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影响力
17683800000006

第6章 全面理解校长的影响力(6)

3.滞后性。消极的非权力领导力形态的滞后性,是指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由衷拥护和愉悦服从的程度、范围,低于和小于领导者的武力或权力影响的程度、范围。非权力领导力影响与权力影响的差距越大,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越有问题,其非权力领导力影响面与影响链的缺陷就越大。

非权力领导力影响落后于权力影响的情况肯定是不妙的,这是权力影响行将或正在削弱的先兆。但是,也有另一种可能,领导(包括统治者)抓住在权力尚未完全丧失的时期,迅速调整与被领者(包括被统治者)的利益、目标,为社会发展和被领导者的利益做不懈的努力。这样,就能多少提高一些非权力领导力,亦即缩小与权力影响的差距,以缓和权力影响下降的趋势。这种情况,在历史上也有先例。

譬如,清对明朝遗民的统治。清廷作为异族入主关内,靠的是武力。

这无论对于关内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还是对于广大民众来说,都是一个不愿接受的事实。清朝初期在华东、华南等地遭受的军事反抗和更为广泛的心理反抗表明,假若清朝政府不能迅速地稳定局面而创造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利条件,那么,武力影响将由缺乏非权力领导力而日趋衰退,结果很可能是一次十字军东征式的军事掠夺。而清朝政府在顺治和康熙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汲取汉族优秀文化、安抚人心、促进生产发展的进步措施,使得其魅力影响迅速上升,缩小了与强大的武力影响间的差距。尤其在康熙年问,清帝玄烨文韬武略不输前雄,先后平定了三藩,统一了台湾,平息了噶尔丹之乱,抗击了沙俄侵略。在强健军事、稳定政治的过程中,玄烨还奋发研习了数学、医学、地理、水利等多种科学,对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直接的贡献。康熙的努力,使得清廷有效地缓和了民族冲突,缩小了非权力领导力缺乏与武力强制之间的差距,逐渐赢得了汉族人民的勉强认可。

(二)非权力领导力影响面倾斜

消极的非权力领导力形态,最显著的一个表现是非权力领导影响面倾斜。所谓倾斜,就是指非权力领导力影响的范围,不能涵盖领导者中素质最佳、能力最强、能起非权力领导力链环节作用的人物,进而不能获得足够数量的被领导者的由衷支持。相反,只能影响一些能力一般、甚至较差的被领导者,进而使非权力领导力链条中断,失去对整个群体的影响和控制。非权力领导力影响面倾斜的形态,有这样几种主要表现:

1.领导者把缺乏忠诚精神的部下当成最得力的助手来亲近和使用。有的领导者把貌似谦恭而实则奸诈,爱搞阴谋的部下作为亲信,安置左右,受其蒙骗,既显得领导者本人无察人之明,又使领导者正确的决策和优秀品质在下达过程中被曲解或阻塞,使领导者在毫无知觉中被架空,失去被领导者的信赖和支持。

2.领导者把自己领导范围内有杰出才干的部下和具有一般才干的部下混同使用,甚至倒置使用,于是,造成有才干部下的相对被压抑现象。古语云“器不平则鸣”,由此形成对领导者的不满和反抗。而通常,能力较强的部下其反抗能力也较强,部下中杰出人才的离心与反抗,往往会对领导者的非权力领导力造成远甚于一般人的损害。

3.领导者在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时,只顾及自己或少数人的利益。这样,使多数人感到事业上没有发展前途,经济上受到不公平待遇,进而失去对领导者的期望和支持。领导者也失去了非权力领导力。

非权力领导力影响面倾斜的领导者,有的是因为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的局限性和所持政治经济主张的反动性;也有的是因为领导者缺乏决策、组织、宣传等方面的能力,使被领导者产生误解或者产生不安全感;还有的是因为领导者刚刚走上新的领导岗位(或执掌权力),还没有来得及积累实绩,并以此和被领导者建立良好的关系。非权力领导力面倾斜的主要表现是领导者对大多数被领导者,或者较杰出、较正派、较有影响力的部下缺乏非权力领导力;而只对较平庸、较卑琐、缺乏影响力的部下有些非权力领导力。

