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创造力
17683900000022

第22章 创新型校长独特的教师观(2)

为什么要多看人的长处,为什么校长尤其要多看教师的长处?长处没有那么多也要多看,长处、短处都有而主要去看长处,这是否带有主观色彩,是否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后一个问题是容易回答的。我们如果把被看者与看者分别称为客体与主体(例如,当所谈论的是校长看待教师时,校长是主体,教师是客体),那么,我们所说的多看的“多”,不是指客体的长处多或短处多,而是指主体考察客体时把精力更多地放在长处或短处。我们说“多看长处”,意思是不管客体的长处多还是短处多,但主体应以更多的精力去注意客体的长处,所以这与实事求是原则不相违背;当然包含了主观愿望,愿意更多地注意客体的长处,但这称不上主观主义。

为什么要多看人的长处,这是值得深入一些思索的。

(一)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即一个善良的愿望,希望教师的长处多,如果已有不少,还希望更多起来,这样,起码对现有的长处要看到。

(二)当他人和教师自己都能恰当地看到自己的长处时,长处容易得到发扬,并在发挥长处的过程中抑制某些短处。

(三)当教师自己的长处能被别人看到并受到尊重和爱护时,又极有利于增强自信心,自尊、自爱、自重能导致自强不息,能焕发奋起向上的精神。

(四)多看长处实际上起着暗示感染的作用,人们鼓励我做什么,希望我做什么,这种暗示是在一种亲切自然的环境中进行的。

(五)从认识过程来说,当我们过多地去指点缺陷或短处时,纵然可以帮助弄清楚短处的性质、缘由等等,但真正起到的作用最终必然要正面地回答“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完成这一认识过程将比较曲折和缓慢,如果出现心理障碍(例如因为过多的集中于短处而自卑,或者因为逆反心理而拒绝承认本来存在的短处……)而难以完成这一认识过程。相比之下,当主要看长处时,特别是看到与需要加以克服的短处相关的长处时,很容易完成“怎样做才是正确的”认识过程,这是比较直接、比较迅速有效的。当然,有些缺点是不能加以回避的,但却是可以按最好的方式去认识和克服的,而这种方式与发扬有关的长处结合起来也许正是最恰当的。

如何看待教师的长处、短处?让我们举几个例子。

一位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与教学的副教授,1984年被任命为管理学校科学研究工作的处长,全校的科研管理工作有相当的分量(特别就经费而言)不在文科,再加之管理方面不是这位副教授的长处,于是学校让他回到了教学、科研岗位,不再做管理工作。中国过去20多年的历史留下了一个不成文的传统看法:不当干部了(或称“下台”了)那就意味着“受贬”,于是等到晋升职称时,这位副教授因曾“受贬”而多少受到影响。可是,校长明确地说:管理是他的短处,但做学问、教书是他的长处,当管理干部不行,为什么当教授不行?后来,他升为教授了。看其所长,重其所长,用其所长,这才是校长的方针。

另有一教授,很爱发表意见,大小事都乐于议论,开起会来可以独占讲台,成为主要发言人,相互讨论很难开展起来。学校校长提议她任学校校务委员会委员,引来颇多异议:“你这个校务委员会还会安宁吗?”这就取决于校长及有关人员怎样看了。校长认为,多提意见并不是短处,参加校务委员会的人员不积极发表意见,参与学校决策的前提都没有了,这个校务委员会还有何作用?!当然,如果发言过长,妨碍他人发表意见,这是短处,但这是可以避免的;假如一般的提醒还不行,那就在开会程序上加以限定,以保障所有校务委员充分发表意见,履行职责与义务。因此校长仍明确支持这位教授参加校务委员会并担任委员。还有,这位教授,在计算工作量(据此确定报酬量)时算得过细,有同志认为这是短处,太计较个人得失,其实这也算不上短处,关键在于她未虚报过工作量;更何况,她的工作是认真的,细致的,而且学术水平高。

有些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关心不够,甚至有的还不很清楚如何去关心,个别还有意无意压抑了年轻人;但有些老教师很关心、支持年轻教师,扶持他们,有的还十分善于指导、支持、扶植青年教师。面对这两部分老教师,校长没有必要花更多的精力去劝说或评议前一部分老教师,而主要应去研究并表彰后一部分老教师。这样就已清楚地表明了学校倡导什么,并自然地给了前一部分老教师以积极的暗示。对同一个人的不同方面,着重看长处的方面;对同一个方面的不同人,着重于这方面有长处的人。

四、关于平等待人

校长办公常在学校的“机关”,机关的作风如何并不代表校长,但实际上教师往往从机关的作风来看学校当局,甚至也由此来看校长,因为它确实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校长作风。

某校校长在学校机关所倡导的作风就是八个字:平等、礼貌、准确、高效。

准确、高效是对工作而言的,要高效率地工作,应达到相当的准确程度,不能粗放以致误事,办事泼辣,可质量很差,那是不行的。所以准确、高质是基础,在此基础上求效率。

一则办事,二则待人。办事是为着人,待人的态度是办好事情的基础。机关待人必须礼貌,礼貌反映文明程度,也反映服务态度。所以,在“准确、高效”之前加上“平等、礼貌”四个字,平等待人、礼貌待人是基础和前提。

另一方面,礼貌作为一种态度,在心理要素上,与情感、认知的关系密切,其中,在认识上是否视他人与自己处于平等地位,这一点尤为重要。所以,“平等”与“礼貌”之间相互关联,平等的观念是待人礼貌的前提。

总起来看,校长所提倡的机关“八字作风”:平等,礼貌,准确,高效,是有比较严密的内在联系的。从我们对其内在联系的分析可以看出,平等待人是最重要的基础。

平等待人包含态度与行为等几个方面,一是对下级要平等相待,不要有“官腔”,更不要盛气凌人;二是对上级也要平等相处,不要低三下四,更不要阿谀奉承;三是对平级合作与共,民主商议;四是办事公道,对自己以外的甲、乙、丙、丁之间也要平等相看。实际上,最重要的,也是最不易做到的是第一和第四点。

对下级,应不分年龄大小,不分职称高低,不分职务级别,一律平等相处,尤其上对下、高对低要尊重;尊重之要点为尊重人格;尊重人格之要点为特别尊重其流派和特点,尊重其风格,尊重其长处。以评职称为具体内容,有两个例子。

化学系有几位副教授申报教授职称,但教授指标只有两个,化学系上报名单,刘某排第一,李某排第二,第一与第二都算正式的;俞某排第三,第三算候补的了。校长看阅了三人的材料,认为刘某排第一是准确的,但第二与第三却不是不值得再考虑的,这两人都是从事有机化学的,按指标,按学科合理分布来说,都无需两人同时申报并通过正教授;按系里申报时的排列顺序与性质(一为正式,一为候补),那似乎明显地应去掉俞某。可是,仔细看看材料,俞某成果的数量及总体质量均略高于李某。按身份来说,李某是化学系负责人,俞某是一位极普通的教师,除了教学和上实验室外,少言寡语,工作勤勤恳恳,成果十分不错。但论知名度而言,俞某远不如李某,论职位,后者是上级,前者是下级。可是校长建议:去掉李某,让俞某的位置上升到第二位,为正式评审对象,李某则下次再来。这一建议立即被评委会采纳。默默无闻的俞某最后被评为教授,而知名度极高的系领导人之一李某则暂时掉下了。