一些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原则。这些原则不是一般意义上对学习者的要求,而是必须遵循的准则,离开这些原则的支撑和指导,要建立任何具有实际意义知识结构都是不可能的。

二、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所遵循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体现的是知识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必然性。在建立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时,必须从总体上来考虑知识的功能和效应,片面零散的知识、支离破碎的知识不可能提高一个认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内在结构和体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这些原理都是符合学习知识的过程;而好高骛远、脱离实际地追求博大精深只能是一种幻想。

用整体性原则指导自己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整体目标,先从宏观上把握对自己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知识,然后再从知识的内部融会贯通,完整掌握,而不能满足于浅尝辄止和一知半解。一种职业、一个岗位总是对从事它的人提出特定的知识要求,这些知识的本身总是一个个有机的整体,有其自身的规律和价值,越能从整体上把握,它的价值就越大。

2.相关性原则。相关性原则体现的是知识的相互依赖、相互牵连的内在本质特点。所有的知识都不是孤立和分散的,一个学科,一门知识总是和他相邻的学科和知识有着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联系,从而构成了知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态势。比如语言学和文学之间,物理学和数学之间,气象学和生物学之间等等。建立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必须按照知识互相影响、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特征去组合、去建设,按照自己的人生目标、工作性质的相关要求学习掌握知识,而不是按照个人的喜好片面单纯地追求某一方面的知识。

3.迁移渗透性原则。迁移渗透性原则体现的是知识的相互交叉、相互派生的特征。知识不是孤立分散的,相近相关的知识不仅可以互相促进,而且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相互转化和派生。尤其是随着新的科学方法和思维观念的出现,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迁移日益增多,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大量涌现,马克思预言的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洪流已经成为现实,比如数学已经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多个学科领域。我们在掌握现有的相关知识的同时,还要善于将已有知识相互深透,将知识学活,用知识创新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变为一个不断向外扩张的体系。

4.动态性原则。体现的是知识的发展规律,不能期望建立一个一劳永逸的知识结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对知识动态性原则最通俗的注释。在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更加频繁,一个人昨天建立的知识结构,如果今天不充实更新,它的价值就会降低。只有用动态性原则要求自己,不断在旧有的知识结构中叠加新的内容,才能把握更多稍纵即逝的机会。

建立合理知识结构的四个原则,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并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是揭示了一个合理知识结构的必不可少的四个方面。因此,只有将四个原则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起到指导作用。

第五节 如何达到校长专业化的要求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校长的办学理念需要不断更新,校长角色需要重新认识和定位,校长专业化之路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实践的呼唤,也是校长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怎样才能达到校长专业化的要求?校长专业化的实质就是校长素质的专业化,即具备了策划、决策、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具有强烈的现代教育意识和超前意识

专业化校长具备的现代教育意识应包括:现代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具有强烈的服务观念,并且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理性支撑。

尤其强调的是,对于一名校长来说,注重自身职业的服务性非常重要,要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为教职工服务,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二)具有统摄性思维和学校管理的艺术

统摄性思维是指思维深刻敏捷,能见微知著,不满足于表面现象;善于独创,不随波逐流;勇于探索,不墨守成规;强调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独立性。这就要求具有专业化水准的校长能跳出传统思维方式的“框框”,变封闭式思维为开放式思维,变单向式思维为多维式思维,变守成式思维为创造性思维。

校长管理艺术是校长管理知识、才能、经验、技能技巧综合的反映,是校长管理学校的最高境界,是专业化校长的必然要求。校长管理学校的艺术主要表现在:(1)发现学校教育、管理中问题的敏锐性和判断力;(2)处理问题的机智;(3)善于把握教育时机和管理时机;(4)具有吸引人、影响人的形象和魅力。

(三)具备以学校管理专业能力为核心的多种能力

校长专业化要求校长不但要具备良好的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想像力、判断力、意志力等,而且还要具有学校管理的专业能力、科学的计划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调控制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等。只有这样,校长才能高瞻远瞩、处变不惊,才能去伪存真、集思广益,才能把握机遇、赢得发展。

(四)具备以教育管理知识为核心的通才型知识结构

校长专业化的知识结构是一种通识型、通才型、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校长的知识结构由现代科学与人文基础知识、教育管理的专业基础知识、教育管理的专业知识、现代信息知识等组成。

首先,“通才”要有自己的专业特长,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具有高深的造诣;其次,不仅要懂得政治理论与国情知识,而且还要掌握教育科学、领导科学、管理科学、教育政策法规等知识;再次,他还能够广泛涉猎与工作有关联的社会学、经济学、公关学、伦理学、语言学、系统学等方面的知识。由于知识宽泛,所以通才比专才更容易借助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分析问题与研究问题,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

当然校长专业化还要求校长接受专业教育和专业训练,参加一定的专业团体;必须接受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和高级研修培训,积极参加教育管理专业协会的活动。这是提高校长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