(三)非权力领导力影响链断裂

非权力领导力链断裂是指领导者的非权力领导力影响只能向下传递到某个中间层次。由于中间层次的有意或无意的扭曲、阻隔,对再下一层次,直到基层的被领导者,就较少或完全不能产生非权力领导力影响。非权力领导力链断裂,一般由于这样几种情况:

1.群体领导者自身和属下的利益、目标是一致的,但居于中间环节的某些骨干分子和他们的利益、目标不一致,因此,进行歪曲、阻隔。

2.领导者自身和被领导者(包括居于中间环节的骨干分子)的利益、目标不一致,因此,领导者的非权力领导力受到中、下层人士的联合抵制而消失。

3.领导者和中间层次的骨干利益、目标一致而和广大的基本群众并不一致,骨干分子没有歪曲、阻隔上级影响力,但在中层骨干分子和基层人士之间,这种影响力受到下层群众的反抗、抵制而减弱以至消失。

4.领导者、中层骨干、基层群众利益、目标均为一致,但中层骨干能力欠缺,素质不高,在群众中起不了模范表率作用,使上级的非权力领导力影响不能通过他们传达到基层群众。或者,由于基层群众感觉他们的直接领导者(中层骨干)缺乏非权力领导力,进而感到他们的最高领导者也是没有非权力领导力的。

在消极的非权力领导力形态下,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是不协调的、紧张的,甚至是对抗的、你死我活的。就宏观而言,在消极的非权力领导力形态下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缓慢的、停滞的,甚至是倒退的。就微观而言,在消极的非权力领导力形态下的单位,工作效率是低下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因为,归根到底,它是被领导者的不愉快心态的表现和不合作甚至反抗行为的结果。

九、非权力领导力形态的转化

非权力领导力形态是处在发展变化之中。变是绝对的,稳固是相对的。积极非权力领导力运用、处理得不好,会演化为消极非权力领导力形态,而消极非权力领导力处理得当,也会演化为积极非权力领导力形态。

公元前209年7月,一队开赴渔阳(今北京密云)的闯左戍卒900人,遇雨停留在大泽乡,不能如期赶到渔阳。当时秦法规定“失期当斩”。为了死里求生,他们在陈胜、吴广的领导下,在大泽乡举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旗帜。一时四方来投,八方响应,非权力领导力迅速增长。但是,陈胜、吴广在权力急剧扩大的同时,滋长了骄傲情绪,不能制定正确的对敌战略,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反而在称王之后,杀害贫贱故旧,致使人心离散,非权力领导力迅速下降,最终都被部下所害。

太平天国革命的平均主义口号,在早期,对于发动和吸引贫民参加革命,反对封建官僚豪富,具有较积极的作用。但在太平天国建立后,在经济上依然坚持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影响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致使太平天国在经济上陷于十分困窘的境地。这是造成洪秀全及其天朝后期非权力领导力剧烈下降的重要原因。

可见,即使是正义的事业,如果权力运用不当,不能有效地打击敌人和团结人民,也会遭受挫折和失败,也就是说,必然会引起非权力领导力由积极形态转向消极形态。

一般来说,领导团体自身非权力领导力由消极形态再转为积极形态的情况比较少见。而已呈消极形态的团体,由其他呈积极形态的团体取代的情况则是比较多见的。如中外历史上无穷的朝代更替即为明证。

十、非权力领导力的负面效应

非权力领导力对社会活动及其发展也并不总是具有促进作用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对社会活动和领导行为产生不良的影响。它常常表现为:

1.以传统观念的力量阻碍新思想的形成。领导个人的卓越经验与成功,会造成被领导者愉悦服从的心理定势。这种心理定势发展到对领导者的行为目标及其行为本身不假思虑辨别的程度时,个人、团体甚至全社会对有强大的非权力领导力的领导个体的盲目崇拜与盲目服从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直到领导个体造成巨大的领导失误,足以抵消以往的领导业绩时,才会使被领导者痛定思痛,回到纠正失误或更新领导者的清醒的思维状态中来。但是,当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的时候,社会与公众利益已遭受了很大的损失。

2.以个人魅力的强大影响取代集体的科学决策。领导个人的强劲的非权力领导力影响,会简化或破坏集体的科学的决策程序,使团体的活动处于没有制度保障的自在状态之中。一直到领导个人的决策出现足以引起被领导者和社会公众的重视为止。

3.以对领导者的崇敬与宽容代替应有的监督和制约。当被领导者放松对领导者的监督、制约时,会致使官僚主义、以权谋私、违纪违法、腐败作风等滋长、蔓延。

4.以众多支持者的拥护现象掩盖危险因素,排除异己力量的存在与增长,或者取消合法的异己力量的存在权利。非权力领导力是以大多数被领导者的衷心拥护为表征的.在这种热烈支持的现象之下,有可能掩盖敌对性的反面力量的存在与增长,结果给团体或社会埋下时日不定的爆炸性的危险因素。同时,更有可能在许多人热烈支持的现象之下,压制和排挤非敌对性的反对派力量。非敌对性的反对力量是领导者正确决策的前提因素之一。

这种力量的消失,无疑使领导决策失去了多种方案选择的可能性。如果领导决策一再失误,就会使非权力领导力走向自己的反面。

第三节 如何树立现代校长的形象

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向广大中小学校长提出了一个新的严肃的课题,即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树立自己的角色新形象。中小学校长是基础教育战线上的“排头兵”,是国家教育事业的“脸面”,树立现代校长形象对推动教育事业现代化有很重要的作用。

一、现代校长形象及其作用

现代校长形象是校长运用现代化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与技术,在学校管理的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风貌的总和。现代校长形象是一种总体评价,是现代校长声誉、名誉、信誉的体现,反映着内外部公众对校长的认可程度,体现了社会公众对一位校长的全部看法和评价、整体要求与标准。现代校长形象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通过各种物质的、精神的表征作用,形成公众对校长形象的具体感受,便可转化为一种强大的吸引力量、感染力量。

(一)现代校长形象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金招牌”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全面负责人,校长对学校的影响渗透在学校的每一个空间,从学校的物质形态到精神形态无所不在。有着现代化管理思想的校长的学校一定有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有为21世纪培养人才的战略部署,师生充满着开拓进取精神,校园建设洋溢着现代化气息。学校的现代化水平与校长的现代化水平之间存在着较高的相关系数,并且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校长的形象代表着学校的形象,人们从现代校长形象的背后看到的是一个朝气蓬勃的现代化学校。

(二)现代校长形象是学校开门办学走上社会的“通行证”

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学校的现代化必须以社会为依托,把学校现代化置于社会现代化发展之中,因此校长必须加强同社会的联系,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信息、能量与物质交换。既要治校,又会公关,多方寻求社会各方面对学校工作的支持配合,努力使学校得到社会的承认,成为人民心目中的学校。学校又要发挥自身的影响和作用,服务于社会,作用于社会。校长就是联结学校与社会的桥梁与纽带。在校长与社会人士的接触中,人们了解到学校现阶段的状况、近期及长远发展目标、校长的管理思路等,感受到一个现代校长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开拓进取的精神。人们对这样的校长总是充满无限的信赖,从他身上看到地方教育的希望,把振兴地方教育事业的理想寄托在他的身上,并给予热心的支持,从而使学校工作在社会上畅通无阻。一个有着现代化形象的校长便充分地运用他的影响力,为学校赢得了崇高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誉。

(三)现代校长形象是激励广大师生拼搏进取的“动力源”

具有现代化水平的校长能广泛引入国内外各种行之有效的现代管理理论,充分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对决策计划、组织实施、评价总结等环节实行最优控制,使人力、物力、信息发挥最大效益。实行民主参与式管理,注重人的因素,注重个人的非权力影响力,成为学校有巨大凝聚力的核心、教职工可以充分依赖的靠山、一呼百应的群众领袖。校长的形象就是无声的命令,教职工从校长这里受到充分激励,焕发出巨大的工作热情,自觉地为学校的现代化建设奉献一切。

(四)现代校长形象是建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的“催化剂”

现代校长具有先进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的超前意识,能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注重素质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加强现代化信息渗透。学校有现代化的教师队伍,能使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学校有健康、浓厚的学习气氛,学生能